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青铜大家—马承源传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19:05

青铜大家—马承源传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青铜大家—马承源传精美图片
》青铜大家—马承源传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青铜大家—马承源传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214121202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05
  • 页数:182
  • 价格:11.3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大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19:05

内容简介:

《马承源传(青铜大家)》的主人公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文物专家马承源。马承源是浙江镇海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他在学生时代即参加学生运动,并于194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历任上海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陈列研究部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馆长。他还是上海文物博物馆学会理事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中国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兼任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张瑶编著的这本《马承源传(青铜大家)》从其少年时代开始写起,不仅详述其文博专业道路上的重要人生历程,对其生活中的本色、性情一面,也做了生动介绍和描摹。书中还附有“马承源生平大事记”、 “马承源重要学术成果一览”,对其生平及学术成果的概括简明扼要,使得本书增添了一定的厚重感。此外,文博专家加“地下党”的双重身份,让马承源这位“大家”的经历多了几分神秘色彩,也使得本书内容本身即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书籍目录:

章  不平凡的青少年时代

  1.少年时代

  2.同窗之谊

  3.青年地下党员

第二章  走上文博之路

  1.上海博物馆的个观众

  2.幸运的人生转折点

  3.选择专业方向

第三章  年轻的行者

  1.山西石刻考察

  2.调查仰韶遗址

  3.艰苦的西北之行

第四章  与青铜器情定终身

  1.库房里自学出来的专家

  2.超前的鉴定眼光

  3.独辟蹊径的学术观点

  4.丰硕的成果

  5.卓越的学术研究

  6.“实验”出真知

  7.注重实地考察

第五章  为国家抢救文物

  1.披沙沥金,炉口夺宝

  2.竭尽所能,保护文物

  3.与收藏家们的深厚友谊

  4.征集商鞅方升

第六章  痴心不改矢志不渝

  1.“靠边站”的日子里

  2.解开西汉透光镜的谜团

第七章  走向现代化博物馆之路

  1.眼界初开,梦想萌发

  2.现代化陈列改造

  3.同行典范,业内标杆

第八章  建设新馆把梦想变为现实

  1.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终于盼来新馆立项

  3.破土动工

  4.工地上的日日夜夜

  5.千挑万选,追求完美

  6.精益求精的内部装修和展陈设计

  7.呕心沥血,梦想成真

第九章  培养青年提携后辈

  1.为上博的未来储备人才

  2.培养青年干部

  3.提携青年学者

第十章  国际水准的博物馆馆长

  1.与国际接轨的募款方式

  2.贡献巨大的“上博之友”

  3.结交新朋友,不忘老朋友

第十一章  从海外抢救征集文物

  1.小试牛刀,收购晋侯鼎

  2.抢救晋侯酥钟

  3.征集吴王夫差盉

  4.重见天日的战国交龙纹鉴

第十二章  轰动学术界的战国楚竹书

  1.楚简初现

  2.脱水保护

  3.艰苦的释读

  4.整理出版

第十三章  慧眼识宝情系宝鸡

  1.与青铜器之乡宝鸡的缘分

  2.慧眼识何尊

  3.破解双音钟的秘密

  4.考察杨家村窖藏

第十四章  古道热肠乐于助人

  1.与兄弟博物馆友好合作

  2.对业内同行学术出版活动的支持帮助

  3.帮助浙江省博征集抢救越王剑

  4.对上海其他文博场馆的鼎力支持

  5.对民间博物馆热心相助

  6.视野开阔,襟怀坦荡

第十五章  一丝不苟的完美主义者

  1.对出版物图片色彩的“苛求”

  2.不只是挂名的主编

  3.对馆刊编辑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

第十六章  广交朋友名满天下

  1.与希拉克的友谊

  2.宝岛台湾行

  3.学术访问

  4.参与设计“世纪宝鼎”

第十七章  勤奋敬业道德楷模

  1.有口皆碑的敬业精神

  2.刚正直率,一切为了文物

  3.廉洁自律,恪守职业道德

  4.永不自满,不断超越

第十八章  生活中的马承源

  1.多才多艺,心灵手巧

  2.慈父孝子

后记  追思和怀念

附录

马承源生平大事记

马承源重要学术成果一览

主要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张瑶,生于1974年11月,1992—1996年就读于南京大学历史系历史学专业,1996年8月进入南京市博物馆工作至今。2008年评定为副高职称(副研究员)。发表文章数十篇,参与创作的书稿五本,曾撰写“大家丛书”中的《史树青传》。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1961年夏天的一个下午,上海博物馆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参观者一周恩来总理。多年之后,那天的情形马承源仍历历在目。工作人员们把库房中好的文物搬出来请总理欣赏,其中有一件外观并不起眼的西汉透光镜。马承源介绍说,这不是普通的铜镜,能够在反射光中现出背面纹饰。总理对此大感兴趣,特地把透光镜拿到窗口上反复观看,对这种透光现象啧啧称奇。马承源向总理解释,透光的说法是从唐代开始的,因为光线好像是穿透了金属的镜体,从镜子背面反射出来一样,所以透光镜的称呼也就传了下来。

    遗憾的是,透光镜的制作方法却未能代代相传,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谜团,透光镜也从此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一千多年来,这种神奇的现象吸引了古今中外的众多学者,从我国宋代的沈括到清朝的郑复光,从中国到大洋彼岸,无数学者试图揭开这个谜,但是没有人去用实验的方法来证实自己的猜测,没人能真正复制出与西汉透光古镜完全相同的镜子来。当时,总理手里捧着这面镜子翻来覆去看了许久,对透光镜的原理做了种种推想,嘱咐马承源等人说,你们以后要好好地做工作,把这个道理搞清楚。

     总理的嘱托马承源一直记在心里,然而当时正处 “文革” 前期,社会动荡,普通的日常工作都很难正常开展,更何谈科学研究和实验。直到1974年,上海博物馆才真正投入到西汉透光镜的研究中去。当时马承源刚刚“解放”不久,他再次想起周总理的话,就与同事陈佩芬商量。马承源说,现在离总理来上博时已经五年了,这个工作不能再拖了。上博馆藏中有大小不同的四个汉代透光镜,我们要落实周总理的指示,把透光镜的铸造原理弄清楚,仿制同样有透光效应的铜镜。陈佩芬听说要完成周总理交代的任务,也非常高兴。上博在文物研究方面学者如云,但要想搞清楚透光镜的原理,必须请专门的科学研究专家。马承源和陈佩芬请来了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的阮崇武先生,组织了很多高级工程师在博物馆开会,由阮先生主持这项工作。阮崇武当时也是刚“解放”不久,表示非常乐意参加这一考古实验。与会专家们设想了各种青铜透光镜可能成因的方案。交大、复旦、同济等高校和几个工厂都参与了进来,分别用不同的方案做实验。

    专家们认为,首先得搞清楚透光镜与普通铜镜的不同之处在哪儿,弄清楚这一点,答案就近在眼前了。

     上博馆藏铜镜多达上万枚,发现所谓透光现象的只有四枚,而且都出现在汉代。汉代铜镜与前代铜镜对比,有其特有的时代特点。与之前战国时期的平面镜相比,汉代有很多镜子是凸面的,透光镜也是凸面的。这就是西汉透光镜的个特点:凸面。

     接下来是研究铜镜的铸造过程。当温度高达上千度的金属液倒人事先做好的铸镜陶范中后,金属液在陶范中有个冷却凝固的过程,而问题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

    仔细观察馆藏的这四面汉代透光镜,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边缘相对镜体来说有一个又宽又厚的镜环。由于镜体较薄,所以冷却快,而宽厚的镜环则冷却速度慢。所以当镜体已经固定成型后,镜环还在冷却收缩,对镜体产生了一种紧箍作用,形成铸造残余应力。这是西汉透光镜的第二个特点:镜环宽厚。

     上海交大的盛宗毅教授参加了这项实验。他发现镜子在铸造的时候,必然会产生很大的内应力。这也是通过多次失败的实验得出的结论。他们在浇铸的时候,有时开箱早一点,这面镜子就裂掉了,这说明它的内应力是很大的。虽然镜体内部的应力很大,但镜体本身的刚度也很大,所以镜环的紧箍起初并不对镜子产生什么影响,就像用手去掰一块厚厚的铁板,铁板不会有丝毫变化。但铜镜毕竟是用以照面容、正衣冠的日常生活用具,必须不断地磨才能保持光可照人。古代中国有一种磨镜的职业,磨镜人用凹面的磨石研磨镜面,镜子在不断地研磨变薄时,镜子本身的刚度也就降低了,从而残余应力得到释放,镜体产生变形,向镜面方向拱起,这种现象就像同样用手去掰一块薄铁片,铁片就会变弯。

    从透光镜的剖面图来看,镜体很薄,镜背有纹饰、铭文的地方和没有纹饰、铭文的镜底厚薄差距很大。当镜体产生变形时,镜底向镜面方向拱起程度大,而镜环和纹饰的部位拱起小,所以形成了镜面的凹凸不平,这种变化用肉眼是很难察觉的。这就是透光镜的第三个特点:镜体薄,镜背凹凸处薄厚差距大。

     当一束平行光投射到镜面时,有纹饰的地方较平,反射光集中,而无纹饰的地方由于凸起,反射光发散,所以有花纹的地方反射到墙上的光明亮,而没有花纹的地方暗,墙上呈现出与镜背相同的图案。这就是西汉透光镜的又一个特点:其花纹是环向分布的,只有这时才能产生显著的环向铸造残余应力,在镜面形成较为规则的凹凸来。

     在马承源和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不断地实验,七个月后,终于出了成果。上海交大首先搞清楚了透光镜的原理:镜背能透光,是铸造和磨制的结果。在充分研究了西汉古镜的特点后,研究人员又通过不断的试验和理论论证,终于复制出几乎与西汉透光镜完全相同的镜子,并得出“铸造成因,研磨变形”的结论。上海攻克西汉透光镜的事迹轰动了中外文博界,积极参与这一考古试验的陈佩芬后来撰写了一篇《西汉透光镜及其模拟试验》论文,发表在 1976年的《文物》杂志上。研究的结果是可以告慰总理的。在总理诞辰100周年的时候,上海交大制作了一面精致的镜子,反射在光影中的,是我们熟悉的总理面容。P45-48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马承源先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守护者,是具有杰出眼光、把中国古代文明传播给广大民众的传薪者,也是沟通中外文化、把中国古代文明传给世界并把世界文明引入中国的先行者。马承源先生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他的渊博学识、广阔心胸、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还有他对博物馆事业的孜孜追求、不断进取的开拓意识、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以及对兄弟博物馆无私支援等宝贵的精神财富。 张瑶编著的这本《马承源传(青铜大家)》从其少年时代开始写起,不仅详述其文博专业道路上的重要人生历程,对其生活中的本色、性情一面,也做了生动介绍和描摹。


书籍介绍

传记的主人公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文物专家马承源。马承源是浙江镇海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他在学生时代即参加学生运动,并于194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历任上海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陈列研究部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馆长。他还是上海文物博物馆学会理事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中国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兼任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本书从其少年时代开始写起,不仅详述其文博专业道路上的重要人生历程,对其生活中的本色、性情一面,也做了生动介绍和描摹。书中还附有“马承源生平大事记”、“马承源重要学术成果一览”,对其生平及学术成果的概括简明扼要,使得本书增添了一定的厚重感。此外,文博专家加“地下党”的双重身份,让马承源这位“大家”的经历多了几分神秘色彩,也使得本书内容本身即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精彩短评:

  • 作者:匪有韭无赚梁皇 发布时间:2014-11-16 13:42:16

    其实是由央视《大家》节目的专题稿整理润色而成。

  • 作者:danyboy 发布时间:2018-06-02 23:09:37

    像是光明日报为马承源做的宣传大稿,没什么特别有价值的内容,只是粗略的介绍了一下传主的生平和主要事迹。

  • 作者:风风风车草 发布时间:2019-10-08 15:14:33

    还可以。这个有空应该好好写写笔记。

  • 作者:守藏史 发布时间:2014-10-01 00:09:17

    转让

  • 作者:小咕囡 发布时间:2018-02-11 00:14:05

    当轶事八卦看还行 至于太高的吹捧话语还是看看就行了

  • 作者:哪端世界微尘里 发布时间:2023-02-04 19:32:55

    书三星,马承源先生加一星。


深度书评:

  • 艺术的第一生产力

    作者:奈弥 发布时间:2011-04-10 16:55:35

    “也许读者已经发现,保罗·潘尼费瑟根本当不成小说的主人公,他存在的意义只是把一连串的事件联结起来。”——故事讲到一半,伊夫林·沃突然以恶作剧口吻轻描淡写地丢出这么一句话,以防止读者对主人公的角色深度抱以过大期望,这种玩笑,应该也是这个充满恶意的小说家的粉丝们阅读他小说的乐趣之一。

    在这本初露锋芒、为自己赢来喝采和声誉的处女作中,沃毫无保留地施展出作为天赋的上乘幽默感。他像左右故事的人物命运一样左右着读者的发笑倾向,把尖锐的荒诞沿着故事推向极致。难以界定他的幽默是出于智慧还是天性,但我们都相信幽默本身便是“见识之光”。批评界齐声欢庆伊夫林·沃的出现,都为他带来的喜剧摧毁力所倾倒。

    语言上的简洁、克制,叙事的流畅、不铺张,对人物的戏谑式刻画,加上狡黠、油滑的独特笔法,一齐构成沃小说中不可或缺的创作要素。读者似乎能窥见他那对天性挑剔的目光,对生活怀有恶意的瞥视,继而毫不留情地讥笑一切秩序和标准。以此为出发点,沃以游刃有余的戏谑手法对他厌恶的现象和制度展开了一种与其说批判不如说是攻击的速绘。

    “一切罪恶都产生于人。”“邪恶不惧怕美德…”——沃从不掩饰他那些辛辣的观点,这位满口贵族腔调,浑身上流阶层作风,才华与自负都接近极端程度的势利者一生保持着天才式的怪僻,机智好斗成了他个人魅力中最重要也最闪亮的一部分。

    秉持自利作风,热衷享乐主义,社会不是对作家圈定了最逼仄的道德空间吗?但这肯定不包括对伊夫林·沃。人们对作家规定的那套标准并不妨碍他执行自己的另一套标准,他就是他自己的鉴赏家。

    在一面认为“男人应该掩饰他的狂妄”的同时,沃一面又用自己的实践有力地推翻了这个论点。在BBC记者对他进行的号称“最充满恶意的采访”中,对于“是否容易和普通人相处”的挑衅施问,沃的回应酷到极致“我从未碰见过这样的人。”最后他被逼为自己作出他简直懒得进行的解释:“根本就没有普通人。没有一种人叫普通人,每一个人都是个体,都不一样。不管这个人是不是黑皮肤赤裸着身体单腿在苏丹站着……都有完全不同的性格。”

    他对人们将他的精英态度与他对人的普遍看法混同一气的做法回报以应有的不耐烦;更难以忍受那些煽动、强化对他的右翼立场的界定的记者的可疑用心,他不得不澄清每个人都是独特个体,“普通人”只是一个对他毫无吸引力的看不见的共性虚指——这可能仅是左派事先向里注射好抽象同情、再不怀好意递过来的靶子,就像他丝毫不关心“人类”这个抽象的词。沃有自己独有的美学选项,也仅有他才拥有对自己看法的解释权。

    作为作家中的审美派,个性上的“伪绅士”,自负的精英主义姿态和犀利的讽刺风格同步贯穿于他的生活和创作。有多部小说都选择性地取材于沃的个人经历:如大学中途辍学,混迹同性恋团体,在私立学校担任教职,就在本部小说中一一汇入故事情节,还有体现他对古典美流露出优雅趣味的他最出名的贵族庄园情结,在日后的《旧地重游》中更展现得淋漓尽致——或许那些庄园在沃看来象征了“在一个失去理性的世界中永恒、静谧”的存在。

    在《衰落》这本小说中,沃着力描绘出一片颇具漫画效果的群体像。

    沃笔下的这些搞笑、生动的人物俨似不同于正常人的生物,但这些反常人物却在某个荒谬的动态世界中和谐共处。这些搞笑的搭档中,有不断从压抑环境中出逃、象征自由冲动原始生命力的格莱姆斯,有一辈子都在坚持与“突然而至的怀疑进行搏斗”的普伦德格斯,有沉迷在自我炮制的各类惊险传奇故事中自我陶醉的可爱诈骗犯菲尔布雷克,有学问与身份永远变幻不定的费根博士,还有自我崇拜的以各种人命为代价的监狱制度改革者威尔弗雷德等等,有趣的是:保罗“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急于向他讲述自己的生平”。

    关于主人公保罗,麻烦的缘起是一次内容以捣乱为主的校园聚会的陷害,他不幸被学校开除,连带被剥夺了遗产继承权和美好的未来,由此开始了不寻常的生活历险。

    这是一个典型的流浪汉题材。被从原来的位置上赶走,生活又没有赐给他更好的去处,于是保罗只能不加抵抗地接受了生活恶意的安排,卷入一趟懵懂的迷途。先是进一所混乱不堪的私立学校充当一名不称职的老师,后于一次闹剧百出的运动会被美丽贵妇相中,离开学校,然而在结婚前夕却以被捕入狱付出了他天真的情感代价。

    在狱中,保罗又与各种怪人、乱相发生碰撞,离奇的情节接踵而来,一一系列荒唐错乱的事件推衍构成讽刺的意义链。一旦被纳入荒诞的故事语境,主人公就像一个被动飘浮的灵魂孤岛,不断发生错位,失去突围意志,迷失生活方向。对生活的理性认识已被摧毁,进而丧失了存在的合理性。沃将目光投注于衰败社会最为荒诞的一面,并把这一面生动地截取凸显出来,这种荒诞逻辑的自动化暴露,给读者以关于生活荒诞性过程和后果的直观理解。

    保罗被投入的这个并不属于他的世界,正从内部趋向毁坏、瓦解。而保罗身上的甘愿被捉弄的心态,抱着受虐心理不加质疑地服从,只有更加突显出个人与生活的格格不入的关系。伪善和赤裸的恶仿佛结成一种无处不在的共谋关系,合谋设局,使得主人公晕头转向,无力周旋。整个故事布满畸变的戏剧性线索,这些滑稽的剧变更像生活的无意识恶作剧,诱导他接连跌进奇异的陷阱,于是小说里的人多次说出“为命运这歹毒的妇人干杯”这样的祝酒词。

    故事末端,沃借赛利努斯之口提出了一个关于生活运转规律的隐喻以确立他的哲学立场:生活的最终推动力就像一个无意义重复轮转的“圆盘”,大多数人只是爬上去,再被甩下来而已。“而你真的到了中间,就像根本没开始一样。”

    意志积极者即使成功了,也不过等于是完成一次轮回周期,然后在生活的终端被重新归零,再继续重蹈之前的路径——就像沃呈现的本故事的循环结构。这种对生命的幻灭之感,隐含着对犬儒的共鸣和奇特的失落感。

    圆盘意象包含着取消未来的潜台词,将人生的进步可能推置可疑的境地。保罗在故事结尾回到了牛津校园,看上去与那个合乎当初理想逻辑的生活目标接上了轨,但他对生活的判断是否就能比他第一次入牛津时更清晰很令人怀疑。

    无论如何,故事在一种伪开始中结束了。

    美国当代作家兼评论家多克特罗曾这样批评刘易斯:“讽刺的天性就是片面的……它通过偏颇的选择以求在单纯的嘲笑中发现无可辩驳的真理。”同样的话也完全适用于伊夫林·沃,但又不得不承认,大部分时候偏激的洞见总是比全面的中庸论见解更显得迷人。

    幽默是一种生命力,也被看成是英国文学的独特基因。沃用绕道德而走的幽默作喜剧动力来调节情节的杠杆时,阅读者的神经也被他一齐橇动。以喜剧力度表现个人命运线的逐步滑落和衰败堕落的社会图景,使两者之间发生闹剧式的交错关系,这成功造成了阅读上的失重。那要将人吞没的喜剧力量与故事呈现出的消极黑色主题的结合,带来的是颇具震撼力的艺术均衡感。

    一位作家该以悲悯的态度、还是怀疑的态度看世界,对沃来说这似乎不成问题。暂撇小说中赛利努斯“应该从纯粹形式出发,摒弃一切人性因素”的建筑观是否就是沃变相的创作观;一切能加诸在作家人格上的道德要求和文学创作方面的沉重使命,都不对他构成精神上的施压。他从不理会别人对于他“向往生活在自己的名声中”的指摘,始终高举自己的信条与别人的标准隔离。

    沃一贯守持精英主义姿态,坚定对不同文学观的固有拒斥,并提供形式上的另类质感——要知道幽默已是天才者的资本。文学至少仅就这一本《衰落》对沃来说,就是一种天赋和才华的释放——这已是支撑他作品中的最有价值的部分——其他原因则都是次要的。

    难道伊夫林·沃不是已经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条命题的验证:天才就是艺术的第一生产力!

  • 姑妄言之

    作者:更欣 发布时间:2023-07-26 19:27:41

    马承源是宁波市慈溪龙山镇人(龙山镇之前为镇海下属行政区域,因此在介绍中也可以说是宁波市镇海区人),1954年起任上海博物馆保管部组长、青铜研究部主任(马老的身份有很多,但是这两个身份是本书的主要内核)。

    因为工作需要看完了本书,了解马老在人生的征途上,为寻求青铜器的美和背后的真相,献出毕生精力.

    作为人物传记,本书的质量并不高.内容简略,事件阐述上缺乏细节;人物倾向上,赞美之词已经溢出纸面,缺乏人物传记应有的客观性.

    全书大概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马承源从事文博工作之前的经历介绍.二是马承源在文博工作期间的重大事件.三是马承源的为人处世方式.

    从事文博工作之前的经历有其为马老后续人生奠定基础的启蒙性,知道他对青铜器能耐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但整体重要程度不高.

    以前看了陈燮君编写的《青铜器》,已经对上博的青铜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结合书中马承源和诸多青铜器的精彩过往,完成了前后两任馆长的梦幻联动.

    常去博物馆的人可能会说,除去河南博物馆和陕西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馆藏可能是我国最强的.其中一部分可以说是马承源一生汗水的凝聚,为此作出的巨大贡献质朴且伟大.其中几件赫赫有名的:最早的秀恩爱神器-子仲姜盘,最早出现中国文字记录的青铜器-何尊,见证秦朝强大起来的标准量器-商鞅方升,海内三宝之一-大克鼎.附言:文物相关图片太少,阅读的震撼性削弱不少.

    从历史文物安利的角度看本书,书中出现的文物都具有各自的性格特色,属于我国文物界的顶流.将书中的文物单独罗列出来,配合《国宝档案》《国家宝藏》等节目,不但为马老在孤独和静寂中无日无之的斗争而折服,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形成自己对青铜器认识的思维导图.

    从个人追求方面,大量的篇幅描绘了马老筹备上海博物馆新馆的经历.因为新馆极具特色的设计风格和浓厚的历史氛围感.为此他获得了洛克菲勒奖,成为第一位获得此奖项的中国人.书中看到马老为了修建新馆永无倦意的奔走,为什么让我想到努力修建新球场的温格.看到此处,如果还没有将去上博看青铜器作为接下来的旅程安排,都对不起我花在书中的时间.

    对生活有了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下去,总会获得些什么.即使后来新馆没有如愿建起来,马老在筹备过程中不断学习了解各家博物馆建筑的优劣,也使他在这方面变成一位专家,一切从信仰出发的行为都不会一无所获.所以有了生活目标就去做,纵然没有到达预期的高度,也能在这段经历里收获不少.而且万一走狗屎运了呢?命运这件事,谁说的准.

    看人物传记总应该学到什么.

    从人物性格特色的角度:

    马老的人品在书中被大力褒奖,纵然这里有一定故意集中视线的成分,但依然值得从中取其精华.另及:慈溪自董黯的孝行改名后,总是特别容易出孝子.马老是不是也是在乡土文化的孕育下,成为了一位好儿子,成为了一个好父亲.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马老在工作和学术上的严谨和执着以及日常生活中高情商的为人处世方式,在书中被反复举例论证.最值得借鉴的应该是在不违反规则的情况下,马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学识积累链接了诸多大佬,在相互帮助及学习中结下深厚的优异,也为后来上博在许多工作中取得成绩的埋下伏笔,孤军奋战终归比不上群狼出动.

    全书在完成对马老的介绍外,还附加他的学术成果和生平大纪事.虽然看上去像复制百度百科.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5分

  • 文字风格:6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4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3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6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5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3分

  • 事实准确性:7分

  • 文化贡献:3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3分

  • 使用便利性:8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4分

  • 加载速度:4分

  • 安全性:9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下载速度快(615+)
  • 少量广告(526+)
  • 速度快(97+)
  • epub(101+)
  • 速度慢(218+)
  • 内涵好书(131+)
  • 博大精深(90+)
  • 无水印(654+)
  • 无多页(341+)
  • 内容完整(74+)

下载评价

  • 网友 习***蓉: ( 2025-01-04 13:35:06 )

    品相完美

  • 网友 冯***卉: ( 2025-01-07 23:14:38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訾***雰: ( 2024-12-28 09:58:17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车***波: ( 2024-12-14 08:33:18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权***波: ( 2025-01-01 20:03:48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康***溪: ( 2024-12-24 19:09:55 )

    强烈推荐!!!

  • 网友 相***儿: ( 2024-12-13 00:15:16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孙***美: ( 2025-01-05 00:53:21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游***钰: ( 2025-01-06 18:19:37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马***偲: ( 2024-12-17 04:02:17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