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拉贝日记【正版保证】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38:27

拉贝日记【正版保证】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拉贝日记【正版保证】精美图片
》拉贝日记【正版保证】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拉贝日记【正版保证】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214019639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06
  • 页数:598
  • 价格:19.2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38:27

寄语:

【正版书籍 闪电发货 品质无忧 可开发票】


内容简介:

《拉贝日记(新)》的作者约翰·拉贝被世人誉为南京的辛德勒,他在1937年至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期间,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救助了大约25万中国平民,使他们免遭日军的杀害。他还给人类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财产,即他在这期间写下的记录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战争日记——《拉贝日记》。


书籍目录:

本册说明

版序

正文

附录:

??约翰·拉贝其人

??盟国肃清纳粹法庭复议庭认定拉贝为非纳粹分子的判决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我这不是想说这里的形势不严峻,形势的确严峻。不仅很严峻,而且会变得更加严峻。那么怎样才能对付这种严峻的形势呢?我认为,应当拿出自己的最后一份幽默,正视自己愚蠢的命运。


但害怕之所以存在,是为了被战胜。


大多数苦力倾其一生都挣不到他们肩扛的武器的钱。没有钱购买服装、鞋和其他的享受品,只有钱买枪。在类似的时代,基督大概有过相同的想法,他建议他的弟子们:“卖掉你的衣服,去买一把剑。”


我们力争让日本大使馆和贵军明白这样一个事实:为了南京平民百姓的利益,人们将城市的管理职能赋予了我们。如果日本当局成立新的城市管理机构,或者其他的组织机构,我们将马上移交我们的城市管理的职能。但是非常不幸的是,对于我们为了平民百姓的利益,为了维持安全区的秩序所进行的工作,贵军士兵却横加阻挠。


译自上海《新申报》 第三版的文章译文:

日本部队安抚中国难民

南京出现令人欣慰的和谐气氛

南京的街道上还是死一般地寂静。阳光像是充满了同情心,特别照顾城西北的难民区。摆脱了艰难和死神的难民群众由于日本士兵的高尚行为得到了安抚。他们满怀忠诚和感激的心情跪在街道两側。在日本部队领该城之前,他们饱受了中国抗日军队压迫的苦难。他们既买不到大米,也买不到小米,病人得不到治疗,饥饿的人没有饭吃!市民们的痛苦无法加以描述。令他们走运的是皇军进入该市后,放下手中军刀,伸出援助的双手以便治愈这些最穷苦人的伤口和痛苦。

在日本大使馆西面的区域,成千上万的难民聚集在一起特别感激日本人保全了他们的生命,完全放弃了他们对日本人的敌对情绪。男女老少跪下来叩头,以证明自己对皇军的忠诚。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这是具有特别意义的种礼仪,只有出自真心真意时才会这样做,因为他们的这种礼仪是非常严肃的。在这个区内,男女难民都从日本士兵处得到面包、糕点和香烟大家对此非常感激。城墙旁最穷的人也得到了施舍的物品。

与此同时,我们的医疗队已开始工作。许多几乎失明的眼疾病人在日本医生的治疗下又恢复了视力,并痊愈。母亲们送来了她们患哮喘病的孩子,两脚肿胀的妇女们也来请求治疗。他们都对日本医生赞不绝口。医生的检查和治疗结后,他们中的许多人聚集在太阳旗和红十旗下,高呼“万岁”表达他们的谢意。在一条街道上,一个商人刚刚开店恢复营业,一个宪兵正和一个居民温和地交谈。日本大使馆旁的鼓楼那里有个山丘,从那里可以眺望四周。人们可以看到附近挂着星条旗的美国大使馆,西北面有英国国旗,北面还有法国国旗,东面的苏维埃红旗则倒映在玄武湖碧波之中。在中央,在日本大使馆的铁塔上,太阳旗突出于一切之上。人们从高处向下望去,可以看到日本士兵正在和中国儿童愉快地玩耍。

南京目前正处于世界的焦点,众目注视。可以肯定,这里的人们又...


我一定利用机会,向我在德国的朋友们报告这里的情况,向他们报告你们在这里是怎样工作的!我一定不会忘记,明妮魏特琳小姐是怎样率领400名女难民穿过全城,将这些人(她的难民们)送进我们安全的收容所里去的,当然这只是无数事例中的一个。

我一定会始终回忆起海因小姐和鲍尔小姐在我们唯一的医院里(鼓楼医院)做的艰苦而踏实的工作。

你们必须知道,建立安全区委员会的主意是米尔斯先生提出来的。我可以向你们保证,平仓巷3号是我们组织的智囊所在地。由于我们的美国朋友们米尔斯先生、贝德士博土先生、史迈士博士先生、菲奇先生、索恩先生、马吉先生、福斯特先生和里格斯先生的オ干使委员会得以成立;也由于他们不知疲惫地工作,委员会得以在我们大家都十分危险的情况下能够顺利完成它的任务。

鼓楼医院由于人员减少,只有特里默大夫先生和威尔逊大夫先生两名外国医生以及医院院长麦卡伦先生,还有前面提到的少数女士,他们在医院工作中做出了我一生中见过的最好的成绩。实际上我们大家都担心过,我们必须暂时关闭鼓楼医院,因为它只有少量的人员(中国的和美国的),他们在完全超负荷地工作,已是精疲力竭。

如果你们允许我就我的德国朋友们也讲几句话,那么我要在此指出,克里斯蒂安·克勒格尔先生是一位十分理想的财务主管。如果我们需要1元钱或2元钱,就很难找到他;可是,如果事关从日本兵手里解救出一个贫穷的平民,克里斯蒂安克勒格尔肯定会在场。

再就是我们的总稽查爱德华·施佩林先生,我还能向你们报告什么有关值得赞扬他的而你们还不知道的事呢?他过去曾被日本人俘虏过,命运给了他进行报复的机会。他是怎样利用这个机会的呢?我们这些外国人大概谁都比不上他搭救了那么多的中国人,谁都比不上他从中国人的房子里赶走了那么多的日本兵。他能做到这一点,我必须承认,要部分地归功于他的日语知识,其实他对日语最熟悉的只有两个词:“滚,快滚!”接下来还应该提到的是哈茨先生和科...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拉贝日记》:拉贝,德国西门子公司驻中国商务代表,在中国工作了30年。在侵华日军侵占南京前后的日子里,出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在此期间,他以其独特的身份、西方人的视角,在呼啸的枪炮声中、在尸骨遍地的金陵古城,用充满激情而又冷峻的笔触逐日记载了这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一页。日记所展示的侵华日军惨绝人寰的暴行,以及拉贝先生感人的人道主义精神,都将使今天的中国读者更深刻地认识过去、更深刻地思考未来。


精彩短评:

  • 作者:vivian 发布时间:2010-10-16 22:14:15

    为了拉贝,买西门子冰箱...

  • 作者:哈哈哈哈哈哈 发布时间:2012-07-05 17:08:26

    几乎所有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书,在中学期间都看过了。德国人的严谨,西门子的总部至今都在南京,从未改变。

  • 作者:一个貘 发布时间:2012-01-12 23:16:46

    后2/3部分几乎是成篇累牍的罪行报告及辞令书信组成,不忍卒读。尽管拉贝很幽默(在南京沦陷之前还是溢满状的幽默),但后期的篇幅中他也只剩下基本说明的力气。必须承认我是因金陵十三钗热潮关注沃特琳,进而才想起角落里的这本书。看完本书后更加无法赞同小说和电影的做派,但要感谢他们的提醒

  • 作者:Rui 发布时间:2014-05-06 10:23:40

    一本大众点评网。。。

  • 作者:奕奕 发布时间:2015-10-29 22:23:31

    最开始的时候,拉贝先生还在日记里时不时地展现自己的幽默和乐观,即使每天都要面对空袭的危险。南京沦陷后,剩下的就只有一页一页对大屠杀的真实记录。那一串串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恶不作的残暴,是血流成河的悲痛。

  • 作者:zen:) 发布时间:2009-05-06 23:18:23

    图书馆崭新的一本。从37年9月7日开始,跟随一个德国人视角,读那段沉重历史。每次日记开头必先交代天气,阴雨天得以休息,而天晴必定有高朋来访。他总是称呼防空洞里的朋友为“我的中国人”,让人精神崩溃的警报到似乎习惯了战争。记录两段日记里的话:「我的院子里一共有约两百名难民,他们像供奉神灵一样尊敬我们这些欧洲人,只要我们从他们身边走过,他们就轨下来,我们难过得不知如何是好」...「日本兵多次用手枪对着我...这真是一个无休无止的恐怖岁月。」他再三强调说,我不会离开南京,因为他的存在拯救了许多人的性命。致敬。


深度书评:

  • 拉贝,一个值得所有人尊重的人

    作者:gigi 发布时间:2013-08-26 00:37:05

    关于拉贝

    1、拉贝是谁?

    拉贝是一位在中国呆了三十年的德国人。西门子洋行的南京代理。记录了南京沦陷期间的一切所见所闻。

    2、拉贝为何要留守南京?

    其实所有理由在生命面前都显得如此微不足道,但他偏偏选择了留守。他说,是为了守卫西门子洋行,以及在此忠心耿耿工作的中国人。

    3、像拉贝一样的人还有吗?

    有,由拉贝等组成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里面共有十几二十位欧美国籍的成员,他们的居所和学校,是安全区的难民集中营。

    4、他们为什么可以留守在南京?

    当他们的国家和政府宣布全面撤离,而他们选择留下来时,他们的国家和政府没有舍弃他们,而是一直给予着他们或多或少的支援,这也是他们不至于崩溃的原因之一。

    5、他们做了什么?

    在南京受到狂轰滥炸时,一方面扩大和坚固防空洞,一方面全力维护着城市水和电等公共设施的运转;在南京沦陷前,通过各种努力设立安全区去尽量保障留在南京的20万难民的生计;在南京沦陷后,努力维护着安全区内难民们的生命,尽管这些维护往往力不从心,但仍然成为了所有难民们心中的活菩萨。

    关于南京的难民们:

    1、他们为什么不选择离开?

    他们一小部分是来不及撤退的国军,大部分是南京最底层的居民,无路可逃,也无处可逃。其实我对这个还是抱有怀疑态度的,既然一无所有,又何惧逃难中的种种艰辛?还是他们低估了日本人的劣迹抱有侥幸心态?

    2、他们遭遇了何种对待?

    实在不忍细说,日记里把能罗列的都一一罗列了出来,每天每天都有烧、杀、掳、掠和强奸。日本人把南京当成了动物园和妓院,所有的中国人不过是任其欺侮和残害的动物。其实中国人一向安于逆来顺受的现状,只要略施小恩小惠,便甘愿世世代代做牛做马为奴为婢,但日本兵根本连这些都不屑,奸杀抢掠完毕后,便一把火烧个精光,以毁灭所有证据。

    3、是否只有南京的居民遭受了此种对待?

    答案是否定的。日本人从上海到南京,到芜湖,一路上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对农村地区进行了大肆破坏和蹂躏。

    关于日本兵:

    1、为什么他们会做出这些灭绝人性的行为?

    向来日本军队只有绝对的服从。日本之所以会发动战争,是因为国内的匮乏和困顿。既然日本资源不足,天知道是什么使得这些断粮绝仓的日本兵保持如此高的战斗力,也许就是生的希望。在生的希望得到释放,在后备补给不足的情况下,军官们便默认了士兵们通过占领城市烧杀掳掠的方式以缓解内部矛盾。需求得到满足,矛盾得到缓解,便纵容他们去尽可能地处决掉目击者,同时纵火以毁灭一切证据。

    关于国军:

    1、他们做了什么?

    首先,国军确确实实英勇地进行了保卫,当然这种保卫似乎主要还是针对上海。国军之所以不能赢得战争,主要是因为他们缺少日本人的现代化技术设备。同时很可悲的是,围绕南京外围展开的保卫战由于布阵失当,所以从开始就注定了是史无前例的大悲剧。“国军的最高指挥官唐生智曾经和许多人一起声称要和南京城墙共存亡,但是到了关键时刻却首先渡江逃跑。前线的各个阵地各自为阵作战,和两翼阵地根本没有联系,各部队之间缺乏统一的最高作战和指挥。重武器阵地战前就已经准备完毕,但是预定的重武器却没有进入阵地,因此刚刚在上海被打败,战斗力还没有得到足够补充的步兵不得不承担全部的压力。一名军官见局势发生变化,便从城南赶来,希望能得到指令,这时他发现总指挥部已经全部撤空。撤退随即在没有发出命令的情况下像潮水般地开始了……”

    关于共军:

    1、他们做了什么?

    “1937年11月中旬日本军队占领上海(南市)后没几天,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也在那里纵火烧了一批房屋。……他们没有其他损害日本军队的办法。”

    “(南京)街道交通全部瘫痪,城外地区全被中国人(共党)烧毁,而城内的房子绝大部分被日本人烧毁,城内城外被烧毁的地区目前无人居住。剩下的约20万居民被隔离在安全区内,难民们艰难地生活着。

    很感叹,在被舍弃的南京,守护着这20万的难民的,不是中国人,而是外国人。给予支援的,不是中国政府,而是外国政府。反思,即使在南京沦陷时,日本军队还是没有把留守的外国人清除出去,而在五十年代的外国人却被中国政府彻彻底底地清除了出去,要知道,民国时期最好的教育,往往是由教会学校提供的。苦难见识得多了,人就会痛苦不堪,继而变得麻木。但是拉贝先生经受住了这些考验,而且避免了麻木,至始至终都把所见所闻一一记录在案,实在是值得无比的尊重。

  •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们心中的拉贝

    作者:[己注销] 发布时间:2009-05-24 20:46:24

        本文的内容,来自报纸书刊、新闻视频上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们的口述。

        为避免让文章篇幅过长,整理的过程中,适当地删掉了一些内容。

        内容尚不完整,欢迎大家补充、转载。

        文章目前包括的人物:李秀英、伍正禧、潘开明、穆喜福、李世珍、丁永庆、汤英、孙有明、吴克政、王凤英、芮体和、常志强、李俊、夏淑琴……

        李秀英:“拉贝是一个好人”

        李秀英口述:“拉贝是一个商人,不是兵,但是他利用他的特殊地位保护我们中国人。当时只要遇到了麻烦,中国人就去找拉贝,他立刻就来。拉贝利用他的特殊地位,和日本人谈判……当时我们完全不知道拉贝是纳粹党党员。不管他是不是纳粹党员,它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但拉贝是一个好人,我们将永远怀念他。中国人都是这样的,只要你为他们做了一点事,他们就会给予十倍的报答。那时只有很少的人能够同日本人谈判。要是没有拉贝,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被日本人杀害。拉贝救了很多很多人的生命。”

        伍正禧:“他救了许多中国人的命”

        伍正禧口述:“我现在对拉贝的评价是:他是一个有坚定果断和品德高尚的德国人,他是中国人最好的朋友。有些报纸报导说,他是一个纳粹党员。不管他是或不是纳粹党员,他救了许多中国人的命。那个时候表现出了他的高尚品德,这是最重要的。历史是真实的,谁都无法否认它。在他领导下,保护了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团结全体领事馆成员、几个传教士和外国教师,建立了一个安全区。那时要是他不把大家组织起来,日本人肯定还会更加疯狂……他勇敢地站出来,为中国人说话,对保护他们作出了他个人的贡献。”

        潘开明:“他是我们的救星”

        潘开明口述:“那时,我是一个人力车夫,没有亲自结识过拉贝。但我看见过他,我们都知道他秃顶,所以我们都认识他,有时我们在上海路、山西路或宁海路上看见他。我们只知道他是难民区的负责人,我们也知道他和其他一些外国人建立了难民区。他们是我们的救星。要是没有他们,一定还会有许多中国人被杀害。拉贝在他的日记里写的一些情况,都是我们装在心里想要说的话。不管拉贝是不是一个纳粹党员,都改变不了我们对他的看法,因为他是我们的救星。”

        穆喜福:“德国国旗保护了五六百人”

      [管他叫“老毛子”]

      “那时也不知道拉贝不拉贝的,我们叫他老毛子”,现年83岁的穆喜福一直住在南京广州路4号,直到十年前广州路拓宽,才搬迁到南湖南苑新村趣园。“当时我14岁,我家的后门就正对着拉贝家”,穆喜福用手比划着告诉记者,当年他家是栋小破楼房,楼上、楼下加起来就63平米,他家的后门正好对着拉贝位于小粉桥1号的住处的大门,相距不过30米,因此经常能看到拉贝。“那时兵荒马乱,也没打听这位外国人叫什么名字,他个子很高,穿着藏青色的一套西装,戴着一副眼镜,脸上留着大胡子,所以我们都管他叫老毛子”。

      [德国旗盖过房顶吓走鬼子]

      “老毛子家国旗救了多少人哦”,穆喜福告诉记者,1937年12月日本兵攻入南京城前,三天两头有飞机来轰炸,当时拉贝就在自家的房顶平拉起了一张巨大的德国的国旗,大概有普通国旗几十倍大,把整个房顶也遮住了,从空中看特别显眼。“日本人怕这个国旗哦,好几次飞机都冲下来了,看到这么大的国旗又飞走了”,穆喜福称,后来打听才知道拉着国旗的地方,是南京国际安全区,就是由这个老毛子当家的,听说住在里头,日本人就不敢乱抓乱杀,结果人一起往里面涌。由于穆喜福家紧挨着拉贝家,算是安全区,那时沾亲带故的亲戚姨妈、舅舅全从城南、城北跑了过来,63平方米的小破楼里竟挤了53个人。

      [一家53人全活了下来]

      “多亏老毛子哦”,穆喜福称,有一天晚上,隔壁一位三十多岁的张叔离开拉贝家院子,回趟家看看,就被日本兵抓走了,拉贝知道后,立即开着车冲了过去,一会儿就把张叔接了回来。穆喜福称,他当时有两个姐姐十七八岁,正是日本兵要找的花姑娘,幸好躲在拉贝家从而躲过了灾难。“我们全家人永远感谢拉贝,要不是当年受到他的保护,我们一家53口人,不可能全部活下来,早就被日本人杀害,骨头打鼓了”。

        李世珍:“如果不是他,我恐怕已经埋在地下几十年了!”

      [院子里挤了五六百号人]

      “那时院子里全是人”,2006年79岁的李世珍是穆喜福妻子,她也是拉贝故居的见证人。“当时我只有10岁,但很多事情还是知道的”,李世珍告诉记者,拉贝家的院子里,到处是简易棚子,有1人多高,里面铺些稻草,只能供人躺在里面睡觉的那种,当时院子里挤满了逃难的人,足足有五六百号人。

      [他曾刀下救37人]

        李世珍老人说:“有一个家族37个人,被日本兵抓住了,全被绑好了跪在地上。(日本兵)准备砍头的时候,拉贝刚好经过,他就和日本兵交涉,最后把这37个人都带走了。后来这个家族的人都说,如果没有拉贝,他们整个家族就灭亡了。其实我们都一样,如果没有拉贝,我恐怕早就已经埋在地下几十年了。”

        [不出去是最安全的]

        据李世珍奶奶回忆,当年她和大量难民躲在拉贝家中,日军不敢进来,大家也都知道“不出去是最安全的”。“后来我结了婚,家就在拉贝故居旁边,一睁眼就能看到,所以一直觉得没有离开。再后来这里面立了拉贝的雕像,我就经常来这边看他。最近老了,腿脚不灵便,就来得少一些了。”

        [《拉贝日记》我演了一个难民]

        在电影《拉贝日记》中,这位82岁的老奶奶客串演出了一个难民,李奶奶表示:“第一次演电影,其实就是希望能够报答一下拉贝,他救了我们那么多人的命,我们却没能为他做点什么。”

        丁永庆:“他用身体挡住大门”

        [在院子里搭棚让人居住]

      2006年,91岁的丁永庆老人,当年居住在小粉桥12号,与拉贝住宅近在咫尺。日军大屠杀时,丁永庆18岁,拉贝的厨师一位姓曹的天津人,让他躲进小粉桥1号避难。丁永庆老人回忆说:“拉贝是个大个子,待人很好。他在院子内搭有芦席棚,让周围的居民居住,供吃供穿。我在这里住了近一年。”丁永庆告诉记者,那年12月19日晚上,有两个日本兵在拉贝住宅越墙而入,企图作恶。被拉贝知道后严词叱责,那些个日本兵看清他是德国人之后,只得悻悻地收起枪,要拉贝打开大门让他们出去。“不行!”拉贝用身体挡住大门,断然拒绝,“你们从哪儿爬进来,就从哪儿滚出去!”两个日本兵慑于拉贝的威严和气势,只得灰溜溜地翻墙而去。院内的难民见到这一幕,不禁拍手欢呼起来。

      [尽自己所能救济难民]

      那天,在拉贝院子里避难的丁永庆实在饿极了,便出门想去找点吃的,可一抬头,看见竹篱笆墙上有个被日军用刺刀刺死的小姑娘,他吓得赶紧回身。拉贝让他的助手韩师傅给他拿来了一小杯米和几片咸萝卜根。韩师傅告诉他,“拉贝先生说了,天冷,地上又潮湿,要你们把萝卜根煮着吃,这样能去湿。拉贝先生还说,不管怎么样,要保证给住在这儿的难民每人每天发一小杯米,一个星期发一次萝卜根和蚕豆,他说虽然少,可他已经尽力了。”丁永庆说他是幸运的,当时还有个小他3岁的弟弟,没能及时躲进拉贝家,在中山陵一带被日本兵逮住了再也没有回来。

        汤英:“一个具有高尚人性的人”

        [多少泪,止不住流淌在拉贝小院]

        “经历过(南京)大屠杀的人知道什么是人间地狱,我能活下来,如果没有拉贝先生,那是绝对不可能的。”谈起往事,个头不高、身体硬朗的汤英老人眼中有泪。谈起拉贝,老人感恩戴德:“只要一去南京,我就去拉贝先生的小院去看看,那个小院还在,一到那里,在泪水里,我总是想起好多好多往事,我现在老了,但我时常带着儿女们来,好让他们记住一个恩人,一个具有高尚人性的人。”

        [拉贝先生是我的邻居,他的鞋子都由我和师傅做]

        迈入2008年,汤英已是88岁的高龄老人了,1950年他作为汽车修理专家从南京举家迁到芜湖。这位十分健康、精干的老人,他对有关恩人和往事记得十分清晰:“《拉贝日记》中写到他自建的小防空洞里挤了不少人,特别提到的邻居鞋匠就是指我师傅。……我的师傅名叫吴富贵,上海人,是皮鞋店老板,会说些洋泾浜英语,专做大使馆、外侨和传教士等的生意。拉贝先生一家人的皮鞋是我师傅包做的,我时常为拉贝先生做些鞋子的起低工序,拉贝先生对我们很友好,一点也不爱摆架子,他的亲近让我们和他常有往来。……邻居们都习惯称拉贝为‘喇叭’先生,他身材高大,平易近人”

        [我有两次差点被鬼子杀了]

        “日本鬼子杀进南京城那年,我17岁。”老人回忆道:“1937年12月13日,日本鬼子杀进城后,起先我和师傅仍在皮鞋店住,我曾两次险遭鬼子毒手……鬼子进城的第三天晚上,又有两个鬼子踢开皮鞋店的门闯进来,见我们一老一小两个人,一个鬼子用刺刀对着我要‘花姑娘’,我直摇头,鬼子凶恶地用刺刀在我身上点呀点的,刺刀划到我肚皮时,忽然外面有女人哭叫声,两个鬼子急忙跑过去。经此一吓,师傅和我立即逃进了拉贝先生家避难,一个多月没敢出拉贝防空洞大门一步。”

        [拉贝一边枪指日军救人 ,一边筹粮救济我们]

        在汤英的记忆里,日军骚扰小院有数十次。最惊险的是日军进城后十多天后的一个夜晚,当时拉贝先生外出不久,有三个日军从围墙外翻进了拉贝小院来,身后都挂着明晃晃的刺刀,汤英老人说:“当鬼子正要把一个女人推出围墙外时,就在这危急的时刻,传来了汽车的喇叭声,是拉贝先生回来了!所有的难民不约而同地喊了起来。当拉贝知道日军是翻墙进来抢人时,他怒不可遏,用英语大叫,鬼子老实地站着并表示想从大门溜出去时,拉贝不同意,他示意翻译让日军从哪里来的,就得从哪里出去。当鬼子了解这一意思时,不想在中国人面前跌相,仍想从大门出去。拉贝大声吼叫,并拔出手枪,逼近日军,指着围墙赶他们爬出去。最后爬墙的鬼子在惊恐中滑倒二次才爬了出去。”

        一天上午,一对母女走在小粉桥路上时,突然遇到日军。一个日军抓住年轻的女性就往路边拖,母亲死死拉着自己女儿的手不放,日军竟然凶狠地踢向那位老人。当日军把姑娘拖向路边的小房子时,路上的人一个也不敢吱声。恰逢拉贝先生从天而降解救了她们。四个日军开了卡车来到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抓抢妇女,当时虽然有美英等国外籍国际安全委员会成员在场,但他们都被日军打趴下了,恰巧当时拉贝来此办事,日军见到身穿德国军装,头戴钢盔,足蹬军靴,臂佩“卐”字袖章,腰别短枪的拉贝,才怏怏离去。

        汤英老人回忆道,拉贝先生的家为独式花园式小洋房,本不是收容难民的场所,但随着日军烧杀越来越厉害,逃进他小院来避难的人激增到600多人,地上坐的都是人,当时正值寒冬,拉贝先生在极端困难下,不仅搞来米给难民在小院内做饭充饥,还找到芦席、稻草、布篷等给难民御寒,为了防止日军进来骚扰,拉贝先生专门组织人员日夜在围墙边注意日军的去向,一旦有鬼子翻墙进来,就吹哨报告他,由他来驱赶。

        孙有明:“日本人从天上看见,就不敢扔炸弹了”

      后来被全世界视作洪水猛兽的纳粹党徽,在1937年的严冬却保护了20万南京的中国人。拉贝和家人在院子里用床单做了很大的一面纳粹党旗。“四只角都绷得紧紧的,日本人从天上看见,就不敢扔炸弹了。”孙有明到现在都还记得这面旗,他当年曾经为拉贝做过衣服。很多人和他一样,靠拉贝的保护,活过了他们生命中最长的一个冬天。

        吴克政:“大家都不会说德语,都和我爸爸一起喊他‘喇叭’”

        《拉贝日记》里被经常提起的鞋匠的儿子吴克政记得,“大家都不会说德语,都和我爸爸一起喊他‘喇叭’”,很多人都还记得‘喇叭’戴着那个袖标,经常上街走,指着纳粹党徽,喊‘嗨!希特勒!’,来制止日本人侮辱中国妇女”。

        王凤英:“到这个难民区里避一下,我们这五个人就没有死”

        王凤英老人曾在国际安全区避难过,2007年她已经82岁,回想起当年的那段历史,仍感到一种默名的恐慌。1937年,当时王凤英只有12岁,家里有5口人,原先一家住在珠江路,日军攻城后,父母听邻居说广州路这边有个安全区,就带着自己和姐姐弟弟一起过来了,因此,拉贝是全家的救命恩人,现在她每年的12月13日都会前来参加纪念活动。

        王凤英回忆道:“拉贝成立的难民区,我们这五个人到这个难民区里避一下,我们这五个人就没有死,要不然,在(珠江路)那个地方,就活不下来了。”

        芮体和:“拉贝先生虽逝永生”

      拉贝故居门厅内的桌上,放着一本留言簿,上面写满来访者的参观感言,留言者上至年过八旬的老翁,下有七八岁的孩童,许多外国友人也留下对拉贝的钦佩之言。

      一串长长的笔迹引起记者的注意。那是一则2007年1月26日的留言,落款是大屠杀见证人芮体和。“我是大屠杀的见证人。拉贝先生我见过,那年我13岁,就住在离这不远的汉口路17号。我今年已经83岁,当时看到一位高个子外国人,正是拉贝先生。参观后,又使我回想起1937年12月13日血腥大屠杀的场面。感谢伟大的国际主义和平使者,拉贝先生虽逝永生。”

        常志强:“弟弟们都被日本人杀了”

        住在夫子庙附近的常志强老人,则讲述了他们一家在日军进城的前一天准备到安全区避难,路上被守城军队拦住未能赶到安全区,日军进城后的第一天就把他们全家六口当场杀死(最小的弟弟当时才两岁),他和姐姐幸存下来后立即跑到安全区的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避难后才活了下来,而姐姐因被日军刺了五刀虽然当时未死,但几年后因体弱感染伤寒死去……

        常志强说:“从那以后,我和姐姐成了孤儿了,为了生存,我们在日本人的工厂里做童工,什么苦都受过。日本投降以后,日本鬼子飞机喷洒药雾,我们住的地方离飞机场不远,那个地方很多人都得了瘟病,我姐姐开始发高烧,烧了好多天不能吃,就喝水,拼命要喝水,要喝烫的,冷得不行,滚开的水她就这样喝下去,七天七夜后,相依为命的姐姐也死了,死的时候身上全是红点子。”

        李俊:“拉贝是活菩萨”

        85岁的李俊、80岁的丁正兰老夫妇家住孝陵卫,昨天他们也特地赶到拉贝纪念馆与托马斯·拉贝夫妇见面。一见到托马斯·拉贝,李老先生立即紧紧握住他的手接连说,“谢谢,谢谢!”而托马斯·拉贝尽管与李老先生从未见过面,却对他一点不陌生。他拿出自己编著的德文版《拉贝传记》,很快翻开其中一页指给李老先生看,里面记录的是曾经在小粉桥1号拉贝故居避难的幸存者情况,当时拉贝在自己的家中保护下来的南京平民就有600多位,李俊正是其中的一位,他与另外几位幸存者的照片与回忆都被收进了这本德文传记。

        “我那时候才13岁,跟着家里人躲到了拉贝先生家的院子里,为了保护我们,院子里搭了不少棚屋给难民们住……”李老先生指着故居旁边的草地说,“就是在这个地方!”李老先生说,当时难民们都说拉贝是“活菩萨”……

        夏淑琴:“我们都感激拉贝先生”

      2009年2月5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诉日本右翼侵害名誉权案在日本终审胜诉。她也是拉贝在日记中提到名字一个的幸存者,她抚摸着纪念馆内拉贝的照片,“我们都感激拉贝先生,现在他的孙子来到南京看望我们,我特别高兴”,她还向托马斯·拉贝讲起了自己与拉贝先生的一段渊源:“那时我8岁,拉贝先生特别喜欢我,1938年他要回国了,又是雨又是雪,他把我和我舅舅找来,我那时特别狼狈,他用大衣紧紧地裹着我,我那时头上身上都有虱子,可他竟不嫌脏,还抱着我……他说想把我带回国去,可因为当时我家人都被杀了,妹妹已被送孤儿院,舅舅觉得要留一个小孩,舍不得我就没同意”。对于拉贝日记帮助夏淑琴告倒了日本右翼,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非常欣慰:“这是应该的,就像当年德国人也赔偿了犹太人”。身为医生的托马斯·拉贝还特别谈到了80岁的夏淑琴老人的健康状况,“我特别高兴跟你见面,尤其看到经历过苦难的你现在这么健康,你太了不起了!”

        本文只整理那些有名有姓的幸存者,如果要算上那些名字没有在报纸上被写出来的人,那么就更多了。

        这几天整理幸存者回忆的过程中,深深的感到,电影《拉贝日记》的确不够真实,不是把拉贝捧高了,而是捧得不够高,现实中拉贝的某些事迹,简直比电影还要夸张,但这些电影都没有表现出来,整体上,电影版还算比较冷静的,很多没有亲身体验过那场灾难的人,都认为电影拔高了拉贝,但对于那些幸存者而言,这部两个多小时(原版五个小时)的电影,还没能完整地表现出拉贝的全部事迹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5分

  • 主题深度:6分

  • 文字风格:8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5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3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4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5分

  • 沉浸感:3分

  • 事实准确性:3分

  • 文化贡献:3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5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5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 是否包含广告:6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5分

  • 稳定性:7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博大精深(481+)
  • 中评多(303+)
  • 速度慢(294+)
  • 下载快(79+)
  • 服务好(569+)
  • 藏书馆(436+)
  • 快捷(145+)
  • 四星好评(67+)
  • 无广告(400+)

下载评价

  • 网友 相***儿: ( 2024-12-11 03:21:45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国***舒: ( 2025-01-05 02:58:00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权***波: ( 2024-12-31 16:57:43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孙***夏: ( 2025-01-04 01:23:15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堵***洁: ( 2024-12-26 13:33:26 )

    好用,支持

  • 网友 印***文: ( 2024-12-19 17:58:57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辛***玮: ( 2024-12-12 21:45:45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国***芳: ( 2024-12-13 02:29:33 )

    五星好评

  • 网友 居***南: ( 2024-12-31 16:06:06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扈***洁: ( 2024-12-12 05:57:37 )

    还不错啊,挺好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