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运输经济论文集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19:42

运输经济论文集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运输经济论文集精美图片
》运输经济论文集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运输经济论文集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04735225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0-9
  • 页数:400
  • 价格:46.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19:42

内容简介:

《运输经济论文集:基础结构理论拓创》一书乃是中国交通运输走出困境的历史见证,书中包括了:《“大长沙经济区”的发展战略》、《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对益阳经济发展的五点建议》、《我对办好学校的认识》等文章。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运输经济论文集:基础结构理论拓创》一书乃是中国交通运输走出困境的历史见证,书中包括了:《“大长沙经济区”的发展战略》、《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对益阳经济发展的五点建议》、《我对办好学校的认识》等文章。


精彩短评:

  • 作者:湘蛮子 发布时间:2021-03-02 09:41:42

    娓娓道来能参考

  • 作者:可注销 发布时间:2021-09-09 14:31:29

    即兴表达基础入门书籍

  • 作者:wlnirvana 发布时间:2017-06-20 20:59:10

    入门还是挺好的

  • 作者:萃萃 发布时间:2020-08-02 08:58:28

    辨识度太强了,这一看就是东君。嗯,他写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个体,是模型,嗯,造型。读这种小说就像看中国的山水画,是东方文人理想中的山水。某年某月某先生,时间地点人物都不重要,关键是意境。我觉得挺厉害的,用一个短篇小说能写出这种东方式审美,这得会写西方式欧洲式现代小说之后,再往后退,退到自己脚站的位置,写出这种东方审美内核的作品。这人是浙江人,写得真挺好。

  • 作者:老霸王夏天很好 发布时间:2021-02-21 00:41:34

    我真是太腐了……忏悔……

  • 作者:illu 发布时间:2007-07-07 17:08:27

    有深度却不失轻松 打开了另一个世界


深度书评:

  • 以神经症为核心的心理困扰及对神经症者的建议

    作者:舜壹 发布时间:2012-10-20 17:41:55

    这篇文字送给两个女孩:哈哈和紫紫。也送给我自己。也送给广大有同感的平凡人。我不是治疗神经症的专家,只能从人生哲学的角度谈谈这个问题。如果这篇文字刺痛了你,请记住:你并不孤单。

     

    神经症不是最严重的心理问题,但却是很痛苦的。反倒是最严重的心理问题——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丧失了自知力并不觉得痛苦。神经症患者虽然长期生活在痛苦中,却一般不会自杀,这和抑郁症不同。神经症者对自己有很高的期待,无法接受现实的自己,因此内心充满了矛盾和冲突,总是在和自己战斗。神经症者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对爱的渴望无限“贪婪”,过分索取的结果是耗尽自己的支持系统,于是安全感和归属感更加缺失。神经症者过分关注自己的情绪,因此深受自己的负面情绪的影响,从而严重影响自己的社会功能,有时即使是很简单的事情也缺乏行动力。神经症者在人际交往中敏感脆弱,渴望关注又害怕关注,显得别扭,容易受挫而变得回避交往,表面显得冷漠孤僻,事实上非常渴望别人对其热情和亲密。神经症者活在自己的内心里,对外面的世界漠不关心,却又时时关注别人的反应,以为每个人都在关注自己。

     

    无法接受自己的完美主义者

     

    神经症者都是完美主义者。他无法接受现实中那个有缺点的自己,无法与自己和平相处,他把自己当成敌人和对手,总是处于战斗状态。他的思维方式是非此即彼的,全或无,他想找到一种方法,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却永远也找不到。他不允许自己犯错误,不能容忍一种有缺陷有遗憾的生活和人生。他的自我是分裂的,既自负又自卑。“他希望自己无能为力……但与此同时又……坚持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他倾向于感到自己无足轻重,一文不值,但如果别人不把他当天才看待,他又会勃然大怒。”(卡伦·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神经症者内心有许多“不合理信念”。“我应该是一个重要人物”或者“我一定要成为一个重要人物”只是其中之一。他的理想和目标极其远大,但现实的脚步却远远跟不上。他本来是有许多潜力和天赋的,但由于他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与内心的交战上,这就严重限制和磨损了他的才能的发挥,也就限制了他的成就。尽管如此,由于他的偏执,他还是会在某些方面变得比许多其他人优秀。这也许构成了他自恋的资本和维持他的高自我要求的基础,但他对自己的期待实在太高,因此他永远无法找到自信。缺乏行动和成就的支撑,理想主义者就立即变成空想主义者。

     

    因此,我们对神经症者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学会接受自己,无条件地接纳自我。不再把自我的价值建立在“表现”和“成就”的基础上。他总觉得:我表现不好,所以我没有价值;我不够优秀,所以我没有价值。必须纠正这些信念。“我在故我好”,只要你活着,你就是有价值的,你的价值跟你表现无关,跟你的成就无关。为什么要因为“有缺点、没成就、表现不好、不够优秀”就拒绝接受自己呢?如果你爱一个人,你会因为这些原因而拒绝接受TA吗?你不会,对吗?那样很“势利”,很“现实”,不是吗?那不是“真爱”,更不是“理想主义”,不是吗?那么,好好爱自己吧!从今天开始,无条件地接受自己,喜欢自己,爱自己,爱那个“有缺点,没成就,表现不好,不够优秀”的自己,这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

     

    在接受自己的基础上来改善自己、超越自己。接受自己,不等于安于现状,从此不必再努力。接受自己,是承认和接受事实,客观地评价和认识自己,不回避不幻想,不用一个完美的幻象来代替现实中的自己;接受自己,是从根本上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不再把自我价值和自信建立在那些易变、脆弱的外界事物上。接受自己,你会活得坦然和自信,不再为自己的表现而焦虑,因为你的表现与你的价值无关。在这种心平气和的状态下,你的潜力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你的时间和精力可以更多地花在自己的目标上,而不是与内心的战斗上,于是你更容易取得进步和成就。

     

    我们对神经症者的第二个建议是:合理地期待自己,找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平衡点。他对自己的期待和要求是非常高的,这与他的客观现实形成严重的分裂状态,因此他长期生活在焦虑中,即使他取得了一些成就和进步,他也很难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他的生活就鲜有快乐。自我实现是人类的正常需要,因此想取得成就甚至想成为“不平凡”的人,都是正常的想法,但如果偏执而极端地认为“我应该成为重要人物”、“我一定要成为重要人物”就错了。世界按照自己的规律在运转,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的规则是在竞争中自然形成的,无论从历史事实或是从数学中的“正态分布”规律来看,能够成为“重要人物”的人都是少之又少,而且成为“重要人物”是时代、才华、机遇等因素机缘巧合的结果,并非单靠个人努力可以实现,更不是你有这样的(哪怕是强烈的、偏执的甚至疯狂的)动机和期待就会变成现实。从这个意义上,那些脱离自己的能力和潜力而设定的所谓“远大理想”纯粹是浪费时间,而且让自己更加痛苦,反倒是设定一些合理的能够实现的目标更容易成功,也更能够增加自己的幸福感。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这一点: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你所有的愿望、梦想、理想、蓝图、战略都只是你脑袋里主观的“想法”,和“承诺”一样是完全的空头支票,并不是客观现实,而且越是“远大”的理想,就越没有意义。并不会因为你有比别人更远大的理想,你就真的取得比别人更大的成就(如果是这样那就真是“心想事成”了,那么大家都不要工作都来做梦好了),反倒是那些很少做梦脚踏实地的人,那些懂得“期望减半,努力加倍”的人能够走得更远。只要想一想就明白,我们真正能够把握的只有“今天”。

     

    那么,什么样的理想和期待才是合适的呢?对此我们强烈建议:做最好的自己。把名人、伟人当榜样而不是“偶像”,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但不要把他们的成就当成自己人生的标杆。事实上,无论我们把谁当标杆,终其一生我们能够努力成为的依然只是“最好的自己”。马斯洛对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是这样定义的:人倾向于充分地发挥他的潜能,不断地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注意这里的用词:“能够成为的那个人”而不是“应该成为的那个人”,这意味着一个人的最高成就就是完全充分地发挥他的潜力,努力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最好的自己”,除此之外,再“远大”的理想都是空想。放弃“偶像”的成就标杆,把“做最好的自己”当做人生的信念和努力方向,你就能够设定出适合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能够不断超越自己。这样,理想才真正成为引领你的人生的灯塔,而不是成为压迫你的人生的一座大山。

     

    我们对神经症者的第三个建议是:允许自己犯错误,不再做“完人”。李开复在《世界因你不同》里提到:谷歌是一个允许犯错误的公司。有一次,公司的一个副总裁犯了一个严重错误导致公司损失几百万美元,公司的最高领导竟然对她说:“我很高兴你犯了这个错误,因为我希望这个公司是个跑太快、做太多的公司,而不是一个做太少、太小心的公司。跑太快、做太多不免会犯错。如果不犯错,反而意味着我们没有冒足够的风险!”

     

    任正非说过:“在人生的路上,我希望大家不要努力去做完人。一个人把自己一生的主要精力用于去改造缺点,等你改造完了对人类有什么贡献呢?”“没犯错就可以当干部吗?有些人没犯过一次错误,因为他一件事情都没做。”

     

    人际敏感的社交焦虑者

     

    神经症者是人际敏感的社交焦虑者。他的思维十分纤细,神经过敏,加上性格偏执,容易“受伤”,把别人无意或善意的言行理解为恶意。他渴望别人对他亲密和热情,害怕别人对他冷淡和冷落。他害怕别人“不理他”。他不喜欢主动和人打招呼,害怕别人不理他;他离开一个场合时不喜欢和人告别,害怕别人“没听见”。如果他发短信给别人而没得到回复,他会心情很难受,如果是找人帮忙的短信,那么他会更加受伤,并从此远离那个人。对别人的任何行为,他心里都会无法控制地反复回忆和揣摩,而且他是“内归因”的,当别人没有回复他时,他会想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别人才“不理他”,才对他“不好”。如果他在路上跟人打招呼而别人没有理他,他会认为那个人一定是不高兴,对他有意见,进而思考“他为什么不高兴”,是不是什么时候得罪他了。总之,他的神经是脆弱的,很容易受伤而导致情绪不良,这给他(以及周围的人)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这导致他越来越讨厌和回避社交,也让其他人要小心翼翼与之相处,以免一不小心“伤害”到他。

     

    神经症者是自我中心的。他被自己的感受轰炸得应付不过来,哪还有精力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一律以自己的感受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最终陷入作茧自缚。”他的生活是“情绪中心”的。他很看重自己的情绪,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对现实的目标和问题反而有意无意地忽视。由于这种关注,更放大了情绪的影响,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他的行为是被情绪控制的,所以虽然他处处为自己考虑,“但是所作所为又都与自己的根本利益背道而驰。”神经过敏加上情绪中心,让他的情绪经常处于不良状态,加上他对自己的苛刻要求(“我怎么可以情绪不好呢?太不像话了!”),于是社交焦虑甚至恐惧就不可避免了。

     

    神经症者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关爱,没有建立好牢固的链接关系,所以他非常渴望爱,这种对爱的渴望是强烈的、贪婪的。这导致他不自觉地依赖那些对他好的人,而这种依赖通常给他人带来某些负担。他渴望被接纳,害怕被遗弃,为了获得接纳甚至不惜代价去讨好别人,这种依赖要么让人厌烦,要么被人利用。总之,他很难如愿以偿地获得他想要的那种全然的无限的爱。神经症者“的人格一直停留在儿童阶段,他们是没有长大的孩子,害怕遗弃,害怕分离……”他感觉父母亏欠了他,长大后他就通过“得病”来“讨债”,向父母讨债,向别人讨债,向世界讨债。

     

    神经症者智力很好,喜欢阅读,喜欢自我分析,他似乎懂得很多道理,但总是走不出自己的怪圈。他无法真正改变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的问题能够带给他一些“好处”和“特权”:获得别人的关注、同情和关爱,放弃某些属于自己的责任等等。他的内心是有很多想法和欲望的,但他总要掩藏起来,让人觉得他是纯洁的,拼命压抑的结果就是导致内心更多的冲突和恐惧,而外在的行为给人感觉别扭。

     

    在社交场合,神经症者既害怕关注又渴望关注。由于焦虑,他害怕别人关注他,但内心对爱是如此渴望,他又非常渴望关注,因此在不同程度上他是一个表演者。“自我虐待和自我摧残常常是他们的保留节目,他们借此来展示自己的伤口,借此来赢得人们的同情和怜悯”,“表演是他们获得关爱的唯一方式和手段,他们活得很累,可他们又不愿意改变,因为没有了表演他们什么都没有。”

     

    总之,神经症者在社交中是不可爱和不受欢迎的。社交对他来说是痛苦的事情。“不认识到神经症中包含着这种令人瘫痪无力的绝望感,就不可能理解任何严重的神经症。……在所有那些古怪的虚荣、自负、要求和敌意后面,有一个正在受苦的人。他感到自己已被永远排除在一切使生活值得一过的欢乐和享受之外,他意识到即使他得到了他希望得到的一切,也不可能真正享受它。……一个象这样完全被关闭在幸福的大门之外,不可能获得任何欢乐的人,他要是不对那不属于他的世界充满仇恨,那他倒真的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天使了。”(卡伦·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我们给神经症者的第四个建议是:学会独立,放弃依赖。要做到这点,我们需要审视和纠正自己头脑中的不合理信念:别人应该爱我,应该支持我、关心我、喜欢我,应该对我好。如果你这样想,你自然会处处遭到挫折,感到伤害,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对你好,都支持和喜欢你。正确的信念是:我希望别人对我好,但我不知道不可能每个人都对我好,因此,如果有人不喜欢我或忽视我,我也不会觉得“受伤”,因为别人没有义务对我好,没有别人的喜欢,我也一样能够活得很好,这没什么。哈哈说:“难道我不应该先把爱弥补回来,再学会独立和坚强么?”不,你应该先学会独立和坚强,学会依靠自己。记住,别人没有义务来爱你。

     

    我们给神经症者的第五个建议是:以目标为中心,不要关注自己的情绪。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目标上,集中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上,你就没有心思去想自己的问题,负面情绪就不容易产生,即使产生了也不容易扩散、放大,也就不容易影响和控制你的行为。不要太关注自己的感受,感受什么都不是,只是一种情绪。“凡正事不足者,必症事有余,凡正事足者,症事溜之大吉。”

     

    森田疗法告诉我们: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对于出现的情绪和症状不在乎,要着眼于自己的目的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对待不安应既来之则安之’,‘情绪要顺其自然’,仍然去做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如果出现了不安就听凭这种不安去支配行动。自己的情绪好也罢,坏也罢,惟有行动要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神经症者始终缺乏安全感,因此他总在试图“控制”,通过控制来获得安全感。他一生都在追求金钱、权力和成就。“神经症病人往往倾向于服从他人的意志,但与此同时他又坚持认为世界应该适应自己。他倾向于感到自己受奴役,但与此同时又坚持认为他支配他人的权力应该是无庸质疑的。”(卡伦·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在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他内心的不合理信念:坚持认为世界应该适应自己。而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他就总是活在焦虑中。

     

    即使是自己,也并非完全能够控制。许又新教授在《“相对不随意”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中说:“在感到疲劳而坐在沙发里闭目养神时,常常免不了出现各种互不相关的杂乱思想……健康人听其自然,也就相安无事,有焦虑气质的人力图控制它,反而强烈地感到控制不住而烦躁。……可以说,控制不住是控制过分造成的结果。”

     

    我们对神经症者的最后一个建议是:培养自己的兴趣,过充实的生活。如果你希望先彻底解决自己的“问题”然后再开始好好生活,那么你可能永远无法开始你想要的生活。学会忘记自己的“问题”,不再把“治好自己”当成生活中的首要事情,而是积极地投入到自己的目标和兴趣中去,通过小事积累自信,通过兴趣增加快乐。“像健康人一样地生活就能健康起来。神经质者总是希望先消除症状(改善情绪),然后再恢复到健康的生活,这样做永远不能有健康人的生活。若对情绪不予理会,首先像健康人一样去行动,这样,情绪自然而然就变成了健康的情绪。”

     

  • 40岁的人了买个裙子妈妈都要管。这妥妥的巨婴了,被毒性父母控制了,好惨!从小说中解读“自恋型人格父母”精神控制子女的案例!

    作者:麒麟 发布时间:2023-05-09 23:01:59

    像我这种不爱看小说的人

    读小说每一分钟都是煎熬,都是挑战

    觉得冗长觉得节奏太慢

    但这本《钢琴教师》我收到书狂读130页,吃饭时候都吃得比平时更快,就想吃完了抓紧看后面的情节。

    我总认为个人的事情再大也是无关紧要的,再奇幻也是个例,跟我一点关系也没有

    只有宏观的历史、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是有意义的

    我宁愿看电影,所以我累计大概看过3000+电影,电影是影像化的简短故事,一瞬间。这个好接受。人生就是由一个个瞬间拼接而成的,北京LOOK最近的短视频也说了一句特有哲理的话,人活的就是那几个瞬间。

    于佩尔电影我当然看过,但我不是很喜欢《钢琴教师》这部,我喜欢《将来的事》,我发现于佩尔特别擅长拍这类中年危机的电影,《将来的事》导演我特喜欢,是女导演米娅·汉森-洛夫,她前男友更有名,大名鼎鼎的奥利维耶·阿萨亚斯,也就是张曼玉的前夫,扯远了。

    我之所以不喜欢《钢琴教师》因为我当初看这电影感觉太离谱太舔了,一个40岁中年女钢琴教师被小鲜肉勾搭,放下矜持拥抱热恋,但之后小鲜肉显然无法持续爱一位上了岁数的女性,热情迅速退却之后变成了清醒的冷淡,在他眼里对方只有衰老和缠人,反而是于佩尔演的这位女钢琴教师无法自拔,看到这段时候我就已经弃了,电影就2小时,而且这么有名气,得过戛纳评审团大奖,按理来说为了以后方便装逼也应该把它看完,但我就是看到这部分弃了,那大概在很多年前,现在也仅存模糊印象。

    后来知道这电影的原著小说作者耶利内克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了。电影上映之后3年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可见这书还是有很大社会影响力的。电影获大奖小说作者得大奖,以至于今天2023年后浪出版了新版的原著小说《钢琴教师》,变得更有可读价值了。

    它的主题比较符合当下的潮流,说白了也是女性主义题材,可能作者因为小说风格都涉及青色内容,大胆露骨直白的姓爱描写,还有一些让人生理不适的暴力场景,让这部小说显得非常生猛和深刻。也可以说让读者直面了一些残酷现实。

    很多人会说,会不会太夸张了?

    对于经历过或者观看过类似事情的人,就不会感觉特别夸张了。

    在故事的开头,重点关注点在女主和她妈妈相依为命和相爱相杀的母女关系,这种畸形的母女关系,用亲情绑架孩子,其实在中国特别常见。用现在流行的词说,就是“毒性父母”,豆瓣之前有个出名大到了上央视新闻的小组,FM皆祸害,负能量极大,小组里的帖子几乎全是控诉父母对于自己精神控制和伤害的案例。《钢琴教师》里,这种毒性父母的描绘特别的典型,教科书般的有毒。

    比如:

    女主40岁了,心血来潮买了一件新裙子,回家她妈指责她花钱买裙子不攒钱买新房子,俩人吵了一架还动手了,夜间她压抑着自己的心情,无法把裙子穿在身上,只能摸一摸挂在那里的裙子,想象着自己穿上它的样子。这种“有裙不能穿”的被压制的对美的欲望,被描写的淋漓尽致,书前的读者,是否会想起自己小时候追求某物而家长无论如何都要压灭孩子渴望的往事?关键这女主已经40岁了,自己赚钱,买一件裙子都不可以。

    原文:夜里,一切都沉睡了,只有埃丽卡孤独难眠。当时,被爱的纽带扣在一起的一对中那亲密的部分——母亲,早已在天国般的宁静中梦想着折磨人的新方法。埃丽卡有时偶尔打开衣柜门,抚摸着自己神秘渴望的东西。这些渴望并非那么神秘,它们朝外大声喊叫着,它们曾经值好多钱,现在所有这些钱都干什么去了?各种色彩接二连三地喊叫着,人们在哪里可以穿着这样的衣裳而不被驱赶呢?埃丽卡一般总是只穿裙子和套头毛衣或者夏天穿衬衫。有时,母亲从睡梦中惊醒,直觉告诉她:女儿又去欣赏自己的衣裳了,这个爱慕虚荣的家伙。母亲确信这一点,因为衣柜不会为了私自的乐趣而同衣柜门一起发出刺耳的咯吱咯吱声。

    想到了谁?2021年一则消息震惊了全球娱乐圈,当年红极一时的美国女歌手“小甜甜”布兰妮,在她39岁的时候拍了一条视频喜出望外说自己拥有了人生中第一台ipad,就连小孩子都可以随意玩ipad,这消息简直让人目瞪口呆,一个全球知名的大明星歌手,居然被自己的亲生父亲支配控制长达13年,以至于人生都畸形了,从神坛跌落进地狱,突然感觉《钢琴教师》里的情节,太合理了吧。

    那么有人会问了,《钢琴教师》里的女主是受人敬仰的音乐女教授、现实生活中的小甜甜布兰妮是全球知名的女歌手女明星,为什么偏偏是这些优秀的人,陷入了父母的毒性控制之中无法自拔呢?按理来说,他们既然地位这么高或者说这么有钱,完全可以摆脱这些控制吧?

    你听过一个现象么,马戏团里的大象,从小用铁链拴住,若干年之后就算大象已经长大到轻松一拔就能拉断铁链的力量,但它依然可以被驯兽师用细细的铁链拴住控制,其实就是这个道理。他们从小接受这样的压迫,早就不知道何为自由,何为正常了,其实,FM皆祸害小组里的那群人,可以说是自我觉醒的一群人,而你看不到的,是芸芸众生中那些无自觉,甚至到了30-40岁还在被父母精神控制的人,他们才更惨。

    之前我读过一本《父母的羁绊》的书,书里说:“自恋型父母自己就有心理疾病,自恋,在《美国精神病协会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里就属于一种”人格障碍的症状“。”对,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这类父母的自恋性人格,他们通常把自己的子女当做自己生命的延伸,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而且更多的是把自己所有美好的想象置于子女身上,孩子应该是天才,最完美的,正如自己生命的延展应该是最完美的,他们活在邻居亲戚朋友的赞美声里,别人的羡慕嫉妒,就是他们生命的源泉,背地里用阴暗的压力强迫孩子努力变成自己希望的人,用自己所谓的“为你好”“为你付出”“爱”去绑架自己的孩子。

    原文:母亲挖苦埃丽卡太谦虚。你总是最后一名!文雅、矜持不会带来任何收获。不管怎么说,你至少得进人前三名,所有后来者,都得沦为垃圾。为了使自己的孩子不参加体育比赛,不荒废练习钢琴,争强好胜的母亲这么说并因此不让自己的孩子上街。

    简单来说就是有病。他们一般有很多特征表现,比如:”痴心妄想有不切合实际的高追求、控制欲特别强、缺乏同理心无法感受到子女已经很难受了很压抑了、内心匮乏、双重标准(意识不到父母和子女,以及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总喜欢教育别人但不反思自己)、寻求存在感、渴望被欣赏(渴望众人的夸奖和赞赏,借此展示自我价值和优越感,却从来没有意识到别人的夸奖都是客套话)、嫉妒、蔑视、自大、内心空虚(没有别的追求只追求高人一等)、亲职化(亲职化的父母认为孩子要对父母身心健康负责。。。。WTF?!)、沉浸在孩子的荣誉里(认为孩子必须成功否则家长非常失望,但却对孩子的需求漠不关心充耳不闻)、不能容忍子女的价值观和需求、利用他人、情绪贫乏。。。(摘自我自己的书评)

    原文:母亲向朋友和亲戚喋喋不休地诉说,自己生了一个天才。朋友和亲戚并不多,因为她们早就和别人断绝往来,孩子没受外人的影响。母亲说,她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个天才。埃丽卡是个弹钢琴的天才,只不过还未被人正确发现而已,否则埃丽卡早就像一颗彗星升上了天空。与此相反,耶稣出生时只是一团污物。

    哗众取宠型父母

    ,是“

    永远活在舞台上的人

    ”。在别人面前表演引人注目,其实这类父母眼里自己才是主角,而孩子是他生命的延伸,“红花需要绿叶来衬托”,孩子的优秀是他们成功的证明,让自己获得更广泛的膜拜和关注,对待孩子往往表现谨小慎微,时刻寻求关注,渴望得到欣赏,这类家长往往在外人面前是正常的成功人士,但面对孩子就换了另一幅嘴脸,子女也会纳闷为什么父母在外人面前和自己面前不一样,孩子是他实现自己虚荣心的工具,而他们往往并不知道,在外人的夸奖不过就是客套话,没人真正关心他们所谓的成功。。。(摘自我自己的书评)

    埃丽卡不能同普通人来往,但是随时可以倾听他们的赞扬。可惜专业人员并不夸奖埃丽卡。浅薄的、毫无音乐才能的命运降临到了古尔达、布雷德尔、阿尔格得希和波利尼等这些男女孩子的身上。但是,命运换了一张面孔,坚定地从科胡特的身旁经过。命运最终要保持公正,不受可爱的假面具的欺骗。埃丽卡并不漂亮,假如她想要漂亮的话,母亲就会立即禁止她这样去做。埃丽卡徒劳地向命运展开双臂,但是命运并没有将她造就成为钢琴家。埃丽卡作为刨花被抛撒到了地上。埃丽卡不知道自己究竟出了什么事,因为很长时间以来,她觉得自己就像大人物一样优秀了。

    真的,我一边看一边就觉得,这不就是完美的典型的“自恋型人格父母”么!

    在这种精神控制之下

    就算她已经是一位女教授,依然就像个孩子一样,永远没有脱离父母的管控,成为了一个彻底的,人格不健全的,巨婴。

    妥妥的巨婴,废了。

    这也就不难解释之后她会疯狂的爱上小鲜肉,当然最近国产电视剧流行姐弟恋的剧情,但要知道一点,两个人心智成熟度匹配才能算是灵魂伴侣,这个女主明显就是躯体衰老而灵魂稚嫩,所以爱上这个小鲜肉男主,造成了悲剧结尾。可悲啊可叹,怪谁啊,怪她妈,在这种掌控之下,女主居然做出极其让人生理不适的自残行为,这段看着我后背发凉,大家体会一下:

    她绝不会使自己陷入软弱无力处于劣势的状况,因此她待在原地不动。她已经习惯了学习和服从,不再另辟蹊径。螺纹中的挤压发出刺耳的声音,挤压使她手指甲下面淤了血。学习已经要求她保持理智,因为只要地努力,她的生命便延续下去。母亲则要求她服从。母亲还同样告减说:谁要是冒险,就要惨死于冒险之中。如果家里没有人,她就有意识地用刀片切进自己的肉中去。门把手几乎没有发出任何声响,父亲的万能刀片被取了出来,这是她的吉样物。她从自已星期天穿的大衣里取出刀片。她使用刀片很灵巧,因为她必须经常替父亲去刮那张在毫无思想和意志的空空前额下面的面類。这些刀片是为她的肉体而准备的。这是些用近似蓝色的钢制成的漂亮的小薄片,可折弯,富有弹性。她张开双腿,坐到专供刮胡子用的有放大功能的镜子面前,一刀切下去,阴道口渐渐张开,这是通往她身体内部的门户。她此时的体会是,这样用刀片切割并不疼痛,因为她的手臂、手、腿必须经常充当实验对象。在自己身体上切割是她的癖好。

    如同口腔一样,这个身体的进出口也不能直接称作漂亮,但它是必要的。她完全听任自己,这总比听任其他人要好得多。她一只手拿着刀片,手也有感觉。它准确地知道,多久时间割一次并且要割多深。她把下身靠在支托镜子的螺丝上,在有人进来之前,迅速完成切割事宜。在对解剖学知之甚少,运气更不佳的情况下,冰冷的钢片被拿了起来并且割了进去,她同时知道,肯定要出现一个洞。它在张开,变化让人吃惊,血流了出来这是一幅不常见的景象,通常并不疼痛。

    她切割自已的肉体,但是选择了错误的位置,因而把上帝和大自然接合在一起的东西水远地分离开了。人类不许这样,这要自食其果。她什么也没有觉察到。一瞬间,被切开的两半肉,因突然出现了原来并不存在的距离而震惊地目不转晴地互相注视着对方。多年来,他们同甘共苦,而现在人们却把他们互相分离开来!被切开的两半肉看到自己在镜子里的方向是反的,他们谁也不知道,哪一半是自己。过后,血流了出来。血一滴滴滴下来,流淌着同自己的伙伴汇合在一起,变成一条持续不断的涓涓细流。后来,当涓涓细流汇拢在一起时,变成了一条红色的均匀流淌着的静静的小溪流。在流淌着的血的面前,她根本不去看一眼自己切开的部位。这本是她自己的身体,然而她对这身体感到非常陌生。先前她并没有想到,切割开的道道并不像服装的纸样那么容易控制;在服装纸样上,人们可以把画了虚线、细线或细虚线的线条用一个小轮子磨去,用这种方法控制和掌握全局。她必须先止住血,这时她害怕了。下身和恐惧是她的两个友好的同盟者,他们几乎总是一起出现。如果这两个朋友中的一个没有敲门就走进了她的头脑之中,她便可以肯定:另一个朋友离得也不远了。母亲可以监督她夜里是否把双手放到被子上。然而为了控制恐惧,她得先把自已移子的头颅凿开,亲自把恐惧刮净。

    真的,要不是我把小说当成了心理类书籍去看,恐怕真的平时不会解除小说类书籍,但是看了这本《钢琴教师》,怎么说呢,真的挺震撼的,人家获得诺奖也是名正言顺,写的那个角度吧,就特别刁钻,特别有画面感,把心理的细节刻画太出神入化了,文学方面我不配解读,没那水平。但是我感觉这书不错,值得大家共勉,当有读者朋友会问到:

    “好可怕哟,那我如果遇到自恋型人格父母对我PUA精神控制我,该怎么办呢?”

    心理学家给出的最好解决方案就是:不要试图改变对方,赶紧跑。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9分

  • 文字风格:3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6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6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6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7分

  • 情感共鸣:8分

  • 引人入胜:9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4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5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8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6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6分

  • 稳定性:3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目录完整(115+)
  • 愉快的找书体验(303+)
  • 无多页(639+)
  • 体验差(598+)
  • 章节完整(181+)
  • 书籍完整(429+)
  • 可以购买(606+)
  • 赚了(305+)
  • 四星好评(567+)
  • 好评多(144+)
  • 服务好(377+)

下载评价

  • 网友 宫***玉: ( 2025-01-07 21:13:18 )

    我说完了。

  • 网友 方***旋: ( 2024-12-25 08:26:48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游***钰: ( 2024-12-15 18:31:28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晏***媛: ( 2024-12-29 20:12:39 )

    够人性化!

  • 网友 师***怡: ( 2025-01-03 23:47:03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隗***杉: ( 2025-01-02 03:01:12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谭***然: ( 2025-01-04 18:18:32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家***丝: ( 2024-12-25 23:20:48 )

    好6666666

  • 网友 国***芳: ( 2024-12-27 09:44:07 )

    五星好评

  • 网友 利***巧: ( 2024-12-24 07:12:33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堵***洁: ( 2024-12-29 07:55:42 )

    好用,支持

  • 网友 訾***晴: ( 2025-01-08 07:58:18 )

    挺好的,书籍丰富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