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大师和玛格丽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23:40

大师和玛格丽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大师和玛格丽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精美图片
》大师和玛格丽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大师和玛格丽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76001877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1
  • 页数:448
  • 价格:34.2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精装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23:40

寄语:

新华书店正版,关注店铺成为会员可享店铺专属优惠,团购客户请咨询在线客服!


内容简介:

暮春一个酷热的傍晚,撒旦造访莫斯科。随从是一个高挑怪异的瘦子和一只直立行走的黑猫。它们在不信上帝、无惧魔鬼的城市里到处作祟,也为两位不幸的莫斯科人带来欢乐和安宁:大师写了耶稣和彼拉多的故事,不容于世,玛格丽特深爱大师,愿意和大师共赴地狱……《大师和玛格丽特》是俄罗斯作家布尔加科夫的代表作。作者用三个时空交错的故事,三种不同风格的文字创建了一座无比辉煌的艺术殿堂。本书成书于1940年,发表于1966年。历史证明:“手稿是烧不毁的。”


书籍目录:

译序

第一部

第一章千万别和陌生人说话

第二章本丢?彼拉多

第三章第七个证据

第四章追捕

第五章格里鲍耶陀夫之乱

第六章果真是精神分裂

第七章凶宅

第八章教授和诗人的决斗

第九章卡罗维耶夫的把戏

第十章来自雅尔塔的消息

第十一章伊凡人格二重化

第十二章魔术及其揭秘

第十三章主人公出现

第十四章光荣属于雄鸡

第十五章尼卡诺尔?伊凡诺维奇的梦

第十六章行刑

第十七章不安的一天

第十八章不走运的造访者

第二部

第十九章玛格丽特

第二十章阿扎泽勒的润肤霜

第二十一章飞翔

第二十二章烛光下

第二十三章撒旦的盛大舞会

第二十四章救出大师

第二十五章总督如此拯救加略人犹大

第二十六章掩埋

第二十七章五十单元的末日

第二十八章卡罗维耶夫和别格莫特的最后旅程

第二十九章决定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命运

第三十章该走了!该走了!

第三十一章麻雀山上

第三十二章宽恕和较为的乐园

尾声


作者介绍: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1891—1940):俄罗斯小说家、剧作家。生于基辅神学院教授家庭。1919年放弃医学专业,开始文学生涯。作品题材多样,风格迥异。既有写实的《青年医生的笔记》《白卫军》,又有讽刺的《不祥的蛋》《狗心》。1966年《大师和玛格丽特》问世,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惊艳世界文坛。曹国维:1943年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主要译著:《罪与罚》《大师和玛格丽特》《狗心》《不祥的蛋》,合译《生活与命运》《断头台》。高等学校文科教材《20世纪外国文学作品选》主编之一。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今天伊人不在,玛格丽特仍可在心中和他交谈:“如果你被流放,为什么不让我知道?别人可不是这样做的。你不爱我了?不会,我总不相信这一点。那么,你被流放了,你死了…...若是这样,求求你放开我,让我自由生活,自由呼吸吧。”玛格丽特代替他回答说:“你是自由的......难道我抓住你不放吗?”她又反驳他道:“不,这算什么回答!不,你应该从我记忆里消失,我才能够自由!”


“哎呀,这才真叫有趣!”教授一边狂笑不止,一边说,“你们这里是怎么搞的?不论提起什么,一概没有!”忽然,他不笑了,而目,像精神病人常有的情况一样,从狂笑立即转向另一极端——大为震怒。他声色俱厉地问道:“那,照这么说,真是没有喽?”


经过短暂的沉默,沃兰德开口说:

“不得不打扰二位了,玛格丽特・尼古拉耶夫娜和大师!不过,你们还是别生我的气。我想,我不会让你们二位后悔的。那么,好吧,”他只对大师一人说,“您去向这个城市告别一下吧。时辰已到,我们该离开这里了。”沃兰德说着,抬起那只戴着喇叭口黑手套的手,指了指河对岸。对岸无数个火红的太阳正在把窗玻璃烧化,而在这些太阳的上空则笼罩着一层云雾、黑烟和水汽一一那是一天中被晒得滚烫的城市散发出来的。

大师翻身下马,离开几个骑士,在地上拖着黑斗篷向山冈的断崖处跑去。大师凝望着那座城市,那间确实有一种牵肠挂肚的愁绪悄悄浮上了他的心头,但这种感情很快便为某种甜美的惶惑感所代替,继而又变成了面对着浪迹天涯、居无定处的生活的激动不安

“这是永别!必须明确认识这一点,”大师小声自言自语着,舔了舔干裂的嘴唇。他开始静静地谛听自己的心声,他想确切地铭记下此刻他心灵中发生的一切。他觉得,他内心的激荡逐渐变成一种深深的、非常强烈的委屈感。但这种感觉并没有持续多久,便烟消云散了,不知为什么又产生了一种傲世出尘的冷漠感,而它最终又被一种永恒安宁的预感所代替

几个骑马人默默地等待着大师。他们看到,在断崖边上,一个高高的黑影做出各种姿势,时而昂首挺胸,像是恨不得一眼望遍全城并进而窥视它的四周,时而又俯首沉思,仿佛要穷尽脚下那横遭践踏的芳草的奥秘。


他们这样默默飞行了许久,直到下方的地表也发生了变化。现在忧伤的森林已为大地上的黑暗所吞噬,白刃般泛着寒光的条条河川不见了,出现在下方的是一些反射着白光的大圆石,圆石之间是一个个深

不见底、连月光也无法照进去的陷坑。

来到一座荒凉孤寂、平坦多石的山顶时,沃兰德勒了勒坐骑。于是其他几名骑士也都放慢了步子,倾听着铁蹄踏在燧石和圆石上发出的嘚嘚声。分外皎洁的月光把这片平山顶照得绿莹莹的,玛格丽特很快就认出在荒漠的山顶上放着一把扶手椅,椅上坐着一个穿白袍的人。也许这人是耳聋吧,要么就是他正完全耽于沉思——他竟没有听到石山顶在马蹄的重击下发出的颤抖。骑士们向他走去,尽量不惊动他。

皎洁的满月对玛格丽特极力相助,亮得胜过最亮的电灯。她清楚地看到,坐在椅上的人的两眼毫无生气,像个盲人,他在急切地不住地搓着双手,两只视而不见的眼睛凝望着空中的一轮玉盘。玛格丽特还看到,那是一个笨重的石椅,上面似乎还有火花在闪动;石椅旁边卧着只黑毛尖耳朵大狗,也像它的主人一样不安地凝望着月亮。

坐在椅上的人的脚旁扔着些碎坛片,地上有一汪深红色的水,像是永远不会干涸。

骑士们勒住坐骑。

“您的小说,他们看过了,”沃兰徳转身对大师说,“他们只提出一点:对于小说没有结尾表示遗憾。所以,我现在就想让您看看您书中的主人公。将近两千年了,他一直坐在这石平台上,睡在这里。然而,每当满月来临时,他就睡不着,他为失眠所苦。满月不仅折磨他,还折磨他忠实的卫一这只狗。如果说,怯儒果真是人类最严重的缺陷,那么,大概,这只狗总没有犯怯儒的罪过吧。这只猛犬除了雷电之外是什么都不惧的。可是,有什么办法呢,谁在爱,谁就应该与他所爱的人分担命运。”

“他在说些什么?”玛格丽特问道,她那原本十分安详的面庞蒙上了层轻微的怜悯的影子。

“他总在说着同样一件事,”沃兰德的声音回答说,“说他...


“为了某年某时的一个满月而付出一万千个满月的代价?不是太多了吗?”玛格丽特问道。

“您又要重演弗莉达那种事?”沃兰德说,“不过,玛格丽特,这事您就不必操心了。一切都会是正当的,世界就是这样构成的。”

“放了他吧!”玛格丽特忽然像她当魔女时那样用刺耳的声音大叫声。一块山石被震掉下来,顺着山坡滚入深渊,在群山中引起隆隆巨响。但是,玛格丽特自己也不能肯定这轰隆的巨响是山石的滚落声,还是撒旦沃兰德的笑声。不管怎样,沃兰德的确在笑。他一边笑,一边看着玛格丽特说:

“不要在山里喊叫,他反正早已习惯于山石的崩塌声了,这声音惊动不了他。玛格丽特,您也不必替他求情,因为他一直渴望会见并与之交谈的那个人已经替他求过情了,”说到这里沃兰德转身对大师说,“喏,怎么样,现在您可以用一句话来结束您那部小说了!”

大师一直默默站在一旁望着石椅上的犹太总督,好像正在等待着这句话。他马上两手往嘴边一拢,大声喊起来,声音震得周围荒凉的秃石山纷纷发出回声:

“你解脱了!解脱了!他在等待你!”

群山把大师的喊声化作惊雷,而惊雷又震得地裂山崩。可诅咒的石壁坍塌了,剩下的只有平台和石椅。石壁跌落进黑暗的谷底,霎时间深谷上面又显露出一座广袤的城市和无数灯火。城市上空,在万余个月圆之夜的长久岁月中生长得郁郁葱葱的大花园顶上,有一群亮闪闪的金色偶像俯瞰着全城。一条月光路,也就是犹太总督期待已久的那条月光路,径直伸进这座大花园里。尖耳朵猛犬首先冲到路上,沿着它朝上跑去。身披血红衬里的白披风的人从坐椅上站起来,声嘶力竭地喊叫了一句。分不清他是在哭还是笑,也没有听清他喊的是什么,只见他也紧跟着自己忠实的卫士,急匆匆地沿着月光路跑上去了。


开枪吧,随便你们做什么,反正我不起床。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1、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开山之作,20世纪小说的之作。2、本书展示了一个复杂的道德与政治寓言,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对于反观一个具有压制性的现实社会,具有深刻的价值。3、翻译家曹国维对译本重新进行整理、润色,版本严谨、可靠,无删减。


书籍介绍

【编辑推荐】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开山之作,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奇幻、讽刺、智慧、神秘交织出时代洪流中的狂想画卷

※马尔克斯称它“精妙绝伦”

※它展示了一个复杂的道德与政治寓言,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对于反观一个具有压制性的现实社会,具有深刻的价值。

【内容简介】

暮春一个酷热的傍晚,撒旦造访莫斯科。随从是一个高挑怪异的瘦子和一只直立行走的黑猫。它们在不信上帝,无惧魔鬼的城市里到处作祟,也为两位不幸的莫斯科人带来欢乐和安宁:大师写了耶稣和彼拉多的故事,不容于世,玛格丽特深爱大师,愿意和大师共赴地狱……

《大师和玛格丽特》是俄罗斯作家布尔加科夫的代表作。作者用三个时空交错的故事,三种不同风格的文字创建了一座无比辉煌的艺术殿堂。本书成书于1940年,发表于1966年。历史证明:“手稿是烧不毁的。”


精彩短评:

  • 作者:Aspartame 发布时间:2021-01-09 11:24:07

    “在人的所有缺陷中……胆怯是……。”

  • 作者:Papaya 发布时间:2017-02-28 11:38:27

    李小龙长得并不是很帅,但是看起来特别有精神有活力,sharp, focused and energetic,自信,坦荡,温和,笑容非常有感染力,更不要提他对于功夫和哲学的思考,这些,都是在现在年轻明星身上看不到的,完全,一点儿都看不到。

  • 作者:Persona 发布时间:2022-02-21 01:15:25

    读到最后一章《宽恕和永久的乐园》时我也已经热泪盈眶了,真好太飞了太有劲了

  • 作者:舌根纹了玛丽亚 发布时间:2021-05-17 16:55:56

    曹老师的译本克制流畅,忠于原文,添了很多有心的注释。曹老先生本人也很可爱!记得签售的时候我说可以签个“手稿是烧不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永生不死的”吗,曹老想了想说:“呃我记得书里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不会死的’。”我笑着说“那就按您的译本来!”

  • 作者:游吟荷马 发布时间:2021-01-13 09:53:05

    翻译家曹国维最新修订本

  • 作者:半夜没烟抽 发布时间:2021-01-01 13:14:43

    半路接手的稿子,直到下厂最后一刻,曹国维老师依旧在对文字细节反复推敲。做编辑这些年最敬佩的译者没有之一。


深度书评:

  • 没有哪种牢笼能囚禁蝴蝶

    作者:phoebe 发布时间:2021-02-03 12:52:43

    如果身在监狱之中,你会最想读什么书?

    据《莫斯科时报》统计,俄罗斯的服刑犯最爱读的书是《大师和玛格丽特》。(第二名是《罪与罚》。第三名是《基督山伯爵》。)

    如果身在牢笼般的时代,你会最想写什么书?

    布尔加科夫写了《大师和玛格丽特》。

    他1928年开始创作本书。1929年,他的所有作品被禁。1930年,他觉得此书毫无出版的希望,还会带来灾难,于是把已经写成的手稿统统烧掉。同年,他给斯大林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得到一个莫斯科艺术剧院的职位。“如果不能认命我为助理导演……”他写道,“我就请求当个管剧务的工人;如果连工人也不能当,那就请求苏联政府以它认为必要的任何方式尽快处置我,只要处置就行……”。幸运的是,他当上了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助理导演。不幸的是,他很快明白自己排演的任何作品几乎都不可能面世。这只是一个让他不至于饿死的工作。1937年10月,他在给朋友维肯季·魏列萨耶夫(作家)的信中写道:“在过去的7年中,我创作了16个作品。可它们全都死了,除了一部。”这部唯一幸存(面世)的作品是他排演的果戈里的《死魂灵》。

    在这样的灰暗中,如何让心灵免于绝望和疯狂?

    1931年,布尔加科夫和伊莱娜·希洛夫斯卡亚结婚。她与前夫离婚第二天就嫁给了布尔加科夫。同年,布尔加科夫开始重写《大师和玛格丽特》,一本已经被他忍痛烧掉的书。在这本书里,“大师”因作品饱受攻击而亲手烧掉了手稿,主动走进了精神病院。后来,玛格丽特离开丈夫,从窗口起飞,飞向魔鬼的宫殿,救出了精神病院里的爱人——“大师”,还复原了被“大师”烧掉的手稿。

    伊莱娜就是书中玛格丽特的原型,而“大师”自然就是布尔加科夫自己。

    我愿意相信,是这个不凡的女人把他从绝望和疯狂中救了出来,是她的魔法让曾被烧掉的文字再次出现在纸上。伊莱娜并不只是一位美丽沉默的“缪斯”,许多记录显示,如果没有她,就不会有《大师和玛格丽特》。“像书中的玛格丽特一样,她不得不下地狱拯救这本命途多舛的小说。布尔加科夫不时妄想症或神经衰弱发作,有时他因恐惧而动弹不得,只有在妻子的搀扶下才敢出门,有时他情绪极度低沉,离完全精神崩溃只有一步之遥”。在这些时刻,伊莲娜“与暴躁的官僚谈判,注意各种间谍和告密者,用打字机打出手稿”。她一直保护着她的“大师”免受恶魔侵扰。

    右边这个女人就是伊莱娜·希洛夫斯卡亚

    1938年,《大师和玛格丽特》基本完稿,当然绝无出版的可能。1938年6月15日,布尔加科夫给妻子伊莱娜写了一封信:

    在我的面前,放着327页手稿(约22章)。最重要的工作还没有完成——我要编校这份手稿,会很难,我得非常注意细节,也许还要重写某些部分……‘这本书的未来是什么?’你问。我不知道。也许你会把它放在我们家的一个抽屉里,和我被封杀的戏剧放在一起。也许你还会偶尔把它放在你的思绪里。但还是那句话,你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我已经对这本书下了判断,我认为它绝对值得被藏在某个箱子中的黑暗里……

    1939年,布尔加科夫把几个亲密的朋友请到家里,把《大师和玛格丽特》读给他们听。30年后,伊莱娜·希洛夫斯卡亚回忆道:

    那天晚上,他读完那本书,说:‘好,明天我要把这本书送到出版商那里!’所有人都沉默了……所有人都坐在那里,仿佛失去了行动的能力。每样东西都叫他们害怕。后来,P(指P. A. Markov,莫斯科艺术剧院文学部主任)在门口惶恐不安地试图向我解释,发表这本小说会导致可怕的结果。

    1940年3月20日,布尔加科夫去世。他死后,伊莱娜继续修改完成了《大师和玛格丽特》。

    1966年,《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删节版(删去了12%)终于在苏联发表。完整的手稿被人偷偷带到国外,1967年在巴黎出版。

    在《大师和玛格丽特》里,撒旦的化身沃兰德要看他的小说。“大师”说手稿已经被扔进火炉烧掉了。沃兰德说:

    这不可能。手稿是烧不掉的。

    这句话后来成了一句俄罗斯俗语——“手稿是烧不掉的。”

    布尔加科夫的故事是灰暗的,《大师和玛格丽特》却是彩色的。玛格丽特在天空飞行的段落立刻让我想到夏加尔的《城镇上空》(Over the Town);撒旦的盛大舞会则像博斯的《人间乐园》。我读着那些文字,眼前都是绚丽的色彩。

    夏加尔的《城镇上空》

    博斯的《人间乐园》

    我能想象,无数个灰暗的日子,他离开沉闷悲惨的工作,回到家里。那里有灯光和爱人,他可以写他的书,他几乎是自由的。我能想象那情景,因为《大师和玛格丽特》里写得很清楚:

    好在这个小院落平时人迹罕至,不会有人听见他们的谈话。日益葱翠的椴树和白柳在窗外散发出春天的气息,初起的微风向地下室里送来阵阵清香。

    在五月雷雨季节,雨水哗哗流过模糊的小窗, 冲进门槛下的空隙里,简直就要淹没这最后的栖所。恋人们便生起火炉,烤土豆为食。土豆冒着热气,皮烤焦了,弄得手指乌黑,小小的地下室里充满了笑声。而在外面园子里,树木摇落着风雨摧折的枝条和一串串白色的丁香花。

    我能想象。

    生活像灰色的潜水钟。那囚笼可能是时代,可能是真正的监狱(如果你是服刑犯),可能是琐碎悲哀的日常,也可能只是日益老去、不再能自由舒展的身体。但我们的灵魂仍可以像蝴蝶一样轻盈起飞。

    因为有书籍:就算在监狱里,你仍可以阅读《大师和和玛格丽特》;因为有爱:就像失去一切的“大师”仍有他的玛格丽特;还因为有信念:“手稿是烧不掉的”。

    在《大师和玛格丽特》中,上帝沉默而遥远,仿佛无意插手人间的一切苦难与疯狂。耶稣则无比柔善,似乎自身难保,任由总督本丢·彼拉多将他处死。但

    在这个奇幻的故事中,仍有某种无坚不摧的力量指引着人的命运,那既是超越俗世的至高意志,也是人的自由意志。

    至少玛格丽特飞上天空,誓要救回大师和手稿完全是她的自由意志。在故事的结尾,上帝的使者马太找到了沃兰德(撒旦):

    “他看了大师的作品,”马太说,“请求你把大师带走,赐给他安宁。

    沃兰德问:“你们干吗不带上他同去那光明世界?”

    “他不该得到光明,他只该得到安宁。”马太悲切地说。

    ——那就请求苏联政府以它认为必要的任何方式尽快进口处置我,只要处置就行……

    于是大师和玛格丽特飞离这个世界,迎着黎明飞向他们永恒的家。

    沃兰德又回头对大师道:“好了,现在您可以用一句话来结束您的小说!”

    大师静立在一旁,望着椅子上的总督,仿佛就等着沃兰德的这句话。他把两手合在嘴边,他的喊声在荒无人烟的重山之间回响起来:

    “你自由了!你自由了!他正等着你!”

    他们都自由了,包括处死耶稣的总督本丢·彼拉多。因为手稿是烧不掉的。因为没有人能阻止玛格丽特骑着刷子飞上天空。因为没有哪种牢笼能囚禁蝴蝶。

    大师和玛格丽特

    9.1

    (苏) 布尔加科夫 / 2019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只管静默,不要作声

    作者:任晓雯 发布时间:2013-12-02 11:09:45

    只管静默,不要作声

    ——读《大师与玛格丽特》

    □任晓雯

    1930年的苏联。肃反、骚乱、饥荒……空气中弥漫着不安。被视为国家英雄的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在莫斯科寓所开枪自杀。一个文学的肃杀时代到来了。

    该年3月28日,小说家布尔加科夫给斯大林写信,希望得到莫斯科艺术剧院助理导演职位,“如果不能任命我做助理导演,我请求当个在编配角演员;如果不行,就当个管剧务的工人;再不行,请苏联政府以任何方式尽快处置我,只要处置就行……”

    39岁的布尔加科夫,写作已有七个年头。他的小说《魔障》和《孽卵》,讽刺笔法触怒了“拉普”(全俄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头头阿维尔巴赫。后者说:“一位不给自己穿上同路衣帽的作家正在出现。”布尔加科夫有了不妙预感。如同“水正渐渐漫过他的船”,铺天盖地的批评果然淹没他,他被指控为“严重反对苏维埃”。至1929年,所有作品无法通过审查。

    1930年3月,布尔加科夫的《莫里哀》被禁。彼时,他已开始创作《大师与玛格丽特》——作家本人最重要的著作,也是整个二十世纪最好的俄语小说之一。但在当时,没人知道它的长远命运。能够知道的是当下命运:它不能被发表。一位处于上升期的作家从公众视野消失了。以布尔加科夫之名活在世界上的,是莫斯科小剧院的一名普通职员。他焚毁了《大师与玛格丽特》的手稿。

    被禁第二年,布尔加科夫与伊莱娜•希洛夫斯卡娅结婚。这位妻子正是“玛格丽特”的原型。如我们在小说中读到,玛格丽特的爱情支撑大师。她是骑着刷子飞翔,具有女巫般力量的女性。她是一位保护者。

    结婚的同年,布尔加科夫开始重写《大师与玛格丽特》。六年写成,四年修改。期间还著有其他戏剧、评论、小说、翻译。它们无一发表,只拥有包括伊莱娜在内的寥寥几位读者。

    1940年——整整十年封杀之后,布尔加科夫因家族遗传的肾病去世。1966年,《大师与玛格丽特》终于初版,但删改严重,被删章节以手抄本形式秘密流传。1967年,在法兰克福,有了第一个较为完整的版本。但在布尔加科夫的祖国,第一个完全版本的出现,则要等到1973年。这时,距离作者过世已有三十三年。

    作家是孤独的职业。与内心搏斗,和文字纠缠,所有的惊心动魄,都在一个人范围内完成。与此同时,作家又最不孤独。他与读者的相遇,是不限时空的相遇,是灵魂与灵魂的相遇。文字是凝固的生命,阅读是伟大的复活。倘若作家知道,他不能与读者相遇,那会怎样?——会不会面对一种绝对的、死寂的孤独?

    在此境况中写作的布尔加科夫,内心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妨打开《大师与玛格丽特》,唤起布尔加科夫的灵魂,开始一场迟到的相遇。

    《大师与玛格丽特》可归纳出三条线索:魔鬼在人间(莫斯科)、大师与玛格丽特、彼拉多与耶舒阿(耶稣)的故事。它们建构起现实、个人、信仰三个维度。彼此交错,互为映射,使整部小说犹如一座拓向无限纵深的玻璃迷宫。

    “魔鬼在莫斯科”部分,是交响乐式的写法,夸张又逼真,诡异且幽默,发挥了布尔加科夫一贯充沛的讽刺才能。魔鬼沃兰德带着四名随从,来到1930年左右的莫斯科,将这个城市搅得天翻地覆。1930,是现实飘摇的年份,也是布尔加科夫被禁的年份。这部小说,从最直接的当下开始书写。

    5月的傍晚,牧首湖畔,“莫文联”领导柏辽兹和诗人无家汉坐着聊天。“忽然,柏辽兹不再打嗝了,只觉得心脏咚地跳了一下,便无影无踪了。过了一会儿心脏回到原处,上面却像是插了一根钝针。不仅如此,他还突然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恨不得马上不顾一切逃离这牧首湖畔。”

    这是魔鬼的出场描写,让人联想《圣经》所言:“撒旦入了他的心”。(约翰福音13:27)柏辽兹的心先于眼睛感受到魔鬼。但在最初恐惧之后,他迅速镇定,重拾被打断的话题。

    他们正在聊的,是柏辽兹约无家汉写的反宗教题材的长诗。柏辽兹认为必须重写——虽然无家汉把耶稣写得不讨喜,但柏辽兹认为,耶稣根本不存在。

    这个时候,魔鬼化身而来,加入讨论。博学的柏辽兹,不屑于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五项论证,以及康德的第六项论证。魔鬼追问:“如果没有上帝,那么,请问,人生由谁来主宰,大地上万物的章法由谁来掌管呢?”

    无家汉抢答:“人自己管理呗!”

    对此,魔鬼反驳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管理。

    魔鬼的回复,涉及两个终极问题:苦难和死亡。这是人本身无法支配、管理、解决的两个问题,也是理解生命意义的两把钥匙。圣经最古老的一卷书,不是《创世纪》,而是《约伯记(好人受难记)》。人为什么有苦难?《约伯记》对此有启示。我们看到,耶和华问撒旦:“你从哪里来?”撒旦答:“我从地上走来走去,往返而来。”(约伯记1:8)接着,耶和华向撒旦谈论完全正直的约伯,并允许撒旦降苦难于约伯,“伸手毁他一切所有的”,“伸手伤他的骨头和他的肉”。

    《大师与玛格丽特》中,魔鬼沃兰德大闹莫斯科,正是描述“撒旦从地上走来走去,往返而来”。但在魔鬼之上,有一个更高存在:上帝。魔鬼在人间走动,是经过上帝允许的,是上帝旨意的一部分。一切苦难皆在于上帝的掌控,一切苦难里皆有上帝的恩典。人不是被盲目抛掷到世界上,白白受苦,然后白白死掉的。布尔加科夫隐而未述的含义,可从上帝是否存在的辩论里窥见,也在小说结局中被映证:耶稣派遣门徒马太•利未指示魔鬼,“带走大师并赐给他安宁”。

    牧首湖畔的辩论,仿佛全书的关键词提示。关于上帝、魔鬼、苦难、死亡的思考,波澜不惊地展开了。

    魔鬼沃兰德肯定耶稣存在,柏辽兹表示自己另有观点,还让魔鬼拿出证明。沃兰德说:“什么观点都不需要!这个人存在过,如此而已!……并不需要任何证明。”

    并不需要任何证明。信仰不是被摆到桌面上的东西。它不可见,也不能被演示。然而,肉身所能见、理性所能认知的,是不是绝对领域?如果人尚未骄傲到自以为真理,就得承认:此领域只是人类存在乃至整个存在的一个层面,该层面里的事物不具备终极性质。在肉身之外、理性之上,也许有一个终极秩序——上帝。

    柏辽兹否认上帝,进而连魔鬼的存在也否认。沃兰德说:“我还是想恳求您一件事:您哪怕只相信魔鬼的存在也好嘛!我对您就不再有更多的请求了。您要知道,这是有第七项论证可以证实的,是最可靠的证明!它马上就会摆到您面前。”

    在柏辽兹反驳了康德关于上帝的第六项认证后,魔鬼展开“第七项论证”。小说第三章标题,就叫“第七项论证”,描写柏辽兹之死。这场死亡完全吻合魔鬼的预言——柏辽兹滑到轨道上,被电车车轮切下脑袋。

    魔鬼是存在的,他以柏辽兹预定的死亡,论证了上帝的存在。渊博却骄傲的“莫文联”主席死了,他的下一次出场,是作为一颗死人头颅,出现在撒旦狂欢舞会上。“在这张死人的脸上,眼睛竟还活着,而且还充满思想、饱含痛苦。”沃兰德对这位唯物主义者说:“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信仰就会得到什么。”他使柏辽兹永死,将他变成一件物品——杯子,让他不复存在。

    柏辽兹之死,让无家汉震惊。他想抓住魔鬼,却被人们当作神经错乱,送进精神病院。“无家汉”的俄文原意是“流浪汉”、“无家可归的人”,隐喻看不见上帝的生存状态。具有反讽意味的是,在精神病院里,无家汉认识到上帝的存在,承认自己的诗歌糟糕透顶,并将过去的自我推倒重来。这位寡学而鲁莽的诗人得救了。他在院中结识了本书主人公“大师”。俩人的入院原因,都是因为揭示真理——无家汉坚持自己看见了魔鬼,大师创作了一部关于本丢•彼拉多与耶舒阿(耶稣)的小说。

    正当大师向无家汉款款讲述与玛格丽特的爱情故事时,平静的精神病院外,沃兰德将整个莫斯科搅得发了疯。谎言被揭穿,贪欲遭戏弄,好戏一出接一出。布尔加科夫笔下的魔鬼,读来既不可怕,也不可恶。荒诞中有真实,邪恶里有快意。他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人性之恶。也许,魔鬼早就来了,在人心之中,在谎言与贪欲之间,在莫斯科这座地狱之内。

    魔鬼沃兰德,又被称为“撒旦”、“黑暗之王”、“罪恶的精灵与阴暗统治者”。“沃兰德”源于《浮士德》,此名被提及过一次,即在瓦尔瓦普吉斯之夜,梅菲斯特要求让路时说:“让路,沃兰德公子来了!”

    小说开篇引用《浮士德》诗句:

    “……那你究竟是谁?”

    “是那种力的一部分,

    总欲作恶,

    却一贯行善。”

    这正是前面提到的《约伯记》中的魔鬼观。魔鬼“总欲做恶”,但在上帝这个更高秩序之下,恶却成为善的一部分,恶的存在成就了善。魔鬼,你究竟是谁?是“那种力的一部分”,是上帝掌控之下,行走于人间的力量。

    小说中的耶舒阿(耶稣),把即将处死他的总督彼拉多、杀人犯巴拉巴,甚至出卖他的叛徒犹大,都称为“善良的人”。人类内心的道德秩序,也是上帝安置于其中的。人因罪而恶,却因上帝的光照成为善。“耶和华所造的,各适其用,就是恶人,也为祸患的日子所造。”(箴言16:4)彼拉多、巴拉巴、犹大……何尝不是“那种力的一部分”。

    小说中的魔鬼沃兰德,对耶稣门徒马太•利未说:“假如世上不存在恶,你的善还能有什么作为?假如从地球上去掉阴暗,地球将会是个什么样子?要知道,阴影是由人和物而生的。”

    在上帝的秩序里,有善,也有恶。有光,也有暗。创世之时,“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创世纪1:4)神并不因为“光是好的”,就消灭暗,他允许暗的存在,并将光与暗分开,形成秩序。有暗的存在,才能辨别光;有恶的存在,才能认识善。

    正如光与暗是上帝秩序的两面,耶稣与撒旦也构成《大师与玛格丽特》的两面。魔鬼的篇章是实写,耶舒阿(耶稣)的部分则为虚写。他与本丢•彼拉多的故事,以不同形式反复出现:梦境、人物口述、小说手稿……时或,叙述者与故事中人重叠(比如结尾处,伊万梦见自己走上月光路);时或,叙述者是布尔加科夫,是大师,是魔鬼。《大师与玛格丽特》的作者,重构了与《圣经•四福音书》不同的耶稣受难记,将之打碎成片断,贯穿进整部作品。

    即使最为清晰完整的“魔鬼在人间”章节,也非“老老实实”讲故事,叙述者不断更替,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时时切换,使人读来不禁疑问:这是真的,假的?他是好的,坏的?正如沃兰德所言:“阴影是由人和物而生的。”小说中的人和物,也呈现阴影般明暗不定的色彩。这使得复杂精妙的叙述技艺,不再只是技艺,而成为思想的一部分。

    《大师与玛格丽特》共分两卷,第一卷主线是沃兰德大闹莫斯科;第二卷才是大师与玛格丽特。这对真正的主角,在整本书中姗姗来迟。第一卷第十三章《主人公登场》,大师单薄的身影匆匆登了个场,而玛格丽特仅仅存在于情人的口述之中。到了第二卷,从第十九章《玛格丽特》开始,这对情侣走到前台,整座莫斯科城退至背景。

    这样的交错安排,使得小说呈现从众相到个人、从外部到内心的转向。当整个世界群魔乱舞、恶相丛生,万物以令人晕眩的速度旋转而起时,玛格丽特突然出现。她身穿黑衣,手捧黄花,“静静地走在蜿蜒、乏闷的小胡同里。”她是漩涡中央微弱却坚定的力量,将大师从毁灭边缘拯救过来。有什么能够抵挡绝对的黑暗?只有爱。爱就是光。

    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一个爱情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个人苦难的故事。

    大师是个“黑发男子”,大约三十八岁,胡子刮得很干净,鼻子高挺,眼神焦虑。写作《大师与玛格丽特》时的布尔加科夫,也是“大约三十八岁”,从照片看,有着与大师相似的外貌。是的,“大师”就是布尔加科夫——经过文字掩饰、技巧变形之后的布尔加科夫。

    “这个自称大师的人狂热地写着小说,女人也被小说深深地吸引着……她预言他会扬名天下,并鞭策他、鼓励他。从那时起她开始称呼他‘大师’。她焦急地等待大师写到‘犹太的第五任总督’的故事结局,用歌声般的嗓子一遍遍大声朗读她喜爱的句子。她说自己的生命就存于小说中。”

    然而,当大师“带着小说走向生活”时,他的“生命也从此结束”。批评家阿里曼撰文警告,有人“企图在报刊中混进一篇对上帝道歉的文章”。大师被批判是“彼拉多主义”,“这样的文章越来越多”。大师起初吃惊,既而恐惧,最后害怕。“小说的失败犹如恶魔,仿佛带走了我的一部分灵魂……我被焦虑情绪笼罩着,甚至出现了幻觉。”他焚毁了小说手稿。

    这些情节让人联想布尔加科夫的真实遭遇。被剥夺发表权利的他,借助大师之口,“哀伤又鄙夷”地说:“我已经没有了名字,我抛弃了名字,正如我抛弃了生活中的一切。忘了它吧。”

    也许正因大师与作者本人高度重合,这个主角反被写得面目苍白。大师的写作如有神授,他的恐惧、脆弱滑向虚空。当他被玛格丽特拯救,仍坚持自己的写作无用,宣称要放弃。他始终被环境裹挟,被外力推送。他是一个怯懦的人。

    布尔加科夫写道:“怯懦是人类缺陷中最最可怕的缺陷。”彼拉多是怯懦的,不想处死耶舒阿(耶稣),却忌惮大祭司和犹太民众;大师是怯懦的,焚烧手稿,试图放弃写作。布尔加科夫也是怯懦的,他描写大师的怯懦,从而省视自己的怯懦。然而,大师形象的苍白,何尝不是因为布尔加科夫有所保留?当他剖析自己的内心时,手术刀在最沉痛的那个部分止住了。在我看来,这也是怯懦的一种。十年沉寂和苦难,布尔加科夫与外界搏斗,更与内心搏斗。他拷问自己的脆弱犹豫,拷问写作的意义。这些灼痛灵魂的问题,并未真正得到解决。

    与大师的怯懦相比,玛格丽特勇敢非凡,让我联想《浮士德》诗句:“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上升。”她是布尔加科夫第三任妻子伊莱娜•希洛夫斯卡娅的化身。正如玛格丽特拯救大师手稿,伊莱娜也拯救了《大师与玛格丽特》。

    为了爱情,玛格丽特不惜变身魔女,主持撒旦的午夜舞会。她“眼眸中有着女巫的目光、脸上凶残又冷酷”。然而,舞会结束后,她居然愿意牺牲与大师的重聚,去帮助女鬼弗丽达,使她免于永恒的惩罚。魔鬼沃兰德对此评价道:“仁慈有时候出其不意、鬼鬼祟祟地从最小的缝隙里爬进来。”凶残冷酷又仁慈,唯独没有怯懦——相比大师,玛格丽特是一个更生动迷人的角色。

    布尔加科夫最为华丽的文字,也献给了这位女主角。《飞翔》一章,玛格丽特化身女巫,骑扫帚飞翔。“隐形!自由!隐形!自由!”整部小说倏然超拔,峰回路转,由莫斯科的现实狂欢,转入地狱盛宴的梦幻狂欢。玛格丽特连接起了生与死两个世界。

    《撒旦的盛大晚会》,是小说真正的高潮和华彩。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联想保罗•德尔沃的绘画:浓重阴郁的色彩中,骷髅和美丽的裸女并置。不同的是,保罗•德尔沃幽深宁静,撒旦晚会则血腥狰狞——一具具腐烂的尸体,复活成俊男倩女,经过一夜狂欢,重新归为尘土。我们常说,浮生若梦,是虚空,是捕风,布尔加科夫却把死亡描写得犹如一场梦。撒旦舞会一次次举行,死者们被一次次召回。他们死去了,却仍因生前所犯的罪而不得安宁(比如弗丽达,用手帕捂死亲生儿子,死后每天清晨醒来,都在床头柜上看到那条手帕)。

    在布尔加科夫眼里,永恒的家园就是安宁。安宁的本质是自由。小说结尾处,利未•马太说,耶稣已读大师的小说,请魔鬼“带走大师并赐给他安宁。”沃兰德问:“你为什么不自己把他带到光明之处?”利未说:“他不应该得到光明,他应该得到安宁。”

    大师死了,跟随魔鬼离开世界,他终于拥有“冷漠的宁静”,再也不需要写作。“大师的记忆、大师的焦虑,那如针刺的痛苦回忆慢慢开始消失。有人赐予大师自由,正如大师赐予自己创作的主人公自由一样。”大师为彼拉多的故事添上结局——他“赦免了占星术师的儿子、犹太的第五任总督、金矛骑士本丢•彼拉多。”

    布尔加科夫为自己创作的主人公,安排了这样的“大赦和永远的避难所”,可以窥见写作之于布尔加科夫,是自我拯救之道,却难以成为“永远的避难所”。他所企盼的安宁,是在肉体死亡之后,在放下纸笔之时。这种绝对而永恒的内心秩序,是自由,是天堂,是耶和华的赐予。“耶和华必为你们争战,你们只管静默,不要作声。(出14:14)”而彼时彼刻,身处死寂般的孤独之中的布尔加科夫,也许并未籍着写作《大师与玛格丽特》,抚平灵魂深处的不安宁。

    写于2013年5月25日星期六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7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4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8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4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3分

  • 引人入胜:8分

  • 现实相关:3分

  • 沉浸感:5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4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4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3分

  • 加载速度:8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9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简单(640+)
  • 情节曲折(205+)
  • 目录完整(270+)
  • 无缺页(444+)
  • 书籍完整(561+)
  • 体验还行(152+)
  • 体验满分(471+)
  • 好评多(636+)
  • 无盗版(525+)
  • 品质不错(88+)
  • 差评(542+)
  • 无水印(485+)

下载评价

  • 网友 曾***文: ( 2024-12-29 11:46:52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瞿***香: ( 2024-12-26 08:39:53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宫***玉: ( 2024-12-18 00:50:48 )

    我说完了。

  • 网友 石***致: ( 2024-12-28 18:46:56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隗***杉: ( 2025-01-07 19:30:59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屠***好: ( 2024-12-19 02:01:43 )

    还行吧。

  • 网友 后***之: ( 2024-12-25 21:11:33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利***巧: ( 2025-01-06 08:25:32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苍***如: ( 2024-12-16 01:14:09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敖***菡: ( 2024-12-28 21:52:16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谢***灵: ( 2025-01-04 21:40:33 )

    推荐,啥格式都有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