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新概念英语语法强化2(实践与进步)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21:25

新概念英语语法强化2(实践与进步)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新概念英语语法强化2(实践与进步)精美图片
》新概念英语语法强化2(实践与进步)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新概念英语语法强化2(实践与进步)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222115354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14.6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21:25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 发布时间:2010-06-06 23:16:06

    讲述了美国成立发展以及壮大的历史,以密西西比河为中心,全面解读了美国

  • 作者:Endymion 发布时间:2022-10-06 20:21:28

    病毒,太岁,金丹,元婴能联系到一起,怪能扯

  • 作者:元來無有 发布时间:2021-11-02 15:37:57

    能梳理一遍古代文献中载有祈雨事件的内容,方便研究者翻找资料,是这本书最大的贡献了。善莫大焉!

  • 作者:清和读书 发布时间:2022-03-07 21:39:53

    绘本版《天降美食》

  • 作者:杨梅烧酒 发布时间:2021-10-28 14:54:00

    很多引言故事看得出来是编的。

  • 作者:满座衣冠似雪 发布时间:2011-10-28 19:16:16

    因为简明,所以很多只是概括性的描述,有些证明缺乏系统性。


深度书评:

  • 耗时三天的写作干货整理:《写作是门手艺》

    作者:两生花 发布时间:2021-10-09 20:52:01

    这是一本大学生论文写作自导书籍。本书共分为十篇:分野,风格,提问,阅读,文献,论证,结构,流动,故事,视角。每篇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并配有习题。

    我把文章的重点内容分为五部分:既问题意识,选题,阅读,结构,理智和情感。

    第一部分谈论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文章的引擎。没有问题做导引,写作就变成无趣又无用的无病呻吟。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问题意识决定了写作的靶心,决定了写作者看问题的角度和回答问题的方式。好的研究者都有出众的问题意识。一个好问题可以启发新研究,启迪新思潮,引导我们关注新动向和趋势。甚至可以说,好问题启发的问题比回答的问题更多。

    重点一:问题的分类?

    一,议题。议题更接近于一个研究领域,通常属于“大问题”。

    二,难题。实实在在的困境和麻烦,往往是指一种令人难以接受的状况、一种需要解决和改善的情境。

    三,疑问,最接近咱们所称的研究类问题。疑问更加聚焦,令人心里产生问号。

    重点二:议题,难题和疑问之间如何转化?

    1,描述性问题。谁、什么、何时、哪里属于描述性问题,主要回答事实性问题。

    2,分析性问题。为什么和怎样,前者涉及因果关系,后者是作用机制,它们可以突破纯粹的事实层面,把点点滴滴连接成线,从而在混乱中找到秩序。

    3,通过三步提问法进行转化。

    第一步,我要研究(在此处填上一个宽泛的议题)。

    第二步,具体而言,我想聚焦于以下疑问:(1)为什么有的……,有的……却……?(此处比较现实中的差异和奇怪现象)·为什么(why):敏锐观察,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趣的对比、悖论、差异。(2)什么因素影响了这一结果?·什么因素(what):大胆假设、追根溯源,寻找影响结果的可能因素。(3)这些因素和结果之间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怎么样(how):小心求证,讲清楚原因与结果之间的作用机理。

    第三步,回答上述疑问,有助于帮助……解决现实难题或者理论

    重点三:如何把大问题缩为小问题?

    通常很多的问题都太宽泛,我们写作的时候很难下手。所以把大问题缩小为小问题,就能够减少写作难度。作者分享了五个方法。

    1,通过沙漏写作法缩小问。①,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提炼出一个聚焦而具体的疑问,从广泛的背景收口到一个问号,这是从大到小的过程。②,问题回答完毕后,你不能仅仅就事论事,而是要再度跟重大的问题关联起来,这是从小到大的过程。 问题涉及六个要素:谁、什么、何时、哪里、为什么和怎样。其中,我们可以从谁、哪里、何时、什么这四个问题入手,不断收口,实现有效聚焦

    2,通过研究对象(who)的范围缩小。例如中国大学生--本科生-某专业。多个侧面,择其一二。·多个部分,择其一二。·多个阶段,择其一二。·多个类型,择其一二。

    3,通过时间缩小范围比如:近半年。

    4,通过地域缩小范围如:某地区某大学。某城市某街道

    5,通过研究主题缩小范围。何问题,聚焦一到两种使问题变的可控。

    重点四,什么是谜题以及谜题的转化?

    文章的救星常常并不在于作者的风格,而是在于某些作者能够发现的奇异的事实。”写作当以回答谜题为导向,文章才会勾住没有耐心的读者。

    谜题的作用:好的谜题应当“在理论和经验上都很有趣。首先,谜题能激起好奇心,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其次,回答谜题可以建立新的知识联结。最后,解答谜题有助于廓清偏见

    ·如何把谜题转化为研究问题?有的……有的……”句型

    如何思考:变量思维。变量思维概括为八个字:比较差异、寻找机制。科学推理建立在两个最核心的思维环节上:控制和比较。

    ·控制部分,比较对象之间越相似越好,越可比越好。·变异部分,差异越大越好,无论是结果还是原因。

    可以从三个维度找出差异:时间维度、空间维度、类别维度。

    解释部分,能讲清楚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有无关系、何种关系(相关还是因果),以及它们具体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如何提高判断力?首先,广泛的阅读以及从糟糕的文章中学习。其次,不断地判断并建立反馈回路。任何技能的培养都需要大量练习,而且是有反馈回路的练习。最后,我建议你开始收藏问题

    第二部分是选题部分。

    应该怎样选题?什么样的选题有意义?应该对应什么样的写作方式?

    重点一:问题分堆的四象限法。

    第一象限是大问题、大意义。第二象限是大问题、小意义。第三象限是小问题、小意义。第四象限是小问题、大意义。

    重点二,问题可控与否?有没有结果?

    首先,问题是否清晰?自己研究的是什么?其次,问题是否有解?再次,条件是否具备?你是否掌握相关技术?你是否能够收集到数据?还有,时间是否充足?最后,是否符合伦理?

    重点三,如何判断问题的价值?

    问题跟多少人有关系?相关人数越多越有意义·问题跟多少钱有关系?金钱花费越多越有研究意义。问题有多紧急?问题持续多久?

    重点四:四种写作方式.

    1,片面而肤浅的。2,片面而深刻。3,全面而肤浅。4全面而深刻

    选题重要,把问题做完的能力更重要,普通题目挖深了可能会变成重要题目,或者借此发现了不一般的题目

    第三部分是关于阅读。

    读什么?·阅读跟写作有什么关系?·怎么选择阅读材料?怎样读?你阅读的目的是什么?是消遣寻找素材素材或者期望得到启发?

    重点一:如何阅读?

    分类阅读。消遣类书籍,碎片化时间阅读。寻找素材,快速扫读。期望得到启发,慢慢渗入、仔细体会。不仅要解故事的A面还要了解B面呢。题材相近的放在一起,比较它们的差异。

    溯源阅读·情境化阅读。

    1,先看文献。会先列出一个问题清单,这个问题清单创造出一个心理架构,能将各种细节置于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探究史源能将阅读行为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热切的质问。

    谁写了这份文献?什么时候写的?它是一则日记吗?是一份符合〈自由资讯法案〉规定下所取得的备忘录吗?一封泄露而出的电子邮件?作者是第一手知道这个讯息,还是基于听闻而得?

    2,提问。作者的观点是否有证据支持,是信口胡诌还是严密论证?什么类型的证据,是道听途说还是依据科学手段收集的数据?面对没有根据的观点和不可靠的证据,我们要心存质疑。

    3,情境中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任何观点都发生在一定的情境里: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对准特定的群体,要起到特定的效果。我们尽可能将阅读材料还原到当时的情境:他在跟谁对话?他要影响谁,说服谁?为此,他做了什么?通过回答这样的话题,我们可以逼近作者的真实目的。

    重点二:阅读的时候如何做笔记。

    电子笔记·语音输入·康奈尔笔记法。首先,尽量做成电子版笔记。其次,做笔记时要区分原著观点和自己的评点。我用语音输入法:看书时用荧光笔和便签把精彩的、可用的部分标记下来。看完后,我再用语音录入法把这些引文和批注录入电脑

    纸质笔记,推荐使用康奈尔笔记法。在一张纸上,你横竖各画一条线,就可以分为三个区域:左上区主要记录核心观点,右上区则记录细节、案例,最下的横栏则是本页的总结等。这样的区分非常实用,非常有条理。读者可自行在网上查找攻略。

    第四部分结构组织。

    写东西随心所欲还是规规矩矩?应该形式主义还是浪漫主义?文章是不是应该有个框架和结构?怎样遣词造句?怎样连接每一个段落?怎么给文章布局?观点和案例之间应该怎么支撑?

    重点一:结构是什么?有哪些类别?

    结构分类:1,范畴结构,将事物分为几类,逐一说明。2,评价结构,将一个事物或观点的正反两面分别来谈。一般先讨论正面。3,时间结构,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排列,一般按照时间先后顺序。4,比较结构,按照几个维度比较事物,一般先讲最重要的差别,以此类推。5,线性结构按照流程顺序进行阐述。6,因果结构,按照成因—结果的结构来组织。

    组织文章有哪些结构?微观结构和中观结构。

    1. 微观结构,遣词造句。

    如何用句子讲故事?主谓分明·用词具体·快速衔接。要想句子表达清晰,主语和谓语要做到

    首先,主语要具体,且不能太长

    对名词和动词进行追问下沉。凡是遇到非常笼统的名词,可以问:何种?对于动词则问:怎样……(how)?例如提升治理绩效,你可以追问:(1)什么样的治理绩效?(2)怎样提升?这样提问有助于把问题具体化,也就是下沉一层。

    其次,谓语是一个动词,而不能用抽象的动词,也尽量不用“是……的”,例如,“她是一个有礼数的人”,就不如“她礼数周到”。

    最后,主谓宾之间要快速衔接,不能有复杂的插入语。尽量通过调整结构,把主谓之间的文字挪到后面去。例如,“女王在经历了若干次波折和形形色色的谣言之后,怀孕了”,就不如“女王怀孕了,在若干次波折和形形色色的谣言之后”。

    如何衔接上句和下句?首先,句子接龙。上句句尾和下句句首应当是同义词或近义词。例如:“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这个胜利将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其次,信息铺陈符合人脑规律。旧的信息放在前,新信息放在后;具体的放前,抽象的放后;熟悉的放前,陌生的放后。最后,如果想让句子显得有趣,前后部分之间可以形成转折。例如:“大闹一场,悄然离去”(金庸语);

    如何处理句子长度?长短结合。如何选择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克制表达·提前强调·前后衔接

    2. 中观结构,处理的是段落内部以及段落之间的关系。这段话要表达什么意思?它和我们的中心主旨有什么关系?为了表达这个意思,这一段如何去组织?在段落之间,它们之间如何配合?如何有序地呈现复杂的观点?

    怎样写好一个段落?1. 一段话只说一个意思2. 第一句话是主题句

    总结句前置的写法被称为“BLOT”(bottom line on top)或倒三角结构。每段只说一件事,尽量第一句话就交代主旨。先总结、后分析的结构有助于提升读者的理解和记忆。3. 用主语串联起来。时刻留心每句话的主语是否跟这段话有关系,是否跟上下句能够贯通起来4. 每段尽量不超过十行

    重点二,段落与章节布局。

    1. 段落之间的三种关系:第一种为平行关系,它们并列作为理由或者支持材料来去论证一件事情。第二种为递进关系,它们之间环环相扣,一起推导出一个结论。第三个是对比关系,观点之间形成差别

    2. 以主题句串联。连接性要求(1)用词简洁,令人一目了然。(2)有相类似的句式,甚至是排比句。3)有路标词,例如“首先”“其次”“最后”,或者“其一”“其二”“其三”

    3. 小标题概括若干段意思。小标题作用。将文章分割为有序的部分,充当文章的纲目,减少过渡性段落,帮读者预测下文内容,帮读者定位感兴趣的部分。

    如何设计版面?字体·配色·行距·段距。

    字体:(1)重点内容用粗体,其他内容用平常字体,但粗体内容不宜过多,否则黑压压一片。(2)重点内容用一种不同于主体文字的字体,以制造出对比的效果。

    配色:把关键词、主题句用特殊颜色表现出来,可以引导读者关注这些信息,防止他们忽略重要信息

    行距:1.25倍行距,段距:2。

    重点三:影响写作的四个因素。

    首先是遣词造句,你是否找到了恰当的书面表达。其次是动机。作者需要时时刻刻把自己的写作目标放在心上,思考每一句话与主旨的关系,不应该让读者去猜测。

    写作最重要的并不是选择字和词,而是文章的组织和结构。为什么要写这句话,它所服务的目的是什么?这段话目的是什么?和主旨又有什么关系?这种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章节与章节之间的关联,以及它们所服务的目标是写作者最应该考虑的问题。

    在你写一句话,组织一个段落,布局一个章节时,请问自己几个问题:·我到底要表达什么?·现在写的东西跟这个动机有什么关系?关系是否紧密?·我有没有偏离主线?现在写得是否多余?

    再次,你需要提供背景信息。需要解释那些过于专业的概念、高度技术化的术语、解释问题的背景等,便于读者理解

    最后,如有必要,你要做进一步阐释。观点就像一棵树。问题—树根,·观点—树干,理由—树枝,证据—树叶。提出观点要注意四点:1,清晰表达2,追问下沉3,杜绝废话4,适度表达。因此,好的写作是观点先行,然后有条理地呈现论点与论据。

    第五部分理智与情感

    你能区分什么是好故事,什么是坏故事吗?怎么检验?读者和作者的视角有什么区别?怎样看法写作障碍?怎样建立学术档案?

    重点一:故事的要素,分类,套路。

    故事的要素:首先是人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狼外婆、蝎子精等。然后是故事的相关事情或者细节。后面的事件会解释前面的事件,事件之间编织成情节和线索,它们一起吸引和维持读者的注意力。最后,讲故事的人很少直接抖露意图,而是通过事件去展现。

    坎贝尔故事结构·冲突·对比·矛盾

    故事的元素1. 故事的构成与张力,因果关系、冲突、多样性和角色。2. 故事的结构与类型。

    乔伊故事套路。起源故事:白手起家故事,重生故事,战胜怪兽故事,探索故事。

    凯普顿把故事分为三种:类型故事,主流故事,文学故事。

    重点二:什么是好故事?如何检验

    坏故事。故事进展过程的缺乏、动机的虚假、人物的累赘、潜文本的空洞、情节的漏洞以及其他类似的故事问题,才是文笔平淡乏味的根本原因。

    故事最重要的是回答这些问题:这些人物是谁?他们想要什么?为什么想要?他们将会采用怎样的方法去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什么将阻止他们?其后果是什么?

    好故事检查清单:你的故事有趣吗?·故事有教育意义吗?·故事能带来惊喜吗?·故事能得到认同吗?·故事能激起情感吗?·故事能提出挑战吗?·故事能带来力量吗?

    如何用论文来讲故事?论文结构:主角·目标·冲突·结局

    怎样提炼学术故事?重要性·挑战性·创新性

    如何讲好学术版故事?马奇三原则·激起兴趣·易于理解·足够可信

    如何激起读者多重感受?焦虑·兴奋·心满意足·大开眼界。首先,学术研究应当聚焦于人们的焦虑。其次,好的学术故事应当把令人兴奋的发现告诉读者。再次,好的学术故事应当让读者心满意足。最后,好的学术故事会挑战常识,扭转读者的观念,用惊异的结局让读者大开眼界。

    重点三:读者和作者的视角

    作者写作要关注读者的兴趣点,要思考:读者到底是哪些人?写到什么程度才能被他们顺畅理解、顺利接受?面对不同受众,作者需要调整写作风格。读者是一种什么视角?读者定位:(1)谁会是你的读者?(2)他们是否对你写的内容感兴趣?(3)他们是否可以理解你写的内容?(4)他们是否同意你的观点?

    重点四:怎样克服写作障碍?

    1, 尽早动手,积累素材

    2,不打腹稿、先有后好。文章开头可以随意一点。标题先随便起一个,第一句可以写一句套话,第一段可以先总结一篇文献,或者引用一个案例。或者想到哪写到哪

    写作的四个阶段:1,天马行空、放飞思路、头脑风暴。2,把想法组织为提纲。3,以提纲为基础,用段落和句子搭建结构。4,做出判断,增删修改,决定哪些留、哪些不留。

    3. 不动点法则。凡是相关或者阻碍的都是写作点

    4. 以说带写。

    (1)下载语音输入法到手机上;

    (2)打开一个文本编辑器,例如便签、电子信箱的空白邮件;

    (3)把大概想法记在纸上,它们往往是一些零散的词

    (4)张开嘴,把你的想法口授下来

    (5)口授完后,你可以用正式的表述替换过于口语化的表达,调整一下语句、段落顺序,把格式调整齐

    5. 模仿。

    6. 管理自己的注意力。

    7. 如何应对写作卡壳?①,阅读。写不出来就去读,这会刺激你产生想法。②,跟别人聊聊。别人的视角会给你提供新的启发。③出去转转。你还可以跑出去,做做调研和访谈。④ 放空式写作(free writing)。放空所有条条框框,愿意写啥就写啥。

    8. 管理好高点与低点。写作过程有时候顺,有时候卡顿。顺的时候一定要排除干扰,努力写作;卡的时候,要积蓄力量、调整状态

    9. 截止日期,防止拖延。

    10. 写作小组。你还可以成立写作小组,相互督促

    重点五:怎样建立学术档案?

    1,素材库:随意浏览的网页,只要有可取之处,也要注意收集保存。甚至你在看电影的时候,遇到巧妙的对白,也可以截屏保存。

    2,文献库:遇到好书、有用的文章和观点,都要留心保存,注意记录作者、时间和出处等信息,以便需要时迅速查找。

    3, 数据库:要注意搜罗可用的数据,无论是统计年鉴还是其他或大或小的数据库。这在实证研究、政策分析类写作中非常有用,数据可以帮助你判断大致趋势、幅度和背景。根据数据做成丰富的图表,会让文章显得充实。

    先写最想写的部分,先设计你最愿意设计的部分。写作的日常事务就是寻找、排列和使用证据。学会判断证据的好坏并恰当使用,是写作的必备技能。

    写作的时候定位接地气。和读者要有高度的共情能力,能站在读者角度考虑问题。其次,目标群体的兴趣点、话语体系和思维模式需要频繁、密集地观察和体会才能掌握。还要能提炼故事的主旨。

    写文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反复大量的练习。如果你爱好写作,想找到自己的写作风格,唯有两件事情:第一是写,持续不断的写下去,第二是做大量的研究,尝试,找到自己的写作模式。

  • 马立安:四十年后,深圳城中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作者:阿唐的朋友 发布时间:2021-09-10 17:22:46

    本文2020年11月发布于「全现在」。「全现在」公众号已被永久封禁,这里是一份存档。

    10月28日下午三点,56岁的马立安准时出现在侨城东地铁站A出口。

    从这里经过的人们很难不留意到这位调色盘一样的女士——她留着短发,在深圳30度的天气里,戴着一顶蓝绿相间的针织帽,围着红黄交织的纱巾。她身着宽大的灰色T恤,胳肢窝夹着一本写满了字的笔记本,脚上踩着一双凉鞋,穿着黄色、棕色和蓝色相间的袜子。出了地铁站,她把口罩摘下,套在手臂上。

    马立安最近颇有些繁忙。

    10月底,刚刚在深圳出席完一本城市杂志的首发式,她又受邀去湖北襄阳,参加与自然艺术有关的活动。在这之前,她的头等大事,是为家里第四只小猫郭小橘的眼疾而四处求医。

    这位来自美国的人类学家,1995年就来到深圳,深圳本地媒体称呼她为“深圳通”。2017年,她与几位美国学者合著的论文集《向深圳学习》在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今年,这本书被翻译成了中文。恰逢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年,新书推介、讲座接踵而至,马立安的日程被塞得满满的。但她还是抽空帮自己的朋友,纪录片导演李一凡,翻译了《杀马特我爱你》的英文字幕。

    10月28日这天,马立安要完善“华侨城走读”的路线。“走读”,是她过去几年里常常策划的活动。针对深圳的不同街区,她会设计不同的路线,在网上招募参加者,带他们一起走街串巷,向他们介绍街区的历史沿革和不为人知的故事。

    马立安不看地图,全凭记忆,走进了华侨城附近的街道里。在深圳开发早期,华侨城一带是工业区,坐落着光明畜牧场的沙河分场。如今,原工业区的一部分变成了创意园,平添了许多文创商店、咖啡馆。

    马立安嫌弃这些“中产情调”,如同嫌弃她手中那杯星巴克咖啡。“我才不要让星巴克出现在照片里。”拍照时,她把咖啡放在地上。她真正感兴趣的是那些带有历史趣味的建筑,和背后错综复杂的深圳前史。

    沿恩平街向北,穿过华侨城创意园再向西,是本次走读的重头戏之一——深圳早期的家属楼。这些楼风格杂糅,有早期的石头房,也有仿照新加坡和香港的公共房屋兴建的住宅楼。如今,这些住宅楼被围栏包围起来。

    马立安绕来绕去,终于找到一个入口。“正式活动的时候,一个外国人带着十几个人,可能进不来。”她不理解为什么疫情过后,这些小区还要用围栏围住。上个月,她还因为这个话题,跟一位朋友的亲戚吵了起来。对方说她不懂中国的防疫政策,是个“什么都不懂的美国人”。

    从居民区出来,马立安走入了燕晗山公园。这里是附近少有的没有被填平的丘陵,代表着华侨城一带自然地表的沿革。穿过公园,走读活动进行到了华侨城西侧,这里的建筑风格与东侧迥异,东侧是低矮的工厂建筑和居民楼,而西侧玻璃幕墙林立。马立安介绍,这代表了深圳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不同的建设思路——从以实用为主,到追求城市风貌的美观。

    接着,她长舒一口气,兴奋地说,“这条路线是可以的!”

    “城中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华侨城西边不远处,是曾经的白石洲城中村。华侨城和白石洲的前身,都是曾经在沙河五村(上白石、下白石、白石洲、新塘、塘头)基础上组建的沙河华侨农场。1985年,华侨城经济开发区成立,从华侨农场中独立出来。很快,白石洲附近,锦绣中华、世界之窗,以及住宅小区和艺术剧院,纷纷破土而出,而紧邻着的白石洲,依然以新村的面貌自然生长。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这造就了深圳的一种奇观:高档住宅、写字楼,与大片的城中村比邻而居。

    2019年,白石洲——这一深圳规模最大的城中村之一,开始清理租客。如今,拆迁已经开始。

    马立安还记得白石洲曾经的喧闹。2019年之前,她也算是这里的半个住客。2012年,马立安和几位深圳文化界的朋友,为了让人们更多关注城中村,共同成立了“握手302”工作室。这是一个公共艺术空间,栖身于白石洲上白石村二坊49栋302号的出租屋里,每月租金850元。他们会邀请不同的艺术家在这里驻站,创作与城中村有关的艺术作品,还会举办面向公众的研讨会。

    据《南方周末》报道,这一年的一项数据显示,白石洲最拥挤时,有超过15万人在此落脚。

    “握手302”之外,是蹿着热气的烧烤、牛肉火锅、麻辣烫,以及挤满了人的菜店、彩票店和小旅馆。白天的白石洲显得沉静,马立安喜欢在这时行走于握手楼之间,和遇到的居民聊天,询问他们的人生经历,去他们家里做客。“握手302”附近的住户,也就记住了这个不时发出爽朗笑声的美国人。白石洲的生活让马立安感到自在,因为她可以“在小店里吃面条,跟老板娘聊天”。后来,邻居里收废品的老蔡、蜗居在60平米两居室的设计师一家五口,都被她写进了书里。

    晚上,是白石洲最热闹的时段。天色一暗,熙熙攘攘的人流就从深圳的四面八方涌来——有人穿着工人制服,有人背着书包,还有人西装革履。当月亮拐进握手楼的间隙,月光洒在挂满了衣服的电线上,他们也钻进了属于自己的一隅之地。

    如今,这些烟火气即将消散在深圳的历史记忆里。但或许,“握手302”的实践,会为这个马立安口中“充满活力的城市片区”,留下一份底稿。

    “握手302”曾经做过一个装置艺术作品,取名“白石洲超级英雄”。在这个作品中,“握手302”变成了一个电话亭,墙面上画满了卡通人物。这些卡通人物都有着壮实的肌肉,原型是白石洲中常见的劳动者:快递员、保姆、路边摊的摊主、消防队员和啤酒店老板。参观者走进电话亭,从墙后伸出头来,就会变身这些“超级英雄”。马立安在《 城中村:消失中的城市》里讲述,这些白石洲移民的“超级力量”,“实际上就是在出售他们的劳动力。”

    “握手302”成立后的这些年,深圳的城中村发生着深刻变化。2014年,白石洲被纳入了深圳城市更新单元计划。2017年,深圳市政府出台了白石洲旧改的草案。2018年伊始,白石洲最新规划的沙盘,赫然出现在白石洲城市更新办公室内。2019年,白石洲开始清理租户。马立安和“握手302”,在2019年8月搬离了白石洲。

    与此同时,蔡屋围、湖贝等著名城中村的旧城改造项目,也先后被提上日程。

    搬出白石洲后,“握手302”曾短暂地租用过另一个城中村下沙的出租屋,但房租高过白石洲许多,且由于疫情,城中村封闭管理,在其中举办活动变得越来越困难。后来,他们干脆成了“背包客”,活动也转移到网上。今年,马立安观察到,“很多城中村有空房了,这是疫情之前没有的事情。过去,关内的城中村一般没有空房,或者空也就空两三天。”

    马立安很好奇,曾经栖居在城中村中的众多流动人口,如今去了哪里?在她看来,城中村在深圳,就像是一个边界。这个边界的作用,在于为庞大的打工人口,在光鲜的城市之中,提供一个可供落脚的地点。根据2015年的调研数据,白石洲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挤下了2527栋出租房,约有14万人在此居住,其中外来流动人口为12万人。

    “深圳有好几种边界,每一种边界都可以发挥作用。边界像一个闸门,是深圳很重要的一部分。深港是一个边界,以前的关内关外也是很重要的边界,城中村在主流城市中是一个边界。深圳特别想把灰色的经济抹掉,但是深圳最活跃的就是这些灰色的地方。”

    对深圳的城市更新,她其实不奇怪,“2005年渔农村改造到现在15年了。15年,任何一个地方都是需要更新的。房子20年也要重新装修的。”

    真正的问题或许在于,失去了城中村之外,城中村原本承担的社会功能怎么办?

    马立安有些忧虑:“城中村早晚要拆,早晚需要更新,问题是谁来做,规模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依赖这样便宜社区的人有没有其他地方可以去?我们需要看,深圳是否能再有一个形式让低收入的人落脚,让年轻人藏在城郊。现在深圳的很多社会成本是由城中村来承担的,以后有没有一个新的,我也不知道。”

    “我觉得深圳在做的是一个修正自己形象的工作。这个形象,城中村是没有的。除非是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有一个资产阶级的样子,才会有人停下来。除非它能有另外的意义,不然在这个规划里没有存在的价值。”

    “我觉得城中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马立安直截了当。

    城中村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马立安没有明确的时间轴。但可以肯定的是,那是一个自发生长的时代,是在“灰色地带”里也可以迸发无限活力的时代。而在她看来,这种在模糊的实验中生长出来的生命力,正是深圳发展起来的原因。

    从新村到城中村

    马立安和深圳城中村的缘分,从1995年就开始了。

    1994年,深圳的改革开放事业如火如荼。一个来自深圳的代表团在这时造访了姐妹城市美国休斯顿。当时还在莱斯大学念文化人类学博士的马立安,因为会讲中文,成为了代表团的翻译。

    代表团的一位官员问她,你中文这么好,有没有到过中国?马立安说没有。那位官员说,你可以到深圳来,在深圳大学完成你的博士论文,我们给你提供宿舍。

    这是马立安的人生与深圳第一次交会。当时,西方学界对深圳知之甚少,他们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刚刚开发开放的上海浦东。马立安对深圳的唯一了解,就是它和休斯顿一样,是一个海港城市,有大型工业项目,可能会产生相应的环保问题。

    1995年9月,马立安到了深圳,开始博士论文田野调查。到深圳的第二个月,她搬去了深大附近的粤海门村,在一个月租金600元的房子里住了下来。

    一场饭局中,马立安认识了后来的丈夫杨阡。那时的杨阡,也刚从北京南下深圳。“杨阡是第一个将我当做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外国人来看待的中国人。”马立安说。

    杨阡记得,当时马立安对城中村的浓厚兴趣,有一部分发轫于两个外地“吃货”的寻味之旅。那时,他常常带着马立安在不同的村里找好吃的,吃“最地道的土菜”。

    而另一部分原因,则来自于马立安在城中村里看到的另一个深圳——这里住着很多没有深圳户口的打工者,而他们的故事,是她在正式的采访中无从知晓的。此前,当她问及深圳的发展历程,得到的回答总是“有一个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划了一个圈。”

    那时,深圳还没有“城中村”的说法。马立安造访的,是一个个“新村”。彼时的新村,其实是一个个工地,村民们都在拼命盖楼,也就是后来人们所熟知的“握手楼”。这些新兴建的握手楼,吸引了刚到深圳谋生的打工者们落脚。后来,城市不断扩大,新村也一直生长。当握手楼和写字楼交汇,新村也就变成了城中村

    在马立安的记忆中,上世纪90年代的深圳是矛盾的。

    1995年,她刚到深圳时,深圳的城市建设在飞速展开,不断有新的建筑冒出地表。以上海宾馆为界,去上海宾馆以东的罗湖还是“去市里”。至于今天贯穿深圳主城区的深南大道,那时还车流稀少。一些新建筑让马立安疑惑。在香蜜湖,她看到一座迪士尼风格的城堡。“为什么深圳要有迪士尼城堡?”她不能理解,“这座城市改革开放了十几年,文化自信在哪里?”她也不喜欢那些高楼大厦,“CBD是超无聊的地方,又大又无聊”。

    但另一方面,那个年代的深圳又是开放的。“以前杨阡在南山区宣传部。所以在南山老区,我进去查资料不用报名。原来的政府机构非常开放,比如规划局,跟他们说你做什么研究,他们会帮你找这些文件。”

    开放和包容,一直以来都是深圳的城市标签。马立安觉得,开放有主动性和被动性,“市场经济是一个被动性的开放,因为你必须宽容和开放才能做生意。但主动的开放,是你真的认为开放是好的,你真的认为跟你不一样的人有权利存在。”在她看来,这样的主动开放,还没有地方能够做到,包括深圳。

    走,到大理去

    1998年,马立安和杨阡在深圳结婚,领了“很简陋的结婚证”。在美国生活几年后,本世纪初,二人回到中国,在深圳定居。

    他们如今的家位于蛇口一座旧小区里。这里本是杨阡在深圳大学当客座教授时的教师公寓,后来他们便一直租住下来。房子不大,陈设简单,家具也有些老旧。只有进门右手边的墙面,依稀提醒着屋主的身份。墙面上,有两人过往参加活动的报道、深圳各个阶段的照片,以及朋友赠送的题字和画作。

    在平时,步行和地铁是马立安主要的交通方式。她总是不慌不忙,没什么急事的话,会停下来和遇上的熟人聊上几句。今年,生活因为疫情停滞的那几个月,她有了更多机会,和社区里的街坊四邻攀谈。小区门口的咖啡店,店员们都认识了这位脸上总挂着微笑的美国人。只要有记者采访,或是朋友来谈事情,马立安都会把他们带去这里,点一杯美式,坐在门外的阳伞下。比起星巴克,她更愿意让这里的咖啡出现在自己的照片里。

    对马立安夫妇来说,生活的另一个改变,就是再次动了移居大理的念头。

    几年前,他们在大理买了套房子,是苍山脚下的一栋小楼。两人在深圳没有房产,因为“不想背着贷款”。退休后搬去云南生活,是杨阡一直以来的心愿,他所供职的胖鸟剧团,在丽江有一个排练基地,他常常往返于深圳和云南。

    但真考虑起移居云南,马立安又总会带着人类学家的自省,思考自己在社会建构中的位置。

    “移民是年轻人才能做的,一个人四五十岁时决定移民是很辛苦的。你已经有20年的社会经验,这些经验只能在这个社会发挥作用。”马立安认为,会说英语和中文,已经可以走遍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但是,“身边的人认不出你是谁,他们欣赏不了你的贡献,不分享你的审美。”

    从这个角度想,她未来的生活似乎无法离开深圳。“我现在去哪儿都会跟深圳有关。即使我退休去云南,我们买的房子也跟很多在大理买房子的深圳人在一起。”

    她也在思考,自己过往的经历有多少是建基于身份所带来的。在深圳,美国人的身份确实给了她一些便利,“大家对我比较宽容,会觉得我不懂很多东西。我能找到的工作也比较挣钱,如果我愿意教英文,可以有很多钱。”

    但马立安觉得,自己在深圳“占到的便宜”,更重要的不是因为她是美国人,而是因为她是中产阶级,所以在她移居深圳时,已经“有足够的起点,有更多的可能性。”

    2017年,深圳的年轻记者来福在一次访谈中问马立安,如果没有和杨阡结婚,她会留在深圳吗?她说不会。三年后,当全现在问到,支撑她留在深圳的最大动力是什么?她也毫不犹豫地回答:杨阡。

    由于马立安和杨阡都是半自由工作者,不属于任何体制,也就“退不了休,因为没有正式的工作。”对他们来说,退休,意味着“逐渐淡出在深圳做的这些事情”。但他们无法完全离开深圳。杨阡预计,未来很长时间里,还会有很多跟深圳相关的事找上他们。

    对于移居大理的打算,马立安更担心的,是自己离开后被人遗忘。“有一天会有很多人不要我,我希望自己到那个时候心里有准备接受。他们不要我,但是猫还要我。”她笑着说。

    刚说完,她又嘀咕道:“猫也不要我,它们要罐头。”

    对话马立安:不要把边线看成墙壁,它更像是一个水闸

    全现在:我看到《向深圳学习》的鸣谢里写到,这本书的缘起是2011年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次学术会议,主题是“深圳+中国、乌托邦+国际网络”,是建筑系主办的。这是因为当时西方学界对深圳的研究,比较集中在建筑领域吗?

    马立安:当时对深圳的研究的确跟建筑的关系特别强。另外是建筑学院有钱。Winnie(编注:黄韵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本书作者之一)是MIT建筑学院毕业的,所以她可以从那边拿到钱。人类学是没有钱的,所以很多东西是特别实际的考虑。

    全现在:和其他几位作者相比,你其实一直在主流的学术评价体系之外。你在书中也有几次提到David Graeber(编注:大卫·格雷伯,已故人类学家,社会活动家,无政府主义学者),他的思想对你有很大的影响吗?

    马立安:对,我觉得他是一个很大的鼓励。因为他没有让学术限制他。我们做学术的难题是,我们特别容易看到这个知识本身重要,但我们看不到你的知识对别人有没有用。他是说你要找到适合你的传授知识的方式 。因为我在中国也不能做传统的学术,我也很难在一个大学长期任职。所以找到自己的方式很重要。

    全现在:是介入社会的方式吗?

    马立安:对,用自己的知识,自己的视觉去参与。

    全现在:我留意到这本书中文版的出版说明里说,书中有若干细节和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吻合,进行了必要的技术处理。

    马立安:我觉得他们是有两个方向的处理,一个是翻译的方向,他们会偏向褒义的翻译。另外,一篇关于女工心理,以及一篇关于性工作者的没有放进去。

    全现在:你在《向深圳学习》里面也提到,深圳其实是一个“城市包围农村”的状态,但是在规划层面,深圳其实是一个没有农村的城市。

    马立安:你看过吴君的书吗?她是1995年到宝安的西乡发展,写了很多关于深圳的历史,尤其是关外的故事。她说特区的一个历史特点,就是我们特别能忘记过去。我们能有今天付出了太多,而这种付出是有尊严的付出,是天真的付出。我们为了今天牺牲了很多,而我们牺牲掉的东西是钱买不回来的。她认为深圳人的一个特点,就是特别愿意忘记自己是怎么过来的。

    全现在:在结语里面,应该是2015年的你们完稿的时候写的,当时说从城市发展层面来讲,城中村将继续存在下去。现在你还坚持这个判断吗?

    马立安:它的功能还会存在。如果深圳的户籍系统还是大多数没有户口的话,这个需求不会改变了。

    全现在:会有其他的形式吗?

    马立安:如果深圳像纽约、伦敦、东京一样,把市区市中心越来越资本化,越来越变成一个金融和管理的中心,那么就意味着便宜的房子和住宅会退到郊区。而深圳的郊区是关外。关外历史留下来的村子跟关内的城中村其实不是一个概念,一是时间更长,二是它们真的大得多。

    全现在:所以虽然二线关已经被拆除了,但是影响还非常明显和深远。

    马立安:对,因为深圳所有的发展都跟边线有关。经济特区和香港是特殊的关系,关内和关外也是特殊的关系。我们不要把边线看成墙壁,它更像是一个水闸,需要的时候打开,不需要的时候关上。

    全现在:你的意思是现在这种“边界”划得更清楚了?

    马立安:更清楚,而且是更明确。疫情上中国能比别的地方做得好,就是因为有划线的能力,而别的地方没有这个能力。这个也是深圳的一个模式,我就划个线在这边说可以这样做,而那边不能做。这是深圳的一个开发模式,划线、管理这条线。深圳做得很彻底。

    如果我们说深圳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那么它做对了什么?不是封闭管理,是水闸管理,可以把深圳数百万没有户口的人容纳进来。原来深圳是有水闸的和没有水闸的地方,现在全是水闸。这也是一个社会的隐喻——一块土地需要多少条自然的河流和多少活水,它才能活下去?

    全现在:以后做深圳相关的研究,如果城中村成为过去时,还有什么别的领域可以关注?

    马立安:环保、海洋。还有基础设施也在深圳很重要,比如地铁、铁路、空调。

    全现在:说起海洋,这本书里面有提到,说在1984年之后,深圳开始有“从小渔村发展过来”的说法。其实香港也一直有类似的说法——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了一个国际大都市。你觉得这两种说法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马立安: 不只是香港,靠海的地方都有小渔村。纽约也有类似故事。殖民资本主义后,大家都想要爆发,怎么爆发?你是去一个白纸的地方,挖掘自然的东西爆发。所以,说深圳是个小渔村有几个好处,第一,可以随便过来“占领”它,可以说它原来没什么文化;第二,可以不断夸自己的能力,因为原来只有一个小渔村,而现在有一个大城市;第三,大多数过来这里的人,也是白手起家的。这些可以感动很多人。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4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6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3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6分

  • 情感共鸣:6分

  • 引人入胜:9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9分

  • 事实准确性:7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9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5分

  • 书籍清晰度:4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7分

  • 加载速度:9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超值(362+)
  • 强烈推荐(277+)
  • 全格式(627+)
  • 内容齐全(507+)
  • 实惠(566+)
  • 无水印(548+)
  • 少量广告(362+)
  • 体验好(621+)
  • 一般般(680+)

下载评价

  • 网友 曹***雯: ( 2024-12-18 23:18:18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索***宸: ( 2024-12-10 19:20:31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寿***芳: ( 2024-12-27 09:22:31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通***蕊: ( 2025-01-05 23:50:28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温***欣: ( 2024-12-12 22:00:51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孙***美: ( 2024-12-11 21:39:05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冯***卉: ( 2024-12-15 13:16:25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宫***凡: ( 2024-12-18 22:27:26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邱***洋: ( 2025-01-04 03:49:05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汪***豪: ( 2024-12-13 13:23:07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丁***菱: ( 2024-12-24 08:36:30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冉***兮: ( 2025-01-08 14:57:17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宓***莉: ( 2024-12-20 20:34:05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