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中国知识分子精神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32:56

中国知识分子精神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精美图片
》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61735657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4-09
  • 页数:252
  • 价格:19.7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32:56

内容简介:

本书选了徐先生的六十一篇文章,其中,半数以上是怀人、忆旧和悼念之文;所忆所念的对象多数是徐先生的师友,个别未曾亲与过从的,徐先生也都从个人角度刻画印象和抒写感受,所以这些文章,读来篇篇都使人感到亲切有味,仿佛能触摸到具体。或者可以说,这里有一册一个个知识分子的肖像合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就从这册合集里透露出来了。

六十一篇文章编为七组,每组的标题是编者加的。组“历史的观察”,其中有两篇是为宋儒朱善画像。第二组“新潮涌起中的旧学”,前三篇分别忆念徐先生早岁在武汉求学时的三位老师,刘凤章、王季多和黄季刚。当时正值五四前后,新学思潮涌来之际,三位旧学先生力学敦行的风貌,在徐先生的笔下栩栩如生。另有一篇《五四运动的一个角落》,徐先生回忆了在武汉时受到五四运动影响的情况,写出了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北京与上海是新文化运动在先,五四运动在后,而武汉则是“因有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才成为社会上的一股洪流”。这样的回忆,能把读者从只知“德先生”、“赛先生”的抽象认识中,一下子拉回到历史的现场。第三组“共担文化生命”各文,是徐先生对熊十力、马一浮、唐君毅等同道师友的忆念;后一篇《(民主评论)结束的话》记叙了创办《民主评论》杂志的始末和甘苦。第四组“典型种种”五篇文章,分别谈吴稚晖、鲁迅、章士到、余嘉锡、殷海光五位学人,可以分别看作五种知识分子的典型。余嘉锡之外的四位,不仅有学名,有文名,更都是社会上的大名人,但徐先生钦重的还是“埋头闭户,不务声华,认真治学”的余嘉锡先生,称其为“一个伟大知识分子”。第五组“怀人感逝”十一篇文章,所忆念的人,大陆的读者多不熟悉,借此可以了解徐先生播迁以后的交游。第六组“东海西海”,有的记日本的山人人物,有的谈对日本知识分子的看法,有的谈西方的知识分子,如爱因斯坦、汤恩比、毕加索。第七组“青年与教育”,徐先生的儒者襟袍中,始终装着青年一代,大至“青年往何处去”的方向问题,小至初中入学的国文试题,他都以一颗拳拳之心,坦陈已见。


书籍目录:

一、历史的观察

在非常变局下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

古人在危难中的智慧

朱熹与南宋偏安

朱元晦的后

方望溪论清议

二、新潮涌起中的旧学

忆念刘凤章先生

王季芗先生事略

关于黄季刚先生

五四运动的一个角落

三、共担文化生命

悼念熊十力先生

远奠熊师十力

如何读马浮先生的书

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之回向——寿张君助先生

我与梁漱俱先生的片面关连

忧患之文化——寿钱宾四先生

悼唐君毅先生

张教授丕介墓志

《民主评论》结束的话

四、典型咱种

纪念吴稚晖先生的真实意义

漫谈鲁迅——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文学会的讲演稿

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特性——悼念章士钊先生

一个伟大知识分子的发现

对殷海光先生的忆念

五、怀人感逝

在中国成功的一个美国人——萧查礼博士

沉痛的追念

知人不易——我现在才认识成舍我先生

一个伟大的中国的台湾人之死——悼念庄垂胜先生

怀念溥心畲先生

溥心畲先生画册序

痛悼道邻兄

感逝

悼鲁实先教授

悼念叶荣钟先生

悼念戴君仁教授

六、东海西海

日本真正的汉学家安冈正笃先生

京都的山川人物——东京旅行通讯之七

从“外来语”看日本知识分子的性格——东京旅行通讯之四

一位法国人士心目中的中日文化异同

欧洲人的人文教养

科学与道德

知识良心的归结——以汤恩比为例

毕加索的时代

再论毕加索

一个新的探索

七、青年与教育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因为在统治阶层占了太久的人,决不相信从每一个人内心所发的精神状态,……尤其重要的,是以不合理的手段,取得了特权利益的人,每一改革,都与他的特权发生冲突,他们宁愿只保持今天的特权,决不想到明天的死活。


我们中国之可悲,是在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容许面对最大最彰明显著的罪恶敢讲一句真话。一个罪犯所编造的谎言,在最高权利者的明示或暗示之下,必使它成为千千万万人的共同谎言。于是把千千万万无辜的人也变成犯罪者的共犯。中华民族要翻身,必从有一席之地能允许人敢讲真话开始。


夫徇己之心切,则至公之理乖,贪任之性彰,则廉洁之风薄。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本书选了徐先生的六十一篇文章,其中,半数以上是怀人、忆旧和悼念之文;所忆所念的对象多数是徐先生的师友,个别未曾亲与过从的,徐先生也都从个人角度刻画印象和抒写感受,所以这些文章,读来篇篇都使人感到亲切有味,仿佛能触摸到具体。或者可以说,这里有一册一个个知识分子的肖像合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就从这册合集里透露出来了。

六十一篇文章编为七组,每组的标题是编者加的。第一组“历史的观察”,其中有两篇是为宋儒朱善画像。第二组“新潮涌起中的旧学”,前三篇分别忆念徐先生早岁在武汉求学时的三位老师,刘凤章、王季多和黄季刚。当时正值五四前后,新学思潮涌来之际,三位旧学先生力学敦行的风貌,在徐先生的笔下栩栩如生。另有一篇《五四运动的一个角落》,徐先生回忆了在武汉时受到五四运动影响的情况,写出了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北京与上海是新文化运动在先,五四运动在后,而武汉则是“因有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才成为社会上的一股洪流”。这样的回忆,能把读者从只知“德先生”、“赛先生”的抽象认识中,一下子拉回到历史的现场。第三组“共担文化生命”各文,是徐先生对熊十力、马一浮、唐君毅等同道师友的忆念;最后一篇《(民主评论)结束的话》记叙了创办《民主评论》杂志的始末和甘苦。第四组“典型种种”五篇文章,分别谈吴稚晖、鲁迅、章士到、余嘉锡、殷海光五位学人,可以分别看作五种知识分子的典型。余嘉锡之外的四位,不仅有学名,有文名,更都是社会上的大名人,但徐先生最钦重的还是“埋头闭户,不务声华,认真治学”的余嘉锡先生,称其为“一个伟大知识分子”。第五组“怀人感逝”十一篇文章,所忆念的人,大陆的读者多不熟悉,借此可以了解徐先生播迁以后的交游。第六组“东海西海”,有的记日本的山人人物,有的谈对日本知识分子的看法,有的谈西方的知识分子,如爱因斯坦、汤恩比、毕加索。第七组“青年与教育”,徐先生的儒者襟袍中,始终装着青年一代,大至“青年往何处去”的方向问题,小至初中入学的国文试题,他都以一颗拳拳之心,坦陈已见。


精彩短评:

  • 作者:小米 发布时间:2024-01-19 11:50:00

    这本书倾注了我大量的时间,精力,痛苦,好像学生时代的作文,一定要写多少字,写不出来就疯狂的凑字,大量重复废话,通篇毫无用处

  • 作者:福 禄 夀 发布时间:2010-12-28 23:52:19

    “此处有删节”如今是我最讨厌的五个字。

  • 作者:半闲斋 发布时间:2012-08-26 08:20:37

    我特别喜欢读其中回忆师友的这类文字

  • 作者:归去来兮 发布时间:2011-01-05 00:09:16

    可惜大陆版删减甚多

  •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3-31 23:47:46

    第一次看他的书,感觉一般。

  • 作者:老萨 发布时间:2007-03-24 09:43:17

    为谁立命。我不会是知识分子


深度书评:

  •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分子精神?

    作者:豆友3885817 发布时间:2013-06-10 18:12:31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分子精神?

    ——兼评徐复观《中国知识分子精神》

        今日之中国,还有什么样的知识分子精神吗?

        一提到知识分子精神,我们顿时便会想到积极高调的儒家和中国启蒙派。然而,学术界于二者之批评已绝非一天两天。有论者言,儒家和中国启蒙派最大的错误都是觉得必须代表大众、帮助大众或唤醒大众才能实现天下大同或自由平等的理想。可问题是,读书人是大众吗?如果他们不是大众,他们又怎么能代表大众,从而为公众利益而做出贡献与牺牲呢?大众是可以被唤醒的吗?鲁迅先生不就早论述过这一点吗,这些人本来熟睡着,你干嘛非要敲醒他们,让他们徒增绝望和悲伤呢?

      

        依那些旨在回归古典政治哲学的施特劳斯派学者看来,民众是无法唤醒的,所谓的唤醒只不过是将他们从一个洞穴带入另一个洞穴而已。他们需要的永远只是意见,或用今天的话说是“意识形态”,而不是真理。他们没工夫思辨何谓正义、何谓自由、何谓善治,也对真理没有热情,更没工夫分辨各种主义话语的是非对错,他们要的是现成的是非善恶。

      

     与施派的精英立场相比,儒家学说并没有对真理与意见之截然区分的论述,更没有以柏拉图式“高贵的谎言”来蒙蔽民众的措辞,儒者视教化(或启蒙)为天经地义,没有什么是好隐藏的,没有话不能明说。而且,儒家学说一开始的先验预设便是这种“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态度,修齐治平更是每个知识分子的绝对命令。然而,在强大的现实政治的压力下,儒者的高调往往只能换回官场的蝇营狗苟,中庸往往变为乡愿,慎独往往变为缄口,报国往往变为媚上。凡是通过科举,进入官场的文人墨客,能坚持知识分子精神的,都不得好活或不得好死。只有放弃读书人的骄傲,彻底沦为犬儒(按字面意思解即狗一般的儒者),以圣上的“临幸”为毕生追求才能苟全性命。尽管“十三经”上的义理如此诱人,但它毕竟不是中国社会的现实写照,更不是知识分子在历史中的真实表现。

      

     其实,无论古今中外,只要专制的强度足够大,什么知识分子精神都难得伸张。在极大的政治压力下只能涌现出佛老之学与伊壁鸠鲁主义,更何况中国的知识分子之独立性本就先天不足,其政治依附倾向早已深入骨髓,按徐复观先生所言:“非旷代大儒,即不能完成人格精神之独立自主;而政治主动性之被完全剥夺,更无论矣。才智之士,依附于一二悍鸷阴猾之夫,以成其所为功名事业,则饰其所主者曰‘圣君’,而自饰曰‘贤相’;圣君贤相,乃中国历史中最理想之政治格局,固不知此种格局之背后,实际藏有无限之悲剧也。”——此种痛彻之议论,作为一个新儒家,在当时实乃振聋发聩之呐喊也。于是,在这种既定格局中,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只能是幻想,或只能存在于商业水平和生产力极低的小国寡民社会中。

      

     因此,我怀疑知识分子到底能对社会改良起多大的正面作用。知识分子既然无法提供生产力和任何物质贡献,他们就只能靠贩卖自己的学说或观念来作用于社会,企图影响世道民心。然而,就拿儒家义理来说,儒家哲学之高蹈,理想之远大,境界之宏远,皆于民众拉开一个极深的鸿沟,我总是禁不住要问“圣人之教,如何可能?”的问题。再加上儒家知识分子过分热衷于现实,过分关注世俗大众,反而同社会失去了应该有的理性距离,故此常常放弃自己的独立人格,也常常将自己的私人利益做出公然的让渡,天下为公的“热心肠”哲学反而难以达到改良现实的初衷。原因是,儒家乃至中国文化中都没有“为知识而知识”的超然立场。书斋里的革命绝不可被陈胜吴广的革命所代替,缺少了热爱真理、追求真理的缓冲维度,中国士人只能急于求“道”,却往往误入歧“道”;同时,由于缺少对普通民众终极关怀的维度,中国知识分子的现实关怀,往往流于最粗俗意义上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即只为人民群众能否吃饱穿暖,天下能否太平,分配能否均匀而操心;即使有道德教化,也只停留在劝善而非对民众在精神上的全面引导为其弘旨。

      

     再拿中国启蒙派(1920s和1980s)来说,虽然一开始就拿儒家开刀,可他们依然无法彻底反省发起思想解放运动的真正动机:即替人民说话,代大众立言,救老百姓于水生火热的伦理使命。五四一代的知识分子为了达到反帝、民主、科学的目的,个人自由是可以不要的,小我的利益是可以不要的,于是纷纷加入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世界主义的主义洪流中,或干脆投诚于列宁式政党,最终要么被规训,要么被摧毁,于国于家皆不得所用。这种使命感在俄国知识分子中可能表现得更为突出,此伦理使命一言以蔽之,曰民粹主义也。而此种民粹主义其实又和东方的农业经济和对土地的依恋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五四一代的反传统依然是传统式的,他们仍活在儒家的阴影中。

      

     两次启蒙运动,都以政治形势的转向而消亡。1990年代后,中国的启蒙之声告一段落,学术代替了思想:李泽厚的康德批判开启了时代之窗,然后经由新康德主义的鸡零狗碎,最终夹杂着叔本华、尼采等一干“诗化哲人”都融入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之问”当中。进入新千年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中的一部分人开始大打国学和文化保守主义的牌,骨子里仍然是佛老或伊壁鸠鲁主义的翻版:哪里有专制可反,好好修炼古典心性即可;当然,这些弄潮儿早已经从1980年代的幼稚中吸取了足够的教训,他们懂得微言大义和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道理。于是,儒家学说成了明哲保身的实用技能,以康德得集大成的启蒙精神也被引入的福柯乱箭射死,中国还有什么问题吗?中国好得很呐。于是,常以“真正的知识分子”自居的自由主义公知成了众矢之的,因为他们在微博和社交网络上的言论足以蛊惑民心,再加上他们不敬权威,扰乱城邦秩序,理应被诛或流放。按照保守主义者的眼光来看,这些公知都是“知识人畜群”,他们遮蔽了哲人王的光芒,他们争先恐后地要拿知识和真相与人民分享,企图是搅乱城邦的自然秩序,而这对一个社会的长治久安是极其危险的。因此,以当今的中国思想界而言,何谈什么知识分子的精神?知识分子的精神就是没有精神。

      

     与弥漫在整个当代中国的知识气氛相比,徐复观所谓的知识分子精神显得有些过时。即使单拿一篇文章过来阅读,所谓“担负”、“解放”、“使命”、“反抗”、“专制”等词汇出镜率之高,就足以令国朝士人笑掉大牙。他毕竟是新儒家中的老一代了,比不上如今可以通三统的儒家社会主义。然而,其观念虽说“老”,但精神气却有一副少年中国的架势。在给张君劢先生贺寿的一篇文章中,他对孙中山赞誉有加,号召大家为反抗专制而起来搞“书生造反”。同时他鄙视当时的所谓自由民主人士,说他们都是言行不一。只有搞书生造反,搞宪政民主,才能继承孔、孟、程、朱、陆、王的知识分子精神。倘若这些先儒生于他所在的时代,也必定会为民主而组织在野党。然而这种言论,和今日中国之自由主义又有什么不同呢?于是,徐复观先生犯了儒家与启蒙派的双重错误。

      

     以鄙人浅见,我们不应把知识分子当作唯一的可信赖对象。就社会改良或人性的解放而言,知识分子的作用并不大。况且知识分子这个概念本身就有太多暧昧与悖论了。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算知识分子?把握真理,追寻智慧、区分善恶?知识分子与哲人、民众到底处在什么样的关系网络中?学院派和民间派究竟何者才能代表知识分子?读了书的政治家或革命党到底算不算知识分子?这一系列问题显然难以回答和梳理,更没有统一的答案。另外,即使拿“启蒙”来说,这又是一出理不清的公案。启蒙,按照康德的意思是指,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而且由于缺乏勇气,以及懒惰和怯懦,人类天然地会出于不成熟的状态。只有大胆地使用理性,那代表自由的理性,人类才会成熟起来。然而,据福柯所言,首先,随着200多年的启蒙运动,带来的仅仅是各种政治、经济、体制的权力实现;其次,启蒙与人文主义渐行渐远,它缺乏这个维度;再次,启蒙只带来了技术的增长,技术对人的控制愈发肆虐,人本身仍处于不成熟的状态。因此,所谓康德意义上的启蒙,是个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

      

       这样的话,如果知识分子以启蒙大众为己任,那么知识分子的精神实际上是害人的。几百年来,随着人类知识的进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被知识分子所启蒙,人类却越来越被体制、技术、欲望和权力所奴役,知识分子这个现代性的产物,更像一个蛀虫,危机了整个的人类处境。也许,知识分子的精神并不应投射在启蒙或救助民众,它首先应该自救,只有重新思考人究竟意味着什么,知识究竟意味着什么,并同时不断地批判自己的有限认知,才会开启一条新路。就这一点来说,知识分子的精神反而在于勇敢承认我们的无知。

  • 一本书的75年

    作者:untamedheart 发布时间:2022-10-01 13:27:51

    在过去75年中,《晚安月亮》(“Good Night Moon”)在美国婴儿届的地位可能没有任何一本书可以撼动。当然,经典的童书很多,比如《野兽国》,但它的受众不是婴儿。

    这本描述在一个色彩浓烈,气氛静谧的房间里渐渐睡去的小兔子的老童书最近出了75周年特别版。关于它的文章在各媒体读书栏目出现。纽约时报书评栏目9.20号发出了Elisabeth Egan写作的The Enduring Wisdom of ‘Goodnight Moon’之后,迅速收到了856条留言。这对于书评类文章,尤其是童书类文章,是很罕见的。

    更罕见的是,在全世界媒体的留言区几乎都沦为角斗场的今天,这篇文章的留言区出奇的积极、欢欣。所有人都在感激的描述自己以孩子、父母、祖父母或任何身份时与这本书相遇的记忆,感慨《晚安月亮》在他们生命中的重要意义。这可能是一本童书能达到最高的褒奖—他是每个人最初的温柔,也在所有人的生命里留下绵长恒久的安慰,让每个人想起他时都展现出人性美好的一面,哪怕在一个破碎而艰难的世界。

    于是,故事继续了下去。Elizabeth Egan将留言精选,整理出来,在9.27号以’A Concert of Parents Wrapped in Memories’: Readers on ‘Goodnight Moon’为题又发出来了一篇文章。而这场由记忆包裹的音乐会轻而易举就把我也拽了进去。我忍不住翻译了部分留言,与你们分享。

    有的留言来自感怀的父母:

    “我是一个新妈妈,在身处其中之前我没有意识到为人父母最大的问题是:作为职场父母,你一天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几乎只存在陪他们入睡的短暂时刻。我去工作时她还睡着,我在她睡前30分钟到家。那些摇晃着她入睡、凝视着她小脸的夜晚,有时是我一天中唯一的亲子时光。我当妈妈只有四个月,但感觉离送她去大学的日子已经很近了。这足以让人心碎。”

    - 纽约布鲁克林的考特尼-米勒

    “现在我们最小的孩子快4岁了,我最近扔掉了我们大部分的婴儿书—但我无法想象和这本书分开。它已经经历了五个孩子,封面早已不复存在--胶带将书固定在一起--但它是完美的。我有很多孩子们和它的记忆 - 我要永远保留它。”

    - 艾比-库珀,新泽西州伯根菲尔德。

    有些留言来祖父母

    “我也常为《晚安月亮》哭泣,而且哭得很伤心。我在睡前给两个儿子一遍又一遍地读它。现在它又让78岁的我流泪了。我的两个"男孩 "现在都成为了爸爸。我们住得太远了,无法参与孙子们的日常生活,我担心他们已经过了读《晚安月亮》的年龄,但我猜他们的父母早就给他们读过了这本书。我哭泣的原因是知道我们与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是多么短暂。当你身处其中时,它显得如此漫长,但当它消失时又是如此迅速。"

    - 加利福尼亚州帕萨罗伯斯的梅塔-尼斯特

    “在疫情期间,我经常和我的孙子们呆在一起,当他们的父母在家里其他地方办公时,我试图帮忙。最小的孩子还不到2岁,她把《晚安月亮》带在身边,就像一条安全毯。如果我坐着,她会走到我身边,把书递给我,然后拍拍我的腿,示意我把她抱起来读,我会照做,一遍接着一遍。这是她最喜欢的书,也是我在疫情期间最珍贵的记忆”。

    - 祖母,加利福尼亚

    有些留言来自于处于特殊生命时期的人们

    “这篇美妙的文章给我带来了平静。身患结肠癌的我,现在可以把这本书看作是我的导航图。晚安月亮,晚安我的猫,晚安我的孩子,晚安我的照片,晚安......"

    --朱莉,巴尔的摩

    "我的儿子下个月30岁;他很快会随军队部署到海外。在他还幼小的时候,我每天晚上都给他读《晚安月亮》。这篇文章,以及对那本书的回忆,终于让我从对即将发生的事情的恐惧中哭了出来,它甚至给了我希望。谢谢你。"

    - 约翰-M-弗林,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博罗。

    “我曾把这本书读给我的四个孩子听。然而,我与《晚安月亮》最难忘的相遇是在35,000英尺的高空,在我的孩子们都成年后。那是一班拥挤的飞机,一位年轻的父亲正试图让他暴躁的幼儿入睡。这个小家伙并不领情,在飞机的几乎每个角落都能听到他的抗议声。在尝试了各种诱惑之后,这位父亲拿出了《晚安月亮》,开始用有点响的声音给孩子朗读,可能是希望能引起孩子的注意。

    出乎意料的是,下一排的一位女士加入了这位父亲,她一句句背了出来。另一个人也加入了她,然后又有几个人加入,很快,似乎我们每个人都在向梳子、刷子和装满糊糊的碗致敬。这是一场由父母组成的音乐会,他们把爱和晚安送给我们中最小的孩子。男孩完全安静了,他的嘴里发出了惊叹的声音,他目不转睛地看着一整架飞机上的成年人用一个他显然非常熟悉的故事哄他入睡。当我们讲到最后一句话时,他把大拇指放进嘴里,轻轻摇晃了一下,然后甜甜的地坐靠在了爸爸的身上。那至少是十几年前的事了,但每当回忆起那个夜晚,我依然会回到那个可爱的地方。”

    - Liz Casey,纽约州西奈山。

    《晚安月亮》也是在在一两岁时最爱读的一本睡前书。 但我一开始对这本书并无欣赏。我甚至不知道书是哪儿来的。反正一定不是我买的,也许是朋友送的,或者是某个给婴儿送书的组织寄上门的。但书的颜色有点奇怪,不是么?谁家房间,尤其是婴儿房的墙壁会刷成碧绿的,同时铺上如此热烈,甚至有荧光感的红色地毯。还有,那块豹纹毯,怎么会出现在婴儿床边?整个房间里就没有任何粉嫩,软萌的东西。

    那么故事呢?也很无趣和无逻辑。和屋里的摆放依次晚安,床头还放着碗凉了的稀饭,旁边刷子梳子上不会有毛发掉进去么?老兔子是小兔子的什么人呀,她都不去床上抱抱小兔子,就光“嘘”它?还有,晚安,没有人;晚安,所有的声音。这都说的是啥?

    还好,新手妈妈有的是对自己的怀疑,和对孩子选择的毕恭毕敬。还不会说话的小在在,总是在我读完合上书页后,把书翻到正面继续戳封面,那意思就是“再读一次 ”。随着一遍遍的重读,我逐渐体会到了《晚安月亮》的奇妙。

    尽管画中的房间摆设并不复杂,但每一页都有变化。随着时间推移,室内渐渐暗下去,室外也一点一点亮起来。猫咪和小老鼠出现的的位置和姿态的变化,小兔子从动来动去到最后安宁入睡。甚至,壁炉上的时钟也从没停下,成年兔子在陪了小兔子一个小时后,终于退出了房间。

    所有这些细节,都没有逃过在在的眼睛。无论我们看过多少遍,他都会嗯嗯唧唧的把自己的发现戳给我看。 而我也在愉快和安详的韵律中领悟,这本在睡前的幼儿晚安书,本就该这般祥和而催眠。当他靠在我的身上,和这个梦幻房间里的每一样东西认识又晚安的过程,是多么的有趣,满足和安全。

    后来我知道,布朗的这本书,应用了当时新兴的“此时此地”的童书创作理念。在此之前,儿童文学大多由道德化的寓言或神话组成,故事的开头不是“在很久很久以前”, 就是“在那遥远的地方”。而提出“此时此地”理念的是当时创立银行街教育学院的露西. 米切尔提出的。银行街教育学院是一所由儿童教师,心理学家和研究人员开办的强调用科学理解儿童发展的学校。

    露西.米切尔在她的“Here and Now Story Book” 中提出,婴幼儿并不渴望遥远的神话,而喜爱关于他们生活日常,并邀请他们参与的故事书。这是她通过对幼儿的长期观察和对话发现的。 但当时垄断童书业的图书管理员们不这么认为, 她们偏爱神话,强调文学是一种艺术,而非科学。也正是她们,将图书馆大门对《晚安月亮》关闭了25年之久。

    米切尔观察到"交流不是导致使用语言的最早冲动"。相反,年轻的孩子们对 "声音的节奏、音质和形式 “更感兴趣。而玛格丽特对有节奏的语言有着特别的天分。 她在《晚安月亮》中便用重复的结构,引发了孩子困倦的情绪。

    1947年《纽约时报》对《晚安月亮》的短评说:“在这本新出版的幼儿睡眠书中,有节奏的、令人昏昏欲睡的短语与图片相得益彰……文字的声音、它们所传达的思想和图片相结合,在就寝时间和黑暗来临之际,让人感到平静和安心。

    有意思的是,最近在看到这本书时,那些原来在我眼里并无特别的插图也突然有魅力了起来。光影的变化,强烈的色彩,二维的平面作画,对日常瞬间的缓慢凝视,都充满了浓浓的现代派绘画特点。这时我才对克莱门特.赫德 (Clement Hurd)这位画家感兴趣起来。

    和布朗一样,赫德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他在耶鲁大学学习建筑一直到博士毕业,然后去巴黎学习绘画。他的老师是费尔南德·莱格,曾经的立体主义运动领袖,后来的波普艺术先驱人物。看看莱格的这张啤酒杯景物画,是不是让你想到晚安月亮桌上的那碗粥?

    1933年,赫德回到纽约,从事独立画师的职业,并在几年后也进入了银行街教育学院。布朗看到赫德的两幅画后,邀请他为自己的童书配图。于是便有了我们后来看到的《晚安月亮》, 《逃家小兔》等作品。

    而《晚安月亮》对小兔子卧室的呈现,也让我想起最近在纽约MOMA看到马蒂斯的《红色工作室》(Red Studio)。在那幅画中,马蒂斯选择用威尼斯红一种颜色涂满整个房间,绿色、金色、蓝色点缀其中。画室里有酒杯,箱子,盘子和椅子,有配框和无框的绘画作品,以及时钟和窗户。

    这样的关联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想到,研究视觉艺术和心理学的作者Ellen Hauler Spitz曾在名为“Inside Picture Books”这本书里写道:

    “《晚安月亮》决绝的抵抗速度。它不能被快速读完。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孩子所承受压力的一剂解药。匆忙过了一天的孩子们可以放松地投入其中。他们自信地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且当追踪小老鼠的滑稽行为、遇到一个新词、或听到一个新说法时,他们也在学习。在这个想象的空间里,他们感受到期望被满足,希望被实现的快乐。因此,《晚安月亮》从来不是静态的,它也是一场探索。它创造了一个让我想起艺术家工作室的世界,在那里,熟悉的日常也让人成长。比如马蒂斯的画作《红色工作室》…一个小孩子的卧室多像艺术家的工作室啊。那里充满了被倾注情感的物件,是一个安全和发现、工作和休息的双重场所。”

    《红色工作室》之所以能以一幅画撑起一场展览,也和它多舛的命运分不开。完成于1911年的这幅画,因为在当时风格太离经叛道而被评论家们唾弃,连赞助马蒂斯建造这个工作室的谢尔盖.舒金都拒绝接受这幅画。而它的“新”,就在于这覆盖整个画室的威尼斯红—这并不是现实中他工作室的颜色。“艺术家的职责不是描绘现实世界,而是创造出自己想象中全新的世界”,马蒂斯曾经这么说。 毕竟,照相机都出现了,画家为啥还要以画的像为己任呢。

    使用单一色调作画对于正蓬勃发展的现代主义绘画是一件新鲜事。将画室的样子呈现在炙热又有一点锈感的红色背景之上,让这幅画显得既抽象又写实。而这也足以让《红色工作室》和他的其他作品一样不招待见,以至于在几次展览之后画都没有找到买家,又回到了马蒂斯的工作室。

    1927年,一个在纽约开夜总会的商人将《红色工作室》买去挂在舞厅里。1938年,画又被交易到了一个画廊老板手里。直到1948年,《红色工作室》终于被MOMA买下,在这里安顿了下来。在这期间和以后的年份里,单色调作画被抽象表现主义,色域绘画流派沿袭,放大。曾经叛逆的《红色工作室》被越来越抽象难懂的当代艺术映衬的无比温和。就像马蒂斯这位一生逆风突破的艺术家,晚年竟慈祥可亲的和Eric Carle像一对孪生兄弟。

    我们无从得知赫德是否曾在巴黎或纽约与《红色工作室》相遇,是否受到其影响,又为何给《晚安月亮》那样配色和构图。但这也许并不重要。毕竟,1966年接受《出版商周刊》采访时,赫德曾说过,儿童读物插图领域 “与绘画和图形有关,但它的专业性在于,比起满足自己的自我表达,艺术家必须更牢记最终受众。这个观众,"是一个不断成长、眼界开阔的群体,他们对感兴趣的东西自由地作出反应,而对不感兴趣的东西则视而不见"。

    2021年,位于纽约的当代艺术工作室Fort Makers曾推出晚安月亮之屋的展览。 这个沉浸式群展试图通过对书中卧室里各种物品的重塑,探讨这本书是如何被编织进美国文化对舒适、睡眠、同情和想象力的集体认知中的。

    “我们要求每位艺术家重燃他们对童真的理解,并创造出不受恐怖的成年影响的物品”, Fort Makers联合创始人Noah Spencer在一份声明中说。

    我完全相信置身于展览现场的人们感受到的种种美好和复杂情绪:生命最初的睡前呢喃,小小的自己被大人拥在怀中或放在腿上的柔软呵护,绿墙红气球,腾空在月亮之上的奶牛和三只围坐着交谈的小熊…

    然而成年人怀旧梦总有代价。展览中的所有物件都是艺术家明码标价的作品,6375美元的摇椅,21985刀的壁炉,记忆总是最好的溢价理由。然而就像Elisabeth Egan在Good Night Moon中读出了无尽的惆怅和孤独,付出高昂代价换来的记忆碎片反复提醒我们的,也不过是永恒的失去。最终,我们还是要面对自己“恐怖的成年”。

    无论是马蒂斯,布朗还是赫德,他们的作品在完成时都备受批判。但大半个世纪之后,人们依然在被其打动,感激它们的存在,讨论、研究、并延展出更多的文学和艺术作品。每一个今天的创作者都在和昨天的陈腐教条奋力搏斗,但谁也挡不住夜晚月亮的升起和明天的到来。谁也不知道,哪一部今天被抵制的作品,会在2097年被人们以同样的热情和温存对待。

    Good night moon…

    Good night stars

    Good night air

    Goodnight noises everywhere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8分

  • 主题深度:9分

  • 文字风格:6分

  • 语言运用:8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8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5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3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8分

  • 现实相关:5分

  • 沉浸感:7分

  • 事实准确性:3分

  • 文化贡献:3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3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4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7分

  • 加载速度:9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4分

  •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推荐购买(460+)
  • 赚了(592+)
  • 中评(282+)
  • 内涵好书(631+)
  • 无多页(325+)
  • mobi(164+)
  • 四星好评(628+)

下载评价

  • 网友 益***琴: ( 2025-01-09 05:48:06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家***丝: ( 2024-12-16 14:51:27 )

    好6666666

  • 网友 权***颜: ( 2025-01-02 03:28:04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康***溪: ( 2025-01-05 00:53:25 )

    强烈推荐!!!

  • 网友 游***钰: ( 2024-12-17 21:19:36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汪***豪: ( 2025-01-04 05:36:42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国***芳: ( 2024-12-10 00:54:48 )

    五星好评

  • 网友 师***怡: ( 2024-12-21 09:58:56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隗***杉: ( 2025-01-09 13:12:42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焦***山: ( 2024-12-21 15:55:15 )

    不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