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娜·鲍什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皮娜·鲍什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皮娜·鲍什(Pina Bausch,1940—2009),德国著名舞蹈家、现代舞编导家,“舞蹈剧场”的创立者。对20—21世纪的舞蹈、舞台艺术乃至当代艺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是英语世界第一部全面研究鲍什舞蹈生涯和舞蹈艺术的著作,作者通过第一手的笔记和访谈资料,对鲍什的生平、思想、代表作品、创作方法、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索。本书作者是专业的舞蹈艺术研究者和实践者,多年研究皮娜·鲍什,编著有《皮娜·鲍什研究及评论集》,对皮娜·鲍什的艺术有全面、深刻、独到的见解。
本书的亮点之一在于结合具体的舞蹈剧场案例《交际场》,对鲍什舞蹈剧场的创作方法和实践进行了解剖式分析,发人深省;亮点之二在于参照皮娜·鲍什的编舞和教学方法,编写了一整套供舞蹈家实际操练使用的指南,对于从事舞蹈和戏剧的读者尤其具有实用价值。
◎编辑推荐
皮娜·鲍什有一句名言:“我在乎的不是他们如何动,而是他们为何而动。”鲍什的舞蹈将人物与场所深度结合,从中缔造出全新的传达艺术理念的方式,晦暗与光明、绝望与希望交织出现,可谓在舞蹈剧场中重置了人的存在本身。而观众在观看演员舞蹈的过程中,他们的观感、反响和理解,也构成作品的一部分。
“每一次,你都是初学者。”声名已如日中天的皮娜·鲍什在采访时这么说。也许这正是她成功的秘诀:从不自我重复,永远在挑战习惯。每一部作品诞生,她都带给世界新的东西,新的冲击;而即便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时间也在自我裂变。因此,她的影响如此广泛,长远,她值得认真阅读。
如果你只是阅读她留下的影像,你既无法感受到她的舞蹈剧场的现场性,也很难把握她的思想。是的,当代多少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都认为她的舞蹈是哲学,是思想。只有书本可以抵达舞蹈静止之处的思想。而关于皮娜·鲍什,你目前找不到多少中文读物,更找不到哪本书像这本一样,让你觉得皮娜·鲍什近在咫尺。她仿佛就在你的身边,只要你打开这本书。
◎业界推荐
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与学者来说,本书不可或缺。
——《剧场》(Theaterforschung)
皮娜·鲍什的作品无疑构成20世纪创造力的高水位线。但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她是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在任何可想象的媒介中的源泉。
——作家,巴尼·诺里斯(Barney Norris)
她挖掘日常生活的欢乐与恐惧、挫折与困惑,寻找隐藏在这些情感里的真相。
——罗伊德·克莱门卡(Royd Climenhaga)
她是当代的经典。
——德国舞评人彼得·施达姆
皮娜·鲍什质疑公认的、既定的社会和性别结构,用她的舞蹈语汇竭力为女性辩护,使她们免受具有侵略性、破坏性的父权制的影响。她的舞作没有故事,而是直接的、个人的和普遍的人性体验。
——曹利群,著名乐评人
“舞之,跃之,否则我们终将迷失”,我小心翼翼地将这句话揣在口袋里。这句宛如生命的箴言,始终定格在开机屏幕上。生死在旋舞中,别叫心在身里死去。皮娜让我变了一个人。
——庄加逊,作家、译者
书籍目录:
路
引 子/成为皮娜·鲍什/鲍什的影响
境
不言而喻/成功之道/表现即方法,方法即表现/相互寻找
《交际场》
为什么选择《交际场》/作品的形成/演出/经历的考古学
操 练
重设舞台存在感/基本要素/寻找动作情节/组织编排
作者介绍:
罗伊德·克莱门卡(Royd Climenhaga),英国艺术史学者、舞蹈评论家,目前任教于纽约市的新学院大学尤金·朗学院,主编有《皮娜·鲍什研究及评论集:舞蹈剧场的前世今生》(The Pina Bausch Sourcebook, the Making of Tanztheater)。
译者王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莎士比亚戏剧与英国诗歌。所编教材及学术专著主要有《英国文学阅读与欣赏》《二十世纪英国文学选读》《英国当代社会与文化》(编著)与《戏剧文体分析》等,译有《马尔克斯评传》《格特鲁德·斯坦因评传》《阿加莎消失的11天》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没有什么能帮我。我曾经做过的也没用。那已经做完了。每一次,你都是初学者。其实,我想放弃,但是我没有……说起来挺复杂的。做事需要那么大的勇气,而我又是那么脆弱。这是让人动感情的事情。我几乎睡不着,想方设法去睡,还是不行。我想得太多了。就好像我的头脑在妨碍我。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让我给弄得那么复杂。一部作品创作完毕之后,感觉会更差。到了一定程度,我就想:“这是最后一次了。我再也不干了。”可是,过后你又想:“我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停下来。应该马上做一部新作品。”内心深处,我会有各种极端的想法。挺可怕的,很恐怖,你不断往下沉,往下沉,但是无法放弃,因为舞蹈演员总是在那里,他们期望你做出点什么。
20世纪60年代,实验戏剧开始重新定义主观性和舞台上本色表演的概念,他们的理论依据通常是戏剧界的叛逆者,法国戏剧理论家安托南·阿尔托有预见性的理念。经过各种流派的戏剧艺术家的实验,创造舞台世界而不是在舞台上打造一个世界成为可能,演员从关注戏剧人物关系,转变为关注内在而真实的人际关系。
批评家安妮塔·芬克尔(Anita Finkel)称:“鲍什容不得我们拒绝接受人的本性,我们的反应是愤怒。有些人禁不住要回避鲍什的剧场,因为观看真实的血肉之躯实在是太痛苦,难以承受,他们不去看也是对的——一旦进了剧场,鲍什不可避免地会让你感受到人体的脆弱。”
舞蹈剧场作为舞蹈与戏剧两种形式的混搭,同时为两种艺术体裁开创了新维度。从根本上说,这个术语代表了旨在形式与内容两方面创新的一种剧场形式。
他们探索舞台表演的新方法,并随后为其他编舞和戏剧艺术家提供途径,探索新的演出手法,用这种手法去解释和利用演员躯体在舞台的真实存在,不用尝试让他们的躯体去完成客观的技术动作,在一个戏剧故事里表现人物性格的时候,也无须设法让他们的躯体去代表什么别的意义。
鲍什这些根据亲身经历创作出来的片段,暴露了将我们的经历交织起来的内在潜流。舞台形象不是说教性的,不会告诉我们如何去感受,但是提供了一种体验,假如我们所寻找的是作品的意义,我们需要将自身意义投射进去才能完成这种体验。在《在山上听到的呼喊》(Gebikge,1984)这部作品里,一阵紧张纷乱的活动之后,演员全部跑下场,剩下扬·米纳里克沉默地、居高临下地站在贝亚特丽切·利博纳蒂(Beatrice Libonati)身边,她背向观众跪在地上,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她把裙子拉到头上,裸露出后背,米纳里克做出鞭打的动作,然后我们发现他手里拿的是一支口红,在她的背上留下一道红色的痕。每用口红抽打一下,米纳里克都会朝观众看过去,期待赞赏,等待有人反对,做出“下一个是谁?”的暗示。女演员缓缓地做出带有仪式感的动作,低着头,裙子拉起来,背上一道道粗粗的、红色的痕,看上去很疼痛。米纳里克一声不吭地走了,女人继续她的仪式我们只能自己去解读这个舞台形象,能够为作品的阐释提供导向的,只有这个形象周边的其他性压迫形象,以及我们对性暴力的感觉和愤慨。
鲍什并没有试图说服我们相信任何东西,所以作品里并没有能够感受到的道德观念。因为没有强加于你,你就必须从自己的内心去寻找发现。归根结底,这就是鲍什表现手法的目标所在:要求观众从内心寻找途径,去理解她所发现的形象。鲍什在展示我们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是毫不留情的。她以苛刻的方式,展示一个苛刻的世界。你的反应或者是震惊——因为你已经将自己与这个真相隔离开了,或者是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因为你也曾经这样挣扎过。
寻找一个能够将观众带入剧情的动作,或者一个可以捕捉到逼真体验的手势,这不是舞蹈剧场的追求。舞蹈剧场审视的是我们的经历,是我们日常与更广泛的文化相关联的经历,是我们不顾一切地去寻找关联意义的亲身体验。对这种经历的表现既是真实的——因为反映真实状况是难能可贵的,也是...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内容简介
皮娜·鲍什(Pina Bausch,1940—2009),德国著名舞蹈家、现代舞编导家,“舞蹈剧场”的创立者。对20—21世纪的舞蹈、舞台艺术乃至当代艺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是英语世界第一部全面研究鲍什舞蹈生涯和舞蹈艺术的著作,作者通过第一手的笔记和访谈资料,对鲍什的生平、思想、代表作品、创作方法、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索。本书作者是专业的舞蹈艺术研究者和实践者,多年研究皮娜·鲍什,编著有《皮娜·鲍什研究及评论集》,对皮娜·鲍什的艺术有全面、深刻、独到的见解。
本书的亮点之一在于结合具体的舞蹈剧场案例《交际场》,对鲍什舞蹈剧场的创作方法和实践进行了解剖式分析,发人深省;亮点之二在于参照皮娜·鲍什的编舞和教学方法,编写了一整套供舞蹈家实际操练使用的指南,对于从事舞蹈和戏剧的读者尤其具有实用价值。
◎编辑推荐
皮娜·鲍什有一句名言:“我在乎的不是他们如何动,而是他们为何而动。”鲍什的舞蹈将人物与场所深度结合,从中缔造出全新的传达艺术理念的方式,晦暗与光明、绝望与希望交织出现,可谓在舞蹈剧场中重置了人的存在本身。而观众在观看演员舞蹈的过程中,他们的观感、反响和理解,也构成作品的一部分。
“每一次,你都是初学者。”声名已如日中天的皮娜·鲍什在采访时这么说。也许这正是她成功的秘诀:从不自我重复,永远在挑战习惯。每一部作品诞生,她都带给世界新的东西,新的冲击;而即便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时间也在自我裂变。因此,她的影响如此广泛,长远,她值得认真阅读。
如果你只是阅读她留下的影像,你既无法感受到她的舞蹈剧场的现场性,也很难把握她的思想。是的,当代多少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都认为她的舞蹈是哲学,是思想。只有书本可以抵达舞蹈静止之处的思想。而关于皮娜·鲍什,你目前找不到多少中文读物,更找不到哪本书像这本一样,让你觉得皮娜·鲍什近在咫尺。她仿佛就在你的身边,只要你打开这本书。
◎业界推荐
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与学者来说,本书不可或缺。
——《剧场》(Theaterforschung)
皮娜·鲍什的作品无疑构成20世纪创造力的高水位线。但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她是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在任何可想象的媒介中的源泉。
——作家,巴尼·诺里斯(Barney Norris)
她挖掘日常生活的欢乐与恐惧、挫折与困惑,寻找隐藏在这些情感里的真相。
——罗伊德·克莱门卡(Royd Climenhaga)
她是当代的经典。
——德国舞评人彼得·施达姆
皮娜·鲍什质疑公认的、既定的社会和性别结构,用她的舞蹈语汇竭力为女性辩护,使她们免受具有侵略性、破坏性的父权制的影响。她的舞作没有故事,而是直接的、个人的和普遍的人性体验。
——曹利群,著名乐评人
“舞之,跃之,否则我们终将迷失”,我小心翼翼地将这句话揣在口袋里。这句宛如生命的箴言,始终定格在开机屏幕上。生死在旋舞中,别叫心在身里死去。皮娜让我变了一个人。
——庄加逊,作家、译者
精彩短评:
作者:Transience 发布时间:2022-04-05 19:02:27
皮娜说,我在乎的不是他们如何动,而是他们为何而动。生活之于我们,又何曾不是这样?舞蹈编排过程中有很多存在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的样貌,直面脆弱、敏感,而产生了很大的力量。
作者:莱克尔博德 发布时间:2022-04-04 08:42:24
「2022-No. 14」
一次全新的,带来无限思考的阅读。
作者并不集中展现皮娜的成长经历,而是把重心放在了她是如何成为她的,包括舞蹈剧场概念的形成,如何通过「提问」的方式明确创作主题,得到演员「为何而发出动作」的情感依托,继而搜集素材,整理重组素材片段,在沟通中寻找使观众参与并「唤起情感」的方法,形成观演一体的,同步参与的创作理念。
作者深入简出,在整理诸多信息,重建皮娜创作方式和理念的过程中,是充满爱和尊重的,所以即便是讲类似创作理念相对枯燥的内容时,也能找到有趣的切入点,带领读者进入皮娜的舞蹈世界,这样的创作方式远大于简单的人物传记,同时作者真的读懂了皮娜,「是彼此的经历让我们迅速成为至交成了可能」。
作者:阿梦 发布时间:2022-03-24 10:25:08
作者以皮娜的《交际场》、《春之祭》、《蓝胡子》、《穆勒咖啡馆》等作品,解析皮娜的创作思想与创作方法。皮娜以舞蹈以肢体表现人的内心与人际的碰撞,艺术带给人的不是理论或者公式,更多的是种触达灵魂深处激起回响的主观体验。
作者:LY_Olive 发布时间:2021-12-14 15:13:35
一同考试的小伙伴向我推荐的教材,买书还会赠送相关配套网课,但个人感觉网课里的老师讲的很糊弄学,于是就干脆放弃了课程。只连夜看了一些高频考点,再加上之前考其他试的底子,最后63分低空飘过了。
作者:胡桑 发布时间:2021-11-14 14:00:41
表现即方法,方法即表现。鲍什让身体通过舞蹈成为了天使的替身。
作者:a la de la 发布时间:2022-03-18 16:53:24
翻译的很清楚,作者总结的思路清晰,逻辑通顺
深度书评:
创作的轻盈与沉重
作者:杨三十 发布时间:2022-04-07 13:51:12
因为之前Echo放了《皮娜》的纪录片,一个对身体几乎没有感知的人,在那个纪录片里居然也同样感受到了情绪的共振,即便不会像Echo一样有更多具象的想象。所以在Echo看完后,也赶紧来看这本书。
最开始的时候,关于身体的思考会被启发,或许我肢体的僵硬及对互动的拒绝,本身也是一种通过身体的表达。也会被皮娜的提问方式吸引,她会问“你是怎么哭的?”,而不会问“你为什么哭?”,在前者的提问中包含了我们与周围关系的外化表现。
接着会看到可以迁移到其他类型的创作中的感受:比如让作品成为「能量互享」而不是「符号传递」;比如每一次创作都是重新的开始,之前的一切经验都会失效;比如陷入恶性的循环中时,所能够抓住的那些基础的东西都会成为唯一可能的创作出口……
但比起这些小点,皮娜的舞蹈剧场让我做创作本身产生了更大的触动。
前段时间和朋友在聊,想要一种创作上的「轻盈」,类似于希望自己创作的方式、手段可以更简单,把自己作为一个插件,可以更快速、万能地插入更多的场景中。但皮娜让我看到了一种「沉重」的创作,她和她的剧团,每一次都是以极大的时间与心力,近乎每次都是重新开始般,创作一个作品,但正因为这个创作过程的「沉重」,也让作品得以获得了真正的力量感。
作品创作之路,路漫漫
作者:卡布奇诺花蜜 发布时间:2023-10-02 01:52:31
舞蹈剧场
,这个术语可能是鲁道夫拉班率先使用,用来描写当时的合唱舞蹈仪式。当时的德国舞蹈表现形式受控于传统美学,以叙事为主,库尔特尤斯在寻找一个可能把两者分开的术语。皮娜鲍什的挑战和伟大的创举在于,她寻找了一个途径,既能通过编舞建构原则,将舞蹈放在首位,又能结合表现个人主观体验的戏剧技巧。
提问
,传统的编舞方式以设计制定动作,然后再精心安排在演员身上。皮娜鲍什以一系列提问开始,对提问进行一系列的探索,这样做的目的是她对于“人为什么而动”有着十分的兴趣。提问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艺术。它是演员的入口,全新观察世界的方式。同时与更具普遍意义的情感联通。
存在感
,个人经验是作品的核心,以提问,给出素材呈现来回循环的方式,演员在其中加深了信念,他们不是在扮演角色,他们是在演自己。
自恋的自我
,相对于“自我”而言,这个概念更进一步展现出我们日常所提及的“自我”并不是真实的自我,而是一种经过镜像阶段后形成的自我,所以称它为“自恋的自我”。
镜像阶段
,经过拉康完善后,是指刚出生的婴儿通过镜像来确认大他者和自己,建立集体幻觉想象,并且融入想象的过程,获得统觉。一般有精神问题的人,大多都是在这个阶段出现了问题。镜像阶段远非儿童发展中发生的单纯现象,它说明了二元关系的冲突本质。二元关系不仅指自我与身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总是以幻想为特征。相似性和互惠性,而且还涉及想象与真实之间的关系。
作者:(英)罗伊德·克莱门卡
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
出品方:我思
副标题:舞蹈剧场的创造者
译者:王虹
出版年:2021年
页数:212
定价:58.00
装帧:精装
ISBN:9787559842916
皮娜鲍什的排练时间是很长的,一般她要用2-3个月时间和演员在一起,通过提问,观察,收集素材的方式,随后在用1-2个月的时间挑选素材,排练,合成。这也是为什么她的方法来到中国后其实很多团队都无法使用,以成本和时间为管控的演出形式全面打击了艺术家的生产。
当一个场地或者是扶持计划需要支持艺术家的时候,它为了某种确定性,需要艺术家给出一系列的期望,和排演方式,用来考核及确定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所谓期望,在皮娜鲍什那里是陈词滥调,这些话语也引申至中国的艺术家们,驳斥“陈词滥调”,也不可能得到扶持计划的支持。
相较于传统的编排方式,中国演员是否能胜任皮娜鲍什的编排方式?这没有答案,只能看实践效果。在实践效果上我们可以观察到,大部分演员是没有办法“给出东西”,他们只会听从导演的指令和建议,一种自恋。我不排除有的演员可以给出东西,他们是难能可贵的,不仅稀有,而且贵,他们的身体拥有专业的训练强度,同时他们的精神思考也特别丰富。
研究皮娜鲍什方法,对于一般的普通的艺术家而言,是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艺术家们找不到合适的人来一起参与,要么精神思考不够丰富,要么身体专业度不够,要么时间档期不够,要么没有那么多钱来请这些演员。所以零零总总,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最终全方位优秀的作品难产。
对于艺术家而言,是十分严苛的。当一个艺术家想要使用皮娜鲍什的方法,那么他必须且肯定需要一个主题,他需要掌握这个主题的方方面面,包括对观念的全面了解,甚至掌握了数种不同的训练方法,以及提问的技术。这样他才可以开始工作,因为他的演员不可能给他那么多的时间一起共创,更不能选到和主题十分契合的演员。
我排的舞蹈剧场的演员也像纽波特那样情绪激动的说过“够了!我再也受不了了,我讨厌这一切!”,我也面临过如何让演员诠释某种特别的境遇,用身体表现出来,以至于演员不愿意调动个人情景,他们无法与内心链接。当我触及演员认知的时候,他们的抵触情绪和书里描述的一模一样,“同时,对主观体验的揭示,也导致了一开始所提到的危机,她的一些舞蹈演员因此而产生了抵触情绪,鲍什触及了演员自我认知的支柱”。
提问,作为皮娜鲍什的核心技术。《交际场》从温柔入手,“温柔的界限是什么”,“何时为演变成其他东西”,演员用具体动作,故事,戏剧形象来回答这些提问,同时她要求演员“把自己所做的写下来,方便记忆,以便她提出要求的时候,演员在做一遍”,内心所有反应,演员才能理解这些动作,这不是通过智力可以做到的。每个演员作为个体有着主观的感受,这不仅仅是把观察到的动作拼贴在一起就可以的,她还要解决演员的核心观念问题,甚至是让演员从符号界解脱出来。这些都是通过“提问”来达到。
书中描述到,一个简单的问题“你是怎么哭的”,提问方式不是建立在我们预料中的即兴戏剧表演基础上,不是伴随着揭示心理状态的“你为什么而哭”,而是更加难以捉摸的“怎样哭”。皮娜鲍什想要寻找每个人是如何控制自己的情感表达的,这种表达方式又是如何寄生在我们身上形成习惯的。
一群有个性的人汇聚在一起,现实情况会让人崩溃。“充满了有关人的重要性的陈述,还有与人的古怪个性,弱点和需求打交道的难处”,“人与个性”是皮娜鲍什创作的基础。没有个性的人,很难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每一位演员的投入……也意味着要应付人们多变的反应和行为”,“他们有的人会嫉妒,会有个人问题”,要把一群有个性的人集合在一起,创作一个有整体性的作品,导演、编舞者、艺术家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这其中又涉及到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
皮娜鲍什强调温和与尊重的重要性,同时她每天都保持剧团的活力,试图探索一种和谐的环境。这样的环境里,“演员才能给她真心的答案”,书里描述了一种“我既爱她,又恨她”的氛围。
仅是善意的环境,温和的环境,敞开心扉,我以前有做到过。但那样不行,我们没有办法排出一个整体性很强的作品,每个人都在里面扮演不同的角色,他们的自我定位维系了团队的和谐,但我无法“对人逼知过甚”。有个性的人都存有自己的想法,当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起冲突时是一种温和的假象。关键时刻需要为了作品各自进一步,往往会变得无法相互理解,情况就一下子变得很复杂。每个人的经历和背景都不一样,观念的差异,强烈的个性,冲突的升级,我会变得没有安全感。还有一些事情当发生在排练场的时候,我只能小心谨慎的观察,连开口的机会都没有。
皮娜鲍什解决了这个问题,“提问”技术,书里并没有特别的详细的案例。我也不清楚这些参与创作的演员,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但描述上,她是成功的,她深入个人体验,找到了具有潜在的行为方式,挖掘了演员的日常生活的欢乐和恐惧,挫折与困惑,寻找隐藏在里面的真相,这来自高度合作的努力,所有人都将自己的体验贡献给作品的隐喻结构。
我很认同皮娜鲍什关于舞蹈剧场的观念,舞蹈剧场的作品是“被感受”,而不是被感知,它不是通过符号的传递来让人理解,是舞台整体形象触动了观众的内在状态,唤起了属于自己的内在的特别的感应。这是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的方式,对演员呈现的片段进行重新安排,以一种精确的感觉开辟一条新路径。
基于本书,我想做一些探讨。我们首先无法摆脱的是“自恋”,我观察到,我们的演员是很自恋的群体,他们通过观众的状态、导演的感觉来确认自己的行为是否成立。导演像是一面镜子一样,给予了他们反馈,在这样的循环机制下,他们确认了自己动作的存在性。自恋机制延伸出了权威。这也是我们惯用的东西,“导演觉得可以”,“这个东西是不是导演需要的”,虽然演员需要“给东西”,但它不是导演权威或自恋机制下的产物,它是个人化的东西。演员如果不明白这点,那么他会偏离这一技术下的理解方向。自恋的演员,不能很好的参与到这种创作工作过程中。自恋所传递的符号化的表现,是无法打动人的,也会跳过“我为什么而动”这一思考环节。
艺术家是不能被自恋所控制。自恋意味着他者的注视,自恋意味着满足他人的需求,自恋意味着提供某种价值才能行动。艺术家必须意识到自恋所带来的影响,不然艺术家在做什么呢?提供某种娱乐,价值,凝视下的行动,还是俄狄浦斯?
在工作坊里,需要“给东西”,意味着演员具备了高敏锐度,能对日常生活有很多的体验和观察,他不一定需要去杀人,但他拥有相似的类似的感觉。我们的演员大多给出的东西,是类似的,雷同的,标签化的。意味着他们并没有很高的敏锐度。因为高敏锐度是一种负担,它需要适配其他技术才能保持高敏锐度。大部分演员并没有受到过相关的知识,他们也许曾经拥有过高敏锐度,但因为在社会上的生活,逐渐压制了敏锐。甚至直接屏蔽它。
有韧性的思维,是难能可贵的。我见过很多有个性的人,但他们容易钻牛角尖,或者思维缺乏某种平衡和拉力,稍有不慎陷入负面情绪中无法出来,甚至是极端的认为“应该这样做”,或者是“应该那样做”,频繁的与人冲突,矛盾的对抗状态,以至于剧组最终只能为了“完成任务”而延续。我觉得一个舞蹈剧场的编创工作坊,不是精神治疗的场所,所以一名演员需要一个有韧性的精神机制。为了某个设计强迫自己待着,或者牺牲自己的能动性而完成集体任务,这种想法和行为,会毁了作品。
我们所看到的表演,不仅要看到表演,还要看到人。传统的戏剧形式演员努力模仿动作,甚至尝试表演某一个理想的动作状态,然而更加重要的是,我们的身体形象其实是被社会所影响的。空间里真实的展现出人身上所体现的文化代码,真实性是去魅的,去自恋的。扩张到整个演出,不仅演员,舞台设计、灯光设计、道具设计,都是需要去自恋化的过程。很难想象一群人带着学校里老师教授的美学观念,带着刻板和敌意来到剧场,这样的一群人一起工作,最终他们只能沦为技术工人,操控台的人,僵化的人。
我们这群人排练了很久,把演员放在舞台上让观众看,为了什么?这群人在创作的过程中,引入了自己的个人经历,但这些经历要引渡到表演中去,是一个我认为特别困难的过程,“演员需要超越表面细节,进入产生某种想法或者情感内在动力”,一次又一次的引入情感,并打磨呈现。这种“奉献”精神特别难以被人们理解,更难以让人接受。人们会有无数种反对意见,内心障碍来为“奉献”施加枷锁,无数个声音来阻止逃离“符号界”的可能。
《皮娜鲍什:舞蹈剧场的创造者》,这本书非常好,全面介绍了皮娜鲍什的创作方法,考古历史学,以及分析了她的作品,最后甚至介绍了她的训练方法。这本书带给我一些灵感,皮娜鲍什的提问技术适配西方人的精神思想和观念土壤,在中国我们需要适配脚下土壤下的提问技术。
“提问技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重新适配,我们需要考虑我们的生活环境,文化氛围,身体形象,思维观念等等。就如我上面说的那样,我们的生活环境大多充满了自恋、权威的迷惑,擅长使用技术糊弄观众,对周围反应无反馈,注重完成任务,对他人谨慎闭塞,一定要找一个标准答案。
适配的路上不仅要改善“提问技术”,还要提供“期望表演形式”,更要照顾到演员的时间,生活压力,空间要求。当演员没有太多时间来排练的时候,资金又不够的情况下,如何调整出一套合适的工作方法。当组员都被“自恋-价值”迷惑的时候,如何让他们清醒。当演员没有过多思考在等待导演编舞给动作来重复的时候,如何激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反馈机制。
一个新的方法,就在这种崎岖之路上诞生。我可以在排练之前,把观念,想法,理念都想的很清楚,包括排练的种种计划,演出形式都想清楚。但我想做一些有活力有生命力的事情,我不想把那些东西给到演员的身体,他们带着空洞的灵魂去完成它。我要做的戏剧是充满了生命力,怀着能量的演员激活空间并传染给观众(观众不是大他者的凝视)。
所以我在做很多尝试,展开了一些孤独症患者的互动活动,尝试组织一些拉康派精神分析相关的活动等等,我希望演员清醒的明白“为什么而动”,破开“自恋-价值”循环,展开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包容心的能量,把个人经历呈现出来,燃烧符号界/象征界的壁垒,让自己出来,再把其他人一起带出来。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7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网站更新速度:8分
使用便利性:3分
书籍清晰度:4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是否包含广告:7分
加载速度:8分
安全性:5分
稳定性:5分
搜索功能:3分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简单(412+)
- 少量广告(661+)
- 二星好评(597+)
- 超值(500+)
- 已买(380+)
- 值得下载(230+)
- 情节曲折(412+)
- 下载快(659+)
- 四星好评(450+)
- txt(196+)
- 博大精深(665+)
- 傻瓜式服务(82+)
- 字体合适(170+)
下载评价
- 网友 曾***文: ( 2025-01-06 13:38:45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冯***卉: ( 2024-12-21 21:16:20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訾***晴: ( 2024-12-18 06:33:48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曹***雯: ( 2025-01-07 08:49:49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詹***萍: ( 2024-12-12 20:36:50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常***翠: ( 2024-12-31 21:41:51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瞿***香: ( 2025-01-06 18:45:02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孙***夏: ( 2025-01-06 12:23:04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国***芳: ( 2025-01-07 04:22:12 )
五星好评
- 网友 曾***玉: ( 2024-12-14 03:45:19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相***儿: ( 2025-01-02 17:19:51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丁***菱: ( 2024-12-17 06:04:31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孔***旋: ( 2024-12-31 14:10:26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习***蓉: ( 2024-12-19 14:15:40 )
品相完美
- 新型受贿犯罪司法指南与案例评析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父与子全集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雪域长歌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以孝选官——孝与古代选官制度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溜溜醋溜族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实验班全程提优训练 高中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 人教版(配套新教材)2023年春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莎莉,离水远一点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中华礼藏(礼制卷第1册总制之属)(精)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双色球核心秘密与排除大法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唯美乡情 玉雕花鸟艺术探微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6分
人物塑造:7分
主题深度:6分
文字风格:4分
语言运用:8分
文笔流畅:8分
思想传递:7分
知识深度:7分
知识广度:4分
实用性:6分
章节划分:3分
结构布局:3分
新颖与独特:5分
情感共鸣:6分
引人入胜:7分
现实相关:6分
沉浸感:8分
事实准确性:7分
文化贡献: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