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回忆祖父丰子恺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16:21

回忆祖父丰子恺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回忆祖父丰子恺精美图片
》回忆祖父丰子恺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回忆祖父丰子恺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00214223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10
  • 页数:292
  • 价格:78.00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16:21

内容简介:

上海陕西南路的长乐邨93号,是丰子恺晚年的故居。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丰子恺在家人的陪伴下,享受了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也遭受了十年浩劫的挫折与磨难。他从未停止过读书、写文、作画,也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与艺术的追求。本书为丰子恺长子丰华瞻的长女丰南颖、次女丰意青合著而成,回忆了祖父丰子恺在生命最后十几年间的点点滴滴,有喜悦,有愤怒,有无奈,有和解,文笔平实,感人至深。


书籍目录:

幸福的童年

人生的起点

《南颖访问记》背后的故事

幼儿的天堂

长乐邨之缘

公公带我逛淮海路

我的小图画

刻 图 章

吃 蟹

爆炒米花

旅游趣事

难忘的岁月

难忘的那一夜

失落的童年

那个夏天的变故

适应新环境

全家定居长乐邨

祸不单行

“不速之客”

石家庄之行

正面思考,乐观处世

独特的教育

教育幼儿的独特方法

做一个好人

言传身教

从爱猫谈起

公公的“天气预报”

健康长寿的愿望

谈古论今

开阔视野

“公公学校”

公公谈交友

殷殷教诲,润物无声

写字不要“花里千国”

公公教我们学语文

长乐邨的杨柳树

饭桌上的文明

日月楼里的故事

又是一个姓丰的人

咏诗唱词

听公公讲故事

日月楼中日月长

过 年

风趣的公公

公公的短大衣所引起的回忆

仁爱之心

公公与佛教

父子情深

从未见过面的孃孃和叔叔

沧海桑田,白头偕老

“聋子隔壁听”

长乐邨的访问者

长寿与作古之谈

落花成泥,思念长存

晴天霹雳

迟到的春天

《化作春泥更护花》父子篇

再次为公公送行

永恒的纪念

后 记


作者介绍:

丰南颖、丰意青,丰子恺长子丰华瞻的长女及次女,自幼与祖父丰子恺共同生活,在祖父的疼爱与呵护下长大,是丰子恺晚年生活的陪伴者与见证人。二人受到祖父人格与艺术方面的熏陶,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后出国深造,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事业卓有成就。近年来,两姐妹合作发掘和整理祖父丰子恺生前未曾公之于众的史料,致力于撰写回忆祖父丰子恺的文章。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上海陕西南路的长乐邨93号,是丰子恺晚年的故居。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丰子恺在家人的陪伴下,享受了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也遭受了十年浩劫的挫折与磨难。他从未停止过读书、写文、作画,也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与艺术的追求。本书为丰子恺长子丰华瞻的长女丰南颖、次女丰意青合著而成,回忆了祖父丰子恺在生命最后十几年间的点点滴滴,有喜悦,有愤怒,有无奈,有和解,文笔平实,感人至深。


精彩短评:

  • 作者:飘飘白云 发布时间:2014-06-27 10:14:37

    相见恨晚,感觉甩了《三国演义》好几条街,三国中人物与事迹被历代卫道士伪造近乎神或妖(鲁迅语),而东周让你看过无数朝起朝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故事,从中体会为人处世之道,高瞻远瞩之识。

  • 作者:横转中子星 发布时间:2023-02-17 11:24:20

    整体上来讲,本书可以分为“十年前”与“十年中”。在“十年前”这一部分是通过子辈视角来了解丰子恺先生的生活。可以说,丰子恺先生在当时的生活放到今天来讲也是相当舒适了(物质与精神上都基本得到了满足),丰子恺先生也给他子辈们画漫画(在书中有不少)。总体而言,“十年前”就是体验生活,也与“十年中”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在“十年中”作为一个大艺术家,且在社会中有很高的知名度,其也成为被针对的对象。被批为“Black Printer”与“Poisonous Printer”,也经历了应该经历的所有事情。不过在这十年之中,丰子恺先生也没有放弃艺术,依然进行一些艺术创作。之前对于丰子恺老师的认识主要是集中在那些意味深长的漫画,通过这本书,对于其家庭与日常生活有了新认识。让我认识到了一个更加立体丰子恺老师的形象!

  • 作者:十月猫 发布时间:2017-07-19 13:19:53

    身体是一个了不起的存在,一个了不起的通道,而且远比被别人的语言所填充的头脑可靠。

  • 作者:烟斗客甲 发布时间:2023-01-04 20:05:03

    两姐妹回忆祖父丰子恺;

  • 作者:画屏 发布时间:2022-11-18 14:20:41

    丰子恺晚年的生活细节,跟孩子的互动颇为动人

  • 作者:FermeFaon 发布时间:2019-08-02 19:36:39

    一般


深度书评:

  • 乡土中国分章节总结:整理&引述

    作者:Orimmmm 发布时间:2019-06-20 14:39:52

    乡土本色:礼俗社会

    中国社会是具有乡土性的,作者在这里定义了土地的重要性,我们以农业为生。

    人与空间上不流动;村雨村之间往来很少、孤立、隔膜多。

    因此我们是熟人社会,乡土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交流并不是基于“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一种行为规范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于是,乡土社会逐渐演化成一种礼俗社会,是异于西方的法理社会。

    农人固守土地而居,形成“熟悉”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因“熟悉”而成“俗”,常“习”之。这些“俗”因为熟悉和信任而毋需以契约而固化,于是形成所谓的乡土本色:一个礼俗社会。

    “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描写的是熟悉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乡土社会是没有法律的位置的,从熟悉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

    在社会学中,却分两种社会:

    1. 礼俗社会: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有机的团结;

    2. 法理社会: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机械的团结;

    大家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

    文字下乡:乡土人际交流的直接性

    文字的功用在于传情达意,以固定的象征体系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只有在当人们因为

    时间

    空间

    的阻碍时才比较实用。如果是乡土社会这种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候,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极好,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

    文字是间接的工具,而且是一个不太完善的工具。所以说,子乡土社会中不用文字,并不是“愚”的表现,而是面对面社群不需要文字。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久越复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就越有限,于是语言也就越来越简单化。

    所以,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会有因为个人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所谓是“行话”。

    往小了讲,对于恋爱的情侣,也会有属于他们自己才听得懂的“情话”,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语言就像是个社会定下来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个筛子的格子不同就漏不过去。这个筛子虽然帮助了人与人的了解,而同时也使得任何人之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得每个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有一点走样,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使得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

    在《动物凶猛》里也有类似的对于文字的描述:

    我悲哀的发现,从技术上我就无法还原真实。我所使用的每一个词语涵义都超过我想表述的具体感受,即使是最准确的一个形容词,在为我所用时也保留了它对其他事物的含义,就像一个帽子,就算是按照你头的尺寸订制的,也总在你头上留下微小的缝隙。...我从来没见过像文字这么喜爱自我表现和撒谎成性的东西!

    再论文字下乡:乡土文化的口口相传

    乡土社会中的人,世代间生活形态差异不大,人生经验更多是一种重复,每一代都是相似的周而复始的生活历程。整个乡土社会由于相对的封闭性,社会文化的变迁不大,乡村生活简单而重复。

    乡土社会的静态性,世代经验的重复性,使得乡土文化的总量相对有限,传承依靠口口相传足以完成,没有文字来传承的普遍需要,社会文化变迁大的时候,才会真正产生文字下乡的需求。

    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的推浪格局--重复交错的人际网络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人的社会属性,所谓中国人“私”的问题,是一个群己、人我的界限怎样划法的问题。

    西方团体格局VS中国差序格局

    西方的人与人之间关系是以团体划分。界限分明,团体内的人享有共同的权利和义务,团体外的人与此无关。

    东方则是差序格局,好像是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波纹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这种差序格局就是人与人关系呈现出交叠的人际网络。我们俗语中讲“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差序格局具有很强的伸缩能力。小到生育与婚姻产生的亲属关系,大到大家都是“自家人”。

    就好像大家经常在饭桌上攀关系:

    “你知道那个谁谁谁嘛?”

    “知道啊,就是那个我的侄子的朋友,他现在在xx局当xxx是吧?”

    “对对对,也是我的xxx。”

    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就是自己推出去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

    伦重在分别,《礼记》中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差等。这里就和西方的天赋人权,平等观念所不同了。

    孔子:“推己及人”“本立而道生”讲究“克己修身”。

    个人主义VS自我主义

    个人时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的是在一个团体里面个分子的地位相同,互不侵犯;一方面是宪法观念,团体不能抹杀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

    我们是自我主义,从自己往外推。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自己是中心,自己是四季不移动的北斗星,其他人围着他转动。

    私人的道德:团体道德VS私人道德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

    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超越个人的“实在”。由此,政府、统治者不过是“代理人”,代理上帝的意旨。由此衍发出来权力的观念。防止团体代理人滥用权力,于是发生了宪法。(所以说,宪法不是管民众的,是用来限制政府的!)

    人类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组织政府,政府的适当力量,须由受治者的同意中产生出来;加入任何政体有害于这些目标,人民即可以改革或者废除任何政体之权。这些真理,我们认为是不证自明的。

    在东方的乡土社会中,最主要的是“克己复礼”——这是道德体系的出发点。乡土社会中的道德和法律依据私人间的关系亲疏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

    所以说,乡土社会中缺乏“团体”,也就难以产生“团体”的道德,由于团体是超越个人的存在,乡土社会中也就没有产生“超人”的道德。宗教就是一种超人的道德。在乡土中国中,“仁”探讨的不在宗教而在哲学。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家族:绵续性事业社群

    在乡土社会家庭呈现出很强的差序格局特性。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成员不限于亲子,可以依据需要以一定的原则沿着亲属差序向外扩大。原则是沿着父系单系传递。人类学根据这种单系亲属原则组成的社群称为氏族,乡土社会在家的结构上是一个氏族,称为家族。

    宗祠,祠堂。

    家是连续性的,因为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是延续性的。家族的主轴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是纵向的。

    男女有别:社会关系的稳定

    感情常发生在

    新反应的尝试和旧反应的受阻

    情形中。感情的激动改变了原有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要维持着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其实,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

    ps:所以是不是说在恋爱中的双方,如果一直保持着神秘感,互相之间有不断创造的“旧关系的受阻”,就能够一直保持着高浓度的感情呢?(恋爱是一场探险,是对未知的探索。)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因为熟习所引起的亲密感觉。亲密感觉和激动性的感情不相同的。

    浮士德式两性情感的象征,两性关系越往深处发展,相异的程度就会越深,求同的阻力就越大,于是创造力和变革的需求也越强烈。在浮士德的立场中,生命力也越强,生活的意义也因之越深。浮士德精神就在于不断克服阻碍,也不断发现阻碍,这是一个永恒的过程,没有终点和结果。

    乡村社会是一个孤立的小天地,人们互相了解,同代人可以面对面直接交流,年长的人同样了解年轻人的生活,因为稳定不变。由于永远划分着人们生理差别的是男女两性,因此这个社会强调的就是“男女有别”。乡土社会的家族式一个绵续性事业社群,以同性为主轴、异性为副轴。

    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向于同性方向去发展。家族代替了家庭。“不愿同日生,但求同日死。”

    缺乏两性之间的求同的努力,也减少了一个不在实利上打算的刺激。中国乡土社会中那种实用精神就是来源于此。儒家不谈鬼,“祭神如神在”,对一切生活之外都默然没有兴趣。天国现实化,对生活的态度是以克己来迁就外界,一切足以破坏秩序的要素就被遏制。乡土社会是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一个安稳的社会。

    礼治秩序:从教化中养成内在的服从

    乡土社会是一个礼俗社会,是没有法律传统的,传统相比于现代社会更为重要。因为,乡土社会中社会变迁小,农人一年一度,周而复始。越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越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

    不必知之,只要招办,人们对传统有着一种敬畏之感。长久以来,这种行为成了我们普遍所谓的“仪式”,礼就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即合于式。

    礼不是靠着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井位置感,使人服膺。是经过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服膺于传统的习惯。“克”

    礼治在传统社会中时比较有效的。但是在变迁很快的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如果环境改变,所应付的问题需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需要大家接受一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是法律,成了“法治”。

    无讼:礼治下的教化

    长期的教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内在的习惯。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思就是说,我听讼和别人是没什么差别的,主要还是希望能够无讼啊。

    在乡土社会中审理案件的人,主要目的是完成

    教化

    。使得礼的秩序得以维持。所以乡间是以折狱为羞,尽力避免闹到官府,官府的“各打五十大板”,是教化中的一种体罚。

    法理社会中的法治,不以教化为本,刑罚的用意不是:以儆效尤。而是在厘定权利,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一个变动的社会,所有规则是不能不变动的。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问题。

    律师是一个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职业了,并不需要所有人都懂“法”(但是乡土社会中是需要教化每一个民众都要懂”礼“的)因为法不再是一种固定的规则,而礼则是固定的,是复古的,是apolloian的。

    无为政治:皇权的松弛

    权力的四种形式:

    横暴权力的产生基础是经济利益的诱惑;同意权力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分工合作。在乡土社会中,自然经济的运行使人们很少有交换的需要,所以社会分工合作很有限,同意权力起不来;另外,产生的量也很有限,仅能维持农人的基本生活,于是横暴权力产生的空间也就很有限。

    因此,乡土社会里的权力结构,虽然名义上是“专制“、”独裁“,但是除了自己不想持续的末代皇帝之外,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多数历史时期,乡土自治(以乡绅为主)是乡土社会治理的真实面貌。

    长老统治:教化性的权力

    长老权力:来源于社会继替的过程中,是教化性的权力,英文是Paternalism。

    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为民父母”是爸爸式权力的意思。所以中国统治者都是一种“家长式的统治”。

    乡土社会中的权力,既不是专制,也不是民主,而是教化性的。乡土社会在长幼之序的规范下产生宗族长老,他形式教化性的权力维护乡土的稳定。

    血缘和地缘:社会发展的分水岭

    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上的稳定。在乡土社会中地缘关系依附于血缘关系。地缘出自于血缘的投影。(血缘和地缘的合一)

    然而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了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就是冲突和竞争。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

    ,也最怕“算账”,“算账”基本等于绝交的意思。所以说,血缘社会中很难发展基于契约以及明算账的商业。纯粹的地缘关系则可以借助商业而发展,因为纯粹的地缘关系剥离了血缘的投影,人情不再是商业发展的限制。城镇就是因为贸易而产生的人口聚落,所以地缘是从商业中独立壮大的社会关系。

    血缘关系是乡土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是乡土社会的重要特征。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从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式社会性质的转变,乡土社会变成现代社会。

    乡土社会中,有专门作贸易活动的街市。街市时常不在村子里,而在一片空场上,各地的人到这个特定的地方,各自都以“无情”身份出现。

    我常看见隔壁邻舍大家老远地走十几里路在集市上交换清楚之后,又老远的背回来。

    所以以我所知村子里开店面的,除了穷苦的老年人摆个摊,其他大多是外边来的“新客”。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

    名实的分离:乡土社会的缓慢变迁

    乡土社会是一个稳定的社会,但乡土社会也是在变迁的社会,只是变迁的速率相对较为缓慢。

    乡土社会中的长老权力是稳固的,但为了应对社会缓慢变迁的需求而产生了名与实分离的现象。

    即承认或说维持形式上的长老权力意志,而在内容上加以注释和曲解,从而实现改变。

    名与实的分离,就是乡土社会的变迁,乡土社会的变迁,就表现为名与实的分离。

    比如说朱熹注释《论语》加上全新的含义。

    这里发生了“文化英雄”,他提出了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就发生了一种新的权力。“时势权力”

    类似于政治学当中讲的表面上坚持传统型支配,但实际上利用新的领导人来解释这些传统,诠释出全新的含义。变成“卡里斯玛型权威”

    容忍,甚至奖励,反对在同意权力中才发生。回到长老权力下的乡土社会中,反对被时间冲淡,成了“注释”。在变化缓慢的社会中,长老权力不容被反对;但是如果社会加速变动,注释式的办法歪曲原意也就免不了了。挟天子以令诸侯,位与权,名与实,言与行,话与事,理论与现实,全都分离了。

    从欲望到需要: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

    人类的欲望经过了文化与自然的淘汰,到乡土社会时代,欲望暗合了人们生存的条件,于是在乡土社会人们可以依了欲望去生存。然而社会变迁使欲望不再是人们最后的动机,人们最后的动机是理性的需要。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的里程碑。 (本来只要满足自己的欲望,现在要满足的是更高级别的需要)

    有了“计划”。乡土社会是自发的,缓慢变迁的,也是稳定的;现代社会是自觉的,快速变迁的,也是不稳定的。

    人类是唯一会自杀的动物。

    在现代社会里知识就是权力,因为在这种社会里生活的人要依他们的需要去做计划。从知识里得来的权力是我在上文中说的时势权力;乡土社会是不需要计划的,靠经验就可以了,各人依据自己的欲望去活动就可以了。

  • 前 言

    作者:画屏 发布时间:2023-02-15 14:20:05

    长乐邨,原名凡尔登花园,坐落在上海陕西南路和新乐路的交界之处,地名是陕西南路39弄。这个弄堂由很多排西班牙式住房组成,是个柳树成荫、闹中取静的都市住宅区。从长乐邨大门走进去,左边第三幢房子的门牌是93号。在93号这幢三层楼,有我们在祖父丰子恺身边成长的珍贵记忆。我们小时候常听公公讲起这个住房的来历。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公公欢欣鼓舞,盼望英才济集,促进新中国快速成长。公公的长子,也即我们的爸爸丰华瞻先生当时正在美国留学,公公屡屡写信给他,赞扬新中国,鼓励他的儿子踏上归程。在公公的殷切召唤下,我们的爸爸不顾美国政府的种种反共宣传和阻挠,毅然远渡回归,报效祖国。爸爸回来后,先在广州中山大学外文系执教。虽然不在上海,但他与父母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爸爸酷爱诗词,尤谙韵律,又精通多种外文,对西方文学颇有研究,因此公公在他的众多子女中,与这个大儿子的共同语言最多;加之爸爸为人谦和憨厚,勤恳踏实,一贯孝敬父母,从不居功掠美,也深受公公和婆婆钟爱。因此公公和婆婆多次表示,希望爸爸能回到他们的身边。于是1953年爸爸如愿调入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任教,得以奉伺父母,安度晚年。爱子回到了身边,并准备成家,公公便作长期打算,置换大些的房子。

    听公公说,他们原来在四马路(现在的福州路)的住宅是没有抽水马桶等现代卫生设备的,当时他希望趁此机会搬到一处闹中取静、环境和条件稍好的地方居住。经友人介绍,1954年公公找到了这处离闹市街道较远的长乐邨。用公公的话来说,他找了一幢坐落在“市梢头”(市尾街道处)的房子。当时长乐邨93号的房主是董太太,那时已不敢公开买房,只能私下顶房。公公当时尽管知名度已很高,可是他子女多,为人又是有求必应,尤其乐意帮助家乡石门湾的父老乡亲,无论红白喜事,还是造房子、生孩子,他都慷慨解囊,从不在乎铜钿(钱),所以并无多少积蓄。还是我们的爸爸帮公公凑了几条“小黄鱼”(金条)将39弄93号一整幢小洋房从董太太那里顶了下来。公公和婆婆于1954年搬进了这幢房子。

    我们的父母1954年夏天在北京结婚。回到上海后落户在长乐邨,新房设在三楼的大房间,公公为庆贺他们结婚而写的对联“深院莫愁家,频来双燕影;绿窗京洛语,盖抹(没)早莺声”就挂在那里。后来为了工作方便,父母在复旦大学教职员工宿舍里也有住宅。他们两边住,一有机会就去长乐邨侍奉公公和婆婆。南颖几乎从小一直在长乐邨公公的膝下长大,伴随了公公十六年;意青在公公的身边度过了许多珍贵的童年时光和绝大部分少年时光,直到公公西归。回想起来,长乐邨93号的结构很适合传统的几代同堂的生活方式。三层楼有大量的空间,提供了生活上极大的方便和灵活性。公公看中此房想必考虑到了这一点,难怪长乐邨成为公公毕生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他最后的住所。

    1966年“文革”开始后,身为上海中国画院院长的公公大受冲击,成为上海市十大重点批斗对象之一。年逾古稀的他,非但无法颐养天年,还备受残酷迫害,陷入种种难以摆脱的困境。在“文革”的疾风骤雨中,在众亲友“划清界限”、疏远公公的情况下,我们的父母带着全家从复旦搬来长乐邨,为公公婆婆挡风遮雨,分担他们的困难和忧愁,并为他们提供经济上极大的支持。我们全家与公公朝夕相处,一直共同生活到1975年他病逝。

    光阴似箭。如今公公去世已近四十七载,我们俩离开长乐邨也已四十多年,但是,儿时在长乐邨度过的时光,记忆犹新。我们对长乐邨怀有深厚的感情,经常在梦中回到长乐邨,漫步在39弄那摇曳的杨柳树下,徘徊在陕西南路茂密的法国梧桐树边。我们闭上眼睛就可以“看见”那幢房子,前门外的水泥台阶和一个半圆形的水泥墩——据公公告诉我们,那是他的爱猫的坟墓,公公曾微笑着看我们在那里玩耍嬉戏;日月楼里的墙上贴着写满了诗词的纸片,那都是公公所喜爱的句子,还有多年来公公在墙上画线记载着我们的身高和日期;二楼厕所间奶白色的三角小柜,公公曾多次将他的书本遗忘在那里;三楼楼梯上去有一排绿色的壁橱,里面装满了公公收藏的各种书籍,也有婆婆收藏的不轻易用的物品……

    在长乐邨,跟着公公婆婆,我们学会了一口纯正的石门方言。在长乐邨,我们听公公讲述过无数或真实或虚构的故事,妙趣横生。长乐路上,我们曾和公公一起去锦江饭店对面的上海艺术剧场(旧时和现在的兰心大剧院)看电影,回家的路上争先恐后地和公公一起议论电影里所看到的新鲜内容。长乐路街道宽广,车辆稀少,我们在那里学会了骑自行车,受到了公公的夸奖。自行车可是当年国内的主要交通工具啊,他说学会骑车是我们开始独立的一个人生里程碑。

    我们的记忆也不全是甜蜜的。幼小的我们在长乐邨目睹了“文革”初期的抄家、批斗和大字报,以及为“划清界限”而迅速消失的亲戚朋友。本来无忧无虑的童心初次感受到世态炎凉,品尝到失落、悲哀与恐惧。在日月楼里,我们看到公公拒绝向邪恶势力屈服,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坚持不懈地继续工作,给世人留下了更多流芳百世的珍贵作品。公公逝世一周年之后,“四人帮”被粉碎,春回大地,举国欢庆,我们在长乐邨加入了欢欣鼓舞的庆祝活动,盼来了公公得到彻底平反和恢复名誉的喜讯。我们参加了为他举行的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年少的我们是“文革”告终和公公平反过程的见证者。

    我们还在长乐邨经历了中国社会历史性的转折,“择优录取”的高考制度和对外开放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我们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有机会远渡重洋,赴美深造,为自己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新生活。多年的风风雨雨中,我们在长乐邨从婴儿成长为儿童,从儿童成长为少年、青年,与长乐邨93号结下了不解之缘。长期与公公生活在一起,亲聆他的教导,是我们此生无比珍惜的宝贵经历。公公的教诲对我们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塑造了我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磨练了我们的意志,造就了我们的今天。著名的爱尔兰歌曲《你鼓舞了我》唱道:“你鼓舞了我,所以我能站在群山顶端;你鼓舞了我,让我能走过狂风暴雨的海;当我靠在你的肩上时,我是坚强的;你鼓舞了我……让我能超越自己。”这首歌多么贴切地道出了公公对我们的影响啊!

    多年来我们有意识地回避一些往事。多少美好的记忆混合在痛苦的记忆之中,总觉得精神上准备不足,不愿揭开多年前心灵上的创伤。同时从小父母教导我们,公公年轻时刻苦学习,锲而不舍,自学成才,完全靠他自己勤学苦练创的业,我们作为他的后人,重要的是继承他的自学、好学、苦学和进取的精神,而不是依靠他的名誉谋生。父母以身作则为我们做出了极好的榜样,他们的谆谆教导我们铭记在心。我们年轻时来美国,靠自己的努力,白手起家,在异国他乡创立了自己的事业和生活。九泉之下的公公,一定会为我们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和骄傲。

    这些年来,我们在大洋彼岸时常看到关于公公的回忆文章,有的情真意切,看了使我们加倍想念公公;有的扭曲事实,令人啼笑皆非。回国探亲访友时,我们常常遇到意外的喜悦:大街上的宣传栏中、地铁车厢里、电视节目中,公公简洁朴实、意境隽永、独具一格的绘画融合在“中国梦”的宣传品之中。

    每当看到公公的画作,他亲切的音容笑貌便浮上我们的心头,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近年来我们在亲友们的不断鼓励和督促之下,终于鼓起勇气来面对尘封了多年的记忆,开始撰写回忆公公的文章。公公不仅仅是我们的祖父,他也属于

    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历史,我们的回忆,记录了多年来他作为艺术家和作为祖父的生活轨迹,对于完整了解他的晚年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意识到自己已成为这个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公公晚年生活的目击者,也是仅剩下为数不多的丰家许多历史的见证人。小时候伴随公公生活多年,我们不仅看到了长乐邨93号繁荣昌盛的美好时光,也看到了发生在那里的丑陋过往。我们强烈意识到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感,决定打破四十多年来的沉默,与大家分享我们对公公的珍贵回忆。我们的笔触以公公的“坦诚”和“率真”作为准则,将我们所经历过的、看到过的、听到过的往事,以及我们在公公身边生活的真实写照和感受,全都如实记录下来,以完整留下公公晚年生活的历史文献。

    如今我们将这些记忆付之于纸,寄托我们对公公发自内心的怀念和爱戴,留下我们对长乐邨故居永恒的纪念。开始落笔后,多年前支离破碎的记忆逐渐成形,模糊的情景逐渐清晰起来,我们经历了一场心潮澎湃难以释怀的情感之旅。这本书的问世使我们感到极大的欣慰,因为我们终于开始偿还拖欠公公多年的“感情债”了,权当这是我们对公公当年关爱呵护的点滴回报吧。

    我们衷心感谢亲朋挚友万明、王鸣、葛海萍、亓曙冬和欧阳峰对文稿的评论和指正,以及所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也感谢赵景深教授的悼念诗、朱幼兰伯伯和蓉庚嬢嬢的信件,以及旧时长乐邨的同学和朋友们对我们写作的鼓励、支持和帮助。

    丰南颖 丰意青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5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7分

  • 语言运用:8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8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3分

  • 实用性:6分

  • 章节划分:4分

  • 结构布局:4分

  • 新颖与独特:6分

  • 情感共鸣:3分

  • 引人入胜:5分

  • 现实相关:6分

  • 沉浸感:3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5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8分

  • 使用便利性:4分

  • 书籍清晰度:8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4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8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4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傻瓜式服务(79+)
  • 下载快(466+)
  • 在线转格式(368+)
  • 二星好评(164+)
  • 一星好评(533+)
  • 经典(165+)
  • 收费(383+)
  • 内容齐全(410+)

下载评价

  • 网友 丁***菱: ( 2025-01-06 07:07:56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孙***夏: ( 2025-01-04 12:06:02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宓***莉: ( 2024-12-13 10:36:54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訾***晴: ( 2024-12-29 13:20:50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菱***兰: ( 2025-01-08 23:36:36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堵***格: ( 2024-12-21 23:59:40 )

    OK,还可以

  • 网友 融***华: ( 2024-12-14 07:23:18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通***蕊: ( 2025-01-09 06:19:18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师***怡: ( 2024-12-26 12:16:40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