The Cambridge Music Guide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The Cambridge Music Guide电子书下载地址
- 文件名
- [epub 下载] The Cambridge Music Guide epub格式电子书
- [azw3 下载] The Cambridge Music Guide azw3格式电子书
- [pdf 下载] The Cambridge Music Guide pdf格式电子书
- [txt 下载] The Cambridge Music Guide txt格式电子书
- [mobi 下载] The Cambridge Music Guide mobi格式电子书
- [word 下载] The Cambridge Music Guide word格式电子书
- [kindle 下载] The Cambridge Music Guide kindle格式电子书
内容简介:
The Cambridge Music Guide is for all those who love music and wish to know more about its colourful history, development and theory. Superbly illustrated, the Guide is a comprehensive tour of every aspect of the new musical world, expertly edited by Stanley Sadie, editor of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作品(马勒在维也纳音乐学院时创作的康塔塔《悲哀的歌 Das klagende Lied,1880》)中浪漫的中世纪精神的和田园诗意的风格来自19世纪的德国歌剧,而他的和声语言则具有瓦格纳《特里斯坦》的那种半音体系的紧张,那时《特里斯坦》问世才十年多。然而马勒对乐队的运用已有独到之处,表现为偏爱清晰的边缘鲜明的织体,其中的旋律和伴奏的线条都十分突出。甚至当时作品中的一些主题可与他后来作品中的主题相比,题材也是如此,死亡与同其有关的悲哀、听天由命、荒谬与内疚相联系。
……
如果说马勒后来几年甚至所有时期的音乐是内省的,那么它似乎也代表了一种在较广范围内日益逼近的悲剧——帝国时代欧洲文化的悲剧。他在维也纳时已占据了这一文化中突出地位,这同时也是音乐语言的悲剧。因为他与死亡的对抗,也是与在将要消灭调性的不协和与半音手法的这一威胁的对抗。这一威胁不仅存在于马勒的音乐中,而且存在于同时期的施特劳斯与勋伯格的音乐之中。
本书主要介绍的西方(欧洲与美洲)的各种音乐传统,他们主要来源于古代教堂使用的仪式歌曲(chant),国王和贵族宫廷中形成发展的高级音乐形式、工业化带来的更加广泛的听众的需要和电子时代的技术——与此同时,在农村人口和较晚时代工业城市的郊区人口中,则出现了一种属于他们自己的更为通俗更为流行的音乐传统。
毕达哥斯拉发现相隔一个八度的两音之间存在着一个2:1的自然比率。一条两英尺的弦在振动时会产生一定的音高,去其一半长度达到一英尺时会保持同样的张度......在钢琴键盘上是白键,它们构成了所谓的自然音阶。在它的八个音之间的七个音程是由五个全音音级(一个全音,即两个半音)和两个半音音级组成的,半音音级出现在E—F和B—C之间......自然音阶的五个大的音级之间插入了黑键......这说明了八度是如何被分为十二个平均音级(或称半音)的。这十二个平均音级构成了所谓的半音音阶。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The Cambridge Music Guide is for all those who love music and wish to know more about its colourful history, development and theory. Superbly illustrated, the Guide is a comprehensive tour of every aspect of the new musical world, expertly edited by Stanley Sadie, editor of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精彩短评:
作者:MF 发布时间:2012-03-28 20:16:51
适合我这种门外汉
作者:穆祺 发布时间:2020-06-01 15:25:36
作者:死神的挽歌 发布时间:2019-07-25 20:29:49
抛却冯至陈腐的阶级观不提,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改变了人们对杜甫刻板的凄惨印象,把他从扁平固化的“贫病不忘忧国”的形象中剥离出来,还原了一个精彩立体的杜甫。杜甫出身好(奉儒守官,未坠素业),成名早(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年少优游(裘马颇清狂)。但是在经历了战乱流离和西南漂泊后,人生从春意盎然转为秋意肃杀,从“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转为“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但正是这“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的后半生所经历的各种苦难,所接触的各类底层人民,才让他从一个优秀的诗人蜕变成一个伟大的诗人。杜诗的历史厚重感让他不同于“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李白,而是深深地扎根进了大地,留存住了一个时代。
作者:乞涼人 发布时间:2024-01-03 16:50:10
次大陆的噩梦还在继续
作者:顾闪闪 发布时间:2019-05-14 00:14:56
(•́₃•̀)对美漫的风格还是有点接受不能呢,故事很一般的开场啊,倒是画面很流畅,期待下一卷吧~
作者:不知 发布时间:2020-05-22 22:48:45
写到最后开始讲“没有孩子的好处”,真是令人肃然起敬的一本书!
深度书评:
不可测的神秘:连接脑与意识的神经元活动
作者:Lillian 发布时间:2020-03-23 09:06:49
你的脑袋里是否曾经突然冒出过下面这些问题。
“我”睡着的时候、做梦的时候和死去的时候会去哪里?如果出生在其他时间、地点,或者不同的身体里,“我”会不一样吗?
我是如何思考的?思考着的“我”到底是什么?所有这些都来自“我”的大脑吗?或者“我”是由特殊的思想物质所构成的精神的一部分吗?
在这本由法国认知科学家斯坦尼斯拉斯•迪昂 (Stanislas Dehaene)所著的
《脑与意识》
中,你也许可以找到一些灵感。
Stanislas Dehaene(1965- )
在古希腊,曾有一句谚语——“认识你自己”。
那么,什么是“我自己”呢?
是指这具在每分每秒中都有细胞新生和死亡的躯体吗?大脑中的意识活动是否也可以算是组成这躯体的一部分?
笛卡尔认为,脑的意识活动并不遵循物理规律,意识不是由物质组成的。笛卡尔提出的由物质与意识二元对立的思想影响广泛,在当时十分先进,是人类首次综合运用生物学与物理学知识对人脑机制进行的深入分析。
为什么笛卡尔认为非物质的灵魂是存在的呢?
作者写道,因为笛卡尔意识到,那机械的科学模型无法为人脑高级功能给出唯物主义解释。
实际上,对于人类主观意识的探究,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才成为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课题。在二十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实验心理学主要聚焦于行为,并回避意识的实验研究,甚至根本不提“意识”和“无意识”这些词,意识研究成为当时心理学的禁忌。
迪昂把这一转变归功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进步:
(1)研究者对意识的定义更精确;(2)主观意识问题可进行客观实验操作;(3)学界开始重视对主观现象的科学研究。作者也在书中提出,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和灵活的推理能力,这两个问题成为当代意识科学的核心。
在迪昂的研究脉络中,他将当代意识科学研究归纳为三个重要问题。
分别为:
警觉
——觉醒的状态,在清醒或睡着时发生变化;
注意
——将大脑的资源集中在特定信息上;
意识通达
——一些受到关注的信息会最终进入意识,并且可以向他人传达。
Agnes Martin, Untitled, 1960
其中
“警觉”
是指觉醒的状态。
“注意”
是指,当思想被某个物体占据,若我们能用语言或者手势将其表现出来,那么,就可以称对其有意识。在任何时候,我们的感官坏境都充斥着无数潜在的知觉。同样,在我们的记忆里,也充满了可以随时在下一个瞬间浮现在意识中的记忆片段。所以,为了避免信息过载,大脑中的系统使用了一种选择性过滤机制。从而促使进入大脑的内容在无数种潜在的思维中过滤出的最佳选择,经过这个复杂的筛选所得的结果就是我们所说的“注意”。
“注意”与“意识通达”是有区别的,因为“注意”的筛选过程常常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在很多情况下,“注意”秘密地运作着,悄无声息的放大或者缩小所接收到的信息,即使这些信息最终并没有进入意识。
比如说假设你是一位银行职员,当你看到“bank”这个单词的时候,也许脑海里蹦出的第一个意思是“银行”,而非“河岸”。再比如说,如果此时墙上挂了十幅画,现在给你二十秒的时间去观看这些绘画,接着要求你去描述看到的作品。此时留在记忆中的,很可能大部分都是你之前就已熟知的作品,或者能勾起你过往某种经验的作品。
大卫•伊格曼(David Eagleman)在《大脑的故事》一书里写道,人的目光投在某样东西上,并不保证就一定看到了它。而最早发现这一点的并不是神经科学家,魔术师很早以前就对此有所领悟。通过引导观众的注意力,魔术师在众目睽睽之下表演戏法。他们的动作本应泄漏天机,但观众的大脑只处理视觉场景中少量的数据,所以魔术师们大可放心。
伊格曼认为这一切有助于解释交通事故中司机为什么会在视野清晰的情况下撞到行人,或者跟眼前的汽车正面相撞。很多时候,眼睛盯着正确的方向,但大脑并没有看到那里真正有些什么。
“注意”的筛选过程使得我们在很多时候都只是看到了我们“想看的事物”,而自动忽略了另外的一些存在。
可以说,选择性“注意”和“意识通达”是两种不同的过程。
“意识通达”
从表面上看很平常:当我们看一个物体的时候,似乎立刻就能感知它的形状、颜色和性质。然而,在意识知觉的背后,蕴含着涉及数十亿神经元的精致而复杂的大脑活动。意识在这一连串大脑活动开始的半秒后才会涌现。
我们该如何解释这一长串的连锁反应?我们该如何辨别哪一部分是纯粹的无意识和自动程序,哪一部分又是在有意识状态下所产生的“看见”物体的意识感觉?
这种由大脑的“有意识活动”中所创造出的“看见”即是迪昂所说的“意识通达”。
“意识通达”既无比包容、又非常挑剔,具有无穷的“潜力”。在任何时候,只要心念一转,我们就可以意识到颜色、味道和感觉,想起一段忘却的记忆、一份感情、一些知识、一个错误,甚至可以来反思“意识”的多重含义。如果犯了错误,我们又会变得具有“自我意识”。也就是说,人的情绪、策略、错误和悔恨都会进入有意识的脑中。
然而,在大多时候,意识的“实际容量”十分有限。
我们每时每刻几乎都只有一个处于“有意识”状态的想法,尽管这一个想法可能是由几个子成分组成的“实体组块”,就像我们在思考一个句子的含义时能将句子划分出成分一样。
大脑意识“实际容量”的有限性使客观不变的知觉对象,能够随意进出我们的主观意识。
这个意义深远的发现构成了现代意识科学的基础。比如,当我的耳朵充斥着音乐、鸟鸣和隔壁的声音时,若我能全心专注于写作,所有这些干扰就会停留在无意识的背景中。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心流”时刻,是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出现的一种状态。
在这种“心流”状态下,我们会完全忘记外面的世界。如饥似渴的读者、全神贯注的象棋选手和专心致志的数学家,都深知这种专注的用脑可以创造长时间的心神分离,这期间我们对外界一无所知。这种现象被称为”非注意盲视”。简而言之,不关注导致了看不见。不关注可以让任何事物从意识中消失。迪昂认为,由此我们就有了对比“意识知觉”和“无意识知觉”的重要工具。
迪昂在书中举了一个有趣的视错觉例子,来说明客观不变的视觉图片可以随机进出我们的主观意识。
Troxler Fading Illusion
这是操纵主观意识的多种方式之一。仔细盯着图中心的十字看。几秒钟后,灰点应该会消失,然后随机出现。这表明虽然客观的刺激一直不变,但人们对它的主观理解却一直在变化。大脑中的某些东西一定发生了改变,我们能不能找到它呢?
神经科学家们深知,某些真实、独特而且令人着迷的事情在我们的意识中发生了,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它。
可见,我们存在的每个时刻,大脑中的意识(“意识知觉”)和潜意识(“无意识知觉”)部分都在不间断的进行竞争与合作。
迪昂在书中提到,出体体验从超心理学变成主流神经科学的故事给我们带来启发。即便是这种怪异的主观现象,也能追溯其神经根源。但是由于我们对这些千头万绪的潜意识加工过程一无所知,便一直高估了意识在决策时发挥的作用。事实上,意识的控制能力是有限的。不论是在过去还是未来,大脑只容许有少许的意识存在。
Out-Of-Body experience
由于我们忘记了潜意识的强大力量,便过多地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有意识的决定,因此错误地认为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斯蒂芬•盖斯(Stephen Guise)的《微习惯》一书中,作者提到,杜克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我们行为中有45%源于习惯,是自动完成、无须思考的。盖斯写道,人大脑中绝大部分是愚蠢的,当你抽烟的时候,不会考虑到肺癌的可能性,在你锻炼之前,也不会幻想漂亮腹肌的好处,从这个意义上看,每个人类大脑的某一个部分都是愚蠢的。
更糟糕的是,它是大脑里比较顽固的部分,它总会找到长期维持这种状态的方法。它会识别并重复模式,直到接收到不同的新指令。
但迪昂不是一位完全绝望的的决定论者,相反,他对人类自由意志的能动性非常乐观。
他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尽管思维中无逻辑、直觉性及无意识的部分在艺术家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他们的有意识思维也并没有闲着。当艺术家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时,意识的部分在化解矛盾、整合记忆并阻止他们同时朝几个不同的方向努力。
虽然世界带给我们的只是没有标签的、碎片化的一些可能性,其结果是不确定的、随机的。但无论何时,意识总是可以帮助我们将问题化繁为简。
因为意识让我们只注意到关于这个世界成千上万种解释中的一个。因此我们没有落入碎片化的断层和潜意识的无尽深渊中,意识赋予我们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迪昂认为,意识是一种自然分工的过程。
大脑中,在下层,一大群无意识的工人做着累人的数据筛选工作。同时在上层,精选出的董事会理事们仅需去检查数据库中的一小部分,并缓慢地做出有意识的决定。如果一个生物想要在这个世界上发展,那么它就必须给自己强加一个分工机制,即将意识分成一大群无意识的统计者和一个有意识的决策者。在某些时刻,需要一个专断的处理来瓦解所有的不确定性并作出决定。尽管一大群无意识的神经元在不间断的评估所有可能性,但意识只接受一个精简的报告结果。
同时,迪昂认为,意识是连结人与人的网络,正因为如此,它才必须发展。
隐居者和野兽般的人都不曾需要它。对于现代人类,意识信息不只在个体的脑中传播。由于语言的存在,意识也可以在不同的大脑之间跳跃。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分享社会信息可能是意识最核心的功能之一。
在谈及自由意志时,迪昂说:我们所说的是更有意义的自由。
我们对自由的定义是:在合适的情况下,我们有能力凭借自己高水平的思考、信念、价值观以及过去的经验来做出决定,并且对低水平的冲动加以控制。
当我们自主做决定时,会考虑所有可能的情况,并且在深思熟虑后选择自己最青睐的一个,这才是我们所行使的自由意志。有时候自主决定也会掺杂一些偶然因素,但这并不重要。毕竟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自主行为并不是随机的,而是在仔细审查一个个选项后,经过深思熟虑所作出的决定。
尽管在对于人类拥有自由意志这件事儿上,迪昂是富有乐观主义精神的。但是自由意志的不确定性,的确依然是神经科学领域的头等难题。
迪昂在书中提到,尽管量子力学的现象影响了一部分脑加工,但是量子的内在不可预测性还是不能满足我们对自由意志的设想。
在当今生物工程师的帮助下,神经科学技术正在快速进步。带有成千上万电极的硅芯片如今可以植入实验动物的皮质中,大大提高了其人机交互和频带宽度。但即便“工作空间机制”可以解释“意识通达”,但是本质上还是无法解释人类的“感受性”,比如我们经历的一种情绪、疼痛或者感受一场日落时产生的最原始的感觉以及主观状态。
A portion of the map of some 25000 neutrons in a fruit fly's brain. Image: Google/ FlyEM
意识赋予我们决策、解决和反思问题的能力。潜意识给予我们滑行在碎片化的空间里梦想的权利。大脑中上亿个神经元的活动带给我们那神秘且不可言说的“感受性”。然而纵使人类的科技和文明可以拥有光明的未来,但是每一个大脑,以及大脑之间那从未间断的、不可测量的神经元活动,或许也只是上帝他虚拟现实游戏机中无足轻重的一局。
(终)
参考资料:
斯坦尼斯拉斯•迪昂,《脑与意识》,湛庐文化•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
大卫•伊格曼,《大脑的故事》,湛庐文化•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
斯蒂芬•盖斯,《微习惯》,后浪出版公司•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
Foreign days
作者:houmaimai 发布时间:2008-06-04 22:16:05
Foreign days
——日本漫画玩转地球……
2002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机器猫为“亚洲英雄”,封面称日本从一个产品制造大国转变成为一个文化产业输出大国。2003年的春夏季时装周,法国主流奢侈品牌Louis Vuitton携手日本设计师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推出了以Cherry Blossom(樱花包)为代表的新Monogram系列皮包。2006年以“超设计”为主题的上海双年展开幕,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卡哇伊”风格的小孩则完全脱胎于日本漫画,纯真形象背后表现出一种玩世不恭的心态和以指责为目的的攻击性。在这股日本漫画席卷世界的风潮背后,不仅隐藏着日本漫画作为一种视觉文化开始可以与电影、游戏这一类新媒体相提并论的事实,并且说明了它作为一种商业化符号正引领着我们时代生活的潮流。
好莱坞的逆袭
近年来,日本漫画在海外的渗透性影响呈现出新的特点。一系列以漫画原作世界观为背景的电影被好莱坞的片商推向了前台。日本漫画作为一种文化输出开始反哺好莱坞日益贫瘠的创意资源。在未来的制作计划中有铳梦(Battle Angel),怪物(Monster),寄生兽(きせいじゅう),七龙珠(DRAGON BALL),EVA(新世纪エヴァンゲリオン),阿童木(鉄腕アトム)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尽管这些动漫作品是被好莱坞的烧钱机器们粉碎的一塌糊涂,还是成为数字技术与娱乐性完美结合的精彩典范还是个未知数。但是,仅就想想这些出现在好莱坞大银幕上的日式风格形象与蝙蝠侠、变形金刚这些美国英雄并驾齐驱的场面就足够让人热血沸腾一下了。
漫画被拍摄成了电影,电影可以拍得像漫画一样好看,一样天马行空。日本动漫成了可以与游戏、电影等量齐观的视觉文化。视觉文化在世界的传播特别依靠了网络媒体的平台,它代替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时代,转向了以影像为主的感性主义形态。动漫、电影、游戏等媒介的机械性复制以及商品化的大规模生产,都构筑了“仿像社会”。在这个“仿像社会”社会中,我们看到了消费社会作为一个巨大的背景,视觉形象推进至历史的前台。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这一切正好契合了视觉快感的要求。所以说,消费社会乃是视觉文化的温床,它召唤着人们进入这种文化,享受它的愉悦。在这种背景下,人类的生存空间受到漫画符号的挤压,一种漫画式生活方式成为了新的潮流趋势。
日本经济泡沫产生的幻灭感刺激了娱乐业发展,动漫迈开了向海外进军的步伐,在海外,如果你问他日本的歌舞伎和茶道是怎么回事他可能连连摇头,可是像卡卡西的星座是什么这样刁钻古怪的问题却梳理的门清。日本动漫中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多元价值观的存在,同时也是受多元文化元素影响的产物,比如奇幻题材的《罗德斯岛战记》(ロードス岛戦记)明显受欧洲的骑士文学和托尔金《指环王》的影响,而源自东欧的吸血鬼也频频出现在科幻题材中。2007年的《产经新闻》上报道了日本外务省奉行的动漫外交政策将日式ACG推向了政治的前台。时任日本外相的麻生太郎向来以动漫迷自称,他曾表示他最爱的漫画作品是《骷髅13》(Golgo 13),每周还要看上超过20本的漫画周刊。动漫外交的意义在于“起到了外务省官员极尽所能都起不到的作用,挑起了将日本文化推向世界的重担。”
漫画作为文艺
去年有一部由漫画改编的电影叫做《黄色的眼泪》,描述了四个怀揣理想的文艺青年不断与现实碰壁的过程。漫画对于现在的青年来说,就如同文学、音乐、电影一样,是关乎每个人的文艺。文艺青年追看连载漫画也和追看美剧一样,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特别是《英雄》这种受文艺青年爱戴的剧集本身就有《乔乔奇妙冒险》的影子,而里面的日本小子中村也是热爱漫画的宅男。手冢治虫、永井豪、横山光辉这些漫画家作品里的古旧气质正好符合了现今文艺界中复古风盛行这样的潮流。文艺青年最爱的漫画类型是青年漫画和少女漫画。因为漫画同电影一样,既有画面感又有文学性,青年漫画中从不缺少文艺元素,比如《火鸟》借鉴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史实,以浩浩荡荡的篇幅和实验性的手法探讨了生与死这样的主题。其厚重的的思想内容对哲学、宗教性问题的探讨并不比伯格曼的电影少多少。而少女漫画中的华丽气质也深受女文艺青年的宠幸,画框内的台词很有诗歌的韵律。
正如诗词之于唐宋一样,漫画成为现代日本的标志。日式漫画的始祖手冢治虫曾说:“我们日本人正生活在漫画的空气时代。”漫画让人在虚假的世界找出真实,成为日本人精神幻灭后所依赖的慰藉。在大街小巷中到处可见各式漫画人物的路标,在日本,除了森严的社会结构之外,还有另外一层生存空间,这个生存空间就是由漫画构筑起来的。《课长岛耕作》的作者弘兼宪史曾经在松下电器宣传课任职,以他经历为原型绘制的作品成为日本上班族励志成才的首选,地位可以与《细节决定成败》这种书在中国的地位相提并论,他说“上班族的世界是充满妥协与无奈的,蕴含著不为人知的悲哀,这也正是我最想画出来的东西。”漫画展现出了日本人的精神风貌,是现代日本社会的风俗画卷。
80后的遗产
从海南版的《七龙珠》、《圣斗士星矢》到画王,从《梦幻总动员》到《动漫贩》,乃至到现在的网络P2P时代。中国的动漫迷经过了从无到有,从滞后到同步的历程。至今还为人所乐道车田正美笔下的“五小强”掀起了国内一股漫画出版的热潮。但当时引进的作品多数滞后于日本本土的连载。随后以《梦幻总动员》为代表的动漫资讯志打破了这种僵局。这些出版物以杂志这种实效性很强的形式介绍漫画相关的咨询和评论,为当时的爱好者们了解日本漫画的现状提供了新的窗口。而电脑网络的普及则为日本漫画的传播展开了新的局面。
80后无疑是现在网络化最为彻底的一代,他们的生长历程见证了网络从传播到普及的整个历史进程。同时,他们又是被动漫影响的一代,是日本漫画在中国最大的读者群。漫画加上网络,整合而成了他们同国际接轨的一项利器。在互联网上,像“漫游”、“云中漫步”、“凯神动漫频道”这样以漫画为主的网站比比皆是,这些网站完全以第一时间刊登日本连载漫画,而大量的动漫资讯也依托于互联网的实时性而迅速传播。当与国际接轨这句口号提出时大多数人还没搞清到底何意的时候,中国的动漫迷们已经开始翻译英社周刊《少年JUMP》上的《海贼王》连载了。
漫画成为无国界的沟通手段。它让中国人(特别是互联网一代人)以另一个角度了解世界。漫画是世界的一面镜,可能大多数人知道维维安·韦斯特伍德(Vivien Westwood)是通过矢泽爱的漫画《Nana》。而大量出现的日式料理店也许是受《将太的寿司》启发,更不用说囧、宅、ORZ这样的网络流行词汇。连五月天也有“超感谢你,让我重生,整个Orz”这样的歌词呢。
祖国版潮人
秋叶原是日本ACG的大本营。它最早是日本的家电中心,大量外国游客以拥有秋叶原出品的电器为豪。90年代后,随着日本经济的疲软,秋叶原经营的重心悄然转向,大量与动漫相关的店铺如春笋般出现,逐渐形成了今日“萌”文化的圣地。
“萌”本意是指读者在看到美少女角色时,产生一种热血沸腾的精神状态。用罗马拼音输入的话,就是“Mo E(も え)”。在“萌”的系统里面,大量新的元素被引入和创造出来,进而形成了一些公式化的设定模式,比如猫耳、女巫、女仆,还有脑残系。“萌”的本质是“妄想”,“妄想”显然不是日本人才有的专利,世界各地也燃起了“も え”的战火。
很难说清是ACG的海外传播带动了“萌”的普及,还是“萌”本身成为了推动ACG在亚文化领域流动的动力。在国内,“鼓楼系”尽管不是个标准的ACG文化代名词,但鼓楼这一地点本身在北京地标的重要性上完全可以与东京的秋叶原相提并论。鼓楼位于地安门外大街和鼓楼东大街的交汇点上,以这一点为中心的一片圆形区域内,就是北京著名的ACG圣地。鼓楼地区原本因为大量的游戏店铺安置于此而繁荣起来。九十年代后,随着大量的日本漫画引进到国内,从而带动了动漫相关产品的销售量。大量动漫周边店吸引了国内的御宅一族(Otaku)来此购物,购物的过程中很多同好彼此交流各自的心得,进而吸纳了一批固定的人群,成为了中国的秋叶原。在每周追看《火影忍者》(Naruto)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的同时,以“萌”为审美标准的女仆店也破天荒的出现在祖国的大地上,北京、上海、成都这样的店铺尽管属于小众范畴,但很多非动漫爱好者也开始光临与此,成为祖国版的复刻品。在这样的小店中,能看见身穿“女仆”服装的服务员为顾客端茶倒水,但这些服务员可不同于一般咖啡店里的那些侍者,她们的工作也不仅是端茶倒水这种体力活这样的简单。女仆店主要是参照ACG当中女仆的角色,由店中的年轻女店员扮成女仆,并制作许多咖啡、小点心,供到店的客人食用,店中的女仆会亲切的跟客人问候并称呼“主人”(日语:御主人様)。除了这些之外,还会有一些互动的服务项目比如“陪聊天”、“合照”、“塔罗牌占卜”等额外收费服务。
漫画式生活的另一个族群是COSPLAY。现在要想看到真正的潮人,去西单、三里屯这样的地方已经不行了。像这种动漫展会才是潮人真正扎堆的地方。Cosplay是Costume Play的简写,还可进一步简称为Cos,中文译为角色扮演或服饰装扮,是指利用服装、饰品、道具及化装等来扮演动漫、游戏、影视中的某些角色,也包括自我原创的造型装扮。追求的是外在的视觉形象,Coser们对Cosplay活动的热爱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对视觉文化的认同,更进一步说是源于对自我外在形象塑造的兴趣。真正评价COS好坏的标准也是类似“可爱”、“酷”、“萌”这样的字眼。他们甚至打出了“我COS,我流行”这样的口号。
在国内0taku俨然成为了最酷、最In的称谓,地铁站里随处可进手持Psp奋力搏杀的人群,一些追求时尚的年轻人多会选择阿童木品牌的服装或者优衣库的漫画设计款T恤来标榜自己的潮流身份。漫画作为一种具有时尚和商业元素特征的文化符号占据人们视野,进而日本漫画在世界的传播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消费主义在文化领域的体现。人们的生活空间中到处充满着日本漫画的拥挤,漫画式生活显然被我们落到了实处。
日本“百科全书式”学者加藤周一认为日本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杂种文化”,这种文化生命力顽强,具有天生的吸收和兼容并包能力,他在接受、消化、吸收外域文化的同时又能有效的保护本国文化,“在自己的文化之树上结出本土和全球化兼容并蓄的果实”。日本漫画获得全球霸权的大众文化传播艺术正在被日本人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动漫,电视游戏乃至电影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成为了一种跨地域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真是由于传统精英文化在日益解体背景下,普通的市民文化跃居到了文化构成结构中的上层领域。精神的虚无主义使物质化生活占了上风。而市民文化的繁盛又契合了以自娱自乐,自我满足为核心的享乐主义。动漫作为一种具有时尚和商业元素特征的文化符号占据人们视野,进而日本漫画在世界的传播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消费主义在文化领域的体现。它超越了普通视觉艺术的樊篱而成为了新媒体艺术与精神物质化的杂交品种。
日本漫画五大输出形象——
皮卡丘(ピカチュウ)
任天堂游戏《口袋妖怪》里的的妖怪,原型是只黄皮老鼠。伴随着同名动画片的热播和相关游戏的发售而大受欢迎,跳出ACG,迅速占领了饮食业、广告、玩具等等行业的视野,GB游戏中普通小精灵现在远超任天堂家族的老大哥“马里奥”,而成为炙手可热的多栖明星。全日空更是把皮卡丘的形象涂在飞机上,让这个宠物小精灵飞翔在世界各地的蓝天上。
阿童木(鉄腕アトム)
天马博士按照自己儿子的模样制造出来的机器人。拥有十万马力等超长本领而成为正义与和平的守护者。同名动画是我国第一部引进的动画作品,其中的贴片广告使阿童木几乎成为了日立电器的形象代言人。在现实生活中的2003年4月7日,日本埼玉县-新座市为阿童木正式登记为市民,并发出住民登录证。
hello kitty(ハローキティ)
又称凯蒂猫,诞生于英国伦敦郊区的天蝎座小女孩,全身最有魅力的地方是耳朵上的粉红色蝴蝶结。并且以Hello Kitty这一品牌推出的产品越来越丰富,其中包括钱包、漫画、书包、衣服、游戏机、手机、MP3等深受时尚女孩喜爱的随身物品中。到今天已经风靡世界30多年,魅力从未减少过。
哆啦A梦 (ドラえもん,Doraemon)
又称机器猫。它通过时空机从未来世界回到过去,用神奇的百宝袋来帮助受欺负的大雄。机器猫最常使用的道具是竹蜻蜓,最害怕的是老鼠。无论是动画还是漫画,机器猫都深深影响了几代少年人。它也许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日本动漫形象,到处可见印有它照片的相关产品,就算在人潮汹涌的街道上,您的身边也经常会响起机器猫动画的手机铃声。
高达(GUNDAM,ガンダム)
《机动战士高达》是日本机器人的鼻祖,原作者受美国《星河战队》的影响,进而开发出来独具日本特色的机器人形象。其系列作品,包括动漫、小说。游戏等。模型商BANDAI公司出品的高达模型处于动漫周边界不可动摇的位置。每年的美国动漫游戏大会上,等身高的巨大模型都矗立在展会最耀眼的位置上。
原文发表于《大周末》,有删节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7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网站更新速度:5分
使用便利性:8分
书籍清晰度:5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是否包含广告:9分
加载速度:5分
安全性:8分
稳定性:7分
搜索功能:8分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少量广告(547+)
- 种类多(530+)
- 字体合适(209+)
- 推荐购买(597+)
- 盗版少(545+)
- 全格式(653+)
- 引人入胜(78+)
- 在线转格式(441+)
- 书籍完整(645+)
下载评价
- 网友 冯***卉: ( 2024-12-19 18:11:10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田***珊: ( 2025-01-09 12:46:10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孔***旋: ( 2024-12-10 08:17:08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益***琴: ( 2024-12-15 23:58:53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冯***丽: ( 2025-01-06 11:44:21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寿***芳: ( 2025-01-03 15:12:17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郗***兰: ( 2024-12-23 09:20:20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宓***莉: ( 2025-01-05 22:10:01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隗***杉: ( 2024-12-15 01:12:44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书妆:书籍装帧设计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2023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兽医全科类)应试指南:预防科目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考研英语全真题源报刊7000词识记与应用大全(全3册) 人民邮电出版社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POP广告实战技巧与实用素材库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情绪大冒险(全4册)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揭秘古罗马-看里面低幼版·第4辑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A Primer on American Labor Law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西域余闻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别笑我是出国英语书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森林鱼童书·小宝宝大发现·晚安童谣书:晚安,小动物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8分
人物塑造:6分
主题深度:7分
文字风格:9分
语言运用:5分
文笔流畅:6分
思想传递:9分
知识深度:8分
知识广度:3分
实用性:6分
章节划分:4分
结构布局:5分
新颖与独特:7分
情感共鸣:7分
引人入胜:8分
现实相关:6分
沉浸感:9分
事实准确性:3分
文化贡献: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