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书店自营】重建依恋:自闭症的家庭治疗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新华书店自营】重建依恋:自闭症的家庭治疗精美图片
》【新华书店自营】重建依恋:自闭症的家庭治疗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新华书店自营】重建依恋:自闭症的家庭治疗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19245160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4
  • 页数:368
  • 价格:21.67
  • 纸张:书写纸
  • 装帧:平装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20:10

寄语:

全国五仓就近发货80%城市次日达!团购优惠咨询:18340637603


内容简介:

目前,学术界对自闭症的起因和治疗方法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但数量可观的自闭症人群急需一个可靠的、科学的治疗理念作指导。鉴于此,北京大学自闭症治疗专家易春丽对自己十余年的治疗经验进行了总结,写出了这本《


书籍目录:

第一章认识自闭症

第一节自闭症的症状表现和症状解读

第二节我国的儿童自闭症现况

第三节自闭症的病因学探究

第四节自闭症的治疗现况

第二章家庭治疗入门知识

第一节家庭治疗概述

第二节系统家庭治疗

第三节


作者介绍:

易春丽,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讲师,北京大学心理系临床心理方向博士毕业,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系统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长期从事儿童心理与家庭治疗方向的教学、研究、督导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我在北京大学教授《心理病理学》13年了,同时作为一名精神分析师,我深知儿童的早期经验对其一生的影响。我想先从“冰箱父母”开始谈起。2个月前,我的公众号转载了《新假说:自闭症是创伤后应激综合征》。后来我听到一些人说这个理论就是“冰箱父母”的仿版。可是我仔细阅读了那篇论文和春丽的书稿,并非如此。“冰箱父母”理论的假设是:缺乏温暖的父母对孩子的冰冷拒绝导致了孩子的自闭症。但从本书的描述来看,作者认为遗传因素在先!患儿在遗传方面智力超常且过度敏感,这成为他们容易遭受心理创伤的基础。创伤事件可能很微小,是大部分儿童都可能碰到的,比如和父母的早期分离。但是很多留守儿童也和父母很早就分离了,他们在同样的情况下,甚至更差的情况下都没有患自闭症,这说明遗传因素是自闭症很重要的促发因素。在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后天创伤就成为扳机点,触发了婴儿期创伤后应激综合征。

从创伤后应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来看,一般受到创伤的个体会失去对他人的信任,包括对亲人的信任。这种创伤未必都是亲人造成的,也可能是自然灾害、暴力袭击等造成的。他们还会与人疏远,不愿和人建立亲密关系。这一点我们从自闭症患者身上也可以看到,他们拒绝他人的碰触,不看人的眼睛,对他人给的信号不做反应。和这些患儿接触的父母以及其他人大部分都会表现出无所适从,也许这些无法给予自闭症患儿有效回应的父母就被扣上了“冰箱父母”的帽子。但是有意思的是,如果只有父母是“冰箱”,我们也没看到自闭症患儿和其他人在一起时有什么不同。观察一些纪录片中志愿者和自闭症患儿在一起时的表现,我们会发现他们同样会无所适从,感到受挫与无助。他们的应对方式并不比患儿的父母更温暖、更有效。那么,凡是和自闭症患儿接触的人都可以被扣上“冰箱”的帽子。所以在我看来,是自闭症患儿将自身的症状投射到其他人身上,使得他们“被冰箱化”了。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足够好的父母才能很好地养育幼儿,让他们健康...


众所周知,心理发展的偏倚会导致各种不良的后果。自闭谱系障碍一直被视为精神发育缺陷中最严重的疾患之一,反映出在不利的早期养育环境之下,当婴儿的适应受到极端挑战之时导致的神经认知功能改变。

与安全型依恋的儿童不同,自闭谱系障碍的孩童在生活中不能灵活地探索解决策略。更为严重的是,他们无法在探索的过程中感到安全。带着极度的焦虑甚至恐惧,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他们为适应性发展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为后期成长埋下了风险(丧失了差异化的备选情感认知策略)。

易博士在更为广阔的依恋视角下,将自闭症纳入依恋创伤的范畴进行研究,是极富勇气的,也充分地展示出她在依恋理论、依恋创伤等领域的深厚功底。她所构筑的关于自闭症的心理创伤化假设,极大地增强了临床工作者的信心。临床从业者可以通过她的研究和思考建立最好的索引系统,理清自闭症儿童潜在的心理发育脆弱性在更高层级的大脑神经系统中产生影响的深在原因,整合社会情感和认知功能受损的各种复杂自闭表型之下的共同机制。


激烈世界理论

马克拉姆及其同事(Markram et al.,2010)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提出了激烈世界理论(intense world theory),用以解释自闭症的发病机制。他们的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的大脑呈现出局部区域的高功能状态。这种集中在新皮层和杏仁核区域的局部神经团高功能状态使自闭症儿童表现出高知觉(hyper-perception)、高注意(hyper-attention)、高记忆(hyper-memory)和高情感激活(hyper-emotional reactivity)的特点。由于感觉超敏,自闭症儿童会对外界刺激进行严格筛选,选择待在信息有限、高度安全的内部世界中,而意外闯入或被强迫接触的新鲜刺激则可能引发其过度的焦虑反应(Markram &Markram,2010)。


婴儿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假说

基于激烈世界理论和智力发展不均衡说,我们提出了理解自闭症症状的新假说,用于解释自闭症典型的行为和情绪症状。我们认为,自闭症的典型症状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的症状有极高的相似度,因此其可能是婴儿期发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首先,从症状学角度看,自闭症的典型症状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有高度重合。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要求患者发病前有创伤暴露史,呈现出创伤相关的闯入性症状(闪回、创伤内容的梦境、解离反应等)、创伤经历相关的持续性回避症状以及创伤相关的高唤起症状。

自闭症症状是否是由创伤事件引发的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明确婴儿可能经历的心理创伤。人类新生儿是所有的小生命中最无助且最有依赖性的,根本不能独立生存。幸运的是,婴儿可以和他们的妈妈或者主要照顾者建立非常强的依恋关系(attachment)。这种强烈的母婴之间的情感依恋并不是一出生就表现出来的,而是逐步发展起来的,是通过母婴之间相互的强化建立起来的双向关系。鲍尔比(Bowlby,1951)是研究依恋的先驱,他认为要想在心理上健康成长,婴幼儿“应该体验到一种温暖、亲密和持续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和母亲或者母亲的持久替代者之间建立的相互满意、可从中得到乐趣的关系。也就是说,母亲可以在给予婴儿关照的时候,通过婴儿给予母亲的情感正性反馈强化母亲照顾。母婴依恋关系在6—8个月达到很高的强度,这种依恋行为在进化过程中起着保护婴儿免受危险侵害的作用(Bretherton,1992)。

一旦依恋关系建立起来,婴儿就会出现分离焦虑。当父母离开时,孩子会被恐惧感及其他情绪困扰。这个时期从孩子出生后8个月持续到24个月。处理好分离焦虑,对孩子形成安全依恋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安全的依恋关系是由安斯沃思(Ainsworth, 1979)提出的。安全依恋的...


我们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框架下来看自闭症的行为和情绪症状,就会比较容易理解这些症状的意义和功能。自闭症儿童的社交功能缺陷可能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回避症状的表现。我们假设自闭症儿童的创伤相关事件是与人有关的,他们没有建立起对他人的基本信任,因此他们回避人际交往的行为其实是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一种方式。他们狭窄而单调的兴趣,可能也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回避症状的一种表现。类似把手放在眼前晃这种刻板行为,其实一定程度上可以阻隔与他人的直接对视,从而减轻人际互动中的恐惧和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另一个核心症状是高警觉。这一症状在自闭症儿童身上也有典型表现。例如,睡眠障碍和自闭症的共病率高达45%—86%(Herrmann,2016),这些孩子常常有难以入睡、易醒,甚至梦游等问题。由于孩子的语言发展受限,我们难以判定这种睡眠障碍是否与创伤相关的梦境有关,但至少表现出创伤后应激障碍典型的高警觉症状。自闭症孩子的易激惹和注意缺陷问题,也可能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高警觉状态有关。上文提到的坦普·葛兰汀(Temple Grandin)描述的感觉超敏反应,也可以看成是创伤后应激障碍高警觉症状的表现。创伤后应激障碍还可以用以解释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发展迟滞问题。欧洲对难民的研究发现,心理创伤会影响难民对第二语言的获取(Söndergaard & Theorell,2004; Vuijk, Kleijn, Smid, &Smith,2011)。近期一项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研究也发现,创伤应激与自闭症儿童的表达性语言能力有负相关关系(Kavanaugh& Holler,2014)。

我们提出自闭症或许是婴儿期创伤后应激障碍这一假设,并且认为其发病与依恋相关的创伤有关,而不认同精神分析学派早期提出的“冰箱父母理论”(该理论认为,孩子早年被父母拒绝是自闭症的成因)。结合上文提到的智力发展不均衡论和激烈世界理论,我们认为,这些孩...


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是以家庭为治疗对象的心理治疗方法。与传统个体治疗将焦点集中于个人内在的心理冲突、问题行为及其人格特征不同,家庭治疗把个人的症状放在整个家庭背景中进行治疗。家庭治疗不仅是一套新的治疗技术,更是一种理解人类行为的全新理念,即从家庭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人的行为,甚至把家庭放在更大的历史和社会文化环境中去理解和认识人的行为。

家庭治疗以系统观为理论基础看待个人心理问题。家庭治疗出现早期,学术界就提出“索引病人”(index patient)这一概念。从家庭治疗的理论来看,表现出某种心理症状的“病人”,往往是功能失调的家庭在潜意识中选择出来的、能够代表家庭内部冲突的个体。因此,个体的症状不完全是其个人的问题,而是家庭功能失调的表征(Johnson,1987)。因此,家庭治疗不仅关注个人症状,更将焦点放在家庭系统上,强调通过调整家庭结构、家庭动力改变每个家庭成员。比如,自闭症儿童是个有症状的个体,但是其父母及家庭关系或许也存在问题(出现在儿童自闭之前或是之后)。

家庭治疗提出以环形思维代替传统的线性思维,用以了解家庭系统中的互动经历。根据传统医学和精神分析理论,个体的心理问题是过往创伤性经历造成的内部功能失调引发的症状。这是线性因果关系的体现,即事件A以单一方向的刺激—反应方式导致下一个事件B的发生。这种模式用来解释家庭系统内的互动却是非常不恰当的。因为在家庭中某位成员的改变会影响其他所有成员及整个家庭,受影响的家庭系统又会反过来作用于那个人本身,以连续不断的环状回路或重复的连锁反应产生相互影响,也就是说,家庭互动的历程是循环的因果关系。在做自闭症儿童家庭治疗的时候,我们运用环形思维,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和父母的相互影响。自闭症儿童出现的回避、刻板、情绪失控等行为问题,很容易引发养育者的负面情绪。而当父母情绪低落或者焦虑时,孩子会马上与其父母的反应“...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北京大学自闭症研究专家易春丽重磅力作,10余年治疗经验跃然纸上,致前行路上孤独不孤单的你!

目前,学术界对自闭症的起因和治疗方法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但数量可观的自闭症人群急需一个可靠的、科学的治疗理念作指导。鉴于此,北京大学自闭症治疗专家易春丽对自己十余年的治疗经验进行了总结,写出了这本《重建依恋:自闭症的家庭治疗》。在本书中,作者对自闭症孩子家长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全新解读,其中包括:自闭症与家庭有什么关系?是孩子对父母的影响大,还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大?是先治孩子的病,还是先解决父母的心理问题?父母在看待自闭症时容易落入哪些误区?如何重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如何正向养育自闭症儿童?在本书的最后,作者为我们呈上了一则真实的自闭症家庭治疗案例,并阐述了一种关于自闭症的最新观点:自闭症是婴儿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精彩短评:

  • 作者:蓝嘤 发布时间:2022-11-16 10:13:15

    字里行间透露着诚恳,能感受到易老师对自闭症家庭的付出,对于自闭症家庭社会支持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看到那些被过度训练的孩子,真的倒吸一口气,好心疼~

  • 作者:花月尾の陆 发布时间:2019-11-12 02:25:53

    打分也太虚高了

  • 作者:向北向北 发布时间:2023-03-11 20:12:20

    2023已读04。今年读书多在计划之外。用一天时间读完了这本《重建依恋》。这是一部发端于应激后创伤障碍假说并以家庭治疗理念为指导的自闭症家庭治疗专著——说理论或许有些拔高了,但确实条分缕析地解释了家庭治疗干预的出发点和关键点。由于自闭症两大核心症状之一是社交的持续性缺损,自闭症儿童无论对物理还是心理环境的安全要求都很高,治疗的重要内容就是让自闭症儿童与其父母重建稳定的依恋关系,之后是和其他成人的互动,最后才是同伴关系的好转。父母是创设安全依恋的主体,也是重要的干预对象。在此理念指导下,作者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中,第一个干预要点就是优先处理父母的创伤后反应和负性情绪,这是帮孩子走出自闭的关键一步。第二个干预要点即帮助父母与孩子重建安全的依恋关系。这其中的关键点是帮孩子建立安全感和对生活的控制感。

  • 作者:dynight 发布时间:2019-03-27 10:38:50

    易老师真是内心强大的人

  • 作者:可比克吃可比克 发布时间:2019-03-04 10:17:22

    国内这样角度的书很少,新理论不新。不同意自闭症是幼年ptsd造成的,只是自闭症大脑对创伤更敏感。 应区分"状态糟糕的表现"与"正常自闭症行为" 而不是在孩子因各种问题状态糟糕时称其"严重自闭症"

    还是感谢作者的付出。

  • 作者:小强 发布时间:2015-08-03 22:46:29

    讲得比较简略,只适合新手


深度书评:

  • 重建依恋 重建生命——自闭 因为生无可恋

    作者:来自星星的妈妈 发布时间:2018-06-17 22:06:00

    今年1月份,当我第一次看到易春丽博士提出的新假说:自闭症是婴儿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时,就被深深的震撼了。我的女儿在2016年10月份被诊断为高功能自闭症,而女儿在婴儿期曾经多次遭受创伤,无论是她的经历还是她目前的自闭症症状,都与这个新假说极其符合。在经过三次手术创伤,并且因为病痛而与我形成的相依为命的依恋关系被家庭矛盾阻断后,女儿终于生无可恋,把自己封闭了起来,不愿意探索这个世界。

    作为一位十岁自闭症儿童的妈妈,看到这本书简直是得到了上天传来的福音,让万般绝望的我重新看到希望。犹如一个虔诚的教徒,终于得到了属于自己的一本《圣经》。也希望与我一样挣扎于自闭症痛苦深渊里的家长们通过这本书获益。

    这本书也可以说是亿万家庭的育儿心理宝典。我也跟所有的妈妈一样,经历过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伴随着孩子蹒跚学步、咿呀学语,一天天长大,为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费尽苦心。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时常与别的妈妈交流对于养育的困惑。我们的孩子出生在一个急速发展的时代里,在衣食无忧的经济保证下,对于孩子的教育成为当今家长最为关心的话题,而所有教育的前提是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希望更多的父母通过这本书,理解孩子、认识自己,父母是孩子的模板,孩子则如同是父母的复印版,如果想得到心理健康的复印件,首先要从原件的心理健康做起。

    书中系统地介绍了家庭治疗的特点、理念、发展历程,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和举例说明,我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只是把我感触最深刻的部分也是我感觉最痛苦的部分写下来。书中提到的很多问题,我和女儿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践行,希望读者可以为鉴,更幸福地享受家庭生活。

    •认识自闭症

    本书的第一章对于自闭症的症状表现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正确的识别症状,对于找到相应的资源和及时有效的干预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很容易因为症状不典型而没有得到及时干预,而错过了最佳干预期。不仅因为孩子年龄大了干预效果不好,而且也遭受了更多本可以避免的创伤。真挚地希望有更多的婴幼儿家长和计划养育孩子的家长早一点了解自闭症及儿童可能的心理创伤,以减少无辜的患儿和家庭遭受痛苦和折磨。

    我不得不说,女儿的经历和症状与易老师的新假说的契合度实在太高了。

    我一直不敢面对养育孩子,直到我跟老公结婚十年的时候,在身患重病、希望有生之年能见到孙辈的公公的催促甚至是哀求下才决定要孩子。当时的我刚刚从济南老家移居北京,面对一个全新的大城市、找工作四处碰壁的我,知道如果怀孕生子对我来说意味着至少3、4年都要在家呆着,过上失去自己的暗无天日的生活,而且可能最怕的是会因此而触及自己童年的痛苦创伤吧。

    从怀孕前3个月一直到孩子有胎动,在长达9个月的时间里,我每天白天自己在家以泪洗面。我可怜的女儿、不被妈妈期待的女儿,在我肚子里是如何感受的?女儿至今经常会问我,为什么要生她,为什么不生下来就掐死她?女儿在胚胎期就感受到不被期待,该是多么绝望?怎么可能正常发育?

    当女儿有了胎动后,我的母爱终于被唤醒,可能也是因为激素的影响吧,新妈妈会产生特定的激素,让自己更好地照顾孩子。所以尽管我自己的婴幼期并没被养好,但我还是尽全力地照顾和爱护她。在女儿的眼里,我看到了小小的自己,有时我分不清是在照顾女儿、还是内心那个一直没有长大的自己。

    女儿从出了满月开始身体不适、日夜哭闹,在17个月之前做过三次先天性手术,一次是心脏室间隔修复术,另外两次是胆囊引流和切除术。

    女儿17个月,也就是第三次手术时,公婆从济南老家移居到北京帮助我们照顾孩子。我不希望跟他们一起生活,但是遭到老公的暴力反对。他说他发过誓不打女人,他的确没有打我,但他跑到厨房去摔东西时,我搂紧坐在客厅洗发上的女儿不再说话,实在不忍心看到已经遭受过两次手术创伤的女儿因为我们吵架受到惊吓。而公婆的到来,也开始了无休止的家庭矛盾和冲突。老公经常会与公婆一起责怪我,有一次还强行把我推出了家门。不敢反抗的我只好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工作中,逃避家中的痛苦。而因为工作转行跨度太大并且是在一个全新的北京,工作异常疲惫、抑郁日益严重、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女儿从17个月手术出院后逐渐表现出自闭症或者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也日益严重。

    女儿3岁半才开始讲话,但刚开始讲话就被公婆送进了正常孩子的幼儿园接受与同龄孩子一样的教育。我曾经给孩子找过一个专门接收发育迟滞的儿童的幼儿园,但是公婆认为在正常幼儿园里才可能正常发展,以我对他们的了解,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觉得孩子在那里太丢人了,不肯去。女儿在幼儿园和小学期间受到过不知道多少来自老师的体罚和同学的霸陵。但是,因为女儿不会表达,我过了几年后才听女儿渐渐说出一些过去的被欺负的经历。

    女儿6岁半时,久病的公公去逝。去世的当天,老公跟婆婆睡在一张床上。我当时觉得,他是担心婆婆太伤心吧。但是后来,有外出旅游、回老家之类的机会时,他们还是会睡在同一张床上。而家里无论是教育孩子还是柴米油盐,原本就主要是老公和婆婆在管理,公公去世后,他们配合的更加默契,我丝毫感觉不到自己作为母亲和妻子的存在感,在家里的位置和权责完全被婆婆占据了,我绝望地认为自己在这个世上是那么的多余。

    女儿8岁多时,被婆婆严重的肢体暴力,虽然从此我没有离开女儿,一直陪护孩子,但是明显感觉到女儿被婆婆打后,症状加重。

    女儿8岁半春节假期时,我们四人一起去台湾旅游,因为女儿在陌生环境里哭闹的更厉害,老公觉得在外人面前没面子,对女儿进行了严厉的暴力的打压,我以跳车威胁才得以制止。但是,刚刚从台湾回到北京的家,老公就开始在家里对我大发雷霆。我清楚地记得寒假过后,女儿的症状再次升级,在路上总是说别人瞪她,有时还会故意碰撞别人,或者经常跟别人大声吵骂,也因此受到了更多人的指责。

    女儿将近9岁即将放暑假时,遭受到性质极其恶劣的校园群体暴力——至少十几个同学把她从操场拖到男厕所门口企图脱下她的内裤,尽管女儿死死拉住门把手保护自己没被他们拖进男厕所里面而得逞,但是女儿的心理因此受到了及其严重的伤害。向来不喜欢正面冲突的我,只是迅速把女儿转到了私立学校,并没有为女儿讨回公道。当然,我回避冲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希望女儿受到二次伤害。后来事实证明,如果我去找学校、找家长、找教委评理,真的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让孩子在学校更难受。半年后网上传的中关村三小的某家长,因对孩子受到校园暴力正面解决而带来的再次伤害,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后来总结这一系列的创伤事件,女儿从17个月第三次手术出院后,开始出现害怕封闭空间和陌生环境的症状,从大概2岁开始,不仅不愿意与小朋友玩,还经常会打小朋友,有时还会打奶奶,而且无论在家还是在公众场合随时都会哭闹不止。随着年龄增长,社交障碍、刻板行为和狭窄的活动和兴趣也越来越明显。

    如果我能早一点了解心理学的知识,早一点了解自闭症,早一点着手解决自己的创伤从而敢于跟老公斗争,女儿也不至于受到那么多的创伤;如果能在她开始出现症状时就接受有效的干预,而不是在孩子3岁了不会说话我还以为长大些就会好,也许女儿会比现在要好一些。

    •家庭治疗

    第一次接触易老师工作室的家庭治疗是在2016年11月,我在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群里看到了关于家庭暴力的家庭治疗方面的访谈招募。看到访谈招募立刻让我联想到了血腥和痛苦,因为此前曾经在其他家庭治疗的课程或工作坊被无情地揭过伤疤,但是出于对北大的敬畏和好奇,我还是咬牙忍痛参加了,就算是当一次心理学的小白鼠吧。

    意外的是,访谈没有想象中的血腥与残忍,倒多了一些对自己的觉察与反思。尤其是当我画出自己原生家庭的图谱和目前受困绕的家庭关系图时,两个图的高度一致性让我惊呆了,也豁然开朗了。我童年的创伤未愈,必然会吸引现在的婚姻痛苦。在原生家庭里画到我的父母非常亲密的关系(童年的记忆里,父母经常在我和妹妹面前亲昵、爱抚、甜言蜜语,这在那个时代并不常见),变成了现在的老公和婆婆的异常亲密,我在原生家庭里被父亲忽视关系与目前跟老公的关系完全一致,我在原生家庭里与母亲的矛盾关系和现在与婆婆的矛盾关系也同出一辙。

    访谈者是易老师的在校生,我当时想,她的学生都明显高过市面上见过的家庭治疗师,易老师该是何方神圣、功底得有多么深厚,才能让未经世事的在校学生掌握到如此功夫。从访谈室出来,我便下定决心要在北大读心理学研究生。

    正如书中所写到,父母会在潜意识里让孩子重复自己的童年创伤,尽管我因为自己的创伤而尽量避免伤害女儿并极尽全力地保护她,但是,我们母女的童年创伤在时间上的吻合,女儿所受创伤在程度上的加重,实在是我的意识不能抗拒的。我在婴儿期(大概4-6个月)与母亲经历了一周的分离,因为父母闹离婚妈妈把我扔给爸爸自己回娘家了。在几乎同一时期,女儿5个月因为心脏手术在ICU住了10天,家长不能陪同,每天只能通过视频看望十几分钟女儿,母婴被迫分离;我在小学期间每天被妈妈打骂,而女儿从小学开始也遭受了频繁的暴力;我在小学期间长达数月至数年的日子里把自己关在厕所、站在窗台上企图自杀的经历与女儿对于马桶的恐惧和校园群体暴力事件也有共同的要素——厕所。

    此外,书中所提及的代际传承,也在我老公的家族里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他们家的男人代代早逝,而且公公的父亲赌博,曾经在端着碗吃午饭的功夫就把家底输光了,在我公公几岁时就去世了,18岁时公公的母亲也离世,公公的二哥供他上大学,二哥的两个儿子:一个精神分裂已经发病后自杀、另一个痴呆。女儿的基因里就携带了毒性家族里精神类疾病的易感性。

    当我从两个家庭系统代际传承的角度来追溯问题时,对于女儿的命运多舛而导致的自责和对于老公和婆婆的愤怒也有所缓解。真心希望老公和婆婆也能从这本书中看到自己在家庭系统中所扮演的被害者的角色,并将他们潜意识里对女儿的伤害尽可能的减少。是的,他们本意是爱孩子的,只是他们爱的方式对于女儿来说是致命的伤害,对于我也是致命的打击。这些年,每天目睹他们伤害孩子却无能为力,对于生她养她、为了照顾病重的女儿几乎把命搭上的我来说,不异于每天遭受心灵的凌迟。

    公公在我家生活的4年半的时间里,因为已经接受过肾移植并伴随其他慢性疾病,每天都要吃十几种药,并且对于每日三餐的时间要求要精确到分钟,晚一分钟,公公都会很紧张并可能发脾气。我不能理解他对于死亡为什么那么恐惧,也许是因为家里的男性代代早逝吧,我也不能理解公婆之间怎能每天那么激烈的吵架。在我刚嫁到公婆家没有生孩子时,他们老两口吵架时,我经常会给他们劝慰和梳导,但那时他们还没退休,也还算健康,可是在公公最后的几年里,公公的情绪随时都可能失控,毫无规律可言。后来自己学习了一些心理学知识后,才知道身患重症的人的心理痛苦是常人难以理解的。

    公婆每天都至少会吵一架,虽然严重程度不是完全一致,但每次持续的时间都至少20-30分钟。还记得女儿两岁左右时,虽然不会说话,但有时会帮着婆婆向公公表达不满,指着公公嗯嗯直叫,而这时的婆婆则拍手称笑,鼓励女儿干得好,帮她出气。我想起易老师书中写道,是家长养育孩子,而不是孩子养育家长,他们不仅不能管理自己的情绪,还让孙女在情绪上养育他们。

    我相信公婆儿时的生活异常困苦,甚至有时得不到最基本的养育保障。我相信老公儿时也曾被婆婆当作她的情绪港湾,据说那时公公经常会打婆婆,但婆婆从不会因为被打服输而是一直对峙。我相信儿时的老公不敢象女儿这样公然坦护婆婆,只是躲在一边瑟瑟发抖,盼着自己能快点长大保护妈妈。我相信婆婆可以不断地在感情上裹挟老公,来弥补自己婚姻的不幸。

    易老师书中关于中国传统家庭中最常见的三角关系代际传承的家谱图,简洁明了的揭示了这种病态家庭关系。看到我在这样的家谱图中所占的位置,心中释然了许多,我不是一个人,而是中国传统家庭中的儿媳妇。我愿意承担在这个位置上需要承担的责任与痛苦,至少我是成年人。但是我受不了女儿每天所承担的精神折磨。在这个充满了战争、愤怒,弥漫着对于死亡的恐惧的气氛的家里,一个已经经历过三次手术创伤的女儿,是怎么成长的?女儿尚未发育成熟的神经系统怎能不受影响?

    关于易老师书中提到的家庭中的慢性焦虑问题,是女儿经受的最弥漫、最持久的伤痛。最让我无法接受的是,婆婆对于女儿大便堵马桶的过激反应。女儿胆囊没有了,消化系统多少会受到影响。还记得我单独带女儿时,因为她不喜欢吃青菜,我就带她去市场买了菜叶喂市场边上关在笼子里售卖的小兔子。可能孩子天生喜欢毛绒绒的小动物吧,每天看到小兔子吃青菜,回到家女儿也开始爱吃青菜了。每当看到女儿大便正常了,我就夸女儿拉的巴巴真漂亮,如果大便干了,我就再想办法调整她的饮食。

    但是!婆婆面对女儿大便干燥导致的堵马桶问题,立即分泌大量肾上腺素,一边气急败坏地梳通马桶,一边对女儿发脾气,责怪女儿便密,每次都要持续20分钟以上的情绪发作。女儿越来越害怕大便,而越是紧张便密更严重,过了没多久,在女儿眼里,马桶就成了像炸弹一样可怕的东西,原本正常不过的冲水声,在女儿的世界里简直是比炸弹爆炸都可怕,女儿每次都会用力的捂住耳朵,躲地远远的观察自己是否又做了错事——是否又堵了马桶。后来女儿会说话后,除了捂着耳朵躲出好远,还会反复、紧张地问:马桶堵了吗?!天啊,连最基本的生理问题都能带来如此责备恐惧的女儿,怎能感受到无条件的接纳?

    后来上学后,早上成了女儿第一个高峰痛苦期。婆婆怕女儿迟到,每天早上都能听到像是在从纳粹集中营发出的起床令,不同的是高频率地重复。在婆婆的反复催促后,伴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反抗意识的增强,每天早上都会听到婆婆和女儿对着喊叫。后来变成了女儿早上一睁天眼就开始喊叫、哭闹,而婆婆用更高的喊叫声镇压。

    在电影《美丽人生》里,那个犹太爸爸为了保护儿子,在集中营里无论自己受了多少折磨多么难受都用轻松娱乐的游戏的方式给儿子解读集中营里的种种规则和如何躲避被杀害,所以儿子在灭绝人性、惨无人道的集中营里活了下来,并得到了爸爸向他承诺的赢了游戏后的大奖——在纳粹撤离后看到最喜欢的坦克,并且坐在营救军队的坦克上与母亲相逢一起回到家里。如果真正地爱孩子,即使是在集中营,孩子也会如同在天堂般幸福;如果家长没有能力爱孩子,即使是豁出老命以自己认为爱的方式来严苛地对待孩子,也会让孩子生活在集中营里。

    最让感到倍受折磨的是晚高峰,婆婆辅导女儿作业的时候,因为晚高峰没有时间限制,不用担心迟到,也就更严重、更持久。甚至有时老公也会受不了,忍不住责怪婆婆没必要如此大动干戈。而老公真的是责怪婆婆吗?他小时的经历跟女儿有多大差距?老公会对婆婆的高压管制和斥责不满吗?还是反而觉得安全、舒适、习惯,因为这是他童年熟悉的场景啊,对老公来说,这才是家、才是内心“安全”的港湾啊。而且,老公也不会去想,其实他小时候要比女儿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因为那时的婆婆,很多精力要用在重点高中化学老师的拼命工作中,还有大量的家务,那时连馒头都要自己蒸的,那时的婆婆哪会有退休后如此充足的时间控制女儿?而且自从我出去上班后家里一直请着阿姨,家务基本不用管,婆婆那旺盛的精力和体力毫不保留地在女儿身上“释放”。

    在公公临终半年被病痛折磨、身心痛苦的时候,公婆的战争也达到白炽化,家中最弱小的女儿也成了最无辜、最可怜、最严重的受伤害者,每当婆婆情绪失控时都会责怪是女儿把爷爷闹病的!

    公公离世后,我担心女儿心理受伤,把爷爷的离世描绘的非常美好,我跟女儿说爷爷去了天堂,过上了人间没有的美好生活,100年后我们也去天堂找爷爷,一家人团聚,无比幸福。

    但是,当孩子不能管理情绪而婆婆因此情绪失控时,竟然歇斯底里地跟女儿说:“你知道吗?爷爷死了!被你闹死了!别闹了!”我不记得她说过多少次,只记得绝不止一两次。女儿本来并不知道死亡的意义,但从婆婆狰狞的表情里,她一定明白了死亡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而且后来,大概2年后的一天,我在老公口里听到了跟奶奶同样的指责——爷爷是被女儿闹死的……别再闹了!再闹也会把奶奶闹死!这件事,让我深深地明白了什么是内化,婆婆的想法就是老公的想法,在老公眼里不仅婆婆是对的我是错的,而且他完全内化了婆婆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我不知道年仅6岁的女儿在面临爷爷去世的痛苦与恐惧的同时,又背上了自己害死爷爷的罪名,是如何承受、如何熬过来的;但是我知道女儿比我勇敢,比我有能量,面对婆婆的随时可能爆发的坏脾气,女儿始终与她对抗,尽管女儿用的是同样的攻击方式,不仅哭闹、有时还打奶奶,但女儿的方式至少比我要有能量,因为面对他们的指责和坏脾气,我只会攻击自己,并越来越想逃避,离开这个世界。

    直到我做好自杀方案准备实施的那几天的一天下午,被长年抑郁折磨地疲惫无力的我在卧室睡觉,女儿和婆婆在客厅连续看了大概2个小时的血淋淋的抗日剧,在女儿深深地卷入剧情没有回到现实世界的时候,婆婆和女儿因为立即关电视去做作业开始了惨烈的战争。我在卧室里听到婆婆在打女儿,我原以为奶奶打孙女不会下重手,而且在与婆婆共处的日子里,我长期处于失败和逃避状态,不敢出去制止婆婆。我在卧室里煎熬了大概20-30分钟,听到婆婆打女儿越来越重,甚至还流了血,我清楚地听到婆婆把女儿拉到卫生间去冲洗血迹,可即便是这样,我不仅没有出去保护女儿,反而更加严重地攻击自己——我实在不配活在世上!

    后来,女儿的一句话竟然奇迹般地把我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因为被婆婆打得很重,两边脸都被打紫了,婆婆让女儿上学时撒谎是摔伤的。而当老公(老公其实知道是婆婆打的)问女儿脸上的伤是怎么回事时,女儿撒谎说是被同学打的。老公让我单独问女儿倒底怎么回事,女儿开始不承认,后来我反复追问,她才告诉我:“妈妈,跟你说实话吧,不是同学打的,是奶奶打的”,我问女儿为什么不告诉爸爸妈妈实情,女儿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对我说:“我都被打得这么重了,怕你伤心”。

    这句话对于我的触动实在太大了,我决定要活下去,我决定从此好好保护女儿,而不是被女儿保护,我决定不再逃避,我决定改变!女儿用她一次次的牺牲唤醒了沉睡的我。后来过了很久我才想明白,我放弃自杀计划不仅因为感觉女儿需要我保护和陪伴,同时也从女儿对我的共情中看到了希望。这么多年来,女儿一直在哭闹中表达自己的情绪,当我第一次听到她用清晰准确地用语言表达了如此深厚的情感时,我终于知道,女儿是有希望的,女儿是有救的。

    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干预之路,在2年半的时间里,我找遍了北京的心理和精神科专家,但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和对于女儿病症的令我信服的解释。在寻求治疗的同时,也开启了我学习心理学的漫长道路,目前在北大心理系攻读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前些日子在北大心理系上易老师的家庭治疗课程。老师的生动鲜活、幽默诙谐却又思想深刻、针针见血的课程,把原本庞杂深奥的理论甚至有些沉重的话题,以学生最能吸收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妙趣横生的同时又发人深省。感觉自己像一个饥渴了几十年的孩子,终于享受到了饕餮盛宴,老师还准备了各种助消化措施,以防止孩子们眼大肚子小,吸收不了。老师总是将抽象复杂的概念与生活结合,课程中穿插着案例视频和老师多年收集的影视片断,并让我们互动讨论,加深理解。而且,在上课开始老师说的第一件事是:听这门课程,要注意防御,不要把讲到的内容与自己联系,不然会很创伤,因为谁的原生家庭也不完美。目前市面上的一些家庭治疗在这方面做的就不够伦理,过度暴露了来访者创伤又不给予及时处理,把伤疤揭开后不做处理就暴露着是非常危险的。

    此前,我曾经接受到海灵格、萨提亚的一些课程,往往是在上千人的会场里,导师公开为来访者家排或者雕塑(类似家排),来访者被公然揭开伤疤、痛哭流涕的同时,整个会场也是鬼哭狼嚎,甚至有人哭的声撕力竭,在这样充满了负能量的千人会场里,即使是在台下也让人感到窒息。而在易老师的课堂里,会把一切消毒、预防工作做好,最大程度地减少伤害,并让我们有所收获。

    遗憾地是不可能让每位家长都去听易老师的课,更不可能让每个家庭都得到易老师的治疗。当这本具有普遍意义的书问世时,我激动地久久不能平复。因为通过读这本书,读者也会得到同样的效果。在书中易老师仍延续了在课程上同样灵活易懂的教学方式,课上曾经讲解的录像、视频也都以文字形式呈现,虽然文字没有视频的多维度刺激,更文字的好处是精准、可以多次重读,以更好的领会其中意义。因为每个看起来微小的细节,背后都隐藏着深厚的理论功底,即便在课堂上,老师也会对一些细节工作进行讲解,让我们了解其用意,在课堂上不可能对所有的细节讲解,有些东西还是需要个人领悟的。但是,在书中的讲解更为具体、到位,好像一道道数学例题精讲,不但讲解了通过孩子及家长的细微的行为或者语言所反映出的孩子的需求和家长需要改进的育儿技巧,还会让读者得到启发,类似的情况如何应对。比如书中有个例子,老师通过孩子扭头这个细微的动作,解读到孩子不想让别人看,并解读给孩子妈妈听,孩子因此感受到老师是可以读懂他的,安全的,于是逐渐打开了心门。

    •聪明敏感

    书上提到孩子的自闭是有保护功能的,因为这类孩子生性聪明敏感,而如果家长不足够敏感,是无法通过行为解读孩子的需求的。本来就已经受过创伤的孩子,会因为不被理解反复受伤,直至孩子觉得这个世界太不安全了,关上了心门。

    我生来就敏感,加上我的婴儿期的母婴分离和被打骂的经历,对于信息的捕捉极其敏锐,国为我要时刻看着妈妈的脸色,害怕她不高兴时会打我。而且我可能原本对于人际关系疏离,不太会与孩子建立依恋关系,不喜欢与人过于亲密。但是,当我给女儿喂奶,看到她边吃奶边看着我的眼神,会下意识地给予回应,有时还会在女儿眼中看到心中的小小的自己,甚至可能在抚育女儿的同时,也在抚育那个创伤的自己。我会捕捉到女儿的极其微小的行为背后所隐含的需求,并给予回应。在女儿两岁之前,因为女儿的病痛,我不得不日夜抱着她边走边摇晃,在她大概7个月时,有天夜里,我实在又累又困,生气地责问她为什么这么折磨我?我实在累地受不了了,我把女儿重重地摔在床上,但是她哭得更委屈了。我立即把她抱起来,向她认错,发誓以后无论多累多困,在她需要我的时候都不会放下她不管。虽然我因照顾女儿过度疲惫,身心俱损,但我几乎一直日夜抱着她,边走边晃,因为一放下她就会哭,可能是太疼了吧。当然,后期的我累成了行尸走肉,我再也无力对她微笑互动了。可能女儿也因此错过了咿呀学语的敏感期。

    但是女儿除了说话受到影响,17个月之前并没有情绪问题。即使在她17个月住院即将进行第三次手术时,刚刚会走路的她,身上插着胆囊引流袋、打着吊瓶,仍然不停地探索外界,她牵着我的手去看望每位病友,我一手领着她一手拿着吊瓶架,陪她去每个病房,虽然她当时还不会说话,但见了谁都是面带笑容,还咿呀与人交流。公婆去医院探望时,女儿跟爷爷学会了逗人玩,调皮地把手指放在长尾夹里,嗯嗯叫个不停。公婆先是吓坏了,以为她的手被夹了,反应过来才知道她居然是现学现卖,从爷爷逗她玩的方式,学会了逗爷爷玩。

    回想女儿17个月时,公婆搬到我家帮助我们照顾孩子以后,我忙于更多的家务而对女儿的忽视,公婆的不敏感,不能解读女儿的需求,公婆急于纠正孩子问题和训练孩子的大小便,公婆的每天惨烈的吵架以及我在复杂的家庭关系和冲突里日渐抑郁,都是对女儿巨大的伤害。可能这种创伤比手术给她的创伤还要严重。因为在他17个月之前,除了语言发育迟缓,并没有情绪问题,身体发育略晚,但也基本上在正常范围,甚至很聪明。

    她在7、8个月时,也就是第一次手术后的恢复期,我做饭时会把她放在厨房门口,让她看到我并跟她互动,一边做饭一边欢快地给她读幼儿版唐诗。开始是读,后来是背,女儿有时会发现我背的顺序与书内容页数不符,会嗯嗯地指给我看,示意我页数对不上,让我重新读。她在9个月时已经可以自己用筷子吃面条,13个月跟我回老家济南时,见到陌生的姥姥可以在我的歌声伴随下有节奏地欢快地舞动,14个月第二次手术住院时可以专注地长时间地玩钓鱼玩具……可是,17个月手术出院后,女儿就不再专注、耐心地玩了,而是把鱼拿起来直接挂在钩上,甚至有时会生气扔到地上。我不知道她17个月出院回家后的各种情绪问题到底因为第三次手术的创伤,还是因为负性养育、家庭长期冲突、包括我的抑郁而致。

    想起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二战”期间在伦敦为幼童开设战时托儿所,开展研究。安娜和同事通过观察研究孩子与父母分离以及对战争的反应,他们发现,孩子们对战争带来的暴力不只是受到惊吓,还有感到兴奋,而破损的依恋关系对孩子的伤害远远超过战争的破坏性。在电影《美丽人生》中,父亲在集中营里保护儿子的故事显然不是完全杜撰。更为真实的例子是,在女儿5个月第一次心脏手术后独自住在ICU的十天里,我从视频里看到,女儿安然闲适地玩弄呼吸机的管子或者四处打量,还会对护士微笑,看不出痛苦和焦虑。

    女儿的生理创伤已然存在,我们不能改变这样的现实。但是,女儿因为家庭问题所受的创伤,只要肯发现问题、承认问题、改变家长的问题,女儿至少可以以后不再被家人伤害,还会得到家庭的呵护与温暖,更为健康的成长。

    家真的可以伤人;家也可以疗愈受伤的心灵。

    愿更多的人看到这本书,愿更多的自闭症或者其他心理问题的儿童得到帮助。愿象我一样生活在典型的“中国式”家庭里的女性早一点了解家庭治疗,不再受到“中国式”家庭的伤害,即使受到伤害,也要学会保护自己和孩子,而不是攻击自己,自我伤害,甚至自杀或者带孩子一起结束生命。在我跟老公分居,带女儿在外面租房子住以后,好了很多,但一到放假,甚至是周末回去,抑郁都会明显加重。想起易老师上课时多次提到的一句话:活着,才有希望。

    勇敢地活下去,尽可能地陪伴孩子。

    重建依恋,重建生命。希望每个家庭都能成为孩子温暖的庇护所,希望所有的孩子都生有可恋。

    •写在最后

    读这本书对我来说非常不易,几次停下来无法继续。因为过去我的内心如同扎入了无数个钢针般疼痛,而书中写到的几乎每个问题都是内心症结所在,就象一边看书一边把那些钢针从我心里一根一根地拔出。钢针在心里太久了,已经长在了肉里,所以拔出的不仅是钢针,还有连带出的血肉。

  • 关系大于一切

    作者:云朵 发布时间:2019-07-07 14:39:04

    这本书是我一个做特殊教师的朋友推荐的,她主要面对自闭症的孩子进行行为训练,同时也需要大量的心灵学知识,某天她咨询我关于母婴关系的书籍。我推荐《情感依附》和《母婴关系创伤疗愈》,她也把这本书推荐给我,说可以了解一下。

    初次了解自闭症是很多年前我刚开始接触沙盘的时候,一起学习沙盘的有个老师是特教老师,主要给自闭症孩子上课,这让我打开了自闭症的大门。后来我在北大上课关于注意力训练的课程,其中一部分有涉及到多动症和自闭症孩子的训练内容,当时这两个内容都不在课程的主要部分,只是作为枝叶了解而已。今年三月我在东方心理研究院上沙盘课程的时候,高老师讲到沙盘对于自闭症孩子的心理干预,又多加了解了一点点。我始终感觉离自闭症很远,可是这本书却让我拉近了距离。

    这本书看完之后我推荐给我的同时,她正在做一个长期的自闭症患儿的沙盘游戏心理成长工作。

    阅读期间,我画了很多很多的笔记:

    1、新假说:自闭症是创伤后应急综合征。冰箱父母的理论假设是:缺乏温暖的父母对待孩子冰冷拒绝导致了孩子的自闭症。自闭症患儿的刻板行为是为了安抚自己的焦虑。

    这让我想起了很多孩子咬指甲,甚至拔头发的行为,他们也一样在环节自己的焦虑情绪。

    深情地凝视

    2、在生命早期有一个温暖而共情的“客体”,是孩子一生莫大的幸福。我时常会深情的与3个月大的宝宝对视。这种凝视对方的喜悦是很多自闭症家长目前无法得到的,而且很多正常孩子的家长却常常忽视了。

    这让我想到有一次我的神奇体验。有个小宝宝大概两三岁的样子,妈妈抱进地铁,小宝宝一直扭动身躯哭闹不止。而我就站在旁边,我微笑着看着他,估计一分钟不到他就安静下来了,趴在妈妈的肩膀上看着我。当时我觉得特别的神奇,以为跟孩子有了天然连接的能力。后续我也发现当我微笑着看着孩子的时候,很多孩子都能表情柔和、逐渐平静下来。原来这是深情的凝视啊。

    这段时间听音频也有一篇类似的文章,有一个非常年轻的班主任,带一个小学4年级45个人的班级。让同学们安静的上课,这对于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来说可能不成问题。对于一个新晋教师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挑战的,但是他们班确实非常的安静和谐的上课。校长觉得很奇怪就去听了几节课,原来发现,这位老师在听同学们发言的时候,总会微笑着,神情好奇,目光温柔的凝视着对方,那传递出来的爱能让大家都感受到,每个同学都期待老师这样温柔的注视,自然也会安静的倾听了。

    3、当我们探索一颗封闭的心灵之时,最困难的就是在无路可达的时候还能凭借开拓的勇气,提出假设,尝试在心灵内部和心灵之间进行自由探索。

    这本书着眼点在亲子关系和家庭动力上帮助自闭症孩子的恢复之路,这观点新颖,思路有创造性啊。

    4、在家庭治疗入门治疗的章节中,有很多家庭治疗的观点很有意思,以及有阿德勒的理论基础、精神分析的影子、正面管教的观点。

    “每次孩子带给你伤害后,不要期待他马上学会什么,而是你要学会什么,想象在现有的这种情况下,你要如何防止这类事情再发生。你能控制的是你这一环,但你无法控制他的那一环。”

    “父母应该明白,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调节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期待通过孩子的表现来改善自己的情绪。敢于看见自己的不足也是一种能力。”

    “有些妈妈很难在情感上有养育能力,她需要孩子来养育她。”强调即使孩子不见好,你也要保持状态平和。父母不能抱着期待,想让自闭症的孩子用好的行为、好的情绪来养育父母。

    “家长的低分化水平限制了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孩子和父母不分离,不全是孩子的问题,有可能是父母的问题。”

    “分化水平越低,个体焦虑水平就会越高,他就越喜欢和别人绑在一起,就越不能决定自己的人生。这样的焦虑个体也会让整个家庭的焦虑水平提高,家庭成员的情绪是相互影响的。”

    “一个家庭的分化水平越低,越容易出现问题儿童。因为他会吸收家长所有的焦虑。”

    “现在儿童的心理问题呈上升去世,但我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者未必是一件坏事。因为以前很多孩子的心理健康得不到足够的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很可能以躯体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而现在很多孩子能够直接表达心理问题,可以不通过生病来表达这些心理需求。这是积极的信号,我们应该给予关注,并帮助他们排解心理问题。”

    低分化的孩子把自己和孩子融为一体,一种共生的模式。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高分化的家长会视孩子为一个独立、平等的个体。一个人的分化水平越低,越在乎被人的看法,焦虑水平越高。

    “越自卑的个体在选择配偶时越会选择那些心理功能比较差的,这样他们才会有比较好的控制感。”

    5、如果孩子的学习障碍是因为心理问题,那么我们可以解决,但是治疗师不是老师,不会具体教孩子如何做每一道题目。

    6、当一堆夫妻生了第二个孩子后,他们作为父母的角色成长起来了,养育孩子的能力也精进了,感受到的压力也会小一点。第一次做父母的时候总有“完美宝宝”的幻想,很难承受孩子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完美和确定。

    7、提高自尊的方法:每天记录一件自己做的好事情,连续记录一个月,在回头把自己做的好事情复习一遍,你会发现其实自己也很不错的。当父母和老师能看到自己孩子好的一面,从内心深处接纳孩子的时候,孩子的自尊就会比较高。

    优先处理父母的情绪

    这部分的内容非常重要,简直我认为就是核心内容啊,也适用于任何一类家庭教育。

    1、父母的心跳决定了这个孩子到底能走多远。

    2、如果孩子没法建立安全的依恋惯性系,跟父母都无法正常交往,又如何发展出跟别人的人际关系呢?

    3、目前无论是研究还是临床,我们对自闭症的认识都很有限,什么样的干预真正对孩子有效,其实还没有达到共识。目前专家都应该北大问好,因为大家都在摸索中。所谓的专业人士也没有统一的协同关系,各自为战。虽然没有找到很好的治疗方法,但是工作机制是联动的。心理咨询师、语言训练师、耳鼻喉科医生、义工是协同工作的。

    这部分内容也不断提醒着我,与来访者工作的时候,尤其要关注到父母的情绪安全。做孩子的工作不但要有能力营造一个自由受保护的空间给孩子发展创造性和自发性,同样重要的一部分工作是给他们父母的心理支持和鼓励。

    重建亲子间安全的依恋关系

    1、不赞成父母对孩子进行强化训练。老师和父母的角色是彼此有冲突的。

    2、关注孩子在训练中的情绪,而不是看中成绩的速度。

    3、给孩子控制感。

    4、喜欢喝雪碧,每次倒一瓶盖。

    陪玩工作可以由心理咨询师承担,也可以有其他专业背景的人来承担。有些孩子跟人相处很有天赋,可以在玩耍中儿童的各种天分和动机,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陪伴。

    想起蒙台梭利的一句话:如果你教不好一个孩子,说明你没有走进她的内心世界。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4分

  • 人物塑造:8分

  • 主题深度:6分

  • 文字风格:3分

  • 语言运用:4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8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3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3分

  • 情感共鸣:5分

  • 引人入胜:7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8分

  • 事实准确性:7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9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3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6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9分

  •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方便(452+)
  • 傻瓜式服务(108+)
  • 下载速度快(220+)
  • 微信读书(364+)
  • azw3(424+)
  • 速度快(271+)

下载评价

  • 网友 林***艳: ( 2025-01-06 01:59:43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丁***菱: ( 2024-12-11 04:34:49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习***蓉: ( 2024-12-26 02:55:07 )

    品相完美

  • 网友 饶***丽: ( 2024-12-29 14:07:08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薛***玉: ( 2024-12-20 22:21:28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訾***雰: ( 2024-12-24 01:24:51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扈***洁: ( 2024-12-13 02:28:45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后***之: ( 2024-12-10 00:28:26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冯***卉: ( 2024-12-10 09:33:06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石***致: ( 2024-12-16 11:50:46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居***南: ( 2024-12-13 17:51:26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