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全能中考复习法:政治(初中)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2008全能中考复习法:政治(初中)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篇 单元复习
单元 笑迎新生活
第二单元 认识新自我
第三单元 过富有情趣的生活
第四单元 过健康、安全的生活
第五单元 做自尊自信的人
第六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
第七单元 做意志坚强的人
第八单元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第九单元 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第十单元 师友结伴同行
第十一单元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第十二单元 交往艺术新思维
第十三单元 权利义务伴我行
第十四单元 我们的人身权利
第十五单元 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
第十六单元 我们崇尚公平和正义
第十七单元 承担责任 服务社会
单元总结
第十八单元 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
单元总结
第十九单元 融入社会 肩负使命
单元总结
第二十单元 满怀希望 迎接明天
单元总结
第二篇 解题技巧
节 关于分析说明题的解答技巧
第二节 关于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技巧
第三节 关于论述题的解答技巧
第四节 关于实践探究题的解答技巧
第三篇 中考模拟
中考模拟试题(一)
中考模拟试题(二)
第四篇 答案专区
参考答案及解析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作者:两条小鱼儿 发布时间:2012-12-04 17:11:01
一天,不吃不喝不动,看完了。
作者:張仙人 发布时间:2010-09-02 15:14:18
谭其骧
同上
作者:little peter 发布时间:2009-06-21 14:11:14
张大妈作品的爱情观影响了我
作者:且听风吟 发布时间:2021-12-20 20:47:41
有意思的店铺,讲述略泛
作者:第五縱隊 发布时间:2020-11-12 20:07:20
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19年10月第1版,劉曉斌編著。大量內容已過時。本書中所提很多籌劃辦法,稅務部門已有新政策,即使在出版時,都已不適用。
深度书评:
小说被边缘化了,正因此意义更增加了
作者:中信大方 发布时间:2018-09-04 16:14:14
本文转自《新京报》,记者张进
李陀
新京报:三十多年未写小说,除了如你所说,和现代主义的写作习惯反着来的冲动,还有哪些原因促使你写了《无名指》?
李陀:
近些年流行一种说法,说文学被边缘化了,小说被边缘化了,这引起我的思考:小说是不是真被边缘化了?第二,“边缘化”的说法对不对?一边观察这些年文学的实际情况,一边回顾文学史,拿来和今天对照,我形成一种看法:我们要承认,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的确是被边缘化了,特别是从市场的角度看,小说的重要性,特别是严肃小说的重要性的确没有以前高了。但反过来想,是不是正因为这样,其实文学的意义,小说的意义更增加了。
为什么?什么道理?因为我觉得这些年来,文学有一个功能被忽视,就是认识功能。这种忽视不是偶然的,这些年随着文化市场的急剧发展,经济和文化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消费主义文化成了主流,文化生产的各种产品,包括影视、动漫、综艺节目等等,目的主要都是娱乐,他们不担负娱乐之外的功能(当然有例外),都不帮助我们认识现实。
这样一来,是不是那些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作品,就反而成了稀缺的东西?那么,这是不是严肃文学作品的机会?我们的作家,至少有一批作家,要不要考虑文学怎么恢复认识现实,认识社会,认识当今世界的功能?我写《无名指》,就想自己尝试一下,看能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来。
新京报:在《无名指》的创作谈里,你明确提出了写作的努力方向:试图把人物“写一个,活一个”。在这方面你觉得这部作品完成得怎么样?
李陀:
是这样,想用文学帮助我们认识现实,什么样的写作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这问题我琢磨了很久。办法之一,就是把二十世纪以现代主义的写作跟十九世纪的写作做对比,经过这么琢磨,我觉得还是十九世纪的作品在认识现实这方面做得更好,更深刻,其中有我们今天急需的经验。
那么,那些经典写作是怎么做到的?总结他们写作经验,可以说很多,可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写人物,塑造文学人物,使这些人物不但有个性的鲜明特征,而且具有时代特征,和这个时代,和具体的历史生活、社会生活,还有日常生活,都有密切关联,
把塑造人物形象当做写作最高、最重要、最中心的任务
。这样,读者就可以通过这些生动的文学人物我们去认识时代,发挥文学认识、思考社会的功能。
相比之下,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写作,不能说完全不写人物,但是一般来说,人物塑造不是现代派小说的重点,也不是他们的长项。比如拿海明威的长篇(他不是典型的现代派,他的拿手写作是短篇)里的人物和十九世纪的写作相比,就显得比较扁平,可以说都是意象人物。
具体到《无名指》来说,我是想写“群像”。我这是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一部长篇,如果能成功塑造一两个人物,就很好,这样的好小说也很多,比如屠格涅夫的《父与子》。但我有一个不太切实际的梦想,就是学《红楼梦》,写群像。但是写起来,遇到一个巨大的矛盾:我给自己规定了二十万字上下(这个时代已经不适合几十万字或上百万字规模的长篇)的篇幅,怎么可能写群像?可是我就非要试一试,结果就写了这么一组人物,里面包括很多阶层,很多侧面人物,都写进来了。成功不成功很难说。
这样写还有一个困难,就是细节的处理,我觉得细节是小说的呼吸,更是文学人物的呼吸,但是写群像,对细节的丰富性(性格的细节,动作的细节,情绪和情感活动的细节,物质生活的细节,景物和环境的细节等等)就要求更高、更多,写作上更困难。
·文学注意力要从农村经验转向城市经验
新京报:关于人物和细节,有一些不同的声音,认为书里的一些人物塑造得不成功,细节的真实度不够,你如何看待这些评论?
李陀:
说真实度不够,是不是因为一些读者对《无名指》里的人物不够熟悉?这组群像里的一些人物,我觉得是我们过去的文学写得比较少的。他们是些什么人?虽然形形色色,但是中心的几个人,是知识分子,都是些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不过,我觉得,这几个人物应该和以往文学里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不太相同,这些人是不是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一种“新人”?当然,他们绝不是我们在以前社会主义文学里经常遇到的新人,相反,他们是小资产阶级新人,是中国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孕育、培育出来的一个新的社会群体。
如果仔细观察,近些年,特别是近十年,这批“新人”在我们周围已经很多,而且伴随城市化进一步发展,他们会逐步构成了现代城市的社会主体。这样,小说写作如何面对这些“新人”?对他们采取什么态度?如何在文学里表现和思考他们?这都是新问题。这里我还想提一下,回顾起来,十九世纪的俄国文学或者法国文学,它们最经典的作品都是写城市的(从历史角度看,这两个国家当时城市化程度并不高,比今天的中国差远了),而且都是写知识分子的,这是为什么?我觉得我们要思考。我还想特别提一下,中国当代作家关心现代城市知识分子虽然少一些,但不是没有,格非的写作就是个例外,例如2003年左右发表的短篇小说《戒指花》,应该是这类写作的一个先声,而且小说也写得好,很棒的写作,对我影响很大。
新京报:这部作品的背景设定在城市化程度非常高的北京,为什么?我们以往的文学作品还是乡村写作更多一些,你觉得其中有哪些原因?
李陀:
今天农村题材的作品还是比较多,我觉得是必然的。中国在“昨天”还是一个农业国家,只不过我们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进入了一个现代工业非常发达、城市化非常迅猛的时代,中国农村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这时候很多人的农村经验必然会大于城市经验,反映在文学上,就是农村题材小说的繁荣。
2012年,人民大学程光伟教授举办了一个“路遥与八十年代文学展开”的会议,那个会给《平凡的世界》这个作品做了很高的评价,认为是对中国由农业国家转向工业国家这一过程中,描写农村剧烈转变和巨大冲突最充分的一部小说。可惜,我觉得今天能达到路遥水平写作,并不多。总之,农村经验和农村问题不会很快就消失,今后还会有这个题材,还会非常重要。何况我们的很多作家都是从农村来的,他们对农村的转变都熟悉,所以写是必然的,问题是要写好。
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当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如此发达,当城市中出现了新兴小资产阶级,我们是不是应该有一部分作家关注这一部分?我们的文学注意力要从农村经验转向城市经验,要注意城市带来的新问题、新变化、新冲突,我觉得也是必然的,大势所趋。
·抑郁、孤独,城市里有很多农村没有的社会问题
新京报:书中的主要角色是知识分子,而且多少都是“病态”的,用你的话说,他们都在经历一场“精神战争”,你认为在这场战争中,他们有出路吗?
李陀:
我在《一次反向实验》那个短文里,用了“精神战争”这个词,但是我现在觉得用“精神战争”这个词概括小说中的几个人物,并不准确,是抬高了这些人物的境界。
城市经验和农村经验相比,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内心生活的强化、心理问题的强化。
为什么城市里有很多农村没有的社会问题?比如抑郁问题,孤独问题,吸毒问题,犯罪问题,道德底线问题,这些东西在城市里变得异常尖锐,为什么?回头看看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写作,几乎没有一个作家简单地赞美城市,相反,狄更斯、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都认为城市充满了病态,除了种种社会疾病以外,更多的是人的精神疾病。
而这些问题,在知识分子当中往往表现更集中,更激烈,其中有一些问题是知识分子独有的,比如知识分子如何对待资本主义现代文化?如何在商品拜物教盛行的社会里保持自觉?如何当拜金主义侵入灵魂的时候,能有觉悟来检讨自己、批评自己?如何当不公平成为常态,成为一种不可逆的社会趋势的时候,还能坚持正义的底线?在《无名指》里,我集中想写的就是这些问题,或者,不如说,是我把这些问题扔给杨博奇、苒苒、周璎们,从结果看,他们的表现并不好,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基本是含糊的,甚至是怯懦的。所以“精神战争”有点抬高他们,实际上在他们内心里没有形成战争。也许,勉强构成内心战争的就苒苒一个人。
新京报:但苒苒“战争”的结果是出家了。
李陀:
是啊,至少在这部小说里,这些人很少自觉地来解剖自己、批评自己的道德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反,他们都充分享受消费主义的快乐,大体上都活得很滋润,连“表现”最好的苒苒,对自己以高消费来保证的很奢侈的日常生活,也并没有深刻的检讨。从这个角度看,书里最健康的人,就是王大海,一个普通工人。
新京报:王大海不是知识分子,不是中产阶级。
李陀:
对,所以就形成一个对比。很普通的一个工人自然没有中产阶级的毛病,因为他们和消费主义没有多少关系,他们最大的消费快乐,无非就是吃个骨头肉、喝点酒。
新京报:你是赞颂工人阶级的。
李陀:
具体到王大海这个群体,说赞颂有点过分,是肯定。他们没有进入消费主义文化,但是,他能有什么更积极的作为吗?实际上,现实生活里的很多工人都想当老板。
新京报:书里有个出版社编辑石头,他一直在斗争。
李陀:
对。这个人物是有一定依据的,因为我认识很多出版社的编辑,在小说里我拼凑、集中了一下,把出版社很多正直的编辑凑在一起,形成了这样一个人物。但他也不是一个完全正面的人物,他本身有很多问题,非常偏执,也不会斗争,而且他的很多观念也是错的,很幼稚。
·网络用语在影响和改变着现代汉语
新京报:这本书中出现了一些网络流行语,如“装B”、“TM”,你为什么把这些网络流行语放进小说?你又如何看待网络流行语?
李陀: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是一个社会现实,它对语言的影响,我认为正负两面都有,很复杂。为什么《无名指》里采用了一些网络新语言?一个原因,是时代特色,很多人忽略这个小说写的不是今天,而是奥运那年,就是2008年。那时候网络用语刚刚进入到知识分子群体里,很多人都觉得新鲜(比如“我靠” )但是,那时候没有今天这么流行这么普遍,所以在叙述语言里加一点网络语其实是一种暗示,暗示网络时代正在到来。
另外,在语言上我一直想做点尝试。怎么把今天活的口语变成文学语言?在这方面,王朔和王小波的写作做了很重要尝试,可惜没有引起深入的讨论,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现在的口语又有了新的发展,比起王朔和王小波那个时代,变化很大,不但网络用语在影响和改变着现代汉语,80后、90后、00后几代青年的语言也越来越引人注意,他们不仅有自己的特殊的词汇表,而且形成自己的修辞方式。面对这些新的语言变化,《无名指》就多少成了某种语言“考古”的对象,这是很有意思的。
新京报:这部作品最直接的阅读感受之一就是叙述者在不停地发问,“为什么”特别多。为什么这样写?这些问题起到了哪些作用?
李陀:
这种叙述人对自我的怀疑,实际上是从美国硬汉派侦探小说里的自嘲学来的,不过,给进一步文学化了。杨博奇(指《无名指》书中人物——编者注)是学心理学的,但他对心理学是有怀疑的,他身上有一种怀疑主义,什么他都不太信。你说的话是不是真的?我自己这么想,我为什么这么想?这是他很个性的一种特征。再就是,想写这个人老想进入自觉的门槛里,可是死活进不去,他没有苒苒那样的勇气。他停留在怀疑主义,不敢往前走,他是个怯懦的人。
新京报:这部小说了里的人物给人的感受是,每个人都飘飘忽忽,没有根。联系到在北京生存的人的现状,你这样写是故意设置的吗?
李陀:
从写作角度来说,20万字左右一个长篇,还想写群像,是很困难的,所以我基本上采取了人物速写的方式,这本来是散文写作的一个体裁,我尝试着用来在长篇小说塑造人物。这样一来,这些群像的每个人,都近于一篇速写——我只能靠这些人物之间的勾连关系把他们捆在一起。另外,我觉得所谓的城市新人,可以说都是没有根的,他们并不是扎扎实实和城市一起生长起来的人(对比一下巴尔扎克的《贝姨》),他们太新了,他们没有根。所以你这点看的很准,那个杨博奇就是一个没根的人,他整天跑来跑去的,在城市里找不到安放自己灵魂的位置。
优秀的海战小说
作者:Oleg the kafir 发布时间:2024-02-18 14:34:21
关于旧式海战的小说,我读过的并不多,这本以1905年日俄海战为背景的俄国小说,是巨舰大炮时代海战的一个生动记录的缩影,本书也秉承了俄国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
故事本身的背景,可以看一下如下的视频
友军互殴,暴揍渔船,远征万里的俄国舰队为何被光速全歼?_哔哩哔哩_bilibili
作者诺维科夫·普里波伊,当时也是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波罗的海舰队)的一名军需兵。舰队为了给旅顺的俄军解围,从喀琅施塔得开始了这次绕过半个地球的受苦之旅。本书上部 航程这一章节引用的诗篇,就是最好的注脚:
….…冷酷的死神在等着我们,无法逃命。
因 在它铁的胸膛里,全无心肝,逼着我们走上死路,残酷无情。
我们都要牺牲,命运注定……
但赎罪的时刻不久将要来临,你所维护的这个悲惨世界,所有的拱门柱子都要倒倾。
亲爱的自由的日子终要来到,虽然我们看不见光辉的黎明!
你一定要我们的命,就夺去吧……
向着死亡前进,向着死亡前进!
长达万里的航程,舰队从出海就担心日本联合舰队的偷袭,乃至于在英国北海炮击渔船,得罪了英国,加之当时英日同盟,整个航程得不到正常的补给,航行中军纪败坏、贪污腐败、官兵缺乏锻炼,国内传来的糟心消息导致士气低下,上下级离心,在上述视频中已经总结的很多了。
下部中,舰队在对马海峡面对了日本联合舰队的大举出击,而舰队司令卢杰斯特温斯基在是战是逃中犹豫不决,而因为舰队中大量的老旧军舰航速不佳,最终不得已的面对以逸待劳的联合舰队,而因缺乏测量仪器,俄国军舰炮术不佳,几乎都是被动挨打,作者写道自己所乘坐的“奥里约”号军舰:
虽然火和水之间有着天然的敌意,但我们的战舰还继续在浩渺的海上焚烧,火焰吞噬着容纳了几百个人的军舰的内部,周围的海水又给不息的敌弹之霰激荡起来。然而在这地狱里,在混乱中,每个人都必须坚守自己的岗位:在炮塔里、在暗炮塔里、在手术室里、在修理室里等。那些管测距仪的、管通话管的以及管别的仪器的都必须继续工作,犹如在炮火下的炮手们必须坚守自己的岗位一样。如果要救一艘战舰,唯一的法则就是:“不管发生什么事,仍须继续前进。”人们的生命决定于军舰的生命,而反过来军舰的生命又决定于人们的毫不畏惧的勇气。只要“奥里约”号继续在海上航行,舰上每一个还没有受到致命伤的人就都有活命的机会。
我们唯一用来对抗火焰的是水,而水同时又是我们可怕的敌人。它倾泻在上甲板上,分成许多股急流灌进下甲板,又从炮洞冲进来,再从毁坏了的弹药输送机泻人下舱去。就在这时候,我们的下舱已注入了五百多吨海水。机械师罗姆士和他的机兵队简直无法把水排出舱底。那些多多少少使我们免于火灾的东西,势必会把我们送到海底去。
在五个多小时的海战中,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因为军舰沉没被淹死的人也颇多,因为舰队中三分之一的人不会游泳,阵亡4500多人,大多数军舰被击沉或俘虏,作者乘坐“奥里约”号军舰也因为投降保住了性命。侥幸的逃脱军舰的有的驶往海参崴,而在十月革命当中大名鼎鼎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也在战斗中逃往菲律宾,保留了今后革命的种子。
作者在书最后总结了舰队惨败原因:
1、总战力不足,只有日本舰队的一半。缺乏阵型训练,海战中被动挨打。
2、很多军舰是老古董,航速过低,为了编队,整个舰队航速只有九海里。各军舰都超重,摆了很多木制家具,中弹后造成大火,各军舰的大炮严重缺乏测距仪,炮手也缺乏训练。
3、上下级离心离德,缺乏必要沟通,充满阶级仇恨,舰长和司令之间也缺乏作战计划。
4、为了防止炮弹殉爆,弹药中添加的焦木素数量过低,导致打出去的炮弹很多未爆。加上炮术不精的原因,此次海战日本海军伤亡甚微。
作为今天的读者看来,本书中俄国海军在管理和作战时,对大炮口径、弹药重量,军舰距离等长度距离、重量的计量单位,公制、俄制和英制并用,度量衡并不统一,是否也是一种管理混乱的体现?
作为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在此次苦难之旅后,,自然要有个总结
俄罗斯文学是一种提问题的文学。它在19世纪前半期,提出“谁之罪?”的问题,揭示社会的祸根之所在。它在19世纪后半期又提出了“怎么办?”“真正的白天何时来到?”“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等问题,在指出旧的社会制度的弊害之际,更探索社会的新的出路。
作者认为,海战的失败不过是沙皇的失败,而不是俄国人民的失败,他借着一名革命倾向的水兵阐述了这个道理:
瓦西里耶夫接着说下去:
“同志们,从上述的各种事实我们应当得出什么结论来呢?封建制度根深蒂固,又患了沙皇专制政治的病毒的俄国,已经受不了战争给予的考验,它是老迈的。而因明治维新而复兴了的资本主义的日本,却反而返老还童,打垮了我们的将官们和元帅们的好战和自大。我们的败北是谁的责任呢?不是哪一个人,而是整个国家制度,我们除了朝鲜海峡之外,在别的许多地方也有我们的‘对马’。日本也一样卓有成效地战胜了我们的陆军、我们的铁路、我们的工厂、我们的造船厂、我们的教育界——我国整个受压制的和混乱的生活全都遭受了一场对马的败仗,这虽然不那么明显,但毫无疑问。然而,日本所征服的不是劳动人民,而是可恨而腐朽的我国政府。要是俄国的政权落在另一个阶级的手中,日本永远不会再得到这样的胜利。同时,它已给我们一个好机会,它使那些最卑贱的和最未受教育的人们看清了现实。幸而,我们陆军战士们已掉转枪头,反抗那些叫他们白白送死的人们。战争已引起了革命,我们,对马海战中的幸存者,再也没有恐惧的理由了。”
本书中文版是作者梅益1937年根据英译本翻译,但并没有民国时期翻译文学的通假字和腔调,不知是否是译者在1980年代再版时候统一调整过?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6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网站更新速度:7分
使用便利性:7分
书籍清晰度:9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是否包含广告:3分
加载速度:4分
安全性:4分
稳定性:6分
搜索功能:4分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差评少(296+)
- 下载速度快(68+)
- 引人入胜(428+)
- 值得购买(208+)
- txt(361+)
- 无颠倒(520+)
- 无水印(389+)
- 中评(521+)
- 体验还行(100+)
- 章节完整(525+)
- 排版满分(191+)
- 二星好评(259+)
- 无盗版(187+)
下载评价
- 网友 石***烟: ( 2024-12-28 15:01:14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习***蓉: ( 2025-01-05 01:54:33 )
品相完美
- 网友 郗***兰: ( 2024-12-20 01:16:43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扈***洁: ( 2025-01-08 17:12:28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曾***玉: ( 2024-12-16 22:59:37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芮***枫: ( 2024-12-18 21:34:46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孙***美: ( 2024-12-10 17:31:24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权***颜: ( 2024-12-11 17:17:22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屠***好: ( 2024-12-19 08:20:15 )
还行吧。
- 网友 师***怡: ( 2024-12-21 20:13:51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仰***兰: ( 2024-12-16 02:46:39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高能文案变现课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钱氏吴越国史论稿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考研数学3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世界上最最温馨的家(精) (德)安妮·默勒|译者:王乾坤|绘画:(德)安妮·默勒 北京联合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美术高考全程范画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论语讲读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对联新编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键盘上的乐理知识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中国关键词:新时代外交篇(汉俄对照)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快乐电子琴教程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8分
人物塑造:8分
主题深度:9分
文字风格:4分
语言运用:8分
文笔流畅:3分
思想传递:5分
知识深度:8分
知识广度:9分
实用性:7分
章节划分:9分
结构布局:7分
新颖与独特:9分
情感共鸣:4分
引人入胜:3分
现实相关:6分
沉浸感:7分
事实准确性:8分
文化贡献: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