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 托业实战训练1000题(二)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新东方 托业实战训练1000题(二)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作者:shandy 发布时间:2024-02-09 00:29:18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你会发现,一副精美的手抄报,要运用的能力很多,创作力,审美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的多元结合。一本省心的手抄报书会给我们提供很多思路和方法,还能节省时间和成本,家有小朋友必选之书。
作者:见见不吃鸡肉 发布时间:2021-11-25 12:19:04
有配图的讲解,通俗易懂
作者:Robin 发布时间:2019-05-25 03:04:44
这本书咋没人评论呢,好奇怪,大家没人做么?越来越顺手了,下次过800
作者:kayoko 发布时间:2021-08-10 20:02:52
挺好
作者:写码高手陆臻 发布时间:2020-07-17 20:09:32
可算把这五套题也做完了,离考试还有8天。发现新东方的套题总是第一套和最后一套简单,第二套难,其他几套难度均等。《实战训练》是我整个备考过程中最后使用的两本书,做完后捏着一沓答题卡感觉满足又虚无。希望一次考过。
作者:乔 发布时间:2012-11-26 11:48:55
学习中
深度书评:
世纪行过——《我的20世纪人生:趣味横生的时光》读后感
作者:孤独的怀安战士 发布时间:2017-03-29 00:33:25
本书是英国著名左翼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于85岁高龄之际所写而成的自传。
霍布斯鲍姆生于一战期间一个中产犹太家庭,几乎亲历了整个动荡不安的20世纪。本部自传是他的世纪回眸,他以参与者的切身体验、历史学家的睿智慎思、左翼共产党人的独特视野,以其如椽大笔,回顾了人类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20世纪,堪称经典。
霍布斯鲍姆身世坎坷,其父母早亡,他在风雨飘摇的欧陆过着漂泊的生活,然则正是这样艰苦的经历练就了他乐观而冷静的品质,加之他天资傲人,仅通过交谈即可习得一门外语,虽出身平民阶层,却能以优异的成绩考取被贵族垄断的英伦最高学府剑桥大学。他提倡历史研究要“走出去”,离开自己的根据地,不要成为栖息一地的植物,而要做飞越半个地球的候鸟,所以霍布斯鲍姆一生几乎游历世界各个角落,用脚步去丈量,用眼睛去观察,用切身的体会填充学术的疑惑。
本书的文字生动而细腻,不失幽默风趣,又有着客观严谨的史家风范,有着极大的信息量,字里行间皆是“干货”,对于不熟悉20世纪欧洲历史的读者来说,应该会是极丰富的“进补”。
本书是我这学期选修的“自我社会志”课程的指定阅读书目,50万字的大部头,分四周读完,每周大约读5—6章,每次课上根据本周的阅读文本进行讨论,这篇文章我主要想就每周的读书笔记做一简单总结。
《趣味横生的时光》第1-7章主要叙述的是霍布斯鲍姆从1917年在埃及亚历山大港出生到1936年进入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就读之间的19年的故事。
霍布斯鲍姆的父亲是英国裔的犹太人,母亲是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中欧人,在他两岁左右的时候,全家迁往维也纳。自那以后,一直到1931年,也就是从他的2岁到14岁的12年时间里,他都在维也纳度过了自己全部的童年时期和大部分的青少年时期。
霍布斯鲍姆一家抵达维也纳时,正值奥匈帝国战败解体,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初建的时期。当时的维也纳人在经济、社会、教育、国族认同方面都还处在一个混浊困顿的阶段。而作为英国裔犹太家庭出身的霍布斯鲍姆,生活在这样一个讲德语并处于新旧时代交替的国家,自然也对自己的国族、宗教产生了困惑。
在初抵维亚纳时,霍布斯鲍姆家是还算富裕的中产家庭,这让他得以在童年时能接受到许多艺术、人文以及自然科学读物的知识启蒙。但童年的快乐是短暂的,由于经济萧条和犹太人的身份,霍布斯鲍姆的父亲求职艰难,家境每况愈下,几乎连日常的开销也难以为继。在霍布斯鲍姆12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在绝望中冻死在了他家的门口,之后,家里的经济状况便更加艰困,他的母亲以写作勉力维持生计,两年后,他的母亲也死于肺结核。自此,14岁的霍布斯鲍姆和他11岁的妹妹南茜成了孤儿,开始由几位亲属抚养,过着寄人篱下,颠沛流离的生活。
1931年,霍布斯鲍姆跟随叔父家来到柏林,开始他的中学生活,也就是在柏林,霍布斯鲍姆接受到了共产主义思想的启蒙,他在1932年加入了社会主义学生联盟,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友人,并且参与到一些党内活动,也为他日后成为一名鉴定的共产党员埋下了思想的火种。
1930年代的德国,魏玛政府已是苟延残喘,一战战败后数额庞大的赔款以及国内经济萧条、失业等问题,使得德国社会民愤日益激烈,国内政治环境波谲云诡、暗流涌动,1932年联邦选举后,希特勒的纳粹党赢得230个国会席位,成为国会最大党,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第二任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同年2月27日,发生国会纵火案,纳粹党藉机清洗了德国共产党,并废除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魏玛共和国已然名存实亡,第三帝国的军国号角开始吹响,在德犹太人风声鹤唳。3月,霍布斯鲍姆的叔父显然已经意识到了潜在的危险,决定举家迁往英国。
1933年到1936年,霍布斯鲍姆在英国伦敦度过了简单、平静、乏味的三年中学时光,他没能象是在柏林时期一样积极投身有关共产主义的活动,正如他在书中所说的“我的旧国家与新国家之家的历史鸿沟实在过于宽阔。按照一九三二年柏林的标准,来到伦敦简直像重返童稚期”。他选择在大量的闲暇里时间广泛的阅读各种书籍,充实自我,韬光养晦,这为他考取剑桥大学并在大学以后从事政治事业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储备。
1936年,霍布斯鲍姆入学剑桥,在多元而开放的大学校园里再次投身共产主义事业。他的学识和视野使他能够结识到许多优秀的同辈和师长,并从他们的身上得到许多启示,这让他内心澎湃的政治血液再次焕发新生。
书中,霍布斯鲍姆不乏妙笔,其中,他对“游行”这项集体活动的描写很是有趣,他写道:“除了性行为之外,还有一项能够将肉体经验与强烈情绪结合得淋漓尽致,那就是于群众高度亢奋之际参加大规模游行。但性行为属于个人层面,游行的本质却是集体行动,而且游行时的高潮可长达数小时,这是有异于性高潮(至少对男性而言如此)。换个角度来看,游行和性行为一样,也意味着某些身体动作使个人融入群体,这正是集体经验的精髓。”
除了幽默风趣的书写外,我对霍布斯鲍姆关于母子亲情的书写很感动,他说:“母亲于三十六岁那年去世,现在的我已经老得足以当她那时候的祖父了。可是等到我们在冥河彼岸重逢时,应该不会出现一种荒腔走板情况,以致她将以年轻女子的面貌与我见面,或者我将她当成年轻女子看待。她始终是我的母亲。我期待她问我在这一生当中做了什么。而我准备告诉他,我至少部分达成了她对我的期盼”“我还记得坐在母亲的病榻前,两人互相倾听对方时的情景。当时我正准备长大,而她正准备迈向死亡”,这些情景的描写极富画面感,让我读来非常感动。
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是作者在第五章一笔带过的一个人物,奥图.布劳恩,这是他在柏林读中学时加入的社会主义学生联盟的创始人的第一任丈夫,霍布斯鲍姆提到他是唯一参加中共红军长征的欧洲人,我对此很有兴趣,后来查阅后才知此人是中共党史中颇为重要的前领导人李德,正是他的错误决策,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撤出中央苏区,开始战略转移,长征初期,位列和周恩来、博古同等地位的“三人团”中,具有最高军事指挥和决策权,在遵义会议中被撤销军权,让位给毛主席。这里的小细节让处在20世纪纳粹阴影下的霍布斯鲍姆和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共革命产生了一种微妙的连接。
阅读前七章,可以感受到霍布斯鲍姆是一个内心强大,意志坚定,有共产党所宣扬的那种革命乐观主义情怀的人,回忆20世纪欧洲的晦暗不明以及他个人成长史的诸多苦难,他的文字间不时流露出反讽、自嘲、或是黑色幽默的风格,他在书中写到: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奇特、最可怕、荒谬、讽刺、超现实和诡异的世纪,但霍布斯鲍姆却“Interesting Times趣味横生的时光”作为本书的书名,不失是一种具有黑色幽默的反讽的书写,但这包含了一种独特的对于20世纪的感受和反省:人们多么想活在一个快乐有趣的年代,结果却活在了一个最无趣的、甚至基本生存也没有保障的时代。
第8-12章主要讲霍布斯鲍姆从1936年到1956年间这20年的生命岁月。
这20年,是整个20世纪最为动荡不安且风云莫测的一段时间,不论霍布斯鲍姆个人还是他生活的英国,都发生了许多对日后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件。
首先,对霍布斯鲍姆个人而言,在1936年秋季加入英国共产党绝对是对他整个人生历程有重要意义的事件,这使霍布斯鲍姆成为忠贞的共产主义斗士,他矢志不渝,始终坚定信仰,即使在二战后,个人事业因其党员身份受到打压排挤,或是1956年世界共产主义阵营出现严重危机,大批党员信仰幻灭,选择退党,霍布斯鲍姆也不改其志,选择了坚持留党。
1939年9月2日,霍布斯鲍姆结束了在法国的假期,返回伦敦,翌日,英法向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打响。在战争初期,大部分的年轻人应招入伍,加入反抗法西斯、保家卫国的洪流中,霍布斯鲍姆显然也想发挥自己的学识以及德语的优势,在战争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因为他不纯种的英国血统,他的犹太人身份,导致他被英军情报单位劝退,先后被安插在无足轻重的“陆军教育团”和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皇家工兵部队”中,形同虚设,在郁郁不得志中度过六年军旅生涯,在书中,他这样表达对二战的回忆:“总结我二战个人经验的最佳方法,就是表示战争夺走了我生命中的六年半光阴,其中有六年待在陆军。那场仗我打得既不漂亮也不难看,只是打了一场空仗。我毫无建树,而且没有人期待我又建树,反正那是我一生中最窝囊的日子。”
1948年,东方和西方势力在德国的交界成为冷战的最前线,意识形态的对立日益明显,在英国的共产党员开始被政府刻意的排除出英国公共生活的职务之外。他们的个人生活被严密监视,信件被拆阅,电话被窃听,其中,霍布斯鲍姆本人在1959以前一直无法升等为高级讲师。进入1950年代,韩战的开始,剑桥间谍案的事发,使公众的反共情绪到达顶点,霍布斯鲍姆的第一段婚姻也在1950年破裂,作为共产党员的他在生活和事业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在书中写到“那是我一生中最黯淡的时光”
对20世纪的共产党员来说,苏联是共产主义的大本营,而斯大林则是世界共产主义的领袖,但在共产党员应该信任和效忠的苏联,却持续发生着让共产主义阵营产生裂痕,也让霍布斯鲍姆信仰受到冲击的事件,比如1934年的苏联的大清洗运动,1939年苏联红军入侵波兰,1945年霍布斯鲍姆亲眼所见苏联红军攻占德国后留下的满目疮痍,1948年斯大林狄托的决裂,1954年霍布斯鲍姆作为“英国共产党历史学家小组”成员之一赴莫斯科访问时见到的民生凋敝、道貌岸然的苏联以及1956年的苏共20大,都让包括霍布斯鲍姆在内的英国共产党员对自己信仰的共产主义以及苏联产生质疑,其中,1956年的苏共20大尤其重要,霍布斯鲍姆在书中称其为“震撼世界的十天”,他写道:“就我记忆所及,在主要意识形态运动和政治运动的历史上,没有任何事件可与之相提并论。用简单的话来说,十月革命创造出一个全球性的共产运动,第二十届党大会则摧毁了它”
诚如第13章的标题“分水岭”所言,1960年前后是霍布斯鲍姆里程碑式的人生标点,从此,他越过了个人生命的分水岭,迎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1962年,45岁的霍布斯鲍姆的第二段婚姻伴随着著名的“古巴飞弹危机”而到来,他的第二任妻子,即是文中多次提到的,后来与他白头偕老的玛莲。
1960年代,战乱带来的漂泊和不安,以及意识形态的纷争等等好像已经走入历史,西方世界迎来久违的繁荣发展,正如霍布斯鲍姆在文中所写的那样:“或许那也是西方社会历史与文化历史上的分水岭,就英国而言更绝对如此”
霍布斯鲍姆的个人生活也走向安稳顺遂的中产阶级,他在学术界的声誉日益受到肯定,学术成果为他带来的收入也相当可观,他和妻子玛莲以及两个小孩组成了美满的家庭,除此之外,他还在爵士乐领域颇有建树,他很幽默的回忆这段出乎意料的顺境:“我无法看出在《极端的年代》一书中所指称的“黄金年代”,那样等到1973年以后也就是那个时代已告结束之后才看得出,历史学家跟其他人一样,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事后有先见之明”
在14章中,霍布斯鲍姆用整个章节回忆了他在威尔士克尼赫特山下的克罗伊瑟山谷,他和妻女,一起在这里度过的许多悠闲安逸的假日时光。克罗伊瑟山谷是属于建筑家克拉夫威廉斯艾利斯缔造的王国,他在此创造了意大利风格的波特梅里恩村,霍布斯鲍姆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克拉夫的生平事迹和波特梅里恩村的环境风格,以及在度假村与其他知识分子的交往的种种记忆。
1968年,世界各地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布拉格之春、巴黎五月风暴、美国性解放、毒品的泛滥、摇滚乐的风靡,虽然霍布斯鲍姆都作为见证者亲眼目睹,却不认同那个时代年轻人的诉求和观念,霍布斯鲍姆始终认为他那一代人是1960年代的陌生人,他在书中写道:“在1968年那段‘闹哄哄的春季和夏季’,那些政治化年轻人的基调看起来固然革命味十足,却是我这一代老左派所无法理解的。” 第16章,主要讲的是霍布斯鲍姆作为政治观察家亲身经历和见证的工党的溃败和破裂,撒切尔领导的保守党和她的撒切尔主义占得上风,瓦解了势力庞大的工会力量,开始了对英国政治长达11年的统治。
第17—18章是霍布斯鲍姆作为历史学家的自我身份诠释和他身处日益全球化的“地球村”世界的观感和体验,他将地球村的功能解读为:“地球村实际上体现于地方性的人际沟通网之中,将本地的家庭、异乡人与外国人、抵达、预定行程与离开整合在一起,简言之,它主要透过全球各地好客者的网络来运作”。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霍布斯鲍姆谈到作为历史学家必须要通晓多种语言才能在学术上有更高的成就的时候,他说:“透过交谈而非正式的学习即可掌握一门语言”,这项惊人的技能或许也展现了霍布斯鲍姆不同于凡人的天才头脑。
总的来说,这本自传到了这个部分,已经跳脱了前半部分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线性书写的方式,而是根据霍布斯鲍姆所亲身经历的,对他有重大影响的特定事件,特定年份,特定环境进行的反思和思考。
从19章到22章,霍布斯鲍姆分别探讨了他在巴黎、西班牙、意大利、南美各国以及美国的经验和见闻。
在19章中,霍布斯鲍姆开篇就写到:“对我们所有人来说,巴黎无论过去或现在,始终都是我们法国经验的核心”,说明了巴黎对他的个人成长以及文化启蒙的重要性。1933年16岁的霍布斯鲍姆跟随叔父首度来到巴黎旅行,他写道:“来自我这种家庭背景的男孩,以及迟早注定将前往巴黎,所以我虽然兴奋,却不感到惊讶”,对于这里的表述令我不解,为什么像他这样家庭背景的男孩会注定前往巴黎,巴黎这座城市对于普通的犹太家庭的男孩意味着什么?
除此,他还在回忆当时他和叔父在巴黎的红灯区闲逛时一笔带过了他破处的经验,他写道:“要等到好几年以后的夜晚,当我跟一名匈牙利共产党员待在城内时,我在一栋那样的建筑里面、在一群赤条条的女士之间、在一张四面环绕着镜子的床上失去了童贞”,这个小插曲令我印象深刻,这似乎在本部自传中,对于习惯书写个人身处大时代、大环境中境遇的霍布斯鲍姆而言,对类似这样他个人的私密经验仿佛是极少着墨的,这里霍布斯鲍姆云淡风轻的便抛出这样的八卦,好像是一本严肃的历史学家突然故意和读者开一个玩笑一样,很值得玩味。本章还有一处这样的描写,就是提到他带着朝圣的心情去看望他喜欢的法国作家尚纪沃诺,途中邂逅了一位同样来朝圣的粉丝,他说“那是一个长得不特别吸引人的波兰移民后裔”,但是那次纪沃诺不在家,两人未能如愿,于是“我们在那个普罗旺斯的夜晚,洁身自爱地交换了自己对他的意见”,这里的霍布斯鲍姆的幽默描写让我忍俊不禁。
1930年代的法国,虽然还盲目坚守着他们是“世界文明中心”的优越感,但无论在政治和艺术方面,法国都在逐步走向消沉和没落,霍布斯鲍姆在这里对法国人的自信的表述很有意思:“法国自视为中央国度的心态与中国类似,而且只有中国文化与法国文化同样相信自己毋庸置疑的优越地位”
总的来说,霍布斯鲍姆笔下的巴黎,无论是其接纳包容的城市个性的赞扬、还是对其知识界拘泥形式、固步自封的批评,还是对法语以及法国文化地位的没落的惋惜,巴黎始终对霍布斯鲍姆有着非凡的意思,这里也始终是他难以割舍的另一个故乡。
世纪行过,我放佛也跟随这位睿智深沉的老人走过了他沧桑的历史足迹,回眸整个20世纪,漫步于维也纳,我看到了初建的奥地利第一共和国;站在1933年柏林肃杀的街头,像是身处法西斯势力即将崛起的风暴中心;骑车穿梭在“雾都”伦敦的工业区,听到“日不落”帝国年迈的喘息;剑桥大学的书房里,多少左翼青年激扬文字;在塞纳河边的咖啡馆闲坐一番;或是在旧金山的爵士乐酒吧小酌几杯;还有阿根廷那个切•格瓦拉,和他把酒言欢,谈笑风生!真是应了那句经典名言:“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感谢霍布斯鲍姆,让我也经历了别样的人生,也走过了趣味横生的时光。
这篇文章写的评论好,转载过来大家分享下
作者:Aslan. 发布时间:2008-04-28 13:45:18
http://www.phil.pku.edu.cn/personal/hehh/swsb/sp/03.htm
梭罗和他的湖
一
想为一本寂寞的书打破一点寂寞,此愿巳久,这本书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
这本书在一八五四年出世时是寂寞的,它不仅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甚至连一些本来应该亲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对之冷落甚或讥评。它永远不会引起轰动和喧嚣,在它成为一部世界名著之后它也仍然是寂寞的,它的读者虽然比较固定,但始终不会很多,而这些读者大概也是心底深处寂寞的人,而就连这些寂寞的人大概也只有在寂寞的时候读它才悟出深味,就象译者徐迟先生所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籁俱寂之时,就更为之神往了。
那么,为何要扰它?扰这寂寞?
二
梭罗是个法国血统的美国人,只活了四十五岁。他的挚友,年长他十四岁的爱默森在他死后曾对其人格特征作过一番栩栩如生的描述:梭罗喜欢走路,并认为走路比乘车快,因为乘车你要先挣够了车费才能成行。再说,假如你不仅把到达的地方,而且把旅途本身当成目的呢?但他几乎一辈子没有走出过他的家乡--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及其附近的山水。他觉得他家乡那块地方包含着整个世界,他是能从一片叶子就看出春夏秋冬的人,他家乡的地图就在他的心里,那地图自然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固定的,而是活动的,云会从它们那儿带走一些东西,风又会把它们送来。
他曾在美国最好的大学(哈佛)受过教育,他也曾到当时荒凉的瓦尔登湖边隐居,像一个原始人那样简单地生活,他想试试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能够简单到什么程度,想试试用自己的手能做些什么,他用很短的时间就动手造好了一个颇能遮风蔽雨的小木屋,这说明住房困难其实不难解决,即使胼手胝足用最原始的方式。如果我们现在变得这么难,那一定是在什么地方出了点问题。他曾经试制过一种新型铅笔,可是,在这铅笔真的可以为他带来利益时,他却又不想干这营生了。试制成功了对他来说就等于说事情干完了,大量生产而牟利并不是他的事。他生前也出了几本书,当时都并不引人注目,他遗下的日记却有三十九卷之多,里面自然有一些人们不感兴趣的东西。不过,他这个人确实挺有点意思,还有他那个湖。
三
梭罗性格中最吸引我们的可能就是那种与我们的性格最不同的东西,就是他整个人的独特性。他也许比别人更多地逃脱了概括,逃脱了归类。梭罗生活得有时像个隐士,他可能时常觉得那山、那水比那人更与他相投,山川草木均是他的密友,甚至他的一个朋友也说他∶"我爱亨利,但无法喜欢他,我决不会想到挽着他的手臂,正如我决不会想去挽着一棵榆树的枝子一样。"
真的,他生活得像一棵树--我们可以从树的全部意义上去理解这句话∶它的伞样的形状,它不断迸发的枝条、它的蓬勃向上、它的扎进土壤深处的根须和承受阳光雨露的绿叶,尤其是它的独立支持和独立性,对于梭罗,我们可以像惠特曼一样说∶
在路易安那我看见一棵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
它孤独地站立着,有些青苔从树枝上垂下来,
那里没有一个同类,它独自生长着,
发出许多苍绿黝碧的
快乐的叶子。
然而,我们还是可以说,这树又不是孤独的,寂寞的、与世隔绝的。它与世界的联系和作用是通过它隐秘而深刻的根须、通过大地进行的。通过大地,它不仅和它的同类--其它的树木联系着,也和青草、鲜花、阳光、雨露和整个大自然联系着。联系干吗非要互相蹭在一起?"人的价值并不在他的皮肤上,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碰皮肤。"不要模仿,而是表现你自己的独特性吧,你才配得上你的称号--人,你才可能和其他人发生一种真正的联系,才可能和真正伟大的大全和唯一发生一种联系。
四
世界上有多少个窗口,就有多少种生活,所以,命题小说虽然难做,以"窗口"命题倒还不失为一个补救办法,就像前不久有人试过的。我们在大街上闲逛,特别是新到一个地方,有时会对某些窗口发生好奇∶那里面在进行着什么呢?他们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呢?想来会和我们有些不同。有的窗口对这种好奇心是敞开和欢迎的,有的窗口则在黑黑的帷幕下摆出一幅莫测高深的面孔。
这是站在窗外,调换一下,站在某个临街的窗口里面,我们有时也会注意底下熙熙攘攘的人群,凝视着某个我们感兴趣的面孔,她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有时我们自己的生活过腻味了,我们更想知道和我们自己的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还有另一些人,他们过的是另外一种生活--比方在契诃夫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想法变成了一种渴望、一种非常感人的东西--这正是契诃夫魅力的一个秘密。也许,正是这一种渴望和好奇,提供了我们第一节提出的问题的部分答案。
五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追求完美的艺术家,有一天他想做一根手杖,他想,凡是完美的作品,其中时间是不存在的,因此他自言自语,哪怕我一生中不再做任何其它的事情,也要把它做得十全十美。他一心一意,锲而不舍,目不他视、心无他想,坚定而又高度虔诚,在这整个工作过程中,他的同伴逐渐离开了他,都死去了,而他在不知不觉中却保持着青春,最后当手杖完成时,它突然辉煌无比,成了梵天世界中最美丽的一件作品。
做好一件事--这就是他告诉我们的。专心致志于你所做的事--这就是他告诉我们的。为什么要急于成功?如果一个人跟不上他的伙伴,那也许是因为他听到的是生命的另一种鼓点,遵循的是生活的另一种节拍。
人啊,不要用世俗的成功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吧。而你却要专心致志做好你要做的事--一辈子也许只是一件事。
而这就要使你的心灵单纯。生活越简单,宇宙的规律也就越简单,你要去弄清那些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这往往是大自然慷慨提供给每一个人的。不要以复杂的方式来解决简单的问题,不要以多余的钱和精力去购买多余的东西。
六
读《瓦尔登湖》中梭罗的流水帐就像读一首诗。他计算了自己造那间小木屋的支出,总共是花了28块1毛2分5;他也计算了他在一段隐居期间的饮食费用及其它支出,得出了收支相抵后的差额。我觉得,读这些看来枯燥的数字就像读一首诗。梭罗的手不仅拿笔,也拿斧子,梭罗的眼睛不仅看书,也看绿树、青草、落日和闪动着波光的湖水。他的脑子自然也在思考,是在接近思维之根的地方思考,在那里大概也埋着感觉之根、情感之根。
梭罗认为∶美的趣味最好在露天培养,再没有比自由地欣赏广阔的地平线的人更快活的了。说梭罗是"大自然的挚爱者"也许还不够,他常常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他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他踏在地上的脚印常常是深的,那意示着一个负重者。他不把花从枝子上摘下来,但把汗洒进土里。
七
我们总是过于匆忙,似乎总是要赶到那里去,甚至连休假,游玩的时候也是急急忙忙地跑完地图上标上的所有风景点,到一处"咔嚓、咔嚓",再到一处"咔嚓、咔嚓",然后带回可以炫示于人的照片。我们很少停下来,停下来听听那风,看看那云,认一认草木,注视一个虫子的爬动。
我们有时大概真得这样,--就像战时英国为节约能源而在火车站设置的宣传牌∶"你有必要做这一次旅行吗?--我们要这样询问一下我们自己∶"你有必要做这样一件事吗?"以节省我们的生命和精力。
人们总是乐于谴责无所事事,而碌碌无为不更应该受到谴责?特别是当它侵害到心灵也许是为了接纳更崇高更神圣的东西而必须保有安宁和静谧的时候。在梭罗于瓦尔登湖度过的第一个夏天,他没有读书,他种豆子,有时甚至连这也不做。他不愿把美好的时间牺牲在任何工作中,无论是脑的工作或手的工作。他爱给他的生命留下更多的余地。他有时坐在阳光下的门前,坐在树木中间,从日出坐到正午,甚至黄昏,在宁静中凝思,他认为这样做不是从他的生命减去了时间,而是比通常的时间增添了许多、超出了许多。
八
美国的十九世纪被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是独特的美国文化诞生和成长的时期,是继政治独立之后美国精神、文化从欧洲大陆的母体断乳而真正独立的时期。这一时期中以爱默森和梭罗等为代表的"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思潮尤其令人注意,爱默森的《美国学者》的讲演被人称为是"我们思想上的独立宣言"。
"超验主义"这一并不确切的戏称也许只在认识论的意义上表现了这一思潮的一个特征,即崇尚直觉和感受,这一思潮更重要的意义是体现在它热爱自然,尊崇个性,号召行动和创造,反对权威和教条等具有人生哲学蕴涵的方面,它对美国精神文化摆脱欧洲大陆的母体而形成自己崭新独特的面貌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而梭罗比演说和写作更多地是实践和行动,在他的性格中,那种崇尚生命和自然、崇尚自由和独立的精神,和那种曾经在美国的开发,尤其是西部的开发中表现出来的勇敢、豪迈、粗犷、野性的拓荒者精神不是有着某种联系吗?
九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哲学和著书立说联系到了一起,似乎非著书不足以立说,非立说不足以成为一个哲学家。可是,人们往往忘记了最早的哲学都不是写出来的,无论在东方、在西方。苏格拉底和孔子的哲学都只是门徒与后人对他们生活和谈话的笔录。而还有那些没有流传下来的呢?哲学是一种显示,有时是有意、有时是无意的显示,有时连显示都不是,甚至于是一种有意的隐蔽,那么,去注意人们的生活吧,要并不亚于注视书本。
梭罗也谈到过哲学,他说∶"近来是哲学教授满天飞,哲学家一个没有。然而教授是可羡慕的,因为教授的生活是可羡慕的,但是,要做一个哲学家的话,不但要有精美的思想,不但要建立起一个学派来,而且要这样地爱智慧,从而按照智慧的指示,过着一种简单、独立、大度、信任的生活。"他做了他所说的,他比许多哲学教授更像是一个哲学家,一个具有古朴遗风的哲学家。他不单纯是从书本中熬出一点学问,他贡献给我们的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十
梭罗还有另外的一面,这一面也许在《瓦尔登湖》中并没有明白的展示,但不了解这一面就不能完整地把握梭罗的性格。这一面即不是避世而是入世的一面,不是作为隐士而是作为斗士的一面,虽然不是约翰·布朗那样进行暴力反抗的斗士,而是作为主张非暴力反抗的斗士,但他的看法似乎比前者更清醒、更深刻,看到了问题的更深症结所在。
梭罗反对美国的奴隶制度,反对美国对墨西哥的侵略,他对人类社会中他认为是恶的东西的憎恨程度不下于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他曾因拒绝交税而坐过监狱,一八四九年他发表的一篇著名论文《公民的不服从》(作为单行本出版只是一本薄薄的小书)被人认为是历史上改变世界的十六本书之一,他倡导的"公民的不服从"( civil disobedience)的思想对托尔斯泰、罗曼·罗兰、印度圣雄甘地和马丁·路德·金都曾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在他那里,有着某种隐士和斗士的奇妙结合。
十一
梭罗并不希望别人成为和他一样的人,因为他希望自己也不总是过去所是的人。他不执意要做一名隐士,他想隐居时,他就来了,他觉得够了时,他就去了。
他当然不会像李固《遗黄琼书》中指斥的那样以处士之名"纯盗虚声",他大概也不会像孔稚圭的《北山移文》那样壮怀激烈地谴责不再隐居的人。他注重的是生活得自由,而不是执着于某一种外在的生活方式。
他明确地说他希望世界上的人,越不相同越好。但他愿意每一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出并坚持他自己的合适方式,而不要简单地因袭和模仿他父亲的、或母亲的、或邻居的生活方式。他是一个天生的倡异议者,对每一个建议本能的反应是说"不"。而现在有什么人愿意做人中的黄蜂呢?人们更喜欢在互相恭维的泥淖中打滚。
他的善意和同情并不表现为顺从别人,他的坚定和明智也不要求别人的顺从。他要自己绝对自主,也要每一个人都绝对自主。可是一个人仍然可以这种意义上成为和他一样的人∶即成为一个与任何其他人(当然也包括梭罗)不同的人,成为一个可以说这一句话的人——
我是我自己。
十二
从一八四五年七月四日到一八四七年九月六日,梭罗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边,差不多正好两年零两个月。瓦尔登湖不仅为梭罗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也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这块地方可能并不是我们现在正匍匐的地方,但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出发去寻找它。它不仅是我们身体的栖所,也是我们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家园;它给我们活力,给我们灵感,给我们安宁。我们可能终老于此,也可能离开它,但即使离开,我们也会像安泰需要大地一样时常需要它。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曾如此谈到这种心灵故乡的意义∶
"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像是过客;从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浓荫郁郁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戏其中的人烟稠密的街衢,对他们说来都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宿站。这种人在自己亲友中终生落落寡合,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孑身独处,也许正是在本乡本土的这种陌生感才逼着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说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隐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习性和癖好,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巳离开的土地。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的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在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像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就熟稔的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安静。"
而梭罗是幸运的,他出生的地方就是他精神的故乡。不过,从他的祖先是从法国古恩西岛迁来而言,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寻找,一种失而复得。谁知道呢,也许他更其遥远得多的祖先(梭罗决不会以自己是美洲士著的后裔为耻的)曾冒死漂洋过海,而现在梭罗又重新找到了他的故乡。
十三
世人不断致力于占有更多的东西,梭罗也另有一种奇特的占有;世人纷纷地购进卖出,梭罗也另有一种奇特的购买方式。在他看来,如果你喜欢某处庄园,喜欢某处风景,你不必用金钱买下它,在它里面居住,而是要经常在心里想着它,经常到它那里去兜圈子,你去的次数越多,你就越喜欢它,你就越可以说是它的主人,就像一个诗人,在欣赏了一片田园风景中的最珍贵部分之后就扬长而去,那庄园主还以为他拿走的仅只是几枚野苹果,诗人却把他的田园押上了韵脚,他拿走了精华,而只把撇掉了奶油的奶水留给了庄园的主人。
这种购买付出的不是金钱,而是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它付出的是一颗挚爱的心,还有体力,它得到的自然也更珍贵。这种占有是不为物役的占有,也是一种不妨碍他人占有的占有。
瓦尔登湖,我没有去过,不知道那是怎样一个湖,不知道它今天是否变成了某一个人的产业,可是,我们不总是可以在前面的意义上说——
瓦尔登湖,梭罗的湖。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3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网站更新速度:4分
使用便利性:9分
书籍清晰度:5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是否包含广告:6分
加载速度:3分
安全性:5分
稳定性:4分
搜索功能:6分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txt(515+)
- 收费(163+)
- 四星好评(351+)
- epub(426+)
- 无盗版(538+)
- 图书多(171+)
- 实惠(158+)
- 无水印(467+)
- 藏书馆(631+)
- 差评少(337+)
- 目录完整(247+)
- 书籍多(459+)
- 少量广告(274+)
下载评价
- 网友 曾***玉: ( 2024-12-31 07:14:34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融***华: ( 2025-01-02 05:23:13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国***芳: ( 2024-12-14 23:02:27 )
五星好评
- 网友 车***波: ( 2025-01-05 22:06:38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苍***如: ( 2025-01-09 17:21:19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寇***音: ( 2024-12-13 19:11:04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温***欣: ( 2025-01-01 14:01:12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孙***美: ( 2024-12-28 09:12:36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印***文: ( 2024-12-11 22:58:48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石***烟: ( 2025-01-03 03:43:32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宫***玉: ( 2024-12-27 23:34:30 )
我说完了。
- 网友 濮***彤: ( 2024-12-31 00:52:21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冯***卉: ( 2024-12-29 19:21:48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辛***玮: ( 2025-01-04 17:01:45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英汉银行与金融词典(第二版)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我的英文名叫笨Andrew.蒋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9787564353704 ; 978-7-5643-5370-4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古(第一辑)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性格心理学:性格解密与养成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中公2016银行业专业人员初级职业资格考试辅导用书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考点精讲及归类题库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星际特工6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国际象棋入门教程(全彩图解版)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人民 联盟文库 郭沫若传(人物传记) 黄曼君、王泽龙、李郭【正版书】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乐理小白的写歌秘籍 歌词写作基础教程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房地产开发企业并购法律业务指南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6分
人物塑造:7分
主题深度:5分
文字风格:5分
语言运用:3分
文笔流畅:4分
思想传递:6分
知识深度:5分
知识广度:4分
实用性:8分
章节划分:3分
结构布局:4分
新颖与独特:6分
情感共鸣:8分
引人入胜:7分
现实相关:7分
沉浸感:9分
事实准确性:6分
文化贡献: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