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新修订版,新增一个单元、16篇散文、69段点评,推荐中学生百部课外读物之一,全方位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新修订版,新增一个单元、16篇散文、69段点评,推荐中学生百部课外读物之一,全方位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精美图片

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新修订版,新增一个单元、16篇散文、69段点评,推荐中学生百部课外读物之一,全方位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电子书下载地址

》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新修订版,新增一个单元、16篇散文、69段点评,推荐中学生百部课外读物之一,全方位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新修订版,新增一个单元、16篇散文、69段点评,推荐中学生百部课外读物之一,全方位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47709429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07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12.3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21:41

内容简介:

  四年前,《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问世,一上市就成为各中学语文老师向学生推荐的书目,迄今已销售超过20万册。梁衡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散文作家,有多篇散文入选中学和大学课本,全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总顾问。他为中学生亲自挑选了40篇他认为*中学生阅读的散文,并亲自点评,就像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师,手把手地告诉学生应该如何选题、开头、用典、叙事、抒情等等。本次再版,梁衡先生亲自修订,新增加了一个单元,16篇散文,68段点评。以便让中学生能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文章作法及阅读方法。


书籍目录:

单元 入选中小学教材解读

晋祠

美文解读 我写《晋祠》

觅渡,觅渡,渡何处?

《觅渡》自注16条

美文解读 我写《觅渡》

参考资料 瞿秋白女儿给作者的一封信

跨越百年的美丽

美文解读 我写《跨越百年的美丽》  

相关资料 《数理化通俗演义》节选  

把栏杆拍遍

美文解读 《现代散文鉴赏辞典》对《把栏杆拍遍》的讲解  

夏感

美文解读 我写《夏感》

相关资料 六百六十六字凝成的精美镜头

青山不老

美文解读 我写《青山不老》

壶口瀑布

美文解读 我写《壶口瀑布》

教材的力量

第二单元 扩展阅读

写人篇 

阅读指导 关于写伟人

百年明镜季羡老

大无大有周恩来

这思考的窑洞

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

二死其身的忠臣彭德怀

读韩愈

读柳永

乱世中的美神

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

你怎么就是得不到爱

梁思成落户大同

写景篇

阅读指导 山水为什么美

冬日香山

石河子秋色

草原八月末

泰山:人向天的倾诉

榆林红石峡记

吴县四柏

天星桥:桥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佩莱斯王宫记

冬季到云南去看海

乌梁素海:带伤的美丽

记事篇

阅读指导 叙事是写作的基本功

红毛线,蓝毛线

周恩来让座

与朴老缘结钓鱼台

平塘藏字石记

试着病了一回

山中夜话

抒情篇

阅读指导 为文要激动

年感

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 

西北三绿

忽又重听走西口

母亲石

那青海湖边的蘑菇香

秋 思

说理篇 

阅读指导 文章为思想而写

文章五诀

人人皆可为国王

匠人与大师

书与人的随想

你不能没有家

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

石头里有一只会飞的鹰

说兴趣

做人如写字,先方后圆

第三单元 碑赋作品

壶口瀑布记

广安真理宝鼎记

嘉兴南湖红船之铭

西柏坡赋

周总理手植腊梅赋

第四单元 作品与教学研究

《泰山:人向天的倾诉》一文解读

《跨越百年的美丽》备课思考及教学

欣赏梁衡之“工”

理与情铸就的美

附录

梁衡入选语文教材和教学阅读用书作品一览

媒体推荐名单

教师推荐名单

 


作者介绍:

  梁衡

  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中国记协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

  作品有:

  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集:《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觅渡》、《名山大川》、《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红色经典》等;学术论文集:《为文之道》、《继承与超越》、《走近政治》。并著有《梁衡文集》九卷。

  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散文《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青山不老》等入选中学、师范和大学课本。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觅渡,觅渡,渡何处?

  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的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①从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去年我第三次访秋白故居时正值他牺牲60周年,地方上和北京都在筹备关于他的讨论会。他就义时才36岁,可人们已经纪念他60年,而且还会永远纪念下去。是因为他当过党的领袖?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是因为他的才气?是,又不全是。他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画。

  我次到纪念馆是1990年。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河上有一桥叫觅渡桥。②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在何处?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许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八七会议”他受命于白色恐怖之中,以一副柔弱的书生之肩,挑起了统帅全党的重担,发出武装斗争的吼声。③但是他随即被王明,被自己的人一巴掌打倒,永不重用。后来在长征时又借口他有病,不带他北上。④而比他年纪大身体弱的徐特立、谢觉哉等都安然到达陕北,活到了建国。他其实不是被国民党杀的,是被“左”倾路线所杀。是自己的人按住了他的脖子,好让敌人的屠刀来砍。而他先是仔细地独白,然后就去从容就义。⑤

  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⑥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

  他一开始就不是舞枪弄刀的人。他在黄埔军校讲课,在上海大学讲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人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教师也挤进来听。后来成为大作家的丁玲,这时也在台下瞪着一双稚气的大眼睛。瞿秋白的文才曾是怎样折服了一代人。后来成为文化史专家、新中国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当时准备结婚,想求秋白刻一对印,秋白开的润格是50元。郑付不起转而求茅盾。婚礼那天,秋白手提一手帕小包,说来金五十,郑不胜惶恐,打开一看却是两方石印。可想他当时的治印水平。秋白被排挤离开党的领导岗位后,转而为文,短短几年他的著译竟有五百万字。⑦鲁迅与他之间的敬重和友谊,就像马克思与恩格斯一样的完美。秋白夫妻到上海住鲁迅家中,鲁迅和许广平睡地板,而将床铺让给他们。秋白被捕后鲁迅立即组织营救,他就义后鲁迅又亲自为他编文集,装帧和用料在当时都是流的。秋白与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至顶的啊,他应该知道自己身躯内所含的文化价值,应该到书斋里去实现这个价值。但是他没有,他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一呼,跃向黑暗。⑧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他的俄文水平在当时的中国是数一数二的,他曾发宏愿,要将俄国文学名著介绍到中国来。他牺牲后鲁迅感叹说,本来《死魂灵》由秋白来译是合适的。这使我想起另一件事。和秋白同时代的有一个人叫梁实秋,在抗日高潮中仍大写悠闲文字,被“左”翼作家批评为“抗战无关论”。他自我辩解说,人在情急时固然可以操起菜刀杀人,但杀人毕竟不是菜刀的使命。他还是一直弄他的纯文学,后来确实也成就很高,一人独立译完了《莎士比亚全集》。现在,当我们很大度地承认梁实秋的贡献时,更不该忘记秋白这样的,情急用菜刀去救国救民,甚至连自己的珠玉之身也扑上去的人。如果他不这样做,留把菜刀作后用,留得青山来养柴,在文坛上他也会成为一个、甚至十个梁实秋。但是他没有。

  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的柔弱,他一被捕就招供认罪,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他。革命史上有多少英雄就有多少叛徒。⑨曾是共产党总书记的向忠发、政治局委员的顾顺章,都有一个工人阶级的好出身,但是一被逮捕,就立即招供。至于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等高干,还可以举出不少。而秋白偏偏以柔弱之躯演出一场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英雄戏。

  他刚被捕时敌人并不明他的身份,他自称是一名医生,在狱中读书写字,连监狱长也求他开方看病。其实,他实实在在是一个书生、画家、医生,除了名字是假的,这些身份对他来说一个都不假。这时上海的鲁迅等正在设法营救他。但是一个听过他讲课的叛徒终于认出了他。特务乘其不备突然大喊一声:“瞿秋白!”他却木然无应。敌人无法,只好把叛徒拉出当面对质。这时他却淡淡一笑说:“既然你们已认出了我,我就是瞿秋白。过去我写的那份供词就权当小说去读吧。”

  蒋介石听说抓到了瞿秋白,急电宋希濂去处理此事,宋在黄埔时听过他的课,执学生礼,想以师生之情劝其降,并派军医为之治病。他死意已决,说:“减轻一点痛苦是可以的,要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⑩当一个人从道理上明白了生死大义之后,他就获得了的坚强和的从容。这是靠肉体的耐力和感情的倾注所无法达到的,理性的力量就像轨道的延伸一样坚定。

  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向来是以理行事,所谓士可杀而不可辱。文天祥被捕后,跳水、撞墙,唯求一死。鲁迅受到恐吓,出门都不带钥匙,以示不归之志。赞扬朱自清宁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粉。秋白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已达到自由阶段的知识分子。蒋介石见威胁利诱实在不能使之屈服,遂下令枪决。刑前,秋白唱《国际歌》,唱红军歌曲,泰然自行至刑场,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盘腿席地而坐,令敌开枪。从被捕到就义,这里没有一点死的畏惧。

  如果秋白就这样高呼口号为革命献身,人们也许还不会这样长久地怀念他研究他。他偏偏在临死前又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这在一般人看来真是多余。我们看他短短一生,斗争何等坚决。他在国共合作中对国民党右派的批驳,在党内对陈独秀右倾路线的批判何等犀利;他主持“八七会议”,决定武装斗争,永远功彪史册;他在监狱中从容斗敌,后英勇就义,泣天地恸鬼神。这是一个多么完整的句号。但是他不肯,他觉得自己实在藐小,实在愧对党的领袖这个称号,于是用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一遍。别人看到的他是一个光明的结论,他在这里却非要说一说光明之前的暗淡,或者光明后面的阴影。这又是一种惊人的平静。

  就像敌人要给他治病时,他说,不必了。他将生命看得很淡。现在,为了做人,他又将虚名看得很淡。他认为自己是从绅士家庭,从旧文人走向革命的,他在新与旧的斗争中受着煎熬,在文学爱好与政治责任的抉择中受着煎熬。他说以后旧文人将再不会有了,他要将这个典型,这个痛苦的改造过程如实地录下,献给后人。他说过:“光明和火焰从地心里钻出来的时候,难免要经过好几次的尝试,试探自己的道路,锻炼自己的力量。”他不但解剖了自己的灵魂,在《多余的话》里还嘱咐死后请解剖他的尸体,因为他是一个得了多年肺病的人。这又是他的伟大,他的无私。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世上有多少人都在涂脂抹粉,挖空心思地打扮自己的历史,极力隐恶扬善。特别是一些地位越高的人越爱这样做,别人也帮他这样做,所谓为尊者讳。而他却不肯。作为领袖,人们希望他内外都是彻底的鲜红,而他却固执地说:不,我是一个多重色彩的人。在一般人是把人生投入革命,在他是把革命投入人生,革命是他人生实验的一部分。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上的高山,令人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思考。他是一个内心既纵横交错,又坦荡如一张白纸的人。

  我在这间旧祠堂里,一年年地来去,一次次地徘徊,我想象着当年门前的小河,河上来往觅渡的小舟。秋白就是从这里出发,到上海办学,后来又在上海会见鲁迅;到广州参与国共合作,去会孙中山;到苏俄去当记者,去参加共产国际会议;到汉口去主持“八七会议”,发起武装斗争;到江西苏区去主持教育工作。他生命短促,行色匆匆。

  他出门登舟之时一定想到“野渡无人舟自横”,想到“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那是一种多么悠闲的生活,多么美的诗句,是一个多么宁静的港湾。他在《多余的话》里一再表达他对文学的热爱。他多么想靠上那个码头,但他没有,直到临死的前一刻他还在探究生命的归宿。他一生都在觅渡,但是到后也没有傍到一个好的码头,这实在是一个悲剧。但正是这悲剧的遗憾,人们才这样以其生命的一倍、两倍、十倍的岁月去纪念他。

  如果他一开始就不闹什么革命,只要随便拔下身上的一根汗毛,悉心培植,他也会成为著名的作家、翻译家、金石家、书法家或者名医。梁实秋、徐志摩现在不是尚享后人之飨吗?如果他革命之后,又拨转船头,退而治学呢,仍然可以成为一个文坛泰斗。与他同时代的陈望道,本来是和陈独秀一起筹建共产党的,后来退而研究修辞,著《修辞学发凡》,成了中国修辞人,人们也记住了他。可是秋白没有这样做。就像一个美女偏不肯去演戏,像一个高个儿男子偏不肯去打球。他另有所求,但又求而无获,甚至被人误会。

  一个人无才也就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干成了一件事也罢了。可惜的是他有十分才只干成了一件事,甚而一件也没有干成,这才叫后人惋惜。你看岳飞的诗词写得多好,他是有文才的,但世人只记住了他的武功。辛弃疾是有武才的,他年轻时率一万义军反金投宋,但南宋政府不用,他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后人也只知他的文才。瞿秋白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反观人生。如果他只是慷慨就义再不说什么,也许他早已没入历史的年轮。但是他又说了一些看似多余的话,他觉得探索比到达更可贵。当年项羽兵败,虽前有渡船,却拒不渡河。项羽如果为刘邦所杀,或者他失败后再渡乌江,都不如临江自刎这样留给历史永远的回味。项羽面对生的希望却举起了一把自刎的剑,秋白在将要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一把解剖刀,他们都把行将定格的生命的价值又向上推了一层。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

  秋白不朽。

  ……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1、 梁衡先生是中学教师和学生*喜爱的作家之一,他也是入选中学课本*多的作家,有36篇作品入选各类语文教材。

  2、 本书**版销量超过20万册,是许多语文教师推荐学生阅读的书。

  3、 本版是**修订版,新增加了一个单元、16篇散文、69段点评,定价不变。

  4、 本书是中学生百部课外读物之一。

  5、 20家文学教育媒体,40位校长特级老师,共同推荐。


媒体评论

  我在几篇谈散文的文章中,提出了一个看法:在中国散文坛上有两个流派。一个是“松散派”,另一个是“经营派”。我还指出,在中国文学史上,散文大家的传世名篇无一不是惨淡经营的结果。我窃附于“经营派”。我认为,梁衡也属于“经营派”,而且他的“经营”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都非同寻常。难得他总能将这一种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

  ——季羡林



精彩短评:

  • 作者:沉寂之舟 发布时间:2021-03-28 19:30:02

    看过去厚厚的一本,前面130页都是Go基本介绍.到了第六章开始讲微服务了,这个代码质量啊,真心晕,感觉就像胡乱拼凑感较强.虽然主体是根据go-kit,但是都比较零散,还需要先学习下框架再看本书.

  • 作者:肥遁 发布时间:2022-03-08 15:38:27

    脱胎于道 难归于道 这可能是韩非心底最悲伤的事情吧

  • 作者:煮鹤焚琴 发布时间:2021-08-13 12:09:34

    枕邊書。

  • 作者:JUN 发布时间:2022-10-10 20:57:09

    邯郸学步卡耐基

  • 作者:懒残僧 发布时间:2020-11-22 14:09:38

    读书笔记审核中。。。

  • 作者:小晶晶 发布时间:2014-06-28 14:22:01

    色彩搭配挺重要的,但是这本书真的挺简单的,一篇综述能介绍清楚的东西,有人愣是有本事给它写成一本书,好吧,大家来找优点,觉得好的两部分分别是,第一介绍了每种色彩的性质、传递的幸福信息、使用过度带来的负面信息、不想接近这种颜色时的情绪以及本色背后的隐藏色;还有一部分就是最后几页色彩专题讨论,抱着跟星座一样的心态玩玩这个就好。还有,不建议买


深度书评:

  • 浓缩的才是精华

    作者:金蛇郎君 发布时间:2010-09-27 11:23:20

    就篇幅而言,这本书不算便宜。但是就性价比而言,我觉得通读这一册书,胜过走马观花的读十册一般的时间管理书籍。

    当然,我并不想说这册书页页是精华,也不认为看完这册书你就能了然时间管理的一切,但至少在我的心目中,仅凭它对时间管理流程这一论题的明确剖析,就应该可以无愧的值回全部书价了。

    但是,除此之外,我认为书中还有一个更值得惊叹的理念,那就是,这本书第一次让我超脱于“重要-紧急”这个已经以讹传讹到让人恶心的纬度来看待一天的事务——是这本书教会我,对于一天内的事务,没有什么“重要-紧急”的说法,只有“必须完成的”和“可以晚些再做的”。

    当然,我并无意挑战关于“重要-紧急”的四个象限的理论,我依旧膜拜这个理论。但是我只是想用我的理解来澄清说,四个象限的理论之所以伟大,在于他提醒我们在筛选目标阶段,要遴选最具有价值的那20%。对于执行阶段,我看,还是忘了它吧。

  • 读《学术与政治》(Max Weber)

    作者:madlogos 发布时间:2006-08-03 10:46:32

    Max Weber的这本小册子对后世影响之大,恐怕他自己当时都不曾预见到。书中收录的两篇演讲《以学术为业》和《以政治为业》,作于1919年,其时正是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历史走向的拐点——一战结束,德国战败,大繁荣,大萧条……都在这一年前后陆续铺开。整个时代的精神是焦灼不安的,理性被质疑,意义被颠覆,非理性的、萎靡颓废的风气在蔓延。在这种历史性转折点的关头,德国学者的思想力度往往能放射出浑朴而有质感的光芒来。这本册子并没有拯救日后陷入法西斯泥淖的德国,但二战的乌云散去后,它的价值如大浪淘沙后留下的金子最终为世所公认。中国近些年兴起的韦伯热,实际上是在补课。关于市民社会的思考,“为思想祛魅”,都是我们非常需要的声音,虽然它们已经显得那么古老,用词和例证都显得那么过时那么不合时宜。

     

    以学术为志业 Wissenschaft als Beruf

     

    《以学术为业》的开首就在语气沉重地列数以学术为业的外在困难。韦伯显然在心里早已为“学术从业者”定了一个非常高的准入标准,非志向坚定、目标明确者不得入内。制度是制约为学热情的一个重要因素,至少在那个时代大学体制对年轻学者是并不那么友善的(目前的中国无疑正是这样)。韦伯向他年轻的听众总结道:“可见,学术生涯是异常鲁莽的赌博……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无动于衷地忍受这种事。”如果说学术/政治这个二元关系还有个中国版本“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话,那么韦伯告诉我们,在后自然哲学时代,即便这个休闲的“独善其身”,也受制于制度、纪律等等东西。(当然,这里的“学术”一方面排除了“哲学”,一方面并没有区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接下来韦伯冷峻地消解了“学术”生活中的浪漫性。尼采在那个时代开始放射光彩,青年们醉心地崇拜着“个性”和“个人体验(Erleben)”这两大偶像,“如果没有成功,至少也要装成有这种天纵之才的样子”。然而韦伯说,“在科学的领地,个性是只有那些全心服膺它的学科要求的人才具备的”。他提醒我们,“即使具有歌德那种层次的人格,如果仅就他的艺术而言,如果他任性地想把自己的‘生活’也变成一件艺术品,后果会不堪设想。”在年少轻狂的过往,我一度非常痴迷地相信,自己可以经营一种醺醉放旷间杰作频出、涉猎极广的天才式学术生活。但事实上这是迷梦,灵魂不经过寂寞与清苦之火的锻打,完全炼不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来。韦伯在这篇演讲里,力图为“有志于学术”的年轻人树立职业道德伦理的规范——所谓的“志业”(Beruf),正是一种具有伦理自觉地对职业前途的规划。

     

    以学术是业究竟为了什么目的呢?这是演讲接下来主要的问题。韦伯的意见是“理智化”,随后引出了那个著名的术语“祛魅”(disenchantment)——驱除偶像、教条,大而言之,一切阻碍头脑清明的桎梏。到了二十世纪初,传统理性主义已经被声势浩大的非理性主义潮流扫得支离破碎,“通往真实存在之路”“通往真实艺术之路”“通往真实自然之路”“通往真实上帝之路”“通往真实幸福之路”种种古老幻象已被扫空。学术(Wissenschaft),或曰科学与理性,让人类可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我们再也不必像相信有神灵存在的野人那样,以魔法支配神灵或向神灵祈求。”这是启蒙主义的声音,韦伯在自己的学术伦理意见中恢复了这个传统,并且把它的意义扩大了。

     

    韦伯为了确保这个用于给心灵“祛魅”的学术的理智,要求学术秉持价值“中立”。他拗口地表述道,“有些事情,不仅是它尽管不美而神圣,而且正是因为它不美且只就它不美而言,才变得神圣”,这就是说,“真善美”合一的这种结构可以被摒弃,为“学术而学术”的话,可以为了追求“美”而不在意“善”,为追求“真”而不在意“美”;不仅如此,“真、善、美”这三者根本就不必在同一件事物中共存。而后,韦伯又旗帜鲜明地主张,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同样应秉持价值中立的立场,而不可把自己的价值立场灌输给“被迫保持缄默”的学生。韦伯认为,在课堂上宣扬自己的价值立场已经是一项政治行动,而政治不应属于课堂。从这些论述中,韦伯提取出的中心见解是,以学术为业的目的,乃是保证头脑——无论自己的抑或他人的——清明。“作为‘职业’的科学,不是派发神圣价值和神启的通灵者或先知送来的神赐之物,而是通过专业化学科的操作,服务于有关自我和事实间关系的知识思考。”在这里,他把艰苦的学术生活、严谨的专业化操作、价值中立、头脑清明串成了一根清晰的主线。

     

    ankerwale提出一个问题:世界已遭祛魅,我们将去何处找寻热情?他提出的意见是“挣扎”。说实话,这个意见很无厘头。首先的问题是,这个世界从来不曾、今后很可能也不会被彻底除魅。新的教条、偶像、桎梏,依然在层出不穷。作为统治大块领域、大批人群的宗教偶像也许在式微,一些旧教条也许在消亡,但阻碍头脑清明的“魅”依然永恒地存在着。其次的问题是,责任感,而不是热情,才是学术活动的核心部件。此外,除魅涉及的是现代性的理性层面,而非理性层面——比如欲望、情感——很难经除魅而变澄清,它恐怕将永远混沌。所以热情的来源并不会因为除魅而发生根本性的动摇。在这个层面上,热情可以不成为问题。

     

    以政治为志业 Politik als Beruf

     

    在演说的第二部分,韦伯在更务实的基础上谈到“政治”。在这里,他提出了三种支配权类型(传统权力/世俗权力、超凡魅力Chrisma/神授权力、法制权力/法定权力),后来他被称为“组织管理理论之父”。韦伯以呼吁建立法定权力主导下的、严密组织的官僚体系而著称。在演说中,韦伯简要地叙述了西方现代政治的沿革,比较了美、英、德三国的政治制度,指出了各自的短长之处。这部分我看得很粗疏。我急于直接看到答案。韦伯对政治家提出三条基本素质:激情、责任感、恰如其分的判断力。这其中,“不脱离实际(Sachlichkeit)的激情”是从事政治的心理学前提,责任感是伦理学前提,而判断力则是能力前提。韦伯最关注的——正如这两篇演讲本质上是伦理学讲演一样——是政治活动的伦理学前提,也就是他所说的“责任感”。

     

    “指导行为的准则,可以是‘信念伦理’(Gesinnungsethik),也可以是‘责任伦理’(Verantwortungsethik)。”信念伦理只关注道德意念,只要认定某一行为正义,便百折不挠地去实践它;责任伦理的关注点却是务实地考察行动可能导致的后果,必须对该可能的后果负责。韦伯说道,“政治的决定性手段是暴力”,这就意味着政治活动的目的与手段在伦理上很可能是完全悖谬的,一个打着“善”的旗号的政治举动,很可能在手段上肮脏无比,而手段的肮脏往往意味着最后的结果再“善”也善不到哪儿去。尽管不那么恰当,我依然要举革命为例来解读这个表述。革命是社会利益的再分配过程,本质上是赤裸裸的弱者对强者的颠覆与掠夺,这就注定了它的全部过程将充斥着杀戮与被杀戮、抢劫与被抢劫,但它的“目的”却从来都是善的,甚至是所有政治活动中最善的。然而如果把“全人类的发展”作为人类伦理的基线,那么杀戮和抢夺无论如何也称不得“善”。此外,法国革命、中国革命成功后胜利者推行的恐怖主义政策,在如今看来,都是善心而恶行的例子。因此,在最低限度而言,信念伦理也只能适用于革命家,对于政治家,他必须务实地秉持责任伦理。讽刺的是,14年后,纳粹登台。这是一个典型的“信念伦理”取胜的例子,而后发生的事情,我们都已经在历史课本、影像和文献中知道了。这场灾难性的战争实际上从反面证明了韦伯的高瞻远瞩。

     

    “不管什么人,也无论他出于什么目的,只要他同意使用暴力手段(这是政治家必须做的事情),他就必须接受由此产生的特定后果。”韦伯提醒着近百年前慕尼黑的青年学生们,同样也提醒着现在的我们。从当今中国的现状来看,“以学术为志业”的那篇演讲很可能已经显示出针对性,而这篇“以政治为志业”则非常不幸地,很可能依然超越着我们所处的这个现实。当成熟的市民社会最终到来,我们或许能迎来这样的一种“为政治生存”的政治家,而目前,我们依然不得不忍受着“靠政治生存”的政客和统治社会的蛀虫们。

     

    当然,对政治家而言,截然区分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也并不是完全合理的。只信奉责任伦理的政治家很可能沦为拙劣的实用主义者,仅仅愿意对可以预计的后果负责。尽管“善”并不是一个非常可靠的东西,但如果完全不考虑这个因素,缺乏为了某个正义的目的而执著行政的勇气,没有“正义、公平凌驾一切”这样的基本原则支撑他的政治决策,那么责任伦理将会萎褪为伦理学上的侏儒。两者并存,以责任伦理为主,很可能是更可取的态度。

     

    演讲的最后是煽动性的。“可能之事皆不可得,除非你执著地寻觅这个世界上的不可能之事。”韦伯呼唤听众去做时代的英雄。尽管这批听众最后很多都投身到了纳粹的事业中去,但这样的演讲依然对今天的人有所助益。

    ————————————————————————————————————

    链接:>>>>>完整版《学术与政治》(需注册登陆)

    [附此后的精彩讨论]

    发信人: ankerwale (第一次改昵称,改什么好呢?), 信区: FDU_PublicHealth

    标 题: Re: (未免太没人烟了)「学术与政治」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5年11月03日13:21:02 星期四), 站内信件

     

    现在才看到你的update

    原来偶把那个帖子d了,是因为觉得自己把对韦伯这个人的意见混进来了

    而你这里明显是倾向于对志业的看法,偶没必要和你撞

    既然你回了偶了,那么偶再提点意见,可能讨论还能再擦出点新的火花

     

    第一个问题:你说的不完全的祛魅,是对民众而言的,还是对学者或者说是政治家而言呢?

    如果是对民众而言,那么政治家本来就是要利用仍然存在的“魅”来起作用;如果“魅”对学者或者政治家本身也有作用,那么我说的“挣扎”就自然而然的存在了

     

    第二个问题:热情究竟是什么呢?责任感可以成为一种热情,这不能说不对。但韦伯所指的热情仅仅是种责任感吗?我读韦伯的时候是可以感受到他身上所散发出的狂热的,那又该怎样解释呢?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并不是那样的泾渭分明,这不用偶说大家都知道,韦伯为何对从事政治和学术者有诸多要求?或者说,我们可以用责任感来消解欲望吗?韦伯可有那样的意思呢?至少偶觉得自己没有读出来。

    ————————————————————————————————————

    发信人: madlogos (灵妖舞戚), 信区: FDU_PublicHealth

    标 题: Re: (未免太没人烟了)「学术与政治」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5年11月03日15:56:57 星期四), 站内信件

     

        你当时d得太快,我都没看仔细就不见了,只记得那夺目的“热情”和“挣扎”。这两个词语焉不详,我实在不知道你真正的意见是什么,但这是个重要的问题。既然你现在展开来讲了,那么我是这么看的:

     

        你当时问,“驱魅”以后怎么办,而我的意见是,“驱魅”永远不会完成,有很多新的“魅”,所以即便要讲热情,也不必等到“驱魅”完成以后——因为这一天很可能永远等不到。我的意思到此为止,至于说这个“不完全的驱魅”是对谁而言,我没有展开。

        在解决这个问题前,我想我们可以把“驱魅”这个过程视为动态的序列,它没有尽头,但却有明显的低潮期和高潮期。韦伯所说的“世界已被驱魅”是指科学革命以来发生的那个“驱魅的高潮”,那次驱魅把阻碍头脑清明的主要敌人——宗教教条、对一些主神和全民性强力偶像的迷信——消灭了,如同一场大雨后,天上的云几乎消失了一样:这个消失只是近似而言,并不是真的清除干净,并且不久后还会有新的云,然而在云的生成/消失的动态序列中,这场大雨是个标志性事件,尤其对大雨发生前后的这段时间而言。恐怕这是对“驱魅”过程的比较接近事实的全景式概念。

     

        以上是题外话。“不完全的驱魅”到底是对谁而言呢?显然对谁都一样,雨后无云的天空无差别地悬在每个人的头顶。对于学者而言,他们自己也处在各式各样富于时代特色的“魅”之中,驱除这种“魅”、廓清自己的视域可能构成他们学术热情的来源,这是一种“自我完善”的需要,如同赛义德所谓的“不屈不挠的博学”。如果你所谓的“挣扎”是这一层面的话,我同意你的意见。但热情的另外一层来源,还应包括“为社会再度/三度驱魅”的责任心,这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部分,同时也是我的意见。对于政治家而言,一方面他也处在魅影之中,另一方面他摆动于“让民众驱魅”和“让民众陷于魅影”这两极之间。但就目前而言,与政治相关的“魅”实际已经驱除得所剩无几,民主成为主流价值,而让每个人说出自己的意见、经营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生活,是阻止“魅影”生成的最好方法。所以我们假定在政治领域(谨慎起见,中国大陆恐怕不能算进去),目前的情形近似于“驱魅后”,那么政治生活热情的来源是什么呢?从当代成熟的民主社会来看,至少政治生活本身已经很难唤起民众的热情,而政治家的政治热情要么诉诸于赤裸裸的利益,要么诉诸于对权力、管理等事业的爱好。而在民粹社会——比如台湾——民众的政治热情可能来自于某种参与政治狂欢的快感、构建属于自己的民主社会的雄心,等等。总之,在民众而言,在政治领域而言,传统意义上的“魅”已被逐渐清除,新的“魅”在生成,而热情逐渐显得与幼稚等义。实践证明,好的、制衡得法的制度要比热情有用,所以成熟的市民社会里罕见“政治生活的热情”。

     

        第二个问题,韦伯是否仅仅把热情等义与责任感?从行文、结尾,韦伯无疑都把责任感当作了热情的来源之一,并且,这里的“热情”和“责任感”都应当作广义化理解。研究十九世纪德国学术的学者无不感叹那一代德国学者令人肃然起敬的博学和思考深度,这种热情与德国民族的“历史责任感”不无关系,某种意义上这种历史责任感与日后屠犹时的道貌岸然与全民癫狂也有着呼应与联系。就我的感觉,韦伯并没有逃避“热情”,但他更多地就是把“热情”等义为了“责任感”,或者“时代的使命感”。至于说韦伯的那种狂热,可能是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也可能是对那个萎靡的时代精神的反对,确切情况我说不清,但应该不影响对他的理解。

     

        最后,我的意思是,在非理性的领域,“驱魅”不起作用。也就是说韦伯的整个演讲恐怕都不曾涉及“欲望”“情感”这些领域,他依然是在启蒙主义以降的理性主义思路上行走。所以,“用责任感消解欲望”这层意思,我也不曾从他的言辞中解读出来。

    —————————————————————————————————————

    发信人: ankerwale (第一次改昵称,改什么好呢?), 信区: FDU_PublicHealth

    标 题: Re: (未免太没人烟了)「学术与政治」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5年11月04日10:51:02 星期五), 站内信件

     

    早上起来精神好,回帖咯~

    解释一下“挣扎”

     

    “挣扎”首先是偶对韦伯个人的一种认识。一方面,挣扎是韦伯马基雅维利式的人格和基督徒式的人格之间冲撞状态的描述;另一方面,可以说是为头脑清明而做的挣扎,此中包括韦伯“理解社会学”“理解”过程中的人格冲撞所带来的挣扎等等,要完全的展开讲清楚有些困难。参考韦伯的伦理二分法、理想型以及他对真善美的意见等等,都带着挣扎的痕迹,皆为斗争的结果。

     

    接下来,“挣扎”是对我们自己的一种映射。韦伯的这两篇演讲本就是面对对前途,对理想可能有错误认识的学生们的(可有点像我们的就业指导??)。在知识还属于特权的年代,即在除魅以前,无论是搞政治或者是做学问都是有种优越感的,对政治和学术的狂热也比较容易理解,偶这里用个词来形容,那可以叫做“猛虎高飞车”(当然,实际上那种狂热要分析起来是很复杂的,有许多背景因素需要考虑)。但是,除魅以后,事情就不再是那样了,从事学术与政治需要做新的反思,这里有点类同于我们常讨论的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问题,知识不再是种特权了,那么知识分子又将何去何从呢?既然“猛虎高飞车”是没希望了,我们还可以打“狮子咆哮弹”。“狮子咆哮弹”就是“挣扎”的产物。这“挣扎”是头脑之激越与肉身之迟钝之间的挣扎,是对天空的向往与对大地的依恋之间的挣扎,是愚蠢的、无厘头的挣扎。

    ————————————————————————————————

     

    发信人: madlogos (灵妖舞戚), 信区: FDU_PublicHealth

    标 题: Re: (未免太没人烟了)「学术与政治」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5年11月04日12:21:53 星期五), 站内信件

     

    你的意见比较生猛

    “热情从人格张力的裂隙中喷薄而出”

    居然还动用了乱马之无差别格斗必杀技 :)

     

    整体来说

    我认为我们的意见已经达成某种程度上的共识

    因为我也同意把这种由性格和地位转变带来的张裂视为热情的来源之一

    但是我们视角不同

    最近我在看罗素的《人类的知识》

    满眼的集合论和无穷逻辑

    因此下意识地比较排拒“热情”这种非理性的东西

    倾向于步步为营地讲范畴

    所以主要提取韦伯文本的本身来解读(这种提取是带有倾向性的)

    而你倾向于跳出文本结合具体历史情境来解读

    这两种方式在我看来都没什么问题

    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某种意义上

    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何尝不带着深刻的悲剧性和对悲剧执着抗争的精神力量感呢

    ——————————————————————————————————————————

    原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d6c0510100m0lw.html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6分

  • 文字风格:8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7分

  • 实用性:3分

  • 章节划分:7分

  • 结构布局:4分

  • 新颖与独特:3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5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9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 网站更新速度:8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 是否包含广告:6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7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书籍完整(656+)
  • 体验差(65+)
  • 下载速度快(135+)
  • 快捷(321+)
  • 全格式(541+)
  • 超值(374+)

下载评价

  • 网友 隗***杉: ( 2024-12-26 07:38:24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晏***媛: ( 2024-12-23 06:17:58 )

    够人性化!

  • 网友 习***蓉: ( 2025-01-03 06:18:16 )

    品相完美

  • 网友 辛***玮: ( 2025-01-07 09:18:55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寿***芳: ( 2024-12-12 14:54:41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曹***雯: ( 2025-01-07 09:45:45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蓬***之: ( 2024-12-18 17:43:55 )

    好棒good

  • 网友 师***怀: ( 2024-12-31 20:35:33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林***艳: ( 2024-12-23 01:05:43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堵***格: ( 2024-12-25 13:15:58 )

    OK,还可以

  • 网友 冯***卉: ( 2025-01-05 21:23:18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冷***洁: ( 2025-01-07 18:13:55 )

    不错,用着很方便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