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征收法律问题研究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34:32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征收法律问题研究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征收法律问题研究精美图片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征收法律问题研究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征收法律问题研究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010077864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9-06
  • 页数:249
  • 价格:22.2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
  • 开本:大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34:32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各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与征收的制度变化,分析了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出现的“圈地运动”的过程及特点,探讨了由于土地征收引发出一系列问题:被征地农民的生存及出路,土地资源的保护,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等等。

全书对于我国土地征收的目的、原则、程序、补偿以及被征地农民的安置等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从社会正义的角度,提出既能体现公共利益要求,又能保障集体与公民财产所有权,既能满足城市化发展的需求,又能保护我国已十分稀缺的土地资源的制度构想。


书籍目录:

部分 导言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思路及主要观点

三、本课题研究的范围

四、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及创新

第二部分 中国城市化中的“圈地”浪潮

 一、城市化与“圈地”运动

 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三、中国式的“圈地”运动

第三部分 土地征收引发的问题

 一、城市急促扩大,耕地急骤减少

 二、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三、政府土地征收权力的滥用

 四、政府土地资源公共管理职能的缺失,城市发展规划的失控

 五、由土地征收引发的腐败行为、犯罪行为严重,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六、被征地农民面临生存困境

 七、旧城区改造引发的利益冲突

第四部分 中国土地征收法律制度的演进

 一、新中国建立至1982年中国土地公有制的确立

 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的土地征收制度

 三、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建立,土地市场的初步形成

 四、重提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土地权益成为重要的物权受法律保护

 五、新中国宪法关于土地征收条款演变的启示

第五部 分中国现行土地征收法律制度的特点

 一、国家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及土地所有权流转的非市场化

 二、国家土地所有权取得方式的单一性

 三、与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制度相联系的土地征收分级审批制

 四、土地征收行为的强制性与征收程序的行政主导型

 五、土地征收定位的片面性与土地征收客体的狭窄性

 六、土地征收补偿的非市场化

 七、土地征收纠纷的非讼性

第六部分 土地征收的基本理念与原则

 一、土地征收与所有权保护

 二、土地征收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三、土地征收中的利益平衡

 四、土地征收中利益平衡的程序保障

 五、土地征收中的司法救济

第七部分 土地征收制度的重构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潘嘉玮,女,1952年10月生。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会员、广东省法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法学会民商法研究会副会长、广州仲裁委员会仲裁员。曾任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理事、广东省人大立法委员、立法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第二部分 中国城市化中的“圈地”浪潮

中国现代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始起于19世纪下半叶的洋务运动,其中经过八九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奋斗,才终止了外患内忧的局面,为工业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新中国的工业化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80年代。在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是在80年代末开始的,城市化的进程基于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基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工业化、市场化需要城市建设为其基础和条件。土地资源的需求决定国家的土地政策,土地与土地征收制度成为现代国家发展的重要国策。

  一、城市化与“圈地”运动

城市化与工业化实际上是孪生兄弟,世界各国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中,几乎都同时伴随着农业用地的集约经营、城市用地向农业用地扩张,大量土地被工业化、城市化吞噬的情形。圈地是工业革命的前奏,同时又是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城市化的后续。人类的发展与土地不能分离,现代化的发展使人类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达到了极至,这一过程开始于英国的“圈地”运动。 

 ……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征收法律问题研究》通过对各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与征收的制度变化,分析了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出现的“圈地运动”的过程及特点,探讨了由于土地征收引发出一系列问题:被征地农民的生存及出路,土地资源的保护,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等等。全书对于我国土地征收的目的、原则、程序、补偿以及被征地农民的安置等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从社会正义的角度,提出既能体现公共利益要求,又能保障集体与公民财产所有权,既能满足城市化发展的需求,又能保护我国已十分稀缺的土地资源的制度构想。


精彩短评:

  • 作者:凋月 发布时间:2018-12-14 21:07:57

    太水

  • 作者:愚公 发布时间:2015-05-14 10:00:44

    这部文集收集了从1959年2月至1975年7月,毛泽东晚年的部分文稿。在这一卷中毛泽东强调了对外关系,对内关系,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文艺政策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文稿忠实地反映了毛泽东晚年的一些思想。

  • 作者:苏民 发布时间:2016-04-16 22:35:06

    对西方文化里的很多符号不熟悉,导致很多意象跟不上。看懂了大约三分之一。看懂的部分很受益,就像把自己内心重整了一遍。上一次看象征类文章看到这么感动还是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不过和尼采的寓言式说理不同,荣格的每个象征,都是对应心理的某一部分。

  • 作者:Roland 发布时间:2018-05-27 19:55:48

    “他的灵魂吸纳了如此多的秘密、伤心事和坦白,结果他获得了如此精细的观察力,只要看一眼陌生人的脸,就知道他来是为了什么,他想要什么,是何种痛苦折磨着他的良心。”(《卡拉马佐夫兄弟》)我觉得这本书的核心就是,真诚的关系能拯救一个人。

  • 作者:Owl owl Owl 发布时间:2009-12-01 22:35:01

    仰望王小平???

  • 作者:守兔逮只猪 发布时间:2019-10-23 18:09:51

    201910


深度书评:

  • 我注定不能够直面你

    作者:北茴 发布时间:2022-08-02 13:17:50

    【前言】比起陈希我其它的长篇小说,《抓痒》并不长,只有不到十八万字。根据创作年份来看,那时作者41岁,而小说中的夫妻恰好结婚八年,这使人很容易联想到他是否是根据现实来写的。在一篇访谈中,作者本人也提到,法译本出版时译者来华见他,“他要求到我家去,但我觉得我和他的关系没有亲密到这样的程度便没有答应,后来才知道他是想见见我的妻子:我在抓痒中写的是夫妻间的变态关系,他想看一看那个变态的女主人公到底长什么样。实际上这个经历和经验是没关系的,这只是老人家的一个误解,他把经历和经验混为一谈。”这不至于说明他的创作和现实没什么关系,可也确实启示读者,向作者的生活追根问底的那种习惯该改改了,专注于文本才能更深入到作者的精神世界中去。作者和读者分享的是文学世界里的事,而非现实生命。如果说作者与小说之间有什么必然的关联的话,我认为与其探索其生活常态,不如接近其精神世界,文本本身就是小说家精神世界最直观的表现。

    “总有一种力量在跟生活的惯性腻歪着。目标越明确,就越要打岔。当你在恐惧一个东西的时候,你不知不觉又会倾心于它。比如面对恐怖案件,你也觉得换成我也要这样做;有人恋情死了,你也会产生代入感。可其实你并没有情人,你没有所爱,严格上说,这世界上没有你觉得值得跟她共赴黄泉的女人。”

    —— 陈希我《抓痒》

    《抓痒》是一部很难被阐释的作品,其中充溢着太多的思辨,太多冒犯常理的虐恋场景。从故事线上入手,倒是很简单,就是讲了一对共同奋斗八年的夫妻,双双事业有成,过上稳定生活之后,却没有孩子,当他们意识到婚姻中的情感麻木后,变态地追逐爱欲,最终走向了毁灭的故事。在我们平常对婚姻的理解中,其与恋爱最大的差别就在生小孩,生完小孩之后,要教育小孩,要照顾父母,要应付各自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爱情因素理所当然地隐退,在婚姻中并不占有绝对至高的位置。而小说中的嵇康和乐果是彼此的初恋,从恋爱走到结婚,即使没有孩子,也不是因为他们生理上生不出,而是他们拒绝生。况且,没有孩子不正好得了自由?这么看来,他们的婚姻完全没问题,甚至令人羡慕。但嵇康提出了问题。没有爱欲的婚姻还是婚姻吗?婚姻中的爱情经得起审视吗?孩子的退场出显了家庭中被遮蔽的爱的存在,小说在此与现实的理错位了。

    一、痒——被动的凝视

    一开篇,嵇康就处在嫌弃乐果的状态中,乐果的全部行为和话语,他都觉得厌烦。“夜深了。你听见楼下卫生间水哗哗响。她在洗澡。她天天晚上洗澡。有时候一天要洗好几次。还要一会儿一会儿就洗屁股,换内裤。丈夫看到妻子洗屁股的样子最受不了了。可是她说,女人很脏。”、“看电视,她就在你前面晃来晃去,节目被她的身影切得一段一段的。虽然你并不一定要看完整的电视节目。你对那些节目并不感兴趣。你只是无聊地随手按电视遥控器,窝在大沙发上。可是你仍然讨厌她的身影。”、“现在她突然摆在你的面前,就好像那个抹布一样刺眼。她简直就是一块大抹布。”洗澡、看电视、打扫家、吃饭,这些生活琐事全部都是一个人就可以做的,婚姻中却必须由两个人做。而在只能两个人做的性爱中,夫妻却失去了感觉,做不起来。作者把嵇康和乐果之间的相互观察写得很细致,他仔细解剖这两人的婚姻,让他们发痒,在麻木中感受毫无来由、不明晰的身体不舒服和不对劲。古话中也这么形容婚姻——七年之痒。它究竟来自哪里?

    文本上下多处提到凝视,婚姻之痒就在嵇康和乐果的相互凝视中渐次展开。嵇康第一次感受到凝视,是在与妻子对话时,发现“她的眼神是凝视的。她不看你,但是时刻都在看着你。看得你惶惑。看得你怎么做都不是,坐立不安。你的一切都在她的凝视之下。好像被剥了皮,刮了肉,你只剩下骨头。你还有什么好装的?什么花招都没有必要了。两个明白人之间,是没有什么花招好耍的。你也不必,我也不必。”这时候的凝视并非是真的凝视对方,它代表着熟悉,熟悉进而形成束缚,作者称之为“凛冽的凝视”,仿佛一双隐形的绳索将两人拴在一起,当对话冷场时这种凝视的感觉就更强烈起来。第二次凝视是嵇康的自我凝视,是他在朴发出“假如你妻子发生了意外事故,你会感到庆幸吗?”之问时感受到自己的“内心已经被深刻洞察了。”第三次发生在给老芳介绍对象时,嵇康发现,在乐果忙活着为别人做媒之后,“她不再凝视你了。你们必须在一起,话题也不缺乏了。你们可以老说这问题,别人的爱,别人的婚姻。睡觉前,也不再害怕出现无话可说或者是敷衍塞责,彼此凝视的情形。”第四次是乐果追问嵇康当初在一起时的感觉,他对过去的感受已经模糊了,不过在乐果凝视的逼迫下,他心里确实有了答案,那是摧毁爱情神话的答案,但他不说,他不愿使它破灭。“这样生活着,时时刻刻都在遭受着凛冽的审视。如履薄冰。简直受不了!”究竟是婚姻本身出了问题,还是在对婚姻的凝视、对痒的感知中婚姻出了问题?如果嵇康不想着爱,乐果不追问爱,他们就能在爱之神话的包裹下幸福生活了吗?这种痒的感受让嵇康烦躁,又无法排除,他觉得自己完了。这时,乐果“忽然空踩楼梯,跌下楼去。”他刚感受到完了,她便随即踩空,嵇康和乐果达成了平衡。这其实就是他们之间的爱,一种同频感受和几乎融为一体的默契。作者对嵇康的展示方式是思辨性的,把他的体验通通纳入到语言体系中去,而对乐果的展示是艺术性的,以描写体态动作的方式展示她的心灵,文本的底色是与恨交织的爱,是虐爱,这种爱时刻交融在嵇康的想法与乐果的行为中。

    这对夫妻无法忍受没有波澜的生活,它带来了婚姻之痒,那么与痒对立,出岔子、找刺激、犯错误,就成了制止这痒的方法。如前所述,他们特别会给自己找不痛快,明知对方不爱自己,还要逼问,自己的问题没想明白,还要插手别人的事。他们只能是越想越烦,越管越乱,根本找不到任何刺激。回忆中的爱是抽象的,而插手别人的事更是瞎凑热闹,看起来轰轰烈烈,实则与自己无关。当种种事务消停下来,他们回到家中,回到各自的书房里,独自面对自我的存在时,真正与他们有关的又是什么?

    这就到了第五次凝视,嵇康和乐果之间隔了电脑屏幕,他们都很害怕对方识破自己的身份,他们想要在虚拟中寻回当时的激情。这时,妻子的凝视又落入嵇康的脑海中,“她是不是已经识破了?你后悔自己的冲动。凝视。”再回到现实,他又怕她认出现实的他是网上那个他,“她笑了。好像是跟你笑,又似乎不是。这笑是什么意思呢?是表示我知道了视频那边的人就是你?或者还是因为礼貌?老夫老妻间的,有什么礼貌可言?何况关系都已那样了。”笑把他们平淡的生活搅出波纹,他们之间开始说一些寒暄的话,寒暄就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话,是感情的表露。为什么会有这个改变?嵇康为此感到紧张。“你要用反凝视,来抵御她的凝视,减轻自己的压力。”这是网络与现实交错的一组凝视和反凝视,虚实之间,他们意识到,只要还是他们两人,这种凝视的焦虑就始终存在。再后就到了乐果阴道发炎,她用梳子自慰缓解瘙痒,结果加重了病情,上了医院。这件事使乐果彻底从优秀教师沦为了问题老师,嵇康却在她的痛苦中重新感受到了爱。“你把妻子从医院接了回来,就在家照看着。你现在只想着妻子。”,“心照不宣。笑得眼泪都出来了。眼睛花花的,没有了凝视。第一次。”伴随着凝视的消失,同步消失的是婚姻之痒,“结婚八年,从来没有这么在乎着自己的妻子,也是奇迹。”痒的反面是在乎,在乎就是爱。

    值得注意的是,在凝视的一系列变化中,作者始终没有脱离主人公的感受,并且拒绝把它上升到抽象层面,而是维持在切肤的状态。这时候的身体爱就是作为人的本能对兽性的超越。人类的爱正是在这个层面上胜过兽类而具有了伦理价值,而非因为婚姻的契约关系。人不是由规则指挥思想,思想驱动肉体完成家庭责任的,而是由身体本能自有的爱的能力组成婚姻的。爱应该成为这世间不断被唤醒,被激发的东西。

    二、恶——堕落的美

    “其实婚姻是很荒谬的东西。它面对的不是生,而是死。是固定,不是发展。这世界上什么都在发展,惟独婚姻不能发展。恋爱发展了,成了婚姻;婚姻再发展就成了婚外恋了。所以就不能再发展。凭什么婚姻就不能发展呢?”作者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虽然婚姻是必须坚守的契约,可人也有自主性,心灵有感情,肉体有感知,尤其在爱上,人身体的物质性最不可躲避。抓婚姻之痒的过程,就是嵇康与乐果之间从互相凝视到互相拥抱的过程,小说中与这个过程相伴随的是他们的堕落。

    面对爱,嵇康和乐果这对八年夫妻是惶惑的,他们无法感受到对方爱自己,除了婚姻这个形式上的确证,他们无法找到任何必须要生活在一起的证据,没有性欲,没有小孩,于是婚姻这个形式就变得荒谬起来。加之嵇康的司机朋友,是因为偷情被发现而选择自杀的,他有孩子,却依然赴死,这更激发了婚姻的荒谬。在这个朋友的葬礼上,嵇康和朴就对婚外恋进行了一番谈话,朴是一个记者,他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很符合逻辑的。不要婚外恋,要嫖,“偷吃完,擦擦嘴巴回家。即使全世界都知道,就是老婆不知道。”嵇康不一样,他会想这两者又有什么区别?不都是背叛妻子?“好人与坏人的区别,其实就是聪明与傻的区别。”好人是嵇康,坏人是朴,嵇康是艺术家(他高中时就写诗),艺术家是忌讳麻木的生活的,忌讳这种本来都是出轨,却还要顾及方式的窝囊,尤其是还在葬礼上谈这个,多不正经啊。而从另一角度看,将死亡和婚外情联系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种对死亡仪式的冒犯,作者就是要把这种冒犯摆出来,摆脱掉现实世界固守的刻板婚姻态度,毫不避讳,这场葬礼的死者就是婚姻的牺牲品,婚姻于是被送上了死亡的审判场。

    审判的结果是,嵇康觉得这样的婚姻生活不对劲,要被排除,他们抵抗这种生活的方式是堕落。嵇康的堕落并不彻底,在NetMeeting上聊女网友却不敢见面,打妻子然后带着妻子看病,拉妻子去吃猴脑,给猴子开颅,这些行为都仅局限在家庭关系内部。乐果的堕落比较复杂,看起来也更彻底些,她不仅在家里和嵇康通过网络视频相互自渎,作为教师,她在发现嵇康那位去世朋友的孩子谈恋爱时,对他们恋爱双方说下流话,这样她就摧毁了自己社会身份。

    这些堕落行为显然是恶的,可它们是人诚实面对自己内心时做出的尝试,并且在他们的堕落行为背后,带有一种不忍、不愿但又无法控制的心理感觉,于是就可以被上升为美。这里的美体现在作者呈现了光鲜的人脸背后的真,体现在乐果与嵇康的狂欢与堕落中含有的不忍,“一个内心没有高尚感觉的人,怎么会有堕落的快意呢?一个不相信社会还有善的力量的人,怎么可能拿堕落要挟社会呢?”并且,这些行为都是指向自我内部的,是从回忆与想象的交织中获得的。

    当作者在叙述乐果和两个孩子在办公室中的训诫场面时,除乐果推搡女孩和小树这个切实举动之外,乐果并没有和两个孩子产生过多肢体交互,而是独自出门去了。走之前,“她把女生重重甩在小树身上时,有一种揪心的疼痛。”可见乐果并不想这样。但不可否认,她说出了那些下流话,她如此惩戒学生,她开始怀疑自己了“居然。她是个老师。一个优秀的教师。可是她不能遏制。这时候的她,更像一个优秀的女流氓。她懂。她真的懂。她懂得很具体。她什么都懂。”这段描写十分精彩。乐果在作者笔下陷入眩晕,迷狂,绝望,办公室里发生的一切都是由乐果的想象和对自己年轻时恋爱体验的回忆编织成的。她说那些话是因为觉得自己年轻时候被爱情欺骗了,她找不到爱情,也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她曾信仰的一切都在这个夜晚破碎了。

    这事件也使嵇康对自己妻子的感觉产生了变化,那样一双安静的脸背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一直以来的好妻子、好教师,怎么一夜之间变成了这样。两人再次进行网络视频聊天时,嵇康重新对妻子产生了好奇,并决意为自己曾对妻子的忽视、嫌弃做忏悔。遂,堕落于此产生了救赎的意味。记得门德尔松在回答“启蒙”问题的最后一段中说“一个有教养的民族面对的最大危险就是无节制的国民幸福——这种幸福,就像完全健康的人体一样,本身可以称为一种疾病,或者向一种疾病的过渡。”这话隐含着,在理性诞生之初就有人发现,在理性之外,在常规的追求幸福之外,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巨大的空虚。书写恶,就是勘探存于每个人心灵深处的疾病,它需要被发现和触摸。

    那么这份爱是如何从惶惑走向确凿呢?作者在结尾处给嵇康和乐果安排了死亡结局。这让我想到《地狱变》中的良秀,为了成就艺术,成就美,看着女儿被活活烧死。在这里,纯粹的爱和纯粹的美一样,也变成了一种恶。我们来回顾一下自杀现场。网络给了封闭的家一个虚拟的出口,嵇康和乐果分别在自己的书房里用NetMeeting和对方交流。这就奇怪了,一个向外的出口却指向了家的内部——自己想要脱离的另一半。乐果的虚体叫毒药,嵇康的虚体叫the man,经由互联网,曾熟悉的身体变得彼此陌生,他们透过视频在婚姻内部放荡着,乐果在想象中成为了另一个男人的妓女。这中间的心理是很复杂的,难以想象的。嵇康和乐果也不知是谁带着谁,一起走向了毁灭。唯其复杂,才能引起注意,悲剧不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坏给人看吗?再光鲜亮丽的人也有苦恼,他们的苦恼甚至强大到让他们摧毁自己所有的好。乐果就在这种疯狂的性体验中屡屡上医院,身体不可遏制地走向堕落。痒从精神上转移到肉体上,从痒的毫无来由变成了疼痛的确凿。疼痛需要以毒攻毒,毒性愈大,毒瘾愈强,彻底上瘾之后疼就变成了享受,这就构成了享虐。它拯救了乐果也摧毁了乐果。她停不下来,进入了非常态,变成了精神症患者。爱走到了极端纯粹的地步,她爱上了这种爱的感觉,放到身体上,爱就是激情,是刺激,是爽。可到这一步,人是必须要被毁灭的。只有死亡可以终结这一切,两人也由此被牵引向边界地带,不可自持。

    只有彻底的堕落才会走出二元对立,创造一个新的整体——异质性的集合。表面上看,嵇康是施虐者和乐果是受虐者,但被虐待是乐果自己要求的,并且嵇康和乐果之间隔着电脑屏幕,一切实际的虐待行为都是乐果自己施予自己并感到快乐的,这就取消了施与受的二元对立,而是把两人同时放置于反常识的立场上,共同反抗他们死后入室的判案人。判案人代表的是官方权力,而这两人拒绝受官方权力的盘问。于此,他们的死亡本身就产生了意义。这是属于虐恋的、堕落的美学,虐恋双方都是把刀口指向自己的人,与他人无关,在这场杀戮中,他们都既是杀人者也是被杀者。

    嵇康和乐果的悲剧性就体现在这里,他们是努力把握爱、坚守爱的人,即使婚姻不能发展,他们也没有轻易放弃这段婚姻,或者甘愿维持表面的婚姻状态,背地里搞七搞八。但他们的坚守是徒劳的,他们没有办法改变婚姻关系带给人的束缚,他们能做的,只有把这种束缚看作享乐,在束缚中挖掘爱。然而这层束缚其实并不能被看作享乐,更不能被看作爱,肉体诚实地告诉他们,爱真的是会消失的,既然两人所追求的最高生命意义——爱不见了,那么他们就只有走向死亡才能坚守它。而让他们获得爱的胜利的恰就是这死亡。死亡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样的爱不存在于活人的世界,他们的死就是爱的死,他们的爱永远地活在另一个世界里面了。

    他们留给这个世界的话,就是小说结尾被翻出来的那封垃圾邮件。在这个世界上,这信只能被收容在垃圾箱内。这是来自死亡世界的“Love”对这个无爱的世界发出的祝福,也是作者潜藏在作品中的灵魂发出的幽幽呼唤,“带着爱的,一切将如愿以偿。”

    三、爱——虐恋的反抗

    说到这,信件也是小说中反复出现值得注意的一个因素。收信人嵇康,寄信人毒药,还有与信件同步出现的那只给自己抓痒的猫。信件是一个介体,将他们串接起来,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是文本中那个匿名的作者之口急着要说话。

    开篇毒药给嵇康写的信中描述了一只蹭着头顶石块的猫,它拼命地蹭,像个瘾君子。第二封信就从猫写到了嵇康,这两者的接洽点就在痒到痛的转变,“恨不得有一把刀,插进去,插到深处,把那痒挖出来”,古人嵇康服五石散,带来的感觉也是这样,想要长生不老而忍受毒药带来的痒,宛如酷刑。第三封信出现伴随着嵇康回忆自己享受小姐舔洗脚趾带来的温柔感觉出现,那只猫宛如一个城市游魂,望着空虚,这之后嵇康便打开了NetMeeting软件,沉迷在虚幻的网络聊天当中了。第四封是匿名邮件,嵇康工程出故障,妻子乐果也没回家,嵇康在郁闷中收到了“恭喜!”二字。那晚过后嵇康怀疑妻子和她为别人介绍的对象老张搞在了一起,他动手打了妻子。从现实角度看,家暴是绝对不可取的,但作为构成小说情节的一环,这里嵇康对乐果的暴力是拯救爱的行动。我们对照小说中其它两对夫妻关系来看,死去的那个司机朋友,他不嫖,但搞婚外恋,被妻子发现后就自杀了;记者朴不搞婚外恋,但是只要有机会就嫖,还引导身边的男人也去嫖,他的妻子不会怀疑他在外面搞女人,只知道他每月工资都上交,还想着以后朴能给她赚大钱。嵇康是成功人士,有钱有产业,不搞婚外情,不嫖,在网上约了女人也不敢见面,但他对妻子没有性欲,所以他才无事生非,在鞭打妻子中获得快感,产生欲望。

    第六封信介绍了五石散的功效,点明这毒药不仅不能使人长寿,还会加速人的死亡,既给人的肉体带来痛苦,又会致死。干嘛还要吃?干嘛还说这药是养人的?第七封信,提到了福柯和阿尔托对肉体、欲望、解放、迷幻药的解读。回应了上一封信提出的问题,或者说作者巧妙地转化了问题。毒药就是致幻剂,毒药本身就是目的,就如爱,爱本身就是目的。这样因为爱而产生的一系列荒谬行为就都可以得到解释了。嵇康和乐果之间的变态行为,就是为了反证婚姻本身才是变态的。第八封信毒药明白了嵇康为什么服用“五石散”,“越痒,越抓;越抓,越疼;越疼,越快乐;越快乐,越玄谈。虱而谈。如果没有虱,能玄谈吗?”毒药带来的是酒神精神,是太阳下的新鲜事,是反抗的存在。

    据此线索,作者在嵇康身上寻到了魏晋时期存在的一种反抗精神,一股异质性的力量。嵇康的论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因非薄汤武周孔被杀。古往今来,这种因违背统治者意志获刑的人不在少数,魏晋特殊在政权极度混乱,人们生存潦倒,朝不保夕。在这种情况下,你根本不清楚哪句话会冒犯到政权,再没有什么功名给人追求了,现世的一切理想都幻灭了,人应该如何存在?那些文人雅士又该追求怎样的艺术?嵇康是在世俗的极度痛苦和绝望之上发现了纯粹,“越名教而任自然”,就是摆脱制度放弃理智,达到任性狂欢,在眩晕中放纵,使自己解脱。不滞于名教清规、不滞于物。嵇康服五石散,只有毒药带来的身体刺激能够弱化现实之痛,人肉身的不确定感在自我刺激的迷狂当中实现了艺术的超越。

    小说中嵇康与乐果在麻木婚姻中寻找爱的行动,将中国古人嵇康的精神与巴塔耶所说的神圣世界联系在了一起,“动物的性的满足一帆风顺,它没有负担和阻力;而人类的色情遇到了阻力,它在禁令和恐惧中前行,快感披上了危险的色彩,并在紧张中欢乐地发抖。不过这种阻力却从反面强化和滋生了犯罪式的僭越,使这种僭越带有一种赌徒的疯狂冒险。”并赋予其爱的价值。用文学的方式表达这种色情,就特殊在要用具体的人物传达这份爱。一般我们说虐恋,立马想到的是鞭打,是疼,而婚姻中的疼就表现为痒。对疼上瘾可能还不太好理解,但身体痒的时候,抓挠它是所有人都会有的正常反应。作者正是通过痒,将虐恋生活化、常态化了。这就产生了冒犯的效果,“恐惧的产生是因为遭受不幸者是和我们一样的人”。这便是文学中的虐恋,也是在文学中展现虐恋的价值所在。

    另外,我们还应注意,嵇康与乐果之间的爱所以具有反抗价值,是因为他们是受限的爱,精神的爱。除了对着NetMeeting自慰、虚拟的信件来往、乐果惩罚学生时的性幻想,从小说中著名的猎奇场面——吃猴脑羹的过程,我们也能看到这种限制。首先是选猴子,他们一边恐惧这活物,一边又想选最凶的那只来开颅,“杀死最强大的,就最狠;吃了最强壮的,就最补。”然后就进入洞穴似的包间,伙计将猴子被绑在桌子中央,“那猴子的挣扎很盲目”。乐果看到这阵仗,害怕得牵了一下嵇康的手,而嵇康则露出了其性格中残忍的一面,他要自己给猴子开颅。“这是你们性格相左的地方,磨擦的地方。有磨擦,就有火花。你更将刀对准了那脑盖隙。抡起银锤。”吃猴脑被作者描绘成了猴子的死亡仪式,乐果和嵇康是实施和观看这场杀戮的人,借着这激情,“你听到了她的呼吸声。你好久没有听到她的呼吸了。”“你发现你们不知什么时候搂在了一起。不仅她搂着你,你也搂着她。”在真正开始吃猴脑时,两人一追一逃,又抓又笑,在这小小的包间里,猴子的死亡笼罩着他们的狂欢。观看者也是被观看者,“那只猴子在睁眼看着,看着你们,好像一个人看着两只畜牲。它还没有死。”他们的感官并不是直接被对方激发,而是借由外部刺激重现爱的体验。因此,男女主人公的享虐行为始终是仪式性的,这暗含着肉体享虐之不能,两人如果真抱在一起,这小说反而俗了。

    刑场上的《广陵散》,用声音激荡着反抗与战斗的永不止息。“是时间太长了。什么样的弦都要撑散的。”嵇康四十去世,小说主人公也差不多四十岁,他这样的人,无论生在哪个时代,都必然要灭亡的。

    “我灵魂仓库的深处早已储满命运的寒冰。

    当日影移到罚球弧,我的使命就要完成。

    这是早晚的事情,每个人都将看到

    我看到的那辆双轮马车幽蓝的前灯,驭者轻轻

    敲打着手中的棋子,仿佛那是解放的丧钟。”

    四、隔——无望的敞开

    小说能够逃脱现实社会伦理的问责吗?很多时候是不能的。那么,在写纯文学作品时,如何将文本空间与现实空间拉开距离,建构一个自足的审美世界就非常重要。这部小说中,虚拟信件贯穿全篇,吃猴脑、抓二奶这些猎奇元素频频出现,它们为文本笼上一层玄妙色彩,使其超越现实而进入审美领域。小说还大量使用第二人称视角对嵇康的心理进行剖析,常常让读者觉得有个神秘人屡屡跳出来指着说“你就是嵇康”。这其实很破坏阅读过程的连贯性:思辨内容本身就在给故事的顺畅发展使绊子,再加上读者不断被提醒“你就是书中的这个人”,简直让人无法卒读。但是,这种写法也透露出作者写作时的纠结与克制:嵇康是他的创作对象,嵇康的虚拟分身the man也是他的创作对象。又,the man之于嵇康,正如嵇康之于陈希我,是被建构者与建构者的关系。甚至,the man与嵇康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建构的关系。当创作对象有了他自己的创作对象,作者该如何存在?写着写着作者是否也会感到困惑,到底哪个是我?作家、人物,作为网民的人物,自我在这种第二人称叙述中被重重分裂:作者笔下的人物处处称“你”,是嵇康在写我,还是我在写嵇康?嵇康不仅像照镜子一样面对电脑视频中的自己,并且能够穿透他,以自己的虚像与另一个虚像进行交流。我是嵇康还是the man?作者与人物,人物与其虚像,这种分裂使创作中在场的所有人都拿不准自己了,这个自己与那个自己之间互有联系,却又被硬生生“隔”开。此外,作者和嵇康分属文学与现实两个世界,嵇康和乐果连做爱也要靠两块电脑冷屏相隔,才能产生欲望,这就使得我与他人的联系也被“隔”断。在写作时、在网络上,你可以是我,我可以是你,你和我不能共在,我和你不可相互理解,一切现实中曾经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小说的创作年代距今已过去二十年,这期间电脑的硬件软件都不知道更新换代过多少次,使用网络社交app与人交流也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小说中描绘的这种自我异化的体验仍非常具有当代价值。现实与虚拟的区别日渐模糊,我们也越来越无法评判网络信息的真假。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带给人天南海北的网友,却钝化了人肉身的具体感知,这一切都宣告着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的不可能。作者正是让嵇康与乐果,借虚拟社交平台中网友间陌生又熟悉的关系,反向深刻意识到夫妻之间并没有他们自以为的那么熟悉。两人死后,刑警队长问朴,“你是他们最密切的朋友吗?”“可以这么说吧,朴说。但是现在我发现,我根本不了解他们。睡同一张床的人都不了解呢。”婚姻中的痒,正源于这种自以为的了解,殊不知,这种熟悉其实只是熟悉感。长久相伴,人会很容易确信自己是深刻了解对方的,摸对方的手如摸自己的手,果真如此吗?婚姻的深一层荒谬,在于我们相互陪伴,却互不理解。进而,我们互不理解,却习以为常,这是很可悲的。在这个层面上,嵇康和乐果之间的爱就升华为,我们互不理解,我们互相陪伴,我们享虐、狂欢,以剧烈的死亡反抗婚姻的荒谬。他们的死是为爱殉情,是看透婚姻真相后对爱的坚守。朴说完这话,“耸耸肩,笑了。/刑警队长也笑了。”笑的意味是含混的,小说中也多次提到笑,“许多时候,笑是可怕的。笑,是一种最不可捉摸的东西。这笑,比凶恶更可怕。你争辩吧,我又没有说你什么。你不争辩,又似乎确实在指着你。你无计可施。”这些笑,直指向我们因婚姻中自认的那种熟悉而焦虑之荒谬。制度的荒谬,也是人的荒谬,你竟然想在这世上寻找到爱!将常态生活冒犯到这个地步是常人难以忍受的,可只有将小说推进到这里,才能探到婚姻的背面,才能亮出人情感背面隐藏着的丑恶。于此,作者才放出那个“光明的尾巴”,“有人在默默的祝福,因为你也爱你身边的一些人。/你看到了吗?我在默默地祝福你。”丑恶的内面是温情。

    回想陈希我笔下的人物,没有一个不是疏离于此世存在的,他们个个都是狂人,无法与这个世界和解,甚至无法与身边的人和解。作者用虚构的方式提醒着我们,这个世界上,有些事就是不能宽容的,理解在很多时候只是沆瀣一气。完全的虚无是不可能的,完全的相对亦不可能。我们身体的本能,以及一切被言说出的东西中含有的确证成分,都在反对着我们的虚无意图。因此,小说最后乐果与嵇康,注定无法直面对方,只能隔着屏幕在完全的身体敞开中走向无望。《抓痒》结尾将死亡与性连在一起,爱的完成遂只能是灵魂的,精神性的。作者用享虐解决生存问题,在这里只是初步尝试,因为嵇康和乐果的爱是在解决了生活问题之后产生的需求,是人在没有问题的时候创造出来的一个问题。在作者之后创作的《我爱我妈》(2004年出版)中,这个问题又下降到了非正常人的生理需求,一个残疾人如何解决自己的欲望?这个时候不是婚姻之痒,而是母子之“痒”,我在应当离开母亲的时候却不能离开,肉体束缚了它本身的需要,瘫痪与欲望并存在一个身体里。儿子对母亲的爱,母亲对儿子的爱究竟是什么?到《大势》(2008年完成)中写父女之“痒”时,作者已经将这个问题彻底常态化了,正常的父亲,正常的女儿之间,又是怎样的爱?

    不过,我们不能轻易顺着作者的思维走,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作者的阐释,作者在阐释中又遮蔽了什么?《我爱我妈》的另一个名字就叫《遮蔽》,陈希我在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心!》中就对自己的“遮蔽”进行了剖析。这是作者在创作中发现的问题,无论作品中的生活如何破败如何神经质,仍有欺骗性的成分。作者的书写方式再怎么恶毒,仍是不彻底,这就显出了作者的无望。陈希我这里展现出的是对文本牢固整体性的无望,因为只要产生文本,它的破碎便是不可能的。文本不可能逃脱阐释,不可能包括比呈现出的言语更多的东西,文字的局限也正是人的局限。在小说结尾处,“陈希我”本人站出来说话了,他不得不闯入到他创造的这两个人中间,告诉他们,写你们是很痛苦的,向他们提问,我该如何继续下去......

    “除非我们受到刺痛, 否则我们从来不注意我们曾拥有一颗灵魂。”

    然而,或许人的灵魂深处,不过一阵冷笑,一声叹息。我注定不能够直面你,我们坚守的灵魂与爱究竟是什么?

    (写于2021.11.12)

  • 第一流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往往是第二流的?

    作者:做书人三三 发布时间:2020-09-05 09:23:11

    词学家、诗词作家、教育家夏承焘先生,出生在上上个庚子年,也就是一九零零年,今年是他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夏承焘(1900-1986),字瞿禅,晚号瞿髯,

    浙江永嘉(今温州市)人

    今天提起夏承焘这个名字,很多人已觉得陌生。其实中学语文课上人人都用过的工具书、豆瓣评分高达9.4分的《宋词鉴赏辞典》,便是夏承焘先生领衔编写。

    夏承焘出身一个布匹小商人家庭,资本不厚,家里人口众多,常有入不敷出之时。父亲虽很想培养一个“读书人”,但难以同时供兄弟二人上学,哥哥炎生自愿放弃学业,随父经商。日后夏承焘常感叹:如果不是哥哥的牺牲,自己哪有今日?

    上小学的夏承焘曾与郑振铎是同窗好友。和很多家境普通的孩子一样,夏承焘小学毕业选择了师范学校,不仅不收学费,还有零用钱。当年有两千余人报考温州市范学校,夏承焘以第七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师范,可算一百多年前的“学霸”了。

    既无家学渊源,又无经济实力,更无社会背景,求学成才之路可想而知怎样漫长而坎坷。尤其在起步阶段,尚无缘求教于名师,几乎全靠自学、苦学。

    一进入温州师范学校,夏承焘就潜心古籍,读经、读诗文。据说“十三经”除了《尔雅》都背诵过,有一次他背书太疲倦了,从椅子上摔到地面。

    青年时期的他对于读书如饥似渴,在《我的学词经验》中,自述二十五岁时,专门将家搬到籀园图书馆附近,天天去借书看。但未过几年,家门口的书库已不能让夏承焘满足了——“书读完了!”

    青年谢玉岑小像

    于是他在一九二八年写给至交好友、也是民国文坛才子的谢玉岑的信中屡次感叹,“严州足山川之娱,惟求书甚难,殊厌居耳。”“居严州无书可读,望杭州、上海如琅嬛石室也。”

    在青年夏承焘看来,严州虽然风光优美,但能找到的书已不能满足学习研究之需求,便毫无吸引力了。所以他一再恳请友人帮助找书、寄书、借书。

    老师的一句赞美与鼓励,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有一次夏承焘从同学那得到一部《词谱》,第一次试着填了一首《如梦令》,其中有一句:“鹦鹉,鹦鹉,知否梦中言语?”国文老师张震轩给这一句密密加圈,连声夸他作得好。他说就是从那时起,他下定了一生研究词的决心。老师画的朱红圈圈令他终生难忘。

    夏承焘十八岁毕业时,张震轩老师赠诗两首,其中有“听尔夏声知必大”之句,可谓慧眼独具。也是“借君吉言”,日后的夏承焘凭借天分与学力,尽展其才,终生不忘启蒙师恩。张震轩先生研究《史记》为主,但教出了日后执掌东南教席、驰名全国的“一代词宗”,也当是毕生的骄傲与快事。

    青年夏承焘小像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或许因为读书机会来之不易,爱才、惜才、育才、护才贯穿了夏承焘漫长的教学生涯甚至整个人生。选择读师范是经济条件所限,但其待人谦恭慈祥的作风、诲人不倦的精神、精辟生动的讲课,都是成为最杰出教师的必要条件。

    治学、教书是青年夏承焘即已决心终生从事的事业:自1918年师范毕业后执教永嘉县立任桥小学,到1972年自杭州大学退休,期间夏先生教过小学、中学、大学,从未中断,教龄达五十四年之久。

    他一生读书、著书、教书,曾写过一篇《教书乐》,认为教书有三大好处:在治学上,可以和学生切磋讨论、“教学相长”;在交友上,每任教一年可以多交数十位青年朋友,是金钱无法计算的报酬;身为教师可以规范言行,不致行为堕落。(最后一个好处如今似已黯晦消沉久矣……)

    近年教书,意味醰醰,乐此不疲,可以终身……一日无课,辄觉心气不舒,念明日有课,今晚即陶陶动兴。工作与趣味合一,乐哉吾生……以胁肩谄笑为大乐者,安能知我。

    试想,这样“一日不上课就觉得不舒服”的老师怎么可能教不好学生呢?他教学生做研究,“心头书要多,案头书要少”;诗词赋文创作要写“人人心头所有,人人笔下所无”,他作诗“我爱青年似青竹,凌霄气概肯虚心”赠与学生,真正把传授知识和传授做人的道理结合起来。

    他说:“第一流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往往是第二流的,而第二流的教师反而能教出第一流的学生来。”

    但他自己不仅成为了第一流学者,也培育出英才无数:如翻译家、被称为最好的莎士比亚译者的朱生豪,语言文字学家任铭善、蒋礼鸿,园林建筑学家陈从周,戏曲小说专家徐朔方,词学大家吴熊和等,均亲炙先生,有的传承词学一脉、卓然成家,有的则另辟学术新境。其中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应是被誉为台湾“国宝级”女作家的琦君了。

    朱生豪

    任铭善

    蒋礼鸿

    陈从周

    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化雨春风无近远,先生传道六十载

    和老师夏承焘不同,琦君出身世家望族,父亲潘鉴宗曾在北洋政府任师长,返回乡里后与当地文人墨客往来密切,夏承焘就是他最敬佩和欣赏的读书人。琦君在回忆恩师的文章中说:

    我童年时在故乡,记得他常来家中,和父亲在书房里论文吟诗,琅琅之声,萦绕庭院。他走后,父亲总显得心神格外怡悦。对我的家庭教师说,“我女儿得你启蒙教导,稍有基础以后,希望将来能再追随这位夏先生学诗词。”我在旁听了就背起那一百零一首唐诗来,表示自己“颇有资格”。及至我卒业高中,升入杭州之江大学,才有幸真正受业于瞿禅老师。所以他赠我诗中有“我年十九客瞿溪,正是希真学语时……”

    琦君的父亲潘鉴宗

    琦君进入之江大学后的第一门课是《文心雕龙》。少不经事、满怀好奇的小女儿眼中,“短发无多休落帽,长风不断任吹衣”的夏老师,如神仙中人,学问高不可攀,人则亲切温和,如春风风人,夏雨雨人:

    他一袭青衫,潇潇洒洒地走进课堂,笑容满面地说:“今天我们上第一节课,先聊聊天。你们喜欢之江大学吗?”那时同学们彼此之间都还不熟悉,女孩子更胆怯,只低声说“喜欢”。他说:“要大声地说喜欢。我就非常喜欢之江大学。这儿人情款切,学风淳厚,风景优美。之江是最好的读书环境……”

    夏承焘先生在西湖湖畔留影

    夏先生另一位弟子吴战垒也回忆过老师课堂“说词”之风采,不妨一看:

    夏先生说词不用讲义,娓娓而谈,庄谐杂陈,课堂上不时爆发出欢快的笑声,真使人有如坐春风之感。

    琦君青年时代频遇挫折,性格又多愁善感,一度体弱多病,意志也渐渐颓靡。夏承焘曾去信劝勉:

    “无闻有‘强哉矫’气度,汝事事依人,未肯独立,此不及无闻处。境遇身体不好,固可原谅耳。汝之不及无闻,犹我之不及心叔。望各自勉力学去。”

    “强哉矫”出自《四书》之《中庸》,为“强大”意。对学生婉转批评的同时亦自我批评,诚挚体谅,热心鼓励。其中提到的“吴闻”是琦君好友,后与丧偶的夏先生结为夫妇;“心叔”是指语言文字学家任铭善,虽是夏氏弟子,却被夏先生视为畏友,彼此知交扶持一生。

    陈平原教授在《大学何为》中说:“我想象中的大学教授,除了教学与研究,还必须能跟学生真诚对话,而且,有故事可以流传,有音容笑貌可以追忆。”夏承焘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达到“理想”、可为“模范”的“大学教授”吧!

    民国先生像:左二为夏承焘,左三为王季思

    “琦君”笔名的由来,也是因夏承焘老师取“希世之珍琦”的“琦”字来称呼她,再加上“君”字的敬称,由此可见师生渊源、感情之深厚了。夏先生对于学生有知人之明,更知因材施教。每每有文学创作上的体悟,常第一时间分享给琦君。

    有次他读了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沉迷不可自拔,于是给琦君去信,说自己虽平生过眼万卷书,但都不及此书感人至深。建议琦君找来英文原著阅读,定能“益汝神智,富汝心灵,不仅文字之娱”。

    知徒莫若师,青年时代经历的家庭变故、情感磋磨,以及丰富敏感的情感世界,甚至多愁多病之体,都为她日后走上文学创作道路铺垫了道路。老师的深相期许,想必更是最好的创作动力与源泉。试想读到这样的勉励之语、殷殷期望,哪位学生能不深受鼓舞、进德修业:

    近读奥尔珂德《小妇人》,念希真他日如能有此不朽之作,真吾党之光。以汝之性情身世,可以为此。幸时时体贴人情,观察物态,修养性格。对人要有佛家怜悯心肠,不得著一分憎恨。期以十年,必能有成,目前即着手作札记,随时随处体验,发挥女性温柔敦厚之美德。

    难怪琦君说每闻恩师教诲,如同“名山古刹中的木鱼清馨之音,时时敲击心头,助我领悟人生至理”。令人欣慰的是,她没有辜负恩师期望,也没有浪费其文学天赋,赴台湾后数十年文坛耕耘不辍,被誉为台湾“国宝级”女作家。长篇小说《橘子红了》因改编影视作品广为大陆读者熟知。其散文以描物记人、儿童故事为主,以怀乡忆旧独树一帜,文风平实和煦,笔调清新,于娓娓道来中见真挚深沉,佳作迭出,并有多篇选入语文课本。

    电视剧《橘子红了》剧照

    家国巨变,遥隔海峡。1986年5月11日,夏承焘先生与世长辞,享年87岁。缀有“一代词宗”四个大字的红旗覆盖在先生遗体之上。闻知噩耗,悲痛难遣的琦君只能以短诗一首,送别四十年分别不得一见的授业恩师:

    师恩似海无由报,哭奠天涯路渺茫。

    杖履追随成一梦,封书难寄泪千行。

    琦君的好友叶嘉莹先生,八十年代已偶尔返回大陆开课。她也在为夏先生撰写的悼诗中,替好友表达了一份哀悼之情:

    先生高弟吾知友,每话师恩感旧深。

    一夕大星沉不起,沧波隔海最伤心。

    叶嘉莹先生

    “胡地衣冠懒穿戴,每年间花开儿的心不开”,十五载春秋匆匆而过。2001年10月,琦君终于踏上以“方块字”铺砌了半个多世纪的回乡路,从客居的美国回来参加“琦君文学馆”开馆仪式。故乡有情,旧地重游,迟暮之年的女作家,想必也会忆起几十年心心念念的瞿禅师。

    2006年,“二十世纪最富有中国风味的散文家”琦君于台湾辞世,享年90岁。如果真有天堂,想必她定可与恩师重逢,诗词唱和,乐而忘忧。

    琦君晚年照

    夏承焘赠与的诗词、格言等珍贵书札,琦君随身携带,视若至宝,战乱流离之中,愁怀难遣之时,以乡音吟诵,以感念师恩。幸有这些美好的诗词篇章,让我们今天得以重温这一段温暖的师生深情:

    夏承焘赠琦君诗两首

    南鸟北雁共飘零,海角秋声不可听。

    我有客怀谁解得,水心祠下数山青。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5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6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7分

  • 情感共鸣:3分

  • 引人入胜:5分

  • 现实相关:6分

  • 沉浸感:5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3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5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8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赞(368+)
  • 书籍完整(181+)
  • 少量广告(506+)
  • 实惠(653+)
  • 全格式(600+)
  • 微信读书(439+)

下载评价

  • 网友 步***青: ( 2024-12-24 21:10:52 )

    。。。。。好

  • 网友 隗***杉: ( 2024-12-11 13:01:15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冯***卉: ( 2024-12-15 20:08:15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温***欣: ( 2025-01-05 03:47:08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寿***芳: ( 2024-12-27 13:47:52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饶***丽: ( 2024-12-22 01:57:37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益***琴: ( 2024-12-27 00:14:15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车***波: ( 2024-12-31 07:39:02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蓬***之: ( 2024-12-30 21:04:50 )

    好棒good

  • 网友 师***怀: ( 2024-12-10 13:37:54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苍***如: ( 2025-01-05 04:42:51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