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鱼童书·小宝宝大发现·晚安童谣书:晚安,小动物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森林鱼童书·小宝宝大发现·晚安童谣书:晚安,小动物精美图片
》森林鱼童书·小宝宝大发现·晚安童谣书:晚安,小动物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森林鱼童书·小宝宝大发现·晚安童谣书:晚安,小动物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59324719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12
  • 页数:16
  • 价格:19.80
  • 纸张:铜版纸
  • 装帧:精装
  • 开本:24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16:46

寄语:

功能性强,儿歌童谣激发宝宝语言潜能和认知能力。


内容简介:

看吧,上床睡觉也很好玩!

跟你一样,动物宝宝睡前也需要特别的仪式:

小鸟宝宝要听妈妈唱晚安歌,小羊宝宝想依偎在妈妈怀里,小牛宝宝呢,妈妈会给他很多很多的晚安亲亲。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莎宾娜. 库诺1952年出生于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现居住在德国拉芬斯堡。孩子对于她来说一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她曾经做过编辑,并经营一家儿童手工创意作坊及代班奶奶......不论从事何职业,其脑中一直活跃着很多很多儿童故事。如今她已经为很多家知名出版社创作了十多年儿童故事,发表的儿童故事及童书超过200册,有不少已经翻译成了其他国家的文字。

 

阿娜.维勒

1973年出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整个学生时期在阿根廷度过。后赴德国美因茨大学学习平面设计(重点在插画绘画),并至今以自由插画画家的身份生活美因茨,为多家童书出版社进行插画绘画。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1:多首睡前小童谣,描写各种小动物睡前的行为,有助于建立宝宝的睡前仪式感

2:突出页面的小动物展示有助于宝宝认知

3:儿歌童谣能激发宝宝语言潜能

4:大幅场景图描绘静谧宁静的睡前场景,是小宝宝睡前绘本

5:大厂印刷,品质一流,圆角设计避免割伤宝宝小手


媒体评论

故事很简短,插画优美,达到百分百的期望。我们非常高兴在睡前能为孩子打开这样一本书,孩子阅读时很高兴,能帮助他更好的睡眠。

——《晚安,小动物》考夫

 

我们

14

个月大的女儿爱这本书已经有

3

个月了,插图很可爱……而且我们一家是松鼠迷,很高兴它也出现在书中。

——《晚安,小动物》荷兰小鹰

非常好

!!!

押韵很完美,画面很美很棒,在睡觉之前读给我的小家伙听。

——《晚安,小动物》拉姆宾



精彩短评:

  • 作者:张青 发布时间:2024-05-10 21:51:44

    上一代伟大音乐家,心里不仅仅是音乐,也关注政治和时事,关注这个世界如何变好。我也会在之后听录音时,心里想着他也许在想的。不是他写的有多好,也不是他发表了什么高见,而是这部书会让我更理解他。

  • 作者:呆栗 发布时间:2024-04-07 17:01:27

    历时一个月终于读毕!!

  • 作者:Mavis 发布时间:2011-12-17 22:47:27

    全文7000多字,剩下的全是注释。

  • 作者:落无痕 发布时间:2021-03-14 14:35:26

    正在读,翻译的确实不太友好,有些地方不知道翻译的人自己能读通不。。

  •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4-19 10:17:37

    「我坚信的是 在我努力的时候 我对自己是有期待的 我知道我会成为更好的人 所以我从不怀疑自己」

  • 作者:诗与远方的田野 发布时间:2021-10-07 11:15:28

    一岁左右读


深度书评:

  • 【专访】吃得过瘾 写得安逸:英国作家扶霞·邓洛普从食物看中国

    作者:界面文化 发布时间:2018-08-06 21:09:41

    “我觉得饮食在中国社会和历史中有着超然的中心地位,也许比其他任何国家都甚,因此这也成了一扇观察中国历史、哲学、思想和生活的绝佳窗口。”

    作者:林子人

    英国作家扶霞·邓洛普(Fuchsia Dunlop)在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习

    毕业于剑桥大学,对约定俗成的“功成名就”兴致寥寥,只对厨房与美食魂牵梦萦。怎么办?

    扶霞·邓洛普(Fuchsia Dunlop)的选择是,申请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奖学金前往中国。种种机缘巧合之下,这个英国女孩在人生最迷茫的时刻来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成都,在这个从唐朝开始就以生活安逸闲适著称的城市,和一百来个外国留学生一起探索这个刚刚向世界打开大门的古老国度。

    很快她就丢掉了初来乍到者的矜持,顺着味蕾的指引,一头扎进了中华美食的王国,展开了一场香气四溢的冒险。她带着笔记本走进当地小馆的厨房,和街头小贩打交道偷学绝密菜谱,甚至在四川一所烹饪学校当了学徒,在中国同学们的窃窃私语和惊讶眼神中颠锅炒菜,且烹且尝,且学且乐。在探秘中国美食的过程中,她了解了中国的四大菜系:鲁菜气势恢宏,有著名的烤肉、食材丰富的浓汤以及昂贵的山珍海味;淮扬菜娴雅精妙,新鲜的水产蔬菜当为一绝;粤菜讲究极致新鲜,只用一点点调料就能烘托出生鲜的本味;川菜麻辣鲜活,用最普通的食材也能创造奇迹。

    从四川的热闹市集到香港的私家小馆,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扶霞游历中国,不仅在美食与厨艺上收获颇丰,也从食物中看到了这个与英国截然不同的国家的更多面向。她考究钟水饺、赖汤圆、担担面和夫妻肺片的来历与说道,剖析中国历史上与今天对厨师这一门职业的偏见与轻视;她尝试接受并理解中国人在厨房里对作为食材的小动物的“日常残忍”,但也努力查找资料,纠正西方人对中国人活吃老鼠和生吃猴脑等惊人举动的想象和误会;在烹饪学校里,味精的无处不在让她进退两难,人造调味品违背了她的“一切原则”,但她崇拜的大厨无一不用味精调味,她一方面认为西方对味精的偏见已无形之中破坏了中餐的声誉,另一方面又猜想,原因或许在于“中国人普遍对科学技术抱着积极的态度”,而欧洲的厨师和“吃货”普遍坚持认为“享乐主义必须与‘回归自然’的哲学并行”。她在中国华北贫穷农村过了一个物质贫乏的春节,经历了中国式的祭祀和串门子,她反省自己是凭借外国人的身份,在这个男女极不平等、女性不能上桌吃饭的地方享受到了和男性平等的待遇,但同时又被毫无隐私的生活和每日被人参观的打扰惹怒;她也在成都的街头兜兜转转,看着老木楼变成瓦砾场,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并在木屋房顶投下影影绰绰,措手不及,她觉得自己在记录美食的同时也在书写成都的“墓志铭”,“这个城市是多么迷人多么独特啊,现在要用一个中国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城市取而代之,暴殄天物、可悲可叹。”

    中国成就了她的事业——作为美食作家,扶霞研究中国烹饪及中国饮食文化逾20年,她的美食著作荣获了多项大奖,曾四次将有着“饮食世界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烹饪写作大奖(The James Beard Awards)收入囊中——也永远改变了她的饮食习惯。“去美国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开始像一个中国人一样批判美国饮食了!蔬菜太少!都是色拉!连汤都没有!”她一边笑一边加重语气“抱怨”,最后冷不丁爆出一句中文,“太上火了!”

    扶霞在纽约领取詹姆斯·比尔美食写作大奖

    《鱼翅与花椒》是扶霞的第三部作品。将之作为第一本书译介呈现在中国大陆读者的面前,她此前曾颇感踟躇:“我的所有食谱书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对于中国的理想化描述,但《鱼翅与花椒》是对我身为一个外国人学习中国菜的真诚又坦率的记录,对那些我自己认为难以理解的事也坦而言之。”不过现在她觉得,中国在过去十年里已经改变了很多,人们做好了了解外国人对中国美食和中国社会文化所思所想的准备。这本书的中文版译者何雨珈来自四川,在翻译过程中使用了很多四川普通话的日常口语,比如“好嘛”、“啥子”、“要得”,读起来仿佛置身成都,方言的绵长俏皮里藏着一股幽默气质。

    杯盏锅碗之间,俱是人生。在扶霞看来,饮食在中国社会和历史中有着超然的中心地位,因此这也成了一扇观察中国历史、哲学、思想和生活的绝佳窗口。在与中国结缘的这20年里,她亲眼目睹了狂飙突进的经济发展给城市、人与饮食带来的巨大变化,也用文字记录了中国的过去与现在。她说,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是她最高的写作目标,让中国读者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人引以为傲的饮食文化、促进关于文化交流和东西方差异的讨论,是她的期望。

    扶霞寄语

    1、外国人、女人、大学毕业生,可不是正常中国厨师的料

    界面文化:在中国你找到了真正的兴趣和职业目标,但有趣的是,你来中国其实是有些随机的一个决定。

    扶霞·邓洛普: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真的不知道我想做什么,但我知道我对两件事感兴趣:第一,我想做和食物有关的事;第二,我想去旅行,去国外生活,然后学一门外语。其实一开始我想去的是南美洲和印度,这是两个我没去过的地方。

    来到中国完全是一个意外。当时我在大学里当有一份编辑的工作,审校东亚相关材料的英语书写。自那以后我开始对中国萌发兴趣,我就去中国度假了。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在中国背包游,完全被这个国家迷住了。回到伦敦后,我开始上夜校学习普通话,开始为一份叫做《China Now》的杂志做志愿者工作。然后我拿到了奖学金,去台湾上了一个暑期课程,当时我的中文水平提高了一点。

    来中国旅行,我很偶然地经过了成都。当时我手里有一位四川音乐家的名片,我们是在牛津认识的。我去找他,他妻子带我游历成都,吃美味的成都菜。我清楚地记得,在成都的最后一天——一共也没待几天——非常暖和,阳光明媚,我和音乐家的妻子坐在一家河边的茶馆里喝茉莉花茶。当时我在心里默默做了一个决定,我要到成都生活,于是我就那么做了。部分是因为我喜欢成都的氛围和友善的人,也是因为所有人都告诉我四川菜是中国最好的菜系之一,我想要亲自来这里生活,体验更多。所以这一开始和职业无关,我只是觉得生活在这里应该会很棒。事实也的确如此。

    界面文化:“鱼翅和花椒”这个书名是什么意思?

    扶霞·邓洛普:

    我想表达的是,这是两种中国人会吃的、很有异域风情的、很与众不同的东西。鱼翅是一种非常有名的珍馐,但对西方人来说非常奇怪;花椒则是四川的特产,当年没什么人知道它,跟现在不同。所以我想用这两种东西来表达那些我在中国吃过的与众不同的东西,这是我的经历的一部分。

    有一些人跟我说,他们觉得在书名中加入“鱼翅”有点过于挑衅(provocative)了。我必须说的是,这本书没有宣传吃鱼翅,事实上有一整章的内容是关于饮食对环境的影响的。所以这真的只是一个话题,而不是告诉读者吃鱼翅是件好事。

    界面文化:从仅仅只是对中国饮食感兴趣到写作关于中国饮食的书,你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又是如何克服的?

    扶霞·邓洛普:

    首先这个话题很大,即使我花一辈子的时间去学习,也永远不可能精通。我甚至觉得,我学习得越多,越觉得自己很无知。饮食文化本身是一个巨大的、充满挑战的课题,而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语言又是个很大的障碍——不仅仅是因为中文本身就很难学,而且因为中国的饮食文化里有一系列专业词汇,有那么多用来形容不同食材的、不同烹饪手法的、不同厨具的汉字,那是我为了学习中国菜必须记住和掌握的。

    不过,我觉得自己处于一个非常奇怪的位置上,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优势——我是一个外国人,一个女人,一个大学毕业生,这可不是正常中国厨师的料(笑)!我常常发现,在中国和十个厨师坐在一起吃饭,他们全部都是男性。这是一种很奇怪的处境,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或许也是一种优势。人们非常惊奇地看到这个疯狂的英国女人在学习中国菜,所以很多中国人对我非常友好,乐意与我聊天,乐意传授知识予我。没有他们的支持,我是没法走到今天的。

    界面文化:对于你来说这真是一场巨大的冒险,不是吗?

    扶霞·邓洛普:

    没错。虽然它看起来很顺理成章,但其实不是的。在一开始完全是因为我喜欢,我没有想过这会成为我的事业。在当时,一个西方女人想要把中国菜当做一项事业,是个看起来非常可笑的事情,所以我一开始没有把它当做一个职业来做,只是出于直觉和兴趣。我认为多数1990年代中期来到中国的西方人都挺有冒险精神的。当时中国对外界还比较封闭,没有什么外国人来,仅仅是去中国就意味着你愿意冒险。你必须有强烈的意愿去开放心态接触一种不同的文化,愿意和千里之外的亲朋好友失去联系(这可是电子邮件还不存在的时代,打电话回家也太贵了)。我们当时真的是全身心沉浸在中国。

    所以你说得对,这是一场冒险,而且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无以伦比的时期——改革刚刚开始,整个国家正在逐步开放,突然很多事情都变成了可能。这或许给了我冒险的勇气,我觉得十年前我没法做的事现在可能做了,既然有这个可能性,为什么不问一问试一试,看看会发生什么呢?

    界面文化:你最喜欢的中国菜是?

    扶霞·邓洛普:

    我的天哪,太多了。就四川菜来说的话,是鱼香茄子和回锅肉;在江南地区,我喜欢东坡肉还有各种炒菜——炒竹笋特别好吃,还有清炒一些季节性蔬菜。它们不是什么珍馐,但蔬菜很鲜嫩的时候特别美味,真的。很难说哪道菜是我的最爱,因为我很幸运地能够尝到很多神奇的食物,太多了!啊对了,在四川还有一样我很喜欢的食物是钟水饺,就是一种很简单的猪肉水饺,但四川人会搭配一种迷人的甜辣酱油,再配上辣椒油和大蒜,这个组合太棒了。

    扶霞做的素麻婆豆腐

    2、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占据超然的中心地位,可以通过食物探讨其他问题

    界面文化:这本书在西方的接受度如何?你看到过的最有意思的读者评论是什么?

    扶霞·邓洛普:

    这本书的评价不错,在英国和美国都得了奖。英语世界里很少有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书,所以我觉得很多读者被书中的描述迷住了。我看到很多评论是关于中国人和我在中国时吃的那些与众不同的东西的。也有一些比较敏感的读者觉得宰杀兔子之类的描述非常令人难受,虽然在某些方面也很有趣。总的来说,很多读者讨论的都是书中那些特别的、西方人看来很神奇的食物,比如动物的不同部位啦、罕见的配料啦。

    界面文化:我读了一些GoodReads上的评价,注意到那些去过中国的外国读者往往比较能够理解你在书中写的这些东西。

    扶霞·邓洛普:

    的确如此,特别是那些在当时去过中国的人。这本书不仅是关于食物的,也是关于一个外国人如何体验另外一种文化和在中国的生活的。我在成都的很多同学非常喜欢书中关于那个年代的成都的描述,以及我们作为外来少数群体在中国生活的感悟。所以我的确认为这本书能够与其他去过中国的西方人产生共鸣,特别是那些在1990年代去过中国的人。

    界面文化:在中国和中国食物中浸润了那么久之后,你对跨文化交流是如何理解的?在书中你有提到自己曾有过身份认同危机。

    扶霞·邓洛普:

    如果你在另外一种文化中沉浸多年,它会改变你,其中最大的改变就是你永远无法以单纯一种方式看待世界了,所有的事情都是相对的。这是为什么我认为跨文化交流对人来说是一件很好的事,因为这能提升你的同理心和理解力。这意味着你不会认为你总是对的,你能够从另外的角度看待问题,能够尊重有不同立场的人,并寻找共识。

    就我个人来说的话,我已经被灌输了太多中国饮食的观念,现在比起西餐我更喜欢中餐,我更愿意只吃中餐,因为我认为中国人对如何吃得好这件事的理解比世界上任何其他人都更透彻,这部分得益于他们对饮食和健康的关系的理解。在中国,吃东西是一种享受,也和健康密不可分。在西方我们有很多享乐型的食物,但它们可能不太健康(笑),但在中国这两者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真的很有趣,去美国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开始像一个中国人一样批判美国饮食了!蔬菜太少了!都是色拉!连汤都没有!每顿饭上必备的美味的汤去哪儿了!太上火了!

    所以在食物方面,(在中国的经历)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我觉得我的味蕾和口味已经不是英国人了。至于其他方面,我觉得我对不同的观念立场更包容了。

    界面文化:如今这本书要被中国读者仔细审视了。中国菜其实是中国人最大的民族自豪感来源之一,近年来也有一系列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纪录片上映,广受欢迎。不过如何讲好故事是个问题,比如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备受好评,但在第二季就有很多观众批评称讲了太多食物以外的东西。你是如何在这本书里平衡各种不同的方面的?

    扶霞·邓洛普:

    我觉得饮食在中国社会和历史中有着超然的中心地位,也许比其他任何国家都甚,因此这也成了一扇观察中国历史、哲学、思想和生活的绝佳窗口。对我来说,通过食物来探讨中国社会的其他方面是非常自然的。

    我也很好奇中国读者会如何理解这部作品。大概8年前香港和台湾出版过一个译本,花了那么长时间才在中国大陆出,是因为我不是很确定是否希望这一本是我在中国出版的第一本书。我的所有食谱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对于中国的理想化描述,写食谱是有些浪漫化的,你总是在找那些最美好的东西,想唤起读者的食欲,希望他们会愿意烹饪这些菜肴,继而爱上那个地方。这是我在食谱书里做的事,但《鱼翅与花椒》是对我身为一个外国人学习中国菜的真诚又坦率的记录,我坦而言之那些自己认为难以理解的事,不知道中国人会怎么看。我不想让他们认为我所有的书都是这样的,因为其实我的大部分书都只是告诉西方人中国菜有多么棒而已(笑)。

    不过我觉得,中国在过去十年里改变了很多。人们的心态更加开放了,也有了更多与西方人打交道的经验,阅读了更多外国作品。所以我觉得现在是个合适的时机来展开这场讨论,我很期待人们能向我提出任何问题,我也希望人们会觉得这本书有趣。

    界面文化:你在每一章末尾附上的菜谱很有意思。有些菜谱就是家常菜,也有一些菜谱非比寻常,甚至有些可怖。为什么选择这些菜谱呢?

    扶霞·邓洛普:

    因为这不是一本食谱书,而是一本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书,这些菜谱只是为了说明问题。比如说熊掌的菜谱,我没有建议任何人尝试去做这道菜,这只是一个文化和历史意义上的案例,说明中国人会吃这些稀奇古怪的动物。这本书里的菜谱和食谱书中的菜谱,目的完全不同,它们在此出现是为了更好地讲故事。

    界面文化:我们都知道“中国菜”是个很大的词,这里幅员辽阔,料理传统众多。地理和气候会塑造饮食喜欢很好理解,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你是否认为食物也能反映人们的性格特质呢?

    扶霞·邓洛普:

    哈哈,我不知道。我认为就四川来说,那里的食物很有趣,那里的人也很有趣,那是一种生动鲜活的饮食传统,可以说四川人也是这样。在杭州的话,食物应该是和当地的文化有关系,那是一种和四川相比更温柔的、更深思熟虑的、更平衡的、更安静的文化,我觉得可以从杭州菜中看出这一点。和你一样,我也对过度类比表示怀疑,但你的确可以从饮食和人的性格当中找到一些文化差异的蛛丝马迹。

    扶霞的美食笔记

    3、现在的中国人更少亲自下厨了,这让我感到伤感

    界面文化:从1990年代至今,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城市居民的饮食习惯在此期间也非常了很大的变化。在你的观察中,哪些变化特别值得注意,它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扶霞·邓洛普:

    很多中国人告诉我,我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中国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开始觉得有点钱了,突然可以吃更多的肉和蔬菜,对食物有了更多的渴望,所以有过一个暴饮暴食的阶段,人们以为吃得越多越好。如今,20多年已经过去,人们已经体验过了更丰盛的饮食,也开始有了西方人面临的饮食健康问题,所以如今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人开始注意更加健康和绿色的饮食了。这是变化之一。另外,经济发展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变得更不健康了,在一个饮食被视作健康支柱之一的社会里,你没法改变环境,至少可以尝试吃得更健康一点。所以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显然有这个动机。

    不过,我注意到的另外一个让我有些伤感的变化是,人们更少自己做饭了。与我父母年龄相仿的那一代中国人都很擅长下厨,他们做腌菜,做腊肉,厨艺了得。而在过去的20年里,街边市场消失了,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超市,年轻人不愿学习烹饪,老年人照顾孩子,为孩子做饭,而我这一辈的人外出工作或下馆子。那么当老一辈的人过世,我很担心人们是否还会记得如何做菜。我认为这是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但这种情况在中国以更快的速度出现,因为中国社会的发展速度太快了。有趣的是,我的很多朋友把下厨当作一项休闲活动,而不是日常家务。我认为中国家常菜非常棒,希望人们能够重视它,将其当成一种值得向下一辈传授的东西。

    界面文化:在饮食之外,中国人的生活体验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化。老城区被铲平,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这还只是你的书中提到的两个例子。你会如何比较过去的中国和现在的中国呢?

    扶霞·邓洛普:

    这是个复杂的局面。很多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如今人们生活在更舒适的房子里,但与此同时中国也丧失了很多文化遗产。我认为我们需要在发展和历史保护两者间取得平衡,显然中国需要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丢失了很多东西让我觉得很惋惜。在成都,当地政府没有保留老城区。我知道这个地区需要现代化,需要营建新建筑,需要拆除老旧的木头建筑,但我希望他们至少能够保留一些古老的、可爱的街区。我认为如今中国城市面临着千城一面的危机,建筑不再有趣了。北京也是这样,如此美好的老城只剩下那么少的旧迹,太可惜了。

    界面文化:中国如今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你想通过你的写作传达什么呢?

    扶霞·邓洛普:

    有点难讲。我只是觉得,我说中国话已经差不多半辈子了,和中国的联系延续了我的整个成年人生,我爱这里的食物,爱这里的文化,这差不多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想要传达什么?我没想过传达什么,我只是试着坦诚地谈论我在做的事,尽可能准确地记录我的观察。我希望我的写作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在我的所有英语作品中,我试着让西方人开始欣赏中国和中国饮食,理解这个国家,尊重这个国家。我猜我从未设想过会把《鱼翅与花椒》译成中文,但我希望它能促进关于文化交流和东西方差异的讨论,让中国读者知道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菜的。我认为这些是非常有益的。

    界面文化:话说中国菜在欧洲的接受度如何?

    扶霞·邓洛普:

    中国菜在欧美的地位有些奇怪,一方面它总是非常受欢迎,令一方面也总是面临着许多偏见。中国饮食在西方面临的最大偏见,要么是它非常奇异吓人、有很多古怪的配料,要么是很低级很简单,吃来吃去就是咕咾肉或蛋炒饭。中国菜的形象非常复杂,大多数西方人觉得中国菜很好吃,同时也认为中国菜不健康,一直吃油炸的、高盐高糖的食物不太好。还有另外一种偏见,认为中国菜是一种廉价的料理。在欧美国家,中国菜最常见的形式是外卖,那是贫穷的移民做的廉价料理,所以很多西方人还没有理解中国有着全球最棒的饮食传统之一,它包罗万象,既有便宜的日常料理,也有昂贵的宴会佳肴。在过去以及现在,西方人都非常乐意花很多钱去吃日本料理,而不是去中餐馆,他们认为中国菜就应该是廉价的。

    不过我认为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这种变化是十年前开始的,西方开始出现很多不同种类的中餐馆,不再仅仅只是那种老式的本土化过的粤菜馆了。现在我们有了很不错的粤菜馆、川菜馆、湘菜馆、东北菜馆。人们开始看到,中国菜没有他们想象得那么简单。另外一个变化是,中国和中国人在全球范围内的存在感更强了。当我在1990年代初期开始学中文的时候,大多数人觉得中国是一个非常遥远贫穷的国家。如今中国富裕了,西方人看到很多有钱的中国人来到西方购物和生活,中国的地位上升了,人们了解到这是一个重要的国家,一个日渐富裕的国家。这也提升了中国菜的地位,因为那么多中国人在西方学习、工作、生活,他们想吃正宗的中餐,越来越多的中餐馆是为了中国人的口味设计的,然后西方人也开始光顾这些中餐馆。这种情况在纽约非常明显,我们可以看到,新一代的时髦中餐馆和老式的外卖中餐完全不一样。我们正在一个巨大的变化中,人们对中餐的态度也在剧烈变化。

    界面文化:我注意到四川菜在美国特别受欢迎。在英国也是这样吗?

    扶霞·邓洛普:

    是的。我认为部分原因是四川菜在中国很受欢迎。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人想吃四川菜。所以伦敦的首批川菜馆并不是为西方人开设的,大多数西方人不知道这些馆子的存在,主要是中国人光顾。如今川菜的影响力更广了,西方人也喜欢上了川菜。

    《鱼翅与花椒》[英]扶霞·邓洛普 著 何雨珈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年7月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

    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 女儿看到这本书的封面,说:“妈妈,请你好好学习”

    作者:Summer疏影 发布时间:2023-03-05 21:05:30

    “为什么我办公室里的青少年愿意对我敞开心扉,而我自己的女儿却拒我于千里之外?”

    发出这个疑惑的女性是一位拥有数十年对家庭心理健康的评估和治疗经验,专门研究母女关系、父母指导和心理教育评估等问题的美国心理学家,罗尼•科恩•桑德勒博士。

    在女儿劳拉16岁的时候,桑德勒博士出版了第一本书,就是关于青春期的母女关系。

    桑德勒博士说,养育一个未成年的女儿,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是一段

    “卑微”的时光

    女儿劳拉在二十年后,主动给母亲这本新书《数字时代养育女儿》所写的前言里也证实了这个事情。她回首自己的青春期,知道自己是一个“集愤怒、不安全感与自我怀疑于一身的麻烦鬼”,“这个过程对于所有人,尤其是我的母亲来说是非常痛苦的”。

    就是这样一对经历过青春期成长与养育困境的母女,却在女儿成年之后达成了令人羡慕的关系:

    “除了母亲和女儿的身份之外,我们还是两个平等的女性,两个可以为对方提供建议、交换食谱、推荐书籍,商讨彼此的困境,因同一个八卦而傻笑,大地向对方求助的女性。”

    究竟怎么做才能拥有如此完美的母女关系?(仰天长啸脸)

    我的女儿大勇看到我手里的这本《数字时代养育女儿》,专门放下手里的平板,认真地对我说:“妈妈,请你好好学习。”

    (我:你你你……谢谢您嘞)

    看完这本书,我很庆幸在女儿还没有进入青春期之前,就能被系统科普一遍,减轻了很多焦虑。

    这本书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让我们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女孩们的日常生活,去了解他们究竟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此处要树立一个重要的观念,那就是这一代成长的环境跟父母青少年时期的环境已经大为不同了。

    这是非常重要的前提。父母子女之间的矛盾,其根源就在于认知上的差异,彼此不能互相理解。

    这本书主要是以美国的社会背景来写,但仍然有许多中国父母可以借鉴的部分。比如升学、就业的竞争激烈。美国高中生也要面临繁重的学习负担,激烈的升学压力。

    另外一个重点就是理解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于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比如频繁查看社交媒体信息,因“别人都过得光鲜亮丽”的假象而变得更加焦虑;不懂得保护个人隐私,成为被网暴的对象;为了合群而加入欺凌别人的行列。

    孩子沉迷于电子设备,是因为“青春期的孩子都是自卑和自负的结合体,她们想被关注,又怕得不到别人的认可。”

    看完第一部分或许很多父母会更焦虑,视一切电子设备为洪水猛兽,很想没收手机或者直接断网。

    显然这种做法不现实。逆着时代潮流而行,就等着被时代的车轮碾压。因此,这本书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都给予具体的指导意见。

    第二部分重点描述女儿成长所需要的各种技能、个人习惯和性格特征,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母亲需要了解的原则性的东西。

    这里有情绪管理、沟通技巧等在其他心理学书、育儿书上经常提到的内容,比如不批判地倾听、共情等,结合书里青春期养育女儿的真实案例来温习这些知识会更有针对性。

    这个部分我个人建议重点看第六章 “少做点才是多给予”。作为父母时常会纠结于管太严、管太宽,或者无暇顾及的几种情况里。究竟如何适度育儿,这一章给出明确的说明。

    第三部分则给出具体场景下的教育策略,涉及到完成家庭作业、管理电子设备、线上线下交友的实用建议,甚至有离异家庭的育儿指导,可以说非常贴心了。

    这本书并不局限于养育女儿,书里很多内容对养育男孩也是通用的。

    除了理论、方法论上的贴合实际之外,这本书也是一本富有同情心的书。

    正因为作者也是一位母亲,有过“卑微的”养育未成年女儿的经历,对于同样苦恼育儿的我来说,看这本书感受到很多安慰和鼓励。比如:

    “尽管女孩也能从与其他成年人,比如父亲、亲戚、老师的互动过程里获益良多,但母亲是特别的,具有独一无二的影响力,可以用别人无法比拟的方式改变女儿的生活。

    但请不要有压力!

    好的,愿每一位父母在育儿的路上,都能看清自己,与孩子一起走过青春期的黑暗森林。

    有压力,更有信心顶住压力!

    感谢你阅读到这里。我是疏影书影,混沌清醒之间发现书中惊喜。

    说明:本文中标有水印的图片为作者原创,转载请先联系作者。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7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9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6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7分

  • 结构布局:6分

  • 新颖与独特:3分

  • 情感共鸣:8分

  • 引人入胜:9分

  • 现实相关:6分

  • 沉浸感:3分

  • 事实准确性:3分

  • 文化贡献:9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 网站更新速度:4分

  • 使用便利性:9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 是否包含广告:4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5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实惠(64+)
  • 可以购买(458+)
  • 一般般(628+)
  • txt(676+)
  • 不亏(503+)
  • 盗版少(199+)
  • 五星好评(529+)
  • 购买多(477+)
  • 推荐购买(508+)

下载评价

  • 网友 温***欣: ( 2024-12-17 14:57:16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谭***然: ( 2024-12-22 12:02:58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邱***洋: ( 2024-12-13 14:57:09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曾***玉: ( 2024-12-14 12:51:12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养***秋: ( 2024-12-10 06:12:48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冯***丽: ( 2025-01-08 05:05:29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戈***玉: ( 2024-12-28 11:55:09 )

    特别棒

  • 网友 龚***湄: ( 2024-12-11 07:13:44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益***琴: ( 2024-12-14 07:14:08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