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中美法医精神病学体系的比较研究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30:44

中美法医精神病学体系的比较研究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中美法医精神病学体系的比较研究精美图片
》中美法医精神病学体系的比较研究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中美法医精神病学体系的比较研究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030654854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暂无价格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30:44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Yun 发布时间:2020-03-11 10:15:11

    敲可爱!买了口金,就准备做些,我爱海洋生物!金鱼的样式和颜色,让我觉得如果做些有中国味道的口金包也很不错。

  • 作者:我是深渊 发布时间:2022-10-23 09:42:02

    孩子特别喜欢,后面还跟我一起去捏陶泥了

  • 作者:锦瑟 发布时间:2016-06-12 18:10:48

    印刷装帧很棒,图片一般,内容翻译到位,作为一本科普读物,可以考虑买一本

  • 作者:summer 发布时间:2021-01-08 15:55:12

    就觉得书本中描写的社会困境好像放至今日来看也没有什么不同。

  • 作者:一碗刀削面 发布时间:2020-10-20 08:10:12

  • 作者:历史的天空 发布时间:2020-04-26 16:26:17

    童年挚爱


深度书评:

  • 读《美国战争文化》——抓破美人脸

    作者:懒残僧 发布时间:2019-12-30 10:05:56

    读完了《美国战争文化》,这是今年所阅读的152本书。本书有500多页,我写了一万多字的读书笔记。这是一本揭示美国狼子野心的书。

    19世纪的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有一个理想:战争过后会迎来工业社会,工业社会的现代性终将把人们带入一个幸福时代,使战争成为历史的过去式。二战以后,民主国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普通人心中最理想的民主国度,也就是美国,却倒向了完全相反的方向。本书作者托马拉比诺决定撕破皇帝的新衣——毫无疑问,美国一直处于战争狂热。他从全球视角问诊美国社会的军事化倾向,研究美国的国际行动,并没有流于俗套地仅限于观察美国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物理战争。他对美国社会的战争文化进行了深度剖析:比如各大军工企业的关系,国会中退伍老兵代表的问题,学校等场所国旗的摆放位置,美国的玩具和电子游戏以及电影-军事联合体。他研究的是战争文化的意识、舆论以及现象。美国的战争状态不仅仅是由于某个政治团体的引导,而是美国整个社会本身就长期处于战争思维的惯性下。这个国家将以战争为生并为战争而存在,我们必须保持对美国的警惕之心。

    一个人的过去决定了他是谁,而一个国家的历史将塑造他的未来。从1774年开始,美利坚和战争的关系就像一对伴侣,尽管偶有失和,但仍然牢不可破。这个国家平均每4年就卷入1次战争。在冷战时期美国登上经济与军事双料霸主的宝座后,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在1941年到2003年频率达到每30个月派军一次,这还不包括秘密行动。战争已经成为这个国家历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说美国从建国开始便一直进行战争,并不是说是战争本身造就了美国。

    曾经美国人以文明开化为由奴役了印第安部落,而后战争的拥趸们又再次以普世理想以及救世说辞为由发动侵略战争,比如以带去和平与自由的口号出兵,最近几年美国又以打击邪恶为由发动商业战争。全都是为了掩盖战争真正的目的——掠夺资源。“落后就要挨打”不仅仅是受侵略国家的儆戒,也是侵略国家的战争背书——他们落后,所以挨打,新教徒们用枪炮送去文明。民风在政客高超的演讲手段下越来越尚武。拘押日裔美国人、麦凯斯主义式歇斯底里、越南战争期间的征兵、建立在关塔那摩的法律真空区、随意扣押他国公民、美国安全局的非法监听以及阿格莱布的严刑拷打,无论是司法角度还是道德角度,都离美国自己所立的牌坊相距甚远。

    战争的文化深深地烙印在每个美国人的基因里,随时等着被引爆,911就是点燃它一个导火索。911在当时的美国人民心中担任了一个分界点——前911时代和旧911时代。美国民众中经常把自己的国土视为上帝赐予的避难地。在他们看来,911打破了这个神话,美国正处于建国以来最脆弱的时期。“从来没有任何国家或者任何势力对我们做过这样的事情,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是无懈可击”。然而回顾美国的历史。你就发现这个结论的提前站不住脚,无论英美战争、美加战争和美日战争,美国本土都在攻击中受到过伤亡。在1993年同样也遭受过恐怖袭击,克林顿也只不过在第二天简单地提到几句。而小布什及其幕僚则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他们把911当做一次表演,来煽动人们的战争情绪。在飞机撞倒北楼之后,大量的媒体设备被迅速运到现场,确保后续进展得到即时报道。所有美国人在袭击发生后的三天里观看滚动播放的灾难报道,一次又一次目睹国家经济实力象征世贸中心和军事力量的象征五角大楼毁于一旦。那些《火烧摩天楼》《龙胆虎威》《哥斯拉》之类影片中的灾难画面降临了现实。以至于90%的美国人出现了通常是士兵或者灾民在面对战争时才有的PTSD状态。第一次撞击后不到30分钟,本拉登被抬出来,作为全美公敌,占据了所有电视频道。他手持冲锋枪的照片和希特勒一样邪恶。于此同时基地组织被抬到了纳粹的高度,媒体着重渲染了组织的山洞掩体和游击部队,甚至还用3d特效对堡垒网道渲染成像,好像基地组织真的能颠覆美国那样,以符合美国人民幻想中敌人的强大战斗力。在911发生前3个月《珍珠港事件》正好上映,于是美国的媒体迎合民众的想象,打造新的里程碑事件,“美国的面貌已经改变”“恐怖分子已经向美国宣战”。电视媒体观众因此而增多,纸质媒体注册读者也增长了三倍。新闻界战前奏响如此旋律拥有悠久的历史。1846年美国挑起的墨西哥战争,也有如此一波身份认同的评论高潮。这种现象并没有任何新意。

    911事件创造了一个新的故事,有关袭击的现实与虚构含混不清,受此影响的公众沉浸在最初的官方评论中,这些官方评论混杂了许多带有典型好莱坞编剧风格的元素。就像美国人从孩提时就开始看的大片一样,好人和坏人斗争到死。美国需要一个英雄来拯救世界。那么这一回谁来扮演这个英雄?“I am a good guy”小布什眼含热泪的说道。小布什在民众中的印象,从一个蠢货摇身一变成为一个英雄。在9月10日,媒体还认为他无法连任。然而911当晚的演讲后,小布什的好感度上升了40余个百分点,达到90%。小布什的公关团队给他打造一场饱含“悲伤”和“愤怒”的真人秀。电视转播里小布什一本正经、噙着眼泪、沉默、迟疑以及声音颤抖,都展示了一种令人动容的悲伤。而他洗稿珍珠港事件后罗斯福的演讲,又暗示了美国处于生死存亡之际,鼓动起民众的愤怒。珍珠港的符号永远是美国宣传上百试百灵的神药,比如苏联发射人造卫星就被称为“技术上的珍珠港”,为军备竞赛背书。有趣的是,以虔诚的“重生基督徒”著称的小布什,当晚还建议以宗教的感情解读911事件。每当国家遭受灾难沉重打击,人民总是自发地表现出对宗教的强烈渴望。在911后信教者的数量增加了81%,回归到了10年前的水平。宗教的信心安抚了心怀疑虑的民众。当人民的宗教狂热被激发出来之后,自然而然的就需要一场圣战。事实上每当美国陷入困境后,总是觉得没有什么事一场战争解决不了。约翰逊曾宣称“向贫困开战”,尼克松决定“向毒品开战”,同时他还“向癌症开战”。强大的美国能粉碎一切邪恶。911后,人民“对国家军事实力感到骄傲”的统计上升了30%个点。而小布什就由此坐上了“天选之人”的“总指挥”位置,带领着美国实现这部场好莱坞电影的下半场。此时,政坛上已经容不下反对派,民主党和共和党团结一致的站在总统身后,民族主义浪潮被点燃。

    民族主义在美国盛况空前。政府利用各种国旗展示激发民众的信心,甚至还把6000面国旗送向太空。2001年的购旗款涨到5170万美元,2002年各类旗帜的国际市场提升到2.72亿美元,到2004年又涨至3.49亿美元。于此同时,媒体吃人血馒头的尿性又进一步推波助澜。以福克斯为首的媒体们大量播放fakenews。人们爱看“天佑美利坚”的好莱坞式宣传,那就迎合他们的口味,真假又有谁在乎。另一方面,所有反战的杂音都被淡化。福克斯在收视率最低的时段播放反战新闻,并且把50万人的反战游行说成2.5万人。那些反战者在社会中被当成异己排除。主流舆论给大众灌输2选1的思想:要么与美国人并肩作战,要么反对他们。这就和当年越南战争的质询者如出一辙:热爱美国还是离开它。反战媒体人丢了工作;反战歌手被封杀;反战的烈士母亲被媒体骂为“悲惨的婊子”;甚至在安理会投下军事行动否决权的法国也被民间抵制,尽管那些所谓的“反对者”有时只是保持中立。社会上的团体纷纷站队支持小布什介入阿富汗。小布什作为“总指挥”理应得到爱戴。那集嘲讽小布什个人愚蠢的《南方公园》,也被禁止播放。毕竟,911后,小布什政府花了2.57亿美元维护“公共关系”,是前几任的两倍。与此同时,同样接受美国国防部大量投资的好莱坞意识形态机器开工,献上了一批关于战争英雄的电影,比如大名鼎鼎的《黑鹰坠落》。“是时候打一仗了”的口号,在爱国节目的宣传片批量里出现。最匪夷所思的是,坠毁在宾夕法尼亚州的93号航班的起义者们,在死后被小布什政府追认为英雄,有着自己的纪念园和纪念日。他们的故事被拍成电影,93号航班的比莫在冲向劫机者前曾经大喝:“行动起来吧!”,被渲染出老式西部片那样的战斗情怀。除了新闻界和影视界,音乐界也行动起来。包括迈克尔杰克逊在内的25位天皇巨星,身着星条旗举办爱国演唱会,其中最经典的画面是吹牛老爹穿着军装嘶吼,“我要同你战斗。。。恐怖主义!”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宣传充斥着日常生活,铭刻进了大众的潜意识。

    事实上,911事件的战争文化铭刻,并不是新创造的,而只是唤起了美国民众关于战争的“无意识”。这种无意识可以最早追溯到二战。从1945到2000年,除了卡特,其他总统全都用过希特勒作为外交政治的类比。国防部长在911后把小布什类比为丘吉尔总统,顾问大卫把反对美国的国家称为“邪恶轴心国”,而前面也提到911被当做珍珠港的再现。美国民众只需要知道自己面对的是和纳粹一样邪恶的敌人,尽管他们自己也解释不清楚纳粹到底是什么。当然,于此同时,二战历史也提供正义的背书,比如那些法国人热烈欢迎美国军队的影像,使得美国人觉得美军在伊拉克也会受到热烈欢迎。这套把戏实在太好用,以至于愚蠢的小布什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小布什的支持率在911后以每个月1.8个百分点的速度下滑。于是他又打造了“炭疽”事件,并称其为新的恐怖主义袭击。事实上炭疽事件只死了7个人,却把全美折腾的够呛。几年后的调查结果也因为和伊斯兰越来越远而不了了之。但这对小布什执政宛如救命稻草,每次政府宣布进入紧急事件,民调就会回升。这虽然帮助小布什赢得第2任总统任期,但是美国却离民主的道路渐行渐远。在911后的13个月里,44部法律被设立、改动或者撤销,以预防恐怖袭击为名扩大了军方的权力。由于敌人被认为混入群众,所以群众被纳入日常监视范围。在爱国的名义下,麦卡锡主义大行其道,对平民监听的底线也被突破。例如facebook、google之类的公司向政府提供用户的隐私。这股风潮还被用于对付其他国家,比如斯诺登就揭示过丑闻,华为的5g就是因为妨碍监听被针对。除了监听,另一种人权的底线也被突破。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上虐待战俘的照片被公布,而爱国的思想构筑了心理的缓冲,让美国人觉得也不是这么难以接受。甚至影视剧中开始出现以前没有的虐待情节,施加虐待的角色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他们在践行正义。在剧中,这些角色受到审判时,向观众抛出一个道德两难——如果虐待1个人可以救100个人,虐待还是不被允许的吗?在爱国主义的挟持下,这种长期存于阴暗角落的事堂而皇之地上了台面。

    爱国主义成了好战分子的遮羞布,一些原先受阻的决策顺理成章的通过。在911后,美国立马单方面撕毁了《反弹道导弹条约》,就像去年美国借着贸易战撕毁《中导条约》那样。原先美国的政客一致觊觎伊拉克的石油,反恐浪潮则给了他们一个借口——比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入侵伊拉克。由炭疽关联到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使得苏联核威慑的冷战符号复苏。美国曾经一代又一代渲染过红色恐怖,那些电影例如《美国入侵》(1952)《红色噩梦》(1962)《小街的毁灭》与《霹雳大火拼》(1977)《第三次世界大战》(1982)《红色黎明》(1984)。所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确可以去唤醒民众的战争“无意识”。我们现在知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美国政府制造的谎言。然而拜媒体所赐,谎言说了一万遍就成了真理。“任凭伊拉克独裁者及其军队摆布的美国人民”(小布什的说辞),搞得美国好像真的生死攸关。

    随着苏联的解体,美国的军备竞赛失去合法性。1991年时任参谋长主席的科林说道:“我急缺魔鬼,我急缺叛徒。”军方需要一个靶子来作为维持庞大军事开支的合法理由。这个靶子被称为流氓国家,也就是恐怖主义。随着美国利益的变化,流氓国家的名单也随时增减。当然这离不了媒体的配合,例如《真实的谎言》里就有圣战组织。伊拉克和其他流氓国家不同,因为伊拉克有着黑色黄金,也就是石油。正好911事件后,萨达姆是唯一没有发出吊唁的中东国家。这被视为挑衅。于是,妖魔化伊拉克的舆论攻势展开。伟达公共关系顾问公司斥资1070万美元,让民众接受攻打伊拉克。其中最著名的事件是伊拉克士兵在医院抢走新生儿并在母亲面前摔死,这让民众哗然。然而这是个骗局,在媒体作证的所谓护士是美国驻科威特大使的女儿。再加上政府和媒体一遍又一遍的暗示萨达姆支持基地组织,民众仇恨伊拉克情绪被煽动到顶峰。美国人从心理上完成了动员。要说美国人有多仇恨伊拉克人,可以举两个例子:一位911的受害者父亲要求美军在飞机导弹上写下自己女儿的名字,士兵们欣然应允,在导弹上写口号是美军传统,有的导弹写着“有本事劫持这架飞机”和“让我们开始行动吧”;另一个例子是,当美军装甲车驶入巴格达,一位妇女流着泪质问美军士兵,得到的回答是“911时你在哪里?!”整个美国对侵略战争理直气壮,小布什把这场战争类比为十字军东征,吸引了大量宗教狂热者。当然他们有这个底气,911后迅速通过的《美国军人保护法》凌驾国际法之上,甚至日内瓦公约都管不了关塔那摩监狱虐囚事件。伊拉克战争对他们来说是一场圣战。我们来听听士兵们常常唱的军歌:“跑吧,跑吧,伊拉克人;我们扣下扳机是为了寻个乐子;死吧,死吧,伊拉克人”,如此的歌曲不止一首,在日常首尾相连的团唱。这群刽子手被训练得没有心理负担,任何违反国际公约的行为,只要用于对付美军的敌人,那就是合法的行为。电视剧里的类似情节也给大众打了预防针,美军情报专家坚信《24小时》为伊拉克战争带来了助力。

    美国因为炭疽联想到大规模杀伤性(生化)武器,所以进攻伊拉克。但是真正在战场上使用违反日内瓦公约中的化学武器的一方,恰恰是美国自己。在伊拉克作战中,美军使用新式材料制作弹药,那就是“贫铀”。贫铀在击中目标后会燃烧,散发出微粒。这些微粒具有极大的放射性,污染空气、土层、水源,进入食物链循环。巴格达被占领后,整个城市被测试出极大的放射性。更别说镀在贫铀外层的铍合金也具有巨大的毒性。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投入1000-2500吨这种核工业副产品。当然,战场上的美军士兵也深受其害,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种武器的危害。美国的“爱国主义自我审查”封杀了一切消息。五角大楼和医学协会都出报告否认贫铀会对人体有危害。媒体们则把焦点对准“战后应激性障碍”的心理疾病,进一步把士兵打造成英雄。有1/3的美军士兵心理失常,我认为这完全是美军把士兵训练成泯灭人性的屠杀机器的缘故。比如其中一种训练方式是在羊膀胱中注满血来作为士兵模拟砍人的道具,一刀下去,血溅一身。关于使用化武、欺骗大众和引导舆论,美国人早就驾轻就熟。早在越南战争美军就曾使用毒性巨大的“橙剂”。

    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美国走向了一条军国主义道路。在小布什政府的领导下尤其如此。小布什的公关团队尝试给他披上“军人总统”的外衣,给他安排了许多场身着军装慰问军队的活动。这是建国以来第一位这么做的美国总统。当年的格兰特和艾森豪威尔曾经用名誉保证,不会在担任总统时穿将军制服。小布什开了先例,于是奥巴马也依样模仿,因为这对于民调来说实在效果不错。可笑的是,当年小布什服兵役时由于老布什的干涉,出勤率可以忽略不计。这也是他连任竞选时,民主党攻击的重点。竞争对手克里是一位参与过越战的反战老兵,曾经在战场上获得荣誉勋章。于是公关攻势开始了,小布什团队收买了一群克里当年的战友上媒体造谣。这就和马克吐温当年《竞选州长》的情节差不多。民主党和共和党在总统候选人的军事身份上交锋屡见不鲜。历史上,国会议员里退伍老兵的比例在23%-72%。不止政治上的军国主义,整个社会就沉浸在军国主义氛围中。在消费上,退伍的士兵经常代言各种商品;士兵的故事经常被搬上银幕;商人们免费给士兵提供商品来做促销;广告的标语经常使用军事化口号,比如前面提及的“开始行动吧”曾经引发知识产权官司,有几十家公司都想抢注。在音乐上,911事件封禁了一部分“不够爱国”的歌曲;在911之后,爱国歌曲普通雨后春笋般出现,它们经常占据音乐榜榜首;五角大楼还亲自为爱国歌曲做推广。在体育上,任何体育馆都会成为爱国集会场所;运动员和拉拉队身着爱国服装,喊出爱国标语;体育迷们把运动员称为“战士”,热衷于身体对抗理解的运动,比如橄榄球;甚至“超级碗”本身就和五角大楼有合作关系,在决赛日的广告中出现军人形象。

    这种军国主义思维,从小就渗透进每个美国人的心里。美国人奉行旧欧洲的法式教育,把好战底色隐藏在救世主学说之后。教务系统中的军国主义干涉无处不在。教材的征询会有退伍老兵参加,有时教材还可以作为军事审判的请愿书;任何一个教师和校长都可以在联邦网站找到致他们的信,其中包含有关军队神圣化的指导意见;学校举行各种军事纪念日活动,国旗铺满校园;学生被要求拜访退伍老兵聆听教诲,并与生活中老兵结对子;FBI、CIA、NSA、DIA在网上都开设了儿童版网页,上面有拟人化动物扮演的国家安全探员。更过分的是,军队招募体系直接进入了学校。国防部每年花3亿美元赞助学生进行军事夏令营;招募官进入课堂散发“军队职业倾向测试”;失足青年接受军事化矫正并引向军队;以奖学金利诱贫困学生参军;军队还不受限制地接触学生档案,从中挑选适合当兵的人定点说服他们参军。在学校外的攻势也如火如荼。911后,美国玩具兵人的销量大增,其中“小布什总统”“国防部长唐纳德”“三角洲特种部队”“来自阿富汗前线的自由战士”广受欢迎,儿童们在室内模拟小布什布置打击任务。而美国国防部资助了大量的电子游戏开发,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陆军》,被称为美国官方陆军游戏。青少年在其中感受拟真的战场任务,其趣味性和宣传性引领着年轻人走向招募办公室。还有一种意识形态工具是超级英雄漫画,比如《超人》和《美国队长》。他们的共同之处是身披国旗式的衣服。超人曾审判美国的敌人希特勒和斯大林。而美国队长更是在911后复活,这位二战老兵是美国的象征,复仇者联盟的队长。

    把视线移向战时的新闻界,来看看伊拉克战争是怎么通过fakenews打造成一部好莱坞大片。在战争中, 经常会派遣大量的战地记者。这些人被嵌入到军队内,和士兵一起生活。本意是通过媒体监督军队。在越南战争中,也的确起了作用。美国的越战不是失败在战场上,而是失败在民众的起居室内。媒体对越战撤军有着很大的功劳。然而吃一堑,长一智。在伊拉克战争中军方就吸取了教训,没有给战地记者越战时的自由度,爱国主义审查比比皆是。其实也不能算是审查,只不过所有媒体都在复制官方的口径。在美国人二元论的思维方式下,所有反战言论都会被打上不爱国的印记,发布反战言论的记者将被迫在道歉后辞职。即使是态度消极的记者也会被边缘化,被军方安插在后勤部队中接触不到前线。在前线的记者不得不在目睹血腥轰炸后,报道伊拉克沦陷的新闻时,手舞足蹈放声大笑。与此同时,美军的造神运动一浪接着一浪。曾经有一位叫做林奇的女兵被伊军俘虏,媒体的宣传是:她打光最后一颗子弹,然后被伊拉克人强暴。接着,美军策划了一场“拯救大兵瑞恩”式的秀,救出了林奇。然而几年后,林奇坦言,她并没有受到强暴,伊拉克人把她送去了医院,救了她,然后默默离开。而美军在接她的同时,炸掉了无人看守的医院大门,营造战争片那样的剧情。再举一场秀的例子,那个著名的美军士兵把国旗挂上萨达姆铜像,然后愤怒的民众推到铜像的事件也是演出。这同时结合了硫磺岛事件和苏联倒台后人民推倒独裁者铜像的二重象征意义。然而事后研究发现,那些对美军夹道欢迎者的面孔出现在了好几个城市,他们跟着美军辗转表演“救世主”的戏码。对战败者的清算也是一场秀,落魄的萨达姆被美军从山洞里揪出来,橡皮手套不断的拨弄着他的身体,比如像检查牲口一样检查牙齿。小布什的支持率在这场秀后大幅上升。战争结束后,美军还把恐怖分子的照片做成纸牌散发给民众,时刻提醒人们敌军悲惨的下场。

    与新闻报道中的假大空做对比的,是血腥又混乱的真实战场。美国经历不断作战所得出的军事理论是“震撼与威慑”,集中力量一战而定。比如在日本投下原子弹,又比如在越南的地毯式轰炸,力求把敌人一战打回“石器时代”。在每天近400颗战斧导弹的掩护下,美国士兵“向一切移动的目标进行射击,向一切可疑的目标进行射击”。这种随意开火早在越南战场上就开始施行,有时会屠光一个村落的平民。美军对“流氓国家”从来不讲什么国际公约,虐囚被作为获取情报和施加恐怖的有效手段。他们奉行“暴力是取得阿拉伯人理解的唯一手段”。某位士兵面对采访时说,“我还没有射杀伊拉克人,但是我的兄弟已经杀过三个了”,可以看出他对杀阿拉伯人丝毫没有负担。“当我第一次扣动扳机,我丝毫没有犹豫,开了20枪之后,感觉在玩《火线猎杀》游戏”,暴力早在很久之前就植入了士兵的内心。这是血腥的一面,美军在伊拉克的行动也不像媒体报道的那样有序。真实的伤亡数字被通过统计手段掩盖。一般而言,只有“直接战斗受伤”才被计入伤亡,间接受伤和心理疾病的士兵不被统计在内。另外,伤亡其实大多发生在雇佣兵身上,他们战斗在最前线。编制内的美军干不了太专业的事,大多数人只培训了6个月就被送往战场。这群少爷兵对战争的理解仅仅是《使命召唤》。他们的正义幻想被现实打得粉碎,伊拉克民众并没有感恩戴德,而是咬牙切齿。另外,战场的补给也不充足。由于军方腐败,大量的士兵缺少装备,甚至领不到防弹衣。士兵们完全对军方失去了信心。

    美国的少爷兵们入伍的目的是为了“爽”,短期内的确这样。然而伊拉克战士的长期顽抗,很快就让少爷兵们没办法继续“爽”下去。军方连防弹衣都没发到位,而士兵们又在周遭的危险中提心吊胆,天知道哪个垃圾桶里有炸弹。救世主的幻想也渐渐破灭,伊拉克人对他们恨得要死。在2004年,有72%的士兵认为军队士气低下。士兵们都想回家,可五角大楼却希望他们长期驻扎伊拉克,强制命令士兵超期驻留。所谓的志愿兵能去不能回,这引起了士兵们的公愤。国防部长唐纳德前线慰问时,大部分士兵集体去喝咖啡,只留下几个上级安排好的演员配合采访。当然演员中也有人忍不住当着媒体质问唐纳德,场面一度非常尴尬。军中矛盾激化,对士兵的体罚变普遍发生。由于回国的申请迟迟不批,一些士兵成了逃兵。04年的逃兵有5000,06年的逃兵有8000,占美军的1%。国防部也很无奈,即使无孔不入的征兵,但是还是无法满足长期驻扎伊拉克的需要。大部分美国年轻人过于肥胖,不符合当兵标准。另外,由于训练方式的问题,需要替换的有心理疾病的士兵太多。所以国防部只好给志愿加入美军的外籍人士颁发绿卡来补充兵源。拜互联网所赐,美军的狼狈景象最终曝光。士兵们在网上开设博客,实时更新战争的混乱,有时还更新虐囚的影像。博客的内容打了主流媒体的脸,国内反战舆论开始发酵。五角大楼在两年后才后知后觉,尝试封杀士兵博客,处罚士兵博主。这只不过把越战的手段再次用于伊拉克。越战时士兵的家信就要被军方审核后才能寄出。06年开始每个士兵必须通过军方链接登陆社交媒体,这样军方就可以监控每条留言。不过对于网络的控制不止于此,五角大楼的做法是占领网络话语权,在youtube上大量开设军方的频道。每个军官在社交网络上都有团队运营的个人账号。另外,五角大楼还和facebook等社交网站展开合作,进行审查。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小布什因为挑起伊拉克战争,收获了大量支持率而连任。小布什同样因为伊拉克战争的丑闻,而丢失了大量的支持率。前面也说到,美军的战斗理论是闪电战,在战争初期一次性投下大量资源,这是因为五角大楼不知道什么时候民调会突然反转。当美军陷入战争泥潭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尸体被运回美国。美国民众最见不得死人,于是舆论风向逆转。小布什政府墙倒众人推。基辛格首先站了出来称伊拉克战争有越战的丑陋味道。各种反战组织开始大量游行。媒体们为了迎合大众开始报道战场丑闻,并表达对战争的忏悔,《华盛顿邮报》还打出了“布什时代的终结”标题。那些之前被封杀的左派歌手又被民众接纳,反战歌曲《美国白痴》冲上销量榜榜首。好莱坞开始制作反战主题的电影,比如《生死狙击》的反派就是CIA。电视上出现了类似《波士顿法律》的电视剧,其讨论的主题是关塔那摩虐囚。DC甚至还出了一部刺杀美国总统的漫画,因为“总统发起了伊拉克战争”。最后,政府和法院背弃了小布什,这位曾经的“英雄总指挥”成了丧家之狗。我读完这里觉得美国人什么毛病,见了鬼。美国的战争热情始终处于一个循环,没过几年就通过五角大楼的宣传攻势下恢复到了高水平。在2010年的民调,89%的美国人表示对军队十分“自豪”,尽管他们在战场上犯下了诸多残忍罪行。真是见了鬼。

    我们最后来看看本书的作者怎么看待奥巴马。奥巴马在02-03年致力于揭穿小布什政府的谎言。在登上总统的位置后,废止了大量小布什政府在911后颁布的诸多军国主义法令,包括关闭关塔那摩监狱。他还致力于维护和平的形象,让美国驻日大使参加广岛纪念,这是史上第一次。然而在2011年击毙本拉登之后,美国民众再次被点燃爱国浪潮。这位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的总统意识到了军国主义的好用。这位黑人总统身着军装,在面对台下同样身着军装的支持者,更改了他对伊拉克战争的定性,“这是美国历史上伟大的篇章之一”。在奥巴马连任后,又在另一次演讲中重申了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救世主的地位,绝口不提在战争中受益的石油公司。他说:“由于你们——你们为了一个民族做出了如此大的牺牲,然而你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伊拉克人才有机会规划自己的命运。这使得我们——我们美国人——变得有些特殊,与过去的旧帝国相比有所不同的是,我们做的一切并非为了他们的土地和资源。我们之所以这么做。完全是正义使然。”狗改不了吃屎。

    这本书读到这里就全部读完。纵观历史,美国不断的在自由民主和军国主义之间摇摆。作者成书后,奥巴马把战场从伊拉克转移到了阿富汗,而川普对我国发动贸易战。这样一个国家能成为灯塔真是匪夷所思,就怕流氓有文化。

  • 给读《大唐李白》感到困难的读者普一个及

    作者:夏爵爷 发布时间:2016-10-25 17:38:37

    我看到采访张大春的文章里,张大春提到三点对于李白的评价:

    - 李白很努力地想融入大唐盛世,但始终融入不了,这里面有他自己的问题,也有那个时代的问题

    - 你看中国历代出现的盛世,会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个人意志服从群体意志。盛世之名越是浩大,越是如此

    - 所以我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号称盛世、号称繁荣、号称大时代,它对于人的“虚荣折磨”。李白是一个虚荣的牺牲品

    当我试图找出张大春背后写作的意图,或者说他想传递给读者的特殊经验是什么的时候,我并不是很清晰,因为时下只出版了三册,李白刚刚从“学校毕业”,开始游历一些地方,得到一些达官贵人的引荐。我最初认为张大春想用李白的一生,讲一个遗憾的故事,讲一个才华横溢如天星下凡的才人,如何背负着命运的枷锁,在士与隐之间盘旋,并最终迷失的故事。但看到张大春自己的评价后,我觉得这是一部讲个人与社会不相融合的故事,是向一个盛世之中不随大流的个人主义的致敬与同情,这里面自己的问题是什么,社会的问题又是什么,作者提到的虚荣应该怎么理解,我想只能从故事的情节中一一窥探。

    《少年游》的代序“一首诗,能传几条街”是我觉得写得非常好的一篇序,回过头来看,不仅交代了基本的背景,人物关系,还将未来的发展脉络一一呈现。最关键的是,你能从中读出整本书时时隐露出的那种悲凉之感。

    第一本书《少年游》应该是已出版三本书中故事性最强的了。总的来讲,可以将整本书概括为少年时期的李白在恩师赵甤处学习,以及第一次和慈元和尚游历四川的经历。

    第一部分是李白从师赵甤的整个过程。开篇介绍了李白的师傅赵甤以及李白的父亲李客的相关背景,以及他们的结识。历史上是有赵甤这个人的,现在也能找到他的《长短经》这本书。据说张大春为了更好的揣摩李白在赵甤那里的学习,一字一句读完了长短经。张大春为刺史李颙杜撰了那首“谁留去字去,石上望神仙”,为引出李白和赵甤的相见应该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李白的父母是否是汉人,在历史上并没有定论,张大春推定李白的父亲李客一定是汉人,所以书中李客谨遵先父的托附“我本汉家身世,宗祖原始,子孙不可或忘”,在李白四岁的时候就凭着一份假冒家牒潜遁回中原。以前就知道绵阳的江油是李白的故乡,可是很难去想象为什么是这样一个边陲小城。张大春在书中是这样解释的”前朝有平武一郡,在陇右。大唐武德年间为避国号而改郡名为龙门,至贞观时,又改为龙州郡、江油郡”。这个地方规模不大,人不算多,但是出入贸易又足够,作为一个偷渡之家,是一个及其不易被发现又能从事经商贸易的好地方。李白和赵甤的第一次见面与对峙写的相当出彩,可以说是书中少有的酣畅淋漓的描写,读者可以自行体会。

    赵甤给李白上课的部分,主要提到了五次。

    第一次课是赵甤采药归来,想要考察李白对天生万物的观想。让李白分辨《淮南子》中的穹窮和藁本,蛇床与蘼芜。其实他们都是一个物种,只是生长时期不同。比如蘼芜是幼苗,而穹窮是茁长之茎。《淮南子》将蘼芜喻为小人,穹窮喻为君子,以说明“君子、小人,虽然俱为圆颅方趾,心性却绝大不同”。李白认同其取喻的方式。然而赵甤从更深层的物性出发指出,喻为君子的穹窮,其实不香,还有微毒,而喻为小人的藁本却清香绵长,性辛而温,可以散寒胜湿。这样不究物理,引喻失义,是一种荒唐之言,让李白以后不必再读淮南子。这让李白很震惊。

    第二次课是赵甤在赏析李白以前的一首诗,说到了诗中的满月的问题。诗篇开头李白提到的月亮是初月,而结尾提到“西园”,是借了曹子建《公讌诗》的语句“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本来是想用西园的飞盖来回应诗首的月亮,没想到赵甤指出开头李白写的是初月,而篇末的飞盖却是满月,这样就不是相关联的了。这一次教课,让李白认识到“他的生命中,的确有个像样的师傅了”。

    第三次是为了间接考察李白写诗的初心,让李白把所做的诗都拟一个题目。赵甤从李白的作业中看到李白受到一时风尚所害,这种时风让赵甤既鄙夷又忧忡,他希望李白能避开此病。

    第四次是赵甤第一次命题让李白写诗,希望他能脱去时风,那种出落成对、工巧温洽的“中式”。然而李白的诗句一一陷落。赵甤评价李白“汝自是一凤,何须作鸡鸣”。

    第五次是赵甤让李白解释《兔园策》中禽鸟的聚散有常无常。李白通过“朱博乌集,萧芝稚随”的典故,说到禽鸟的聚散并非是一定可以预见的,且同样是乌集这个词,放在不同的典故中语义也不一样。赵甤则告诫李白,语中用意,最是无常,让他不要按图索骥因文就道,这一堂课,培养的是李白“学而不学”的根骨与器性。

    赵甤给李白上的这几堂课,其实为李白后期诗歌中的特性埋下了伏笔,即诗词中的典故和词语极其考究,且和主旨一脉相承。诗词中有刻意的背离格律,不受时风感染,论题常常不按常理出牌,能以长短相论,也是得自于“学而不学”的器性。

    在李白第一次离开赵甤出山之前,还有一次重要的为李白的未来做铺垫的,赵甤用尽心机的一次的引荐。赵甤知道刺史李颙将携达官贵人来大匡山认识这位“神仙”,同时也是为了皇帝表荐奇才(一种科考之外的特殊提拔人才的方式)。赵甤提前了很久在山间为一行人准备了一场禽鸟表演的奇观。这是赵甤这个道家所擅长的一种御鸟之术,尽显了其“神仙”之姿。期间李白还以“鞠歌行”回应了李颙劝勉赵甤“出隐入世”举荐,得到了大加赞赏。最后借“扁庆子之忧“,借道人丹丘子的顿悟,得出赵甤这次一番大作周章,并非是要让李颙一行人明白什么大道理,他这么做只是为了引荐身边这个才华横溢的李白。而最后,赵甤称他并不会应举,原因是”非常道非常名“,即如果应了刺史的举荐,无非是入流任一小官,然后历经无数迁转要到大官可能要数十年,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升迁途径,而最后可能只是在幻想中消磨了意志。然而这次他只是博一个名声,如果不应这个举荐,李白便可以得一个千里之名,被人人传颂,以后将是他入仕的助力云梯。赵甤一开始就把李白入仕的途径规划成诸如诸葛亮、姜子牙,并不需要“青黄灯卷,笔墨折磨”,而是靠着名声,愿者上钩。

    整个引荐的过程非常精彩,特别是最后非常道非常名,体现了赵甤这个纵横家的手段与野心。然而整个故事确实基于《新唐书 李白传》关于李白和李颙相见的六个字的史实”州举有道,不应“。这段故事恰是说明了作者对自己写作大唐李白的方法:字字有据,字字“瞎编”。

    第二部分进入到李白第一次离开绵州,前往峨眉的游历。

    对于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并不只是一个豪言壮语。李白确实曾经一掷30w 钱,据说相当于一个刺史几年的俸禄。那他的钱财如何获取,又如何携带便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张大春的推测可谓精妙又富有创造性。结合当时唐代社会的契卷,类似于现在生意人之间立的字据,张大春认为李白的父亲托人带给李白大宗的契卷,都是他在经商过程中于各地通商得来的,这样李白可以在游历途中任意换取盘缠。加上李客的生意不小,这些盘缠可谓相当可观。李白曾在《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中写道“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这里又引出金粟如来的典故,而张大春讲这与当时的“无尽藏”相关联。无尽藏和传说的三阶教有关,可以理解为一个发放贷款给穷人的寺庙系统。它有着传统寺庙布施的本分,又做着一份可谓慈善的贷款项目,收取少量的利息,以达到救市济人传播福祉的目的。而其中有一些称为“钵底”的人,是类似于背后出钱出物的“股东”,他们可能有慈善的动机抑或为了微薄的利润,但是他们是寺院背后的主人。而张大春怀疑李客可能是一个钵底。这样,才有大明寺的慈元和尚带着契卷找到李白,进行这一次游历。

    赵甤对李白的第一次游历提出要防三事“见大人,须防失对;见小人,须防失敬;见病人,须防失业”。即,见了衣冠中人,如果有酬答的机会,应该要尽量施展所长,不要丢失展现的机会。见了乡野黎庶,不要心生鄙薄;而见了病人,并非说李白不能救治,相反赵甤认为李白出手诊治是能奏效的,但是李白需要谨防掉入“以医得名”的评价,因为在当时,医术和其他各项职业一样,属于非士职,可以理解为技术工种,一旦被定义为非士职,入浊官之流,则会远离清要,再也不能回头。可以说赵甤的对李白的提点非常世俗,同时也极其独到。

    李白在路上遇到第一个人叫薛稷,薛稷用一声“踟蹰了”引得李白的注意。原来薛稷和当年太平之难有极大的渊源,并讲了囚鹤断翔翮的典故。鹤的双翼之下有两根翮羽,称之为翔翮。将这翔翮齐毛处剪断,鹤便无法飞翔,也失去了高飞之志。但如果饲养得法,经过两三年的恢复,翔翮重生后便又可以飞翔。人在官场,犹如剪翮之鹤。“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对官场上人是一种讽刺。薛稷认为,鹤还可以复飞,官场上的人却依旧执迷不悟。通过薛稷在太平之难的下场,以及在场的狂客所做的仙鹤歌,为李白横陈了帝王权柄之下,命运的不可揣测。

    李白沿路遇到危在旦夕的党四娘,并施手相救,从而结识了侯炬。侯炬乃是当年将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的头颅送回朝廷的人。侯炬给李白讲述了当年那一段突厥之乱,并介绍了鲁门剑的精要。侯炬在送别李白的时候和李白说“士子!汝与吾辈,毕竟不是一池中物”,他是想告诉李白,此时的他尚不能体会天下男丁受徭役屈迫,流离失所的根本,而他们这种人在世间无亲无故,一旦为饥寒所迫而不能忍,便会抽刀反戈。而李白,在进入长安以后,也会面临同样的身份落差,让他慨叹的将会是自己一身白丁,和达官贵人之间不能相互成为的痛苦。顺带提一点,这里侯炬介绍给李白的鲁门剑,所谓“千里前途不留客”“剑术沦丧,鸡犬喧填”的道理,还是不甚明白,希望再读的时候能有所领悟。

    李白第一份契券是找成都陈醍醐酒坊的陈过,陈过邀约锦城有名的卢焕一同与李白见面。卢焕问李白是否有仰慕的人,李白道出谢安、谢灵运,陶渊明、鲁仲连、谢朓等,卢焕认为他们都是“世家显宦,而长怀放浪之心,乃以诗为’余事’者”,从而尖锐的指出李白却只是一介白身的事实。放在百年前,李白甚至没有作诗的资格。这是第一次作者借情节直接点出李白以及李客一辈子也不想被公开的秘密 - 身份阶级低微。

    李白到了峨眉大通寺应对契券,发现父亲李客将契券里的货物逐春纸私下给了赵甤,作为自己拜师的见面礼。这样这份契券则无法兑现。而赵甤行前提点“声闻而已”是写在逐春纸上的,恰恰解开了症结。这个逐春纸本来是用来抄写《毗奈耶破僧事》的,现在就无法兑现了,李白倒是将父亲所做之事坦白的告知了道海和尚。道海和尚讲了《毗奈耶破僧事》上猕猴捉月的故事:猴子看到水中的月亮,说是月亮掉到井中了,于是援手相接去捞,没想树枝折断都溺死井中;另一个猕猴的故事是有两个猕猴王先后各带领五百眷属游行人间,见到一个金波伽树,果实繁盛。群猴建议吃了果子安稳一阵再走,第一个猕猴王认为这棵树靠近群落,但是无人采食,恐怕有毒,于是没有吃;另一个猴王答应了,结果都中毒死了。大通寺的道海和尚借故事向李白解释了“声闻而已”的前两层意思:1. 不能像那个救月的猴子,轻信所见妄发慈悲;2. 不能像吃果子的猴子那样轻随所欲而妄断因果。第三层意思,则让李白到峨眉山清凉寺去见濬和尚。 李白在峨眉山清凉寺一呆就是一年。期间他回想了许多人,而这时点出了作者在本书中对李白感情的伏笔,李白对月娘的思念。李白对濬和尚说“某不平静”,即时对月娘的思念让他不平静。这里也借濬和尚点出了李白一生的写照“客心无住,余响不发,去去不必回顾”。 对于李白这样在尘世间有如过客般的人物,一个不能承情之人,所有想说的话,大概都不需要发出声动了吧。

    本书的结尾,提到了李白的第一次干谒(在古代,是为谋求俸禄而请见当权的人的意思)。在锦城为了给陈过体面的安葬,与中书侍郎苏颋会面。

    至此,全书的脉络以及基本的主旨基本上就呈现给各位了。第一册二十四万字,其实骨架故事并不繁复,更多的是诗论和历史背景,第一次读起来确实也是感觉深奥难懂的。希望这份类似框架+主旨的解析文章,能够帮助读者整理阅读的脉络。笔者也是在阅读了3遍以上,外加一些辅助读物才完成了整理。相信还有很多遗漏和偏差,期望后期再慢慢的精简和优化了。

    大唐李白据说预期是四本书,第三本《将进酒》是2015年中旬发的,到现在也一年多了,第四本还没有发行。看了张大春在一席的演讲《那些未完成的》,突然觉得不妙,作者不是要跳票吧?不过正如他在演讲中提到的,也许没来的,到来的时候会自然生长成更好的样子。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7分

  • 人物塑造:5分

  • 主题深度:6分

  • 文字风格:8分

  • 语言运用:8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8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5分

  • 章节划分:4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4分

  • 引人入胜:7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8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3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3分

  • 加载速度:9分

  • 安全性:5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已买(550+)
  • 博大精深(405+)
  • 无漏页(92+)
  • 值得购买(458+)
  • 下载速度快(479+)
  • 速度慢(128+)

下载评价

  • 网友 詹***萍: ( 2024-12-11 11:01:34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相***儿: ( 2024-12-30 15:38:47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师***怀: ( 2025-01-04 01:34:05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扈***洁: ( 2025-01-03 01:55:34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习***蓉: ( 2024-12-13 05:18:26 )

    品相完美

  • 网友 权***波: ( 2024-12-30 02:38:52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冯***卉: ( 2024-12-22 17:38:30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康***溪: ( 2025-01-03 14:33:58 )

    强烈推荐!!!

  • 网友 曾***玉: ( 2024-12-14 11:36:26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融***华: ( 2024-12-15 15:37:42 )

    下载速度还可以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