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唐宋之际礼学思想的转型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12:05

唐宋之际礼学思想的转型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唐宋之际礼学思想的转型精美图片
》唐宋之际礼学思想的转型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唐宋之际礼学思想的转型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08068019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9
  • 页数:471
  • 价格:59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12:05

内容简介:

古人如何理解“礼”,是礼学思想史叙述的基本视角。礼是人为创作,还是自然生成?圣人制礼的实质是制作经典,还是保存历史制度?礼如何实现教化的意义?对这些核心议题的不同探讨,构成了传统礼学演进发展的张力。

礼学发展到唐宋之际,以文本解释为主的汉唐注疏传统日渐枯竭,宋人开始在“追法三代”的信念下,为“礼”重建思想根基。本书梳理了从赵匡、杜佑、聂崇义、刘敞、陈祥道,再到李觏、王安石、张载、二程、吕大临的礼学研究,最终落脚在朱熹对于不同礼学方法与思想的统摄上。这些唐宋之际的思想家对礼的规范性来源和人性论基础进行了重新阐释,由此实现了礼学思想与礼仪实践的历史转型。


书籍目录:

序言 乔秀岩

绪论

第一节 礼学的类型

第二节 唐宋之际的礼学思想概观

序章 后义疏学时代的经典危机

第一节 注疏的文本解释特征及其衰落

第二节 唐代官方礼学的技术化

第三节 玄宗朝礼文之变

第一章 礼义、历史传统与中晚唐礼学

第一节 赵匡“禘论”及其经学

第二节 杜佑《通典》与“通礼”传统

第三节 中晚唐礼书编纂中的礼学

第二章  历史传统中的儒学困局:北宋前期礼制变迁中的制礼思想

第一节  太祖、太宗、真宗前期对晚唐五代礼学与礼制的继承

第二节  法唐与儒学潜流:真宗朝中后期的祭祀礼制

第三节 仁宗朝礼制中的儒学与“祖宗之法”

第三章 追法三代:礼制复古与考证方法在礼学中的兴起

第一节 依经复古:李觏对汉唐注疏的继承与调整

第二节 刘敞的礼经学及其意义

第三节 考见三代:新学与礼学考证方法的发展

第四章 自然之礼与成圣之学

第一节 礼法与成圣:李觏《礼论》及其困境

第二节 王安石的性情论:基于礼乐论视角的重构

第三节 理学与礼的重塑

终章 北宋礼学遗产与朱子礼学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冯茜,1988 年出生,四川成都人。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现为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经学文献、礼学与礼制史的研究。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沈文倬认为:“在古代,’字本有广狭义:就广义说,凡政教刑法、朝章国典,统统称之为礼就狭义说,则专指当时各级贵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经常举行的祀享、丧葬、朝觐、军旅、冠昏诸方面的典礼。”3钱玄云:“古之所谓礼,本指祭祀鬼神之事,随社会发展,礼之范围逐步扩大,由祭祀之礼而及于人伦之各种规范,再而至于有关政教之典章制度。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古人如何理解“礼”,是礼学思想史叙述的基本视角。礼是人为创作,还是自然生成?圣人制礼的实质是制作经典,还是保存历史制度?礼如何实现教化的意义?对这些核心议题的不同探讨,构成了传统礼学演进发展的张力。

礼学发展到唐宋之际,以文本解释为主的汉唐注疏传统日渐枯竭,宋人开始在“追法三代”的信念下,为“礼”重建思想根基。本书梳理了从赵匡、杜佑、聂崇义、刘敞、陈祥道,再到李觏、王安石、张载、二程、吕大临的礼学研究,最终落脚在朱熹对于不同礼学方法与思想的统摄上。这些唐宋之际的思想家对礼的规范性来源和人性论基础进行了重新阐释,由此实现了礼学思想与礼仪实践的历史转型。


精彩短评:

  • 作者:席缪 发布时间:2020-11-20 13:52:11

    是预流的选题,也是水平线之上的著作,因为是历史学的标准写法,所以给人的阅读感,应该要比《礼是郑学》好很多。因为调子起的太高了,所以有太多不满掺杂在这本书里面了,原本应该放在重点分析的真宗至徽宗的等级制变化,结果被困囿于真宗朝的琐碎分析里无法自拔。导致在真宗之后的叙事中极其混乱,李覯之后接刘敞,刘敞之后居然接的张载,这样奇怪的顺序和古老的叙事,让人想起了侯外庐。如果只分析北宋也好,以二程为止,这样就能看到二程礼学中的复杂面向。但又不甘心,要从大家都愿意谈两句的朱子落尾。虽然朱子部分很多精彩之处,但导致徽宗朝的叙事被迫开天窗,二程被黜为朱子之先的群雄。因此读完之后,会有很深的失落感,感觉到以历史学开头却以哲学分析来装扮自己。

  • 作者:鹅笼先生 发布时间:2020-06-23 00:03:00

    北宋礼学研究的里程碑。

  • 作者:平凡的老鱼 发布时间:2022-08-10 17:53:17

    这本书虽然分成好几部分来讲的,但是整体的连贯性略差一些,第二章插入的就挺奇怪的,2.5之前可以合到第3章, 2.6之后的内容,也不知道在哪里用到了,放着有点奇怪。总体内容还行, 也比较全,3.5星吧。

  • 作者:多闻阙疑 发布时间:2020-07-08 21:41:15

    思想史路数,用“礼学的类型”给唐宋经学转型提供了系统性的解释

  • 作者:三清喵 发布时间:2022-05-01 22:15:41

    90分,迄今为止北宋礼学思想研究的巅峰。基于唐宋变革说的理论,将唐宋之际的礼学变迁分作三个阶段,主张古人对礼学的解释具有文本性、普遍性、历史性三种路径,始于唐代赵匡与杜佑,成于北宋李觏、二程、陈祥道等。比较遗憾的是,全书虽系经学史的视角,却守哲学史的家法,擅长定点打桩式勾连线索。李觏、二程之流在北宋时期究竟有多大影响,恐怕更多是后世儒教赋予的价值,司马光、王安石、三苏似乎更具历史的意义。与此同时,儒教本位论遮蔽了许多关键性问题。譬如其宣称中晚唐儒学复兴,此论更多是后世儒家的想象。又如其断言李隆基以个人权威改造儒家礼制,认为赵恒亦步亦趋模仿明皇,显系过度抬高前者、过分贬低后者。两者以道改儒,自有道家逻辑,更有儒臣配合,此点不容小觑。

  • 作者:迟权 发布时间:2020-10-10 05:59:33

    最后讲义理的章节有些无聊。如果说华喆老师的《礼是郑学》意在重估“今古文”的传统认识与窠臼,那么冯茜老师此书则提示我们对“汉宋学”的概念再作思考。华老师谓应当关注一个断代,就很期待他们在元明清这个断代上的发挥。


深度书评:

  • 制造棱镜:唐宋变革的礼学回答

    作者:逢渠 发布时间:2023-08-15 11:39:48

  • 七个问题丨冯茜:礼学研究重在揭示古人生活中的价值信念

    作者:三联学术 发布时间:2024-03-18 16:58:55

    三联学术通讯:七个问题丨冯茜:礼学研究重在揭示古人生活中的价值信念

    第一问

    三联学术通讯:你的新著《唐宋之际礼学思想的转型》刚刚在三联出版了,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你对“礼学”的理解,以及“礼学”与历史学中的制度和风俗研究的关系?

    冯茜

    :这是一个很难简单回答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不断反思的问题。在历史学领域里,研究的展开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研究对象的内涵和外延,知道它的边界在哪里,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在我一开始接触礼学时,都是不甚清楚的。

    礼学研究相对于历史学的其他门类还比较不成熟,从事礼学研究会经受更多的困惑迷茫,但却非常自由

    ,没有所谓的“常识”需要记忆,也没有太多需要抛弃的前见、教科书式的定义,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坚持阅读、保持反省。

    “礼”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存在形式异常丰富,上到朝堂仪制,下到民间礼俗,都可以被归入“礼”。研究历代实际生活中的礼制、礼俗,无论它们是否具有儒家经典根据,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讲,都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那么在礼制史、风俗史之外另立礼学研究,其必要性何在呢?这就涉及传统礼学的自身旨趣。如果把“礼学”简单解释成“对礼的研究”,容易流于宽泛,“礼学”的边界便不够清楚。若将古人的“礼学”之“礼”视作一种特指,特指古人心目中由圣人奠立、于经有据之“礼”,

    这样的“礼”,不仅是具备特定功能的一系列制度,更是古代社会基本价值和生活意义的载体。比如宋人将“礼”解释为天地自然的理,虽不无问题,却异常鲜明地突显了“礼”的地位,而阐释这一意义上的“礼”,正是古代礼学的职责所系。因此,通过礼学研究,有助于将古人生活经验中的价值信念更好地揭示出来。

    基于上述特指的“礼学”,经典解释自然成为传统礼学非常核心的内容,其次是经典礼制在实际生活中的实践问题,最后还包括对礼的义理阐释。研究这些方面需要触及文献学、历史学、哲学等知识领域。由于礼学的各个层面一体相关,因此需要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储备、学术训练有效地整合起来,这既是礼学研究的困难所在,但也不妨看成礼学能够为不同学科的沟通搭建平台。

    第二问

    三联学术通讯:新书中重点推进了唐宋之际的礼学,它有哪些比较鲜明的特征?

    冯茜

    :这一问题让我想起一开始进入这一时段时的“武功尽失”之感——原来熟悉的文本阅读方式在宋代礼学面前是不太有效。刚开始学习礼学时,入门阶段的读书是从注疏入手,也跟桥本老师(乔秀岩)学习了很多阅读注疏的方法;藉由和老师一起修订王文锦先生点校本《周礼正义》的机缘,又渐渐熟悉了《周礼正义》及部分清代礼学文献,这些大体是比较成系统的著述。古人云“知人论世”,一部作品的理解,除了作品自身内容以外,有时还有必要还原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但彼时的我非常专注于对作品内容的内在理解,也只擅长把握那些系统性、理论性特别强,同时相对抽离于历史环境的作品。历史主义或许认为这样的作品根本就不存在,从而完全拒斥这类解释策略。

    我现在依然相信独立的文本解释的价值,只是通过对唐宋之际以及宋代礼学的研究,迫使我在文献之外,必须关注礼的历史、人的思想层面。

    从汉唐礼学、清代礼学折返回宋代礼学时,那种强烈的陌生感中正蕴含了宋代礼学的自身特征。我一开始的失败在于将陌生事物简单转化为自己熟悉的思维模式,而研究过程中的一大成长就是学会直面这种陌生,然后尽力理解它,同时敢于质疑自己原本相信的东西。

    我想从看似具体而表象,但可能是问题所在的地方谈论中晚唐至北宋礼学的特征。首先,传统礼学非常核心的一个层面在于经典解释,而在北宋时期的礼学中,很难找到特别成系统的《三礼》经典解释作品。反观注疏,为什么注疏的解释会呈现比较强的系统性?是因为无论郑注还是义疏,都将经典作为理论性的文本进行讨论,“礼”首先是圣人书写的典籍。汉唐之间,实践礼制和理念性的经典礼制之间可以存在很大差别,但这种差别并不构成特别根本的问题,因为二者本身处在不同的层面上;而中唐开始出现的一个趋势,是将经典礼制和历史中的实践礼制放在同一个层面讨论。这其中就发生了对于经典、对于礼的理解的根本变化,极大地改变了经典的阐释方式。其次,在我看来,宋代礼学存在某种程度的撕裂,这种撕裂感或许源于我仍然没有充分地理解它。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将经典礼制放在历史层面进行讨论,极大促进了礼的制度性、经验性研究;而宋代理学对礼学的一个重要影响,是理解方式上的规则化。这两个层面的并行发展,或许可以说是宋代礼学的重要特征。

    第三问

    三联学术通讯:书中说到的“思想转型”具体是如何展开的,过程如何,最后迎来了什么样的结局?

    冯茜

    :为思想勾画脉络是一件危险的事情,这其中存在对历史事实的简化,因而可能是不准确的;看似连贯的脉络,其成立背后可能存在大量建构的因素,因而是主观的。

    既然已经预见到这些问题的存在,为什么还要继续选择这种脉络化的写作方式?这一方面是出于在历史系研究礼学的焦虑,希望写出的东西能具有一定的叙事性,虽然讲出的故事可能不太有趣;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在于,

    我从事这项研究时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回答汉唐礼学如何走向两宋礼学,而这一问题本身便蕴含了对历史过程的预设。解答这一问题的意义,不仅在于学术思想层面,更关涉到如何理解古代礼仪生活实践方式的变化。

    对这段历史过程的梳理,既是将思想的变化作为历史现象加以客观考察,又有着特定的诠释功能,因此思想史脉络在某种程度上的主观性,于我而言并非不可接受的问题。相比历史写作在客观性上达到的程度,我更希望追求议题的启发性和开放性。因此,在阐述具体的历史过程之前,首先向读者呈现我对礼学的基本理解,以及用于描述思想及其历史的基本概念。

    小书尝试对思想的转型提供两个互为表里,但从根本上属于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解释。一是基于礼的类型划分而对唐宋礼学变化做出的理论描述。前面谈到,汉唐礼学之所以以经典的文本阐释为核心,是认为圣人制作首要体现为经典的创制。中晚唐开始,经典礼制开始被放在了与实践礼制同一层面,其实体现了礼观念的深刻变化。圣人制作的实质不是创制理论性的经典,而是制作历史上实存的制度,经典是实际制度的记录。礼的历史性被突出出来。表现在实践问题上,“时”可以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合理性根据;表现在礼学研究方法上,出现了像陈祥道《礼书》这样以制度器物为纲来组织经典文本,广徵文献的考证性作品。汉唐时期,阐发礼义与经典的文本理论阐释是同一个过程。但在宋代,当经典礼制被放在历史制度的层面加以讨论时,礼义的阐释反而能够获得进一步的抽象,并为制度奠立超越于历史之上的价值标准。张载喜欢讨论读经与穷理的先后关系,就在于二者已经可以区分为两个过程。礼义相对于经典、制度而言,具有了更根基性的地位。小书将唐宋之间的礼学变化概括为经典本位的礼学,向制度本位、礼义本位的礼学转变,其背后是礼观念的深刻改变。这中间还有许多需要澄清的地方,在此就不向读者一一详述了。

    在上述理论层面之下,

    小书尝试给出的是一个真正历史的叙事脉络,它由具体的人、事所构成和推动

    ,例如杜佑等中晚唐思想家面对礼制实践的态度与选择;北宋礼制变迁中的困境;“回向三代”与考证礼学的兴起;“成圣”问题的挑战与宋儒对礼与心性关系的重构等等。至于结局,我们知道朱子礼学在元明甚至清代都有进一步的展开和影响。

    北宋礼学是理解朱子礼学的重要前史,从这一角度或许可以说,朱子礼学既是北宋礼学的终点,也是另一个开端。

    ……

    完整图文请见

    三联学术通讯:七个问题丨冯茜:礼学研究重在揭示古人生活中的价值信念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9分

  • 文字风格:8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7分

  • 结构布局:6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8分

  • 引人入胜:9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8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 网站更新速度:8分

  • 使用便利性:9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6分

  • 加载速度:9分

  • 安全性:5分

  • 稳定性:7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下载快(170+)
  • 少量广告(602+)
  • 简单(124+)
  • 在线转格式(622+)
  • 差评(182+)
  • 傻瓜式服务(678+)
  • 书籍多(448+)
  • 盗版少(250+)
  • 图书多(210+)
  • 服务好(434+)
  • txt(225+)
  • 赞(120+)
  • 无颠倒(234+)

下载评价

  • 网友 孙***夏: ( 2024-12-11 20:03:14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冯***卉: ( 2024-12-13 01:34:00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曾***文: ( 2024-12-30 08:16:54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宓***莉: ( 2024-12-10 22:47:29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谢***灵: ( 2025-01-02 18:15:37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丁***菱: ( 2024-12-10 11:51:07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濮***彤: ( 2024-12-23 07:17:54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冯***丽: ( 2025-01-02 16:35:24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寇***音: ( 2024-12-20 23:12:55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堵***洁: ( 2024-12-16 03:34:13 )

    好用,支持

  • 网友 曾***玉: ( 2025-01-04 10:47:34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步***青: ( 2024-12-11 12:50:09 )

    。。。。。好

  • 网友 芮***枫: ( 2025-01-08 16:11:12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石***烟: ( 2024-12-10 14:38:00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