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伤寒论浅注补正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12:40

伤寒论浅注补正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伤寒论浅注补正精美图片
》伤寒论浅注补正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伤寒论浅注补正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37744232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17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12:40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SunAnyway 发布时间:2023-11-07 20:54:50

    内容确实有点水,有凑字嫌疑。而且跟“图解”有什么关系呢?

  • 作者:肆夏 发布时间:2021-05-06 14:53:41

    相关材料搜罗翔备,也进行了系统梳理,非常不错。但文中多有前后抵牾,遇经文与出土材料不能相合处,强做解释,多有迂曲不通者。还有就是,写作有点啰嗦。

  • 作者:志摩凛 发布时间:2023-03-13 20:55:20

    (读错版本了咩)但其实也很有助于人们去理解真正的幸福 学习幸福的技术,大部分内容其实是和积极心理学的公开课内容是一致的,金钱和健康是人生的重要基础,幸福的心情则可以说是支撑这一基础的元基础;所谓战略就是决定不用去做某事;经济上的幸福就是指每天与金钱进行有效互动的结果;经济上的幸福度比较高的人并不是大富翁,而是不被生活费所困也无需担心账单的人。

  • 作者:邕江钓客 发布时间:2023-08-07 01:16:59

    注释不行,还有错别字,便宜没好货是有道理的。

  • 作者:落白 发布时间:2021-04-15 17:10:23

    读完以后,很是感动。

  • 作者:HomeAnimator 发布时间:2014-02-15 20:39:11

    中文版,不便宜,看后挺有收获的,推荐给机械控和飞行家以及航空狂人。


深度书评:

  • 希望和毒药可以是同一种颜色吗?(《色彩的性格》前言)

    作者:Putin 发布时间:2012-12-12 09:54:36

     

        如果问“希望是什么颜色的”,大多数人会回答“绿色”。如果再问“毒药是什么颜色的”,大多数人会回答“绿色”。绿色让人联想到苦而涩的味道。但如果再问“哪种颜色更能起到镇定的效果”,答案仍然是“绿色”。

      本书作者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询问了1888名男性和女性。在调查表上作者根据不同的情感和经验的范畴罗列了多种概念,例如“爱情是什么颜色的”,“仇恨是什么颜色的”,与此同时,调查表还就过时的颜色、令人感到舒服的颜色、狂妄自大的颜色、芳香的颜色、越出常规的颜色直至代表愤怒的颜色、信赖的颜色、暧昧的颜色等提出了不同的问题。被询问者则按照这些概念和问题将蓝、褐、黄、金、灰、绿、橙、粉红、红、黑、银、紫、白等13种颜色排列顺序。调查以书面形式进行,是不记名的。被询问者需给40个概念排列颜色的顺序,回答多张调查表中提出的总共200个问题。本书即这次调查结果的呈现与阐释,而绝大多数的调查结果则直观地反映在第一部分的色谱插图中。

      对每一种颜色我们都有某种特别的感受吗?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我们的情感远远多于色彩。红色是爱情的颜色,但也是仇恨的颜色。所以重要的不仅仅是那些常常被提及的颜色———我们把每一种情感和多种颜色联系在一起,这些颜色相互补充,相互说明。代表爱情的除了红色还有粉红色,象征仇恨的有红色和黑色。如果问“哪种颜色是代表幸福的颜色”,最常见的答案是“红色”和“金色”,幸福的第三种颜色是“绿色”。非主要颜色决定基本颜色的效果。色彩如何能够唤起如此不同的情感?

      我们将每种色彩与多种多样的经验联系起来。我们注意某种颜色时的情境会令我们回想起这些经验来。这种情境可以告诉我们某种色彩是真实的还是象征性的,某种色彩是传统的还是创造性的。情境阐明色彩的效果。本书将从色彩的各种效果中来探讨所有的色彩。1.心理效果色彩能够唤起人们自然的、无意识的反应的联想。这种心理效果是如何色彩的文化产生的呢?它源于经验,这些经验我们经常体验,以至于成为我们内心世界的一部分。

      就绿色而言,如果我们看到和红草莓摆放在一起的绿草莓,我们会不期然地联想到未成熟的事物,由此不成熟的颜色被概括为青春的颜色:“耳背还是绿色的”是用来形容乳臭未干、未经世事的年轻人。绿色在道路交通中的效果却截然不同,在这里绿色以一种积极的意义印在了我们的潜意识里。如果在大自然体验绿色,它的效果又有所不同:绿色变为健康的颜色、生机勃勃的颜色。绿色也象征着恢复健康,因为我们到绿色的大自然中去休养生息。归于某种色彩的所有特征均源于经验。绿色介于极端的红色和蓝色之间,所以起到镇定的效果,属于中性。红色热烈,蓝色冷静,绿色则柔和。红色显得接近,蓝色远如天际,绿色则位于中间,不远不近。在精神分析的颜色测试中,位于中间的绿色代表心理上的安宁和平衡。2.象征效果

      颜色能够被赋予真实色彩所不具备的概念。颜色的象征效果是如何产生的呢?它们也源于经验。只是这类经验极少是个人的,大多是流传了几百年的传统。为什么希望是绿色的呢?希望是在匮乏时期后产生的一种情感,人们将希望与春天相比。这一点也表现在语言上:就像种子在严冬后发芽,在黯淡的日子后新的希望在人的心田萌发。在中世纪也有与此相同的比喻,那时人们用绿色象征处于萌芽阶段的爱情。直到今天我们说不给某个讨厌的人以“绿色”,意思是我们不会友好对待此人。和黄色配在一起,绿色则成为嫉妒的象征颜色,比如说有些人嫉妒得脸都发绿了。流传下来的经验告诉我们:经常生气的人会患胆囊疾病,而胆囊就是黄绿色的。

      象征效果产生于将一些经验普遍化,将色彩的心理效果抽象化。因此心理效果与象征效果存在紧密的联系。

      文化效果

      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生活方式决定了色彩效果的不同。在欧洲,绿色是风景中一道普通的颜色,而对于生活在荒漠中的民族而言,绿色却是天堂的颜色,因此绿色是伊斯兰教中神圣的颜色。埃及地位最高的神有一身绿色的皮肤。在绿色象征高贵的文化里,绿色被视为男性的颜色。各种文化中最受尊重的颜色都是男性的颜色,第二等颜色才是女性的。

      许多色彩效果都带有民族特征。如果形容一个英国人是“蓝色”的,则意味着这是个多愁善感的人而形容一个德国人是“蓝色”的,则表示这个人喝醉了。本书将对这些带有民族特征的色彩意义的渊源加以解释,这样可以再次唤醒那些被我们意识所忽略的色彩效果。

      政治效果

      在政治领域里色彩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古老的徽章和旗帜上的色彩就是当政王朝的颜色,即使现代的旗帜和徽章也标志着政治与宗教的权力关系。红色是革命旗帜的颜色,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旗帜的基本色彩。绿色是伊斯兰教中神圣的颜色,是所有信仰伊斯兰教国家旗帜上的基本色彩。绿色也是绿色岛屿爱尔兰的国旗的颜色。在爱尔兰绿-白-橙三色旗中,绿色象征着天主教,橙色作为新教奥拉宁王族的颜色象征着新教,绿、白、橙这三种颜色的组合标志着爱尔兰国家和权力的联合。德国国旗中黑、红、金三色的组合也是如此。

      传统效果

      看似不合理的色彩效果常常与颜料提取及印染的古老工艺有关。为什么蔬菜通常的颜色———绿色会让我们想到毒药的绿色呢?以前绘画的绿色颜料中含有砷。拿破仑最喜欢的颜色就是绿色,而这却成了他的灾难:圣赫勒纳岛上潮湿的气候把绿色墙纸中的有毒物质蒸发出来,拿破仑最后死于慢性砷中毒。绿色让人联想到有毒物质这一点保留至今。

      在过去的几百年中,并非每一种颜色均可任意使用,有些颜色价格不菲,

      需要繁复的印染工艺。决定着装色彩的并不是品味,而是金钱。昂贵的面料用昂贵的颜料印染,便宜面料的染料自然价格低廉。深绿色是一种便宜的颜色,所以欧洲的王公贵族是不会穿绿色服装的。但是简单的毡和粗呢大多染成绿色,“在绿色桌前做计划”这句成语就与此有关:以前赌桌和书桌的毡垫多为深绿色,这句成语寓意为闭门造车,不切实际。在我们今天使用的语言中仍然蕴含着许多被遗忘的传统。“变成蓝色”和“制造蓝色”这两个成语就产生于古老的印染方法。历史背景为传统效果作着注释。

      创造性的效果

      在这里我们谈一谈如何赋予色彩新的效果:为什么装葡萄酒的瓶子都用绿色的,从不用深红色的呢?为什么水怪和火星人总是绿色的呢?如果对感受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时,爱情甚至可以是毒药的那种绿色。关于色彩创造性使用的原理在“蓝色”这一章中的第18节会详细加以阐述。

      同一种色彩总是有不同的效果。甚至我们感觉到的色调也是由当时的情境来定义。象征希望的绿色和毒药的绿色可以是同一种绿吗?大多数接受调查的人认为:绝对不是!希望虽然是绿色的,例如可以是绿松石那样的绿色或者是五月的绿色,但绝对不会是毒药的那种绿色。没有一个人把黄瓜的绿色描述为宝石的绿色,把洋蓟的绿色形容为军绿。反之,尽管菠菜的绿确实与绿宝石的绿是一样的,却没有人将绿宝石的绿描述为菠菜的绿色。虽然画家让希望女神穿上亮绿色的衣服,但也没有人将这种绿称为毒药的绿色,而是五月的绿色———尽管色调是一样的。又有谁会将英国画家格奥尔格?弗雷德里克?瓦茨比喻希望时所采用的绿色参见图22视为典型的希望的绿色呢?

      众所周知,爱斯基摩人掌握很多关于白色的名称,这看上去充满异域风情,但也不难理解,因为爱斯基摩人必须在一个白色的世界里辨认方向。在我们对爱斯基摩人的独特世界感到惊奇的时候,我们或许忘记了在每种语言中关于每种颜色都有许多名称。

      一个人认识多少颜色,取决于他与颜色打过多少交道。画家所认识的颜色比牙医多,而且能更准确地描述色彩之间的细微差别。在许多职业中,能够掌握特殊色差方面的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色差决定绿宝石的价格,所以珠宝商能看出中等绿色和深绿色之间的多个层次。珠宝商还能准确描述一种绿色的不同颜色的组成成分:电气石的深绿色中的黄色成分比绿宝石的黄色成分重。皮货商和木材商能够说出多种褐色的色调。出售书写纸和绘画用纸的商人能够和爱斯基摩人一样区分不同的白色。

      在德国,众所周知的绿色色调就有40多种红色的色彩变化近100种。

      为了丰富对五彩缤纷的色彩的了解,本书在每一章的前面均附有标着各种颜色名称的列表,其中也包括绘画颜料的名称。

      一个人所喜爱的颜色能说明他的哪些性格呢?大家或许都了解为所谓的精神分析所作的一种色彩测试,在测试中被测试人需要将一些彩色的小卡片依照自己的喜好进行分类。这种测试声称能够根据整个色谱中某些色彩的排列顺序揭示人的个性,可是对此很多人却疑惑不解。

      事实上是这样的:所有的情感、性格特征均可以和色彩联系起来,色彩多层次的象征意义可以给所有的重要问题提供基准点。而另一方面,科学的心理学不再承认这类色彩测试,测试的结果被认为是不可靠的,这令不少人感到失望,但这也是事实。其原因是:人类的情感、性格特征及重大问题远远多于色彩,在这类色彩测试中对于每种颜色都存在多种解释。这意味着:不同的被测试人可以对同一种色彩排列顺序作出完全不同的解释。因此测试的结果非常不准确,以至于不能作出科学的判断。

      但是就像预言一样,不准确的解释也可以给人重要启迪。对色彩测试感兴趣的人可以在本书中找到所有解释色彩的背景知识,并非出于自愿而被迫参加色彩测试的人可以找到如何表现出最佳性格的说明参见“灰色”第56节。

      一个人所喜欢的颜色能说明他在日常生活中的哪些喜好呢?关于所习惯的颜色的问题其实就是针对颜色本身的问题。事实上任何一种颜色都不会脱离某种功用而独立出现。20%的女性和男性称红色是自己喜欢的颜色,但不管是哪一种红色,几乎没有一名男性愿意穿红色西服,只有少数女性穿红色套裙,穿红色长筒袜的女性则更少。红色是一种温暖的颜色,尽管如此,红色墙纸并不受人喜爱。又有谁愿意要一张红色的写字桌、一台红色的冰箱或者一只红色的钟?即使是汽车的颜色也不能从统计数字上反映人们对颜色的喜好。对于颜色的每一种使用范围都存在典型的色彩喜好。每种色彩都是“美丽的”,但是如果使用的地方不对,或者和不当的意义联系在一起,那么所有的色彩都会失去它们的美丽。

      只有了解一种色彩所有意义的人,才能区分美丽的红色和丑陋的红色,才能区分平淡的绿色和夸张的绿色。对色彩的意义了解越多,就越能更好地对它们的效果作出判断。

      如何解释色彩关于调查结果的分析利用

      蓝—褐—黄—金—灰—绿—橙—粉—红—黑—银—紫—白等13种颜色

      均列于每份调查表的上端。为了不至于给被采访者造成前述色差上的影响,所有色彩均用文字的形式列出。调查范围包括所有具有独立心理色彩效果的色彩。就连常常被我们忽略的诸如橙、粉红、灰、褐等混合色及金、银等金属色也具有独立的意义,而且是其他颜色所不能替代的。

      ——

      本书用200种概念分析了人们对色彩的感受,有1888人对40种概念作出了回答。在被调查者中年纪最小的14岁,最大的83岁。调查表由被调查者自己填写,为不记名形式。如果对一种概念无法决定惟一的颜色或者不愿意作出惟一的答案,可以填写两种颜色。

      尽管接受这次调查的人数众多,但有些颜色提到的人数没有超过被调查人数的5%,这些颜色本书没有采纳。这样做是为了将调查结果更好地集中起来。在对一种概念的多种颜色进行解释的过程中,让大家了解这种概念的主色彩占据怎样的主导地位,要比对每种色彩都作出解释重要。

      由低于被调查者人数5%的人所回答的颜色不具有代表性,难以解释,因为对于一种颜色的排列顺序存在太多可能的原因。例如:回答爱情的颜色是白色的少数人想到的可能是纯洁或者一颗冷酷的心,或者把爱情看做不带个人意义的感情,或者想使自己表现得非常有个性等。而正是在爱情这个概念上,出现不寻常的答案的比例最高。主色彩非常明确:70%的人认为是红色,8%的人认为是粉红色,但是剩下的22%的人的答案则分布在从白色到黑色、从金色到紫色的各种色彩中。而其他199种答案就没有这样多种多样,最小的比例平均在10%左右。

      为了统计学的外行着想,或许还应该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些百分数从没加到100%。到100%的差额显示在每一种色彩中不寻常的答案的比例。只有在色板上的色谱中为了能够做一个统一的图解而将调查结果推算到了100%。

      为了不至于让统计学的外行产生迷惑,误以为百分数中小数点后面有几位数字可以反映调查结果的精确性,因此所有的百分数均为整数。这种精确性是虚假的、毫无意义的,无法推断出调查结果的有效性。

      只有将相近的数据进行比较才能检验调查结果的有效性。举一个引言中的例子:“希望”、“信心”、“乐观”这三个概念相当接近,但是并不一致。这一点反映在所划归的颜色和它们的分布上:希望的颜色有52%的人认为是绿色,接下来有23%的人认为是蓝色,7%的人认为是白色,6%的人认为是黄色。在“信心”这个概念上,占优势的仍然是绿色26%和蓝色17%,第三位是黄色9%。在乐观这个概念上,排在第一位的是黄色19%,然后是绿色17%和蓝色15%。代表希望的绿色比代表信任的绿色要深,即希望是比信任更强烈的一种情感。提起乐观人们想到的更多的是一种永远开朗快乐的心情,而不是经历了艰难岁月后一个新的开始。这三种概念的相近性正体现在绿—蓝—黄这三种色彩的典型色调上。所以可进行比较的概念的色彩可以补充对每种颜色的解释。例如乐观的色彩又与象征生命乐趣的色彩相吻合,爱情拥有与性爱的色彩相近的色彩,但是性爱的色彩中除了红色与粉红色以外,还有象征不道德的颜色———黑色与紫色。

      对一种孤立的色彩的想像并不能满足我们色彩缤纷的联想,相对于人类的联想,色彩的数目远远不够。在我们的联想中,很多色彩含有具典型意义的色调。在相近概念的色彩比较中显示出色彩的逻辑性。

  • 读《乡土中国》

    作者:landcentury 发布时间:2009-04-03 16:14:51

     

      

        记得在村里读书时,一天夜里熄灯后和宿舍的兄弟们卧谈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中国人?或者再明确一点:中国人的特征是什么?即我们何以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这个问题,当时没有讨论出结果,也不会一下子就得出什么结果,因为我发现在探讨“中国人”时,我首先需要搞懂“中国”,而对于“中国”这个概念,我发现自己其实是所知甚少。“中国”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心间,难以散去,直到最近读到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始有所明了。所谓“乡土中国”,其实就是传统中国,是我们今天这个中国的逻辑前提,理解今日的中国,必须深刻领悟传统中国的内涵,这恰恰就是当代中国人很少触及的。通过《乡土中国》的十四篇经典文章,让我们来领悟传统中国的概貌吧。

      

              乡土本色:礼俗社会

        通常历史教科书都会指出,土地所有权问题,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兴亡更替的主要矛盾。没有土地,农民将失去生活的基本保障,除了揭竿而起,别无生路。如果手中握有土地,即使生活困苦,多数农民还是要固守这份田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耕作,世代传家。农民固守土地,终其一生,很少离开。所谓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在农业聚落,即乡村形成之后,由于人口缺乏流动性,农村生活具有很强的地方性,熟悉的人,熟悉的土地,熟悉的生活方式,一切都是周而复始的。在这种强烈的“熟悉性”下,乡土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交流并不是基于“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规范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乡土社会中,人们因彼此熟悉而相互信任,人与人的关系并不需要契约来保障。契约的强制只能滥觞于陌生人的关系之中。于是乡土社会逐渐演化为一个礼俗社会,而异于西方的法理社会。同样的,在熟悉的环境下,人与物的关系基于熟悉而产生个别、具体的经验,这个别、具体的经验足以解决乡土生产中的问题,因而乡土社会的生产中很少需要抽象出解决问题的普遍原则。

        农人固守土地而居,形成“熟悉”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因“熟悉”而成为“俗”,常“习”之。这些“俗”因熟悉和信任而毋须以契约来固化,于是形成所谓的乡土本色:一个礼俗社会。

      

             文字下乡:乡土人际交流的直接性

        文字下乡运动,似乎是基于乡土社会中农人多为文盲,为传递文明而推动识文断字。其实文字的功用在于传情达意,以固定的象征体系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但文字并非传情达意的唯一方式,声音、表情、动作同样可以被赋予特别的含义而成为人们传情达意的一种表达、交流方式。当空间的阻隔导致人们无法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时,文字的作用才凸现。如果空间的阻断不成为问题,也就是说人们可以面对面地彼此交流时,文字就不是交流的唯一方式,甚至是一种交流的累赘,因为人们很少选择现场写字的方式来进行交流。而声音、动作、表情却可以进行准确、生动的交流。乡土社会的特点之一就是空间的相对封闭,乡村生活里的生产、生活区域往往相距不远,人们可以经常见面,于是交流上使用文字也就不多,使用声音、表情、动作来直接交流更符合乡土生活的特性。所以乡土缺乏文字普及,并不是因为乡村“不文明”,而是因为“非文字”的交流途径是乡村生活自然演进的结果。直接的交流远比间接交流更为实用。

        所以文盲并非因为乡下人“愚”,反而是乡土生活的特性所致,因为乡土社会是个面对面的社会。

      

               再论文字下乡:乡土文化的口口相传

        在乡土社会中,个人的人生经验和社会的集体文化需要积累和传承,途径就是所谓“时间的桥梁——记忆”。记忆的完成,在乡土社会中,靠以声音表达的词语,而不需要文字就能完成,这是口口相传的方式。乡土社会中的人,世代间的生活形态差异不大,人生经验更多的是一种反复,每一代都是相似的周而复始的生活历程。整个乡土社会由于相对的封闭性,社会文化的变迁不大,乡村生活简单而重复,文化的积累靠语言足以传递。

        乡土社会的静态性,世代经验的重复性,使得乡土文化的总量相对有限,传承靠口口相传足以完成,没有用文字来完成传承的普遍需要。只有乡土社会发生变化,社会文化急遽变迁时,才会真正产生文字下乡的需求。

      

         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的推浪格局——重复交错的人际网络

        人是社会性动物,在社会生活里人们彼此之间产生各种关系,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人的社会属性。认识一个社会,必然要求我们了解这一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构,一个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怎样划分的问题。

        在西方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团体划分。团体界限分明,团体内的人享有共同的权利和义务,团体外的人与此无关。这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关系的一种格局,费孝通先生称之为“团体格局”。在东方传统社会下,社会生活中人与人关系呈现为另一种格局,费孝通先生将之概括为“差序格局”。所谓差序格局,是指社会生活中人与人关系呈现为重叠交错的人际网络,这个网络以个人为中心,是以血缘或地缘关系为原则而延展出的同心圆体系,中心势力越强,同心圆的层次和范围就越广,与其他同心圆的交错重叠也越多,由此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简单说,差序格局就是一个以己为中心的推浪格局。

        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是有区别的,前者界限模糊,后者界限分明;前者以自我为中心,具体的、界限分明的只有己,克己乃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行,后者讲求平等观念和宪法观念,界限分明的是团体,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团体亦不能侵犯个人的权利。团体格局体现为很强的组织性,差序格局表现出很大的分散性。“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限从来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

        总之,乡土中国的一大特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为差序格局,差序格局就是以己为中心推衍出的由一根根私人联系构成的网络。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团体道德VS私人道德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的社会结构格局导致不同的道德观念。

        西方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划分可以理解为“团体格局”,西方道德观念就建筑在团体与个人关系结构的基础上。在团体内,每一成员人人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个人不能侵犯团体和他人的利益,团体也不能侵害个人的利益。团体能够存在的前提就是团体必须是超越个人的“实在”,由此团体道德的核心就是权利的观念,即团体内人人生而平等,同时团体不应侵害个人,并由此引发宪法的观念。西方道德体系中的平等观念和宪法观念来自于西方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结构格局——团体格局。

        东方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外推构成的一根根私人联系网络,团体的影响微乎其微。由此乡土社会难以产生团体道德,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在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中,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这里的道德以私人关系为基础。乡土社会中的道德和法律须依据私人间的关系亲疏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乡土社会缺乏“团体”,也就难以产生“团体”的道德;由于团体乃是超越个人的“实在”,乡土社会也就没有产生什么“超人”的道德。宗教就是一种“超人”的道德体系,而乡土社会呈现为一个非宗教的社会。在乡土社会统领所有道德的“仁”是模糊的,不能理解为 “超人”道德,内涵模糊的“仁”与界限不分明的“天下”,是乡土社会的特点。在乡土中国,“仁”的探讨不在宗教而在哲学,所以乡土社会虽非宗教社会,却是一个哲学社会。

      

                 家族:绵续性事业社群

        有人说乡土社会也有团体,比如家。其实就社会结构的格局而言,西方社会与乡土社会内部都有团体式的社群,也都有差序式的网络,但就其主要形式而言,西方社会强烈地呈现为一种团体格局,乡土社会强烈地呈现为一种差序格局。东西方同有的“家”,在结构上和功能上也有极大的差别,反映出社会格局差异所导致的差别。

        西洋的家庭是团体性社群,有严格的团体界限,是由亲子构成的生育社群。亲子指结构,生育是功能。西洋家庭里夫妇是主轴,两性之间的情感是凝合的力量,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成年即离开这团体,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由其他团体来承担,不在家庭的功能分内。

        乡土社会的家庭呈现出很强的差序格局的特性。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成员不限于亲子,可以依需要而以一定的原则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该原则就是沿父系单系传递,包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人类学认为这种根据单系亲属原则组成的社群即氏族,乡土社会的家在结构上是一个氏族,称为家族。家族有生育的功能,亦可担负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家族必须是绵续性的,因为政治、经济、宗教等事务是长期绵续性的,所以家族不因个人的成长或死亡而分裂或结束。这种绵续性事业社群凝合的基础不是两性情感,而是家族事业的需求。家族的主轴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是纵的而非横的。家族中的家法排斥私情的宽容。

        中西家庭在结构与功能上的这种差异,使得中国人在家庭情感上尤其是在两性情感间有着矜持与保留,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决定了这一切。

      

                男女有别:社会关系的稳定

        感情发生在新反应中,这新反应包含两个方面,即新的尝试或旧反应的受阻。新反应经过不断反复而被适应之后,感情就会逐渐平静乃至淡漠。感情即所谓激动,会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若要维持原有的社会关系,就须避免激动,防止感情的发生。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大表征,就是感情的淡漠。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引起同样的反应。而感情的淡漠本质上也是同样的刺激引起同样的反应。当我们说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大表征就是感情的淡漠时,也就是说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是了解。

        浮士德是两性情感的象征。两性关系愈向着深处发展,相异的程度会愈深,求同的阻碍会愈强大,于是创造力和变革的需求亦愈强大。在浮士德的立场说,生命力也因之愈强,生活的意义也因之愈深。浮士德精神即在于不断地克服阻碍,也不断地发现阻碍,这是一个永恒的过程,没有终点和结果。浮士德精神的泛滥会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所以浮士德精神在破坏社会的基本事业。

        乡土社会是一个孤立的小天地,在这里,人们相互之间的了解是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阻碍的。同代人之间可以面对面直接地交流,而每一代人生活的周而复始,使得年长的人同样了解年轻人的生活,年轻人可以年长人的过去为生活的蓝图。在这样的环境下,唯一能阻碍人们了解的是性别。异性的隔膜永远是个猜想,无法领会。于是异性之间难以达成了解,也就成为感情的源泉和动力。

        乡土社会不需要新的社会关系,所要的是原有社会关系的稳定。这要求异性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乡土社会拒绝浮士德精神,男女有别被固化。中国乡土社会的家族是一个绵续性事业社群,以同性为主轴、异性为辅轴的单系组合更适合于完成社会事业的需要。

        缺乏两性间求同的努力,也就减少了一个无限推动社会关系异动的可能,从而减缓了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对切身生活之外都漠然没有兴趣,不去追求理想,而将天国现世化,以现世为天国。对生活的态度是以克己来迁就外界,一切足以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男女的鸿沟由此筑下。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礼治秩序:从教化中养成的内在服膺

        西方社会是一个法理社会,也是一个法治社会。因为西方社会从最初的狩猎文明演化而来,部落军事会议的传统就是协商,其契约的传统得以延续,在社会变迁加快之时,人们更需要以契约精神加强合作,由是西方成为一个崇尚法治的社会。

        乡土社会是一个礼俗社会,也是一个礼治社会。因为乡土社会属于传统的农业文明,农人固守土地,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生活环境相对封闭,自然经济可以使人们之间不必强调太多的合作。“乡土社会只是四季的转化,而不是时代的变更。”前人的经验既可作为今人的经验,社群周而复始上演着相似的生活场景。在这样的环境下,遵循传统就是生活的保障,传统在封闭社会中具有极强的权威性,这种权威性使人们从内心形成敬畏感,使人服膺于传统。服膺于传统,即礼;礼即合于式。

        乡土社会中,传统的权威性使人产生敬畏感,人们出于内心的服膺以传统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无讼:礼治下的教化

        在乡土社会,礼治的推行在于人们从内心深处对传统的服膺。在教化中长成的人们对礼是熟知的,这种熟知在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的周而复始。如果礼的秩序被破坏,解决纠纷的主要目的乃是完成教化。乡绅的调解也好,官府的折狱也罢,都指向了教化的加强,使礼的秩序得以维持。既是为了教化,那么乡绅就足够了。所以乡间以折狱为羞,尽力避免闹到官府,官府的“各打五十大板”,是教化中的一种体罚。

        法理社会中的法治,不以教化为本,其目的只在于明辨权利。在变迁加剧的社会环境里,人与人的合作交往赖于契约,契约的内涵就是权利的分明,非如此不得合作成功。

        法治抑或礼治,取决于社会变迁程度。社会变迁加剧,人口流动的冲击下人们相互不再熟悉,人们的合作只能以契约来维持。差序格局没有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仍然主要地呈现为一根根私人的联系,这种联系可能是熟悉的,也可能是不熟悉的,但一定是附着了权利意识的。礼治下的教化已被淡忘,法治受私人联系程度的影响而或张或弛。

      

              无为政治:皇权的松弛

        政治权力分为两种,一种完全靠暴力维持,是横暴权力;一种根据契约而产生,是同意权力。同意权力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分工合作,横暴权力存在的基础是经济利益的诱惑。

        在乡土社会,自然经济的运行使人们除了盐铁之外很少有交换的需要,于是社会分工合作的空间有限,同意权力的空间也就极为有限。自然经济的产出是一定的,产品的量有限,仅能维持农人的基本生活,于是横暴权力产生的空间也就有限。

        在这种局面下,乡土社会中皇权的存在几乎只是名义上,乡土生活的主流是自治,即礼治社会的自发运行。阶级斗争严酷的时期只是王朝的末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多数历史时期,乡土自治(以乡绅为主)是乡土社会治理的真实面貌。

      

                  长老统治:教化性的权力

        在乡土社会中,由于农业自然经济的产品有限,由此所导致横暴性权力的基础是薄弱的,表现为皇权的松弛。因为乡土社会是一个稳定的社会,遵循传统,遵循成法就足以保证生活的顺畅,所以没有必要以契约来规范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合作,所以乡土社会难以产生同意的权力。

        乡土社会一贯稳定,这一稳定更多地源于稳定的文化,而非“横暴的政治”或“民主的政治”。文化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这种规范的推行,依靠教化性的权力,教化性的权力不是横暴的,因为教化的目的并非为获取经济的利益;教化性的权力也不是民主的,因为文化本身也不需要新生代的共同意志来同意。

        乡土社会中的权力,既非专制的亦非民主的,而是教化性的。乡土社会在长幼之序的规范下自然产生宗族长老,宗族长老行使教化性的权力来维护乡土的稳定。

      

             血缘和地缘:社会发展阶段的分水岭

        乡土社会是稳定的社会,人口流动性小而变迁缓慢。维持社会阶层结构稳定的方法就是生育继替,即以血缘关系来确定社会各阶层的继替。在乡土社会,在没有比血缘更可靠的继替规范了。

        在乡土社会中的地缘关系依附于血缘关系。家族的一部分人口固定地居于另一地域时,该地域成为家族的所在地,来自该地域的人也就与家族有了或远或近的关系,于是地缘就出自血缘的投影。血缘的投影还有另一个含义,即祖籍。在乡土社会中,不依附于血缘的单纯的地缘关系往往很难获得承认。

        由于血缘的关系限制了冲突和竞争的发展,所以血缘社会中商业很难发展。纯粹的地缘关系由此可以借助商业而发展。因为纯粹的地缘关系已经剥离了血缘的投影,人情问题不再成为商业发展的限制。城镇是因贸易而产生的人口聚落,所以地缘是从商业里独立壮大的社会关系。

        血缘关系是乡土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是乡土社会的重要特征。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从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

      

              名实的分离:乡土社会的缓慢变迁

        乡土社会是一个稳定的社会,但乡土社会也是在变迁的社会,只是变迁的速率相对较为缓慢。

        乡土社会中的长老权力是稳固的,但为了应对社会缓慢变迁的需求而产生了名与实分离的现象。即承认或说维持形式上的长老权力意志,而在内容上加以注释和曲解,从而实现改变。名与实的分离,就是乡土社会的变迁,乡土社会的变迁,就表现为名与实的分离。

        也许名与实的分离,就是缓慢变迁的代名词,当代中国社会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是名与实分离的代表。

      

              从欲望到需要: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

        人类的欲望经过了文化与自然的淘汰,到乡土社会时代,欲望暗合了人们生存的条件,于是在乡土社会人们可以依了欲望去生存。然而社会变迁使欲望不再是人们最后的动机,人们最后的动机是理性的需要。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的里程碑。

        乡土社会运行的过程就是欲望不断得以实现的过程,欲望的实现是乡土社会运行的内容。乡土社会中的欲望的已经自然和文化的筛选,契合人类客观生存条件的欲望才会成为文化的一部分而得以积累。从“欲望”到“需要”,就是从自发到自觉。乡土社会是自发的,缓慢变迁的,也是稳定的;现代社会是自觉的,快速变迁的,也是不稳定的。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5分

  • 文字风格:7分

  • 语言运用:8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8分

  • 知识广度:3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4分

  • 结构布局:4分

  • 新颖与独特:3分

  • 情感共鸣:7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7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7分

  • 文化贡献:9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9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8分

  • 使用便利性:5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6分

  • 加载速度:8分

  • 安全性:5分

  • 稳定性:3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下载速度快(438+)
  • 在线转格式(439+)
  • 超值(648+)
  • 图文清晰(379+)
  • 盗版少(260+)
  • 强烈推荐(570+)
  • 好评(670+)
  • 推荐购买(80+)

下载评价

  • 网友 习***蓉: ( 2024-12-29 04:34:55 )

    品相完美

  • 网友 宓***莉: ( 2025-01-03 15:41:02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曹***雯: ( 2024-12-12 23:17:03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陈***秋: ( 2024-12-23 15:18:01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冯***丽: ( 2025-01-06 20:52:32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索***宸: ( 2024-12-20 08:25:28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沈***松: ( 2024-12-26 01:02:18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益***琴: ( 2025-01-07 08:20:24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郗***兰: ( 2024-12-28 07:25:39 )

    网站体验不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