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意象书法吉祥百字图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15:24

意象书法吉祥百字图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意象书法吉祥百字图精美图片
》意象书法吉祥百字图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意象书法吉祥百字图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805267326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1970-1
  • 页数:267
  • 价格:38.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15:24

内容简介:

《意象书法吉祥百字图》写序言我怕难当重任。我和赵书在40多年前是校友。在学校读书时,在我,以至许多和我一样学习工艺美术创作的同龄人心目中,赵书就是“又红又专”的标兵。记得那是1959年初秋,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到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参观时,看到一个男孩子在埋头认真地学绣花,对陪同视察的谢邦选校长说:“这个孩子应该培养。”这个男孩子就是赵书。


书籍目录:

序意象书法概述吉祥百字录 爱/16 安/18 鳌/20 宝/22 斌/24 财/26 茶/28 超/30 朝/32 春/34 存/36 道/38 德/40 都/42 恩/44 法/46 凤/48 福/50 庚/52 鼓/54 龟/56 贵/58 好/60 和/62 鹤/64 虎/66 花/68 环/70 惠/72 慧/74 吉/16 家/78 景/80 敬/82 静/84 俊/86 款/88 兰/90 乐/92 丽/94 恋/96 灵/98 龙/100 禄/102 美/104 敏/106 年/108 宁/110 农/112 欧/114 蟋/116 彭/118 平/120 强/122 亲/124 庆/126 韧/128 瑞/130 善/132 神/134 胜/136 寿/138 书/140 顺/142 岁/144 糖/146 通/148 万/150 望/152 卫/154 喜/156 戏/158 仙/160 贤/162 显/164 祥/166 孝/168 谢/170 新/172 兴/174 学/176 亚/178 艳/180 扬/182 义/184 艺/186 谊/188 应/190 迎/192 永/194 勇/196 优/198 有/200 余/202 裕/204 缘/206 云/208 运/210 韵/212 郑/214 职/216 志/218 智/220 忠/222 猪/224 子/226 尊/228 作/230聚合书象实例 将校千军/235 众星捧月/236 福上加福/237 百花献佛/238 春分朝阳/239 白寿图/240 九九朝阳/241 九九艳阳/242 丰碑百年/244 一团和气/245 平安是福/246 喜中有喜/247 吉祥如意/248 百万黄金/249 百祥成吉/250 百鳌共赢/251 万有百财/252 百兴成旺/253 百善从德/254 百彭同福/255 汤河百泉/256 百恩谢师/257 百慧爱心/258 百然庆生/259 众志成城/260 平安奥运/261 福寿双全/262 百工坊/263参考书目后记


作者介绍:

赵书,男,满族,1941年生于北京。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1961年毕业于商业美术设计专业。1960年曾被学校选送到天津工艺美术学院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孙兆年教授处学习地毯设计,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绒毯厂,师从于金子振(爱新觉罗氏)先生,学习毛毯提花工艺设计。在二位老师指导下明白了要从事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必须要懂得一些古文字知识,要使自己设计适销对路必须要懂得一些民俗学知识,于是他把二者进行了有机的结合。2009年,他在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热潮中,完成了《意象书法吉祥百字图》。

赵书现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团顾问、北京文联副主席、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北京传统工艺美术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中华文化学院兼职教授。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意象书法吉祥百字图》写序言我怕难当重任。我和赵书在40多年前是校友。在学校读书时,在我,以至许多和我一样学习工艺美术创作的同龄人心目中,赵书就是“又红又专”的标兵。记得那是1959年初秋,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到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参观时,看到一个男孩子在埋头认真地学绣花,对陪同视察的谢邦选校长说:“这个孩子应该培养。”这个男孩子就是赵书。


精彩短评:

  • 作者:非必要不自证 发布时间:2022-02-17 16:49:46

  • 作者:_ChuaTsai 发布时间:2023-09-10 10:56:36

    读了那么多类似书,这本是很有诚意的一本

  • 作者:安达清 发布时间:2021-11-20 01:28:52

    书挺不错 讲的很全面也很细 也有配套的视频 但初学者建议先把js基础打好 不然看起来会有点吃力和枯燥

  • 作者:Gardner 发布时间:2020-08-25 10:02:44

    这翻译,读起来跟闻到shi一样难受!

  • 作者:想看的书太多却没有时间 发布时间:2012-08-12 13:21:09

    此集包含三个故事:滑冰场射击队员杀人事件;傀儡蜘蛛杀人事件;侦探团钟乳洞遇银行劫匪事件。

  • 作者:大甜甜~~ 发布时间:2022-10-27 20:12:02

    挺民间的一种趣味。


深度书评:

  • 为了生者的告别

    作者:凉埃 发布时间:2023-03-13 13:02:58

    曾经看到一个访谈,以为百岁老人在养老院接受采访,她和女儿住在同一家养老院。面对采访镜头,她直言对长寿并不感到喜悦,甚至一再问记者“我活这么久有什么意义?”。活着的价值何在?如何定义是否要活下去?这些问题是没有答案的。

    实际上,当一场死亡突然降临时,最幸福的是逝者。毕竟“”,但是活下来的人如何呢?情感上、理智上的拉扯想必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所以,真正无法告别的,更多是留下来的人。

    本书所讨论的《无法告别》,既是站在高龄老人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更多是站在目睹了几多生死之后从仍然活着的角度去讨论,如何告别。本质上,生死观或许是埋在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本书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了洋一记者记录下的安乐死、尊严死现场,以此为突破讨论了在高龄化成为常态的日本社会,如何围绕着有尊严的活着寻找恰当的生死观。

    作者讨论了当下对死亡缺乏连续认识,仅从死亡本身这个时点感知此时带来的生死观缺失,这无疑是造成生死观缺失重要的原因,

    但是要解决“无法告别”问题,更关键的或许是讨论生死。

    当死亡不是发生在医院的突然一瞬间时,家庭成员间或多或少总是会讨论起这个话题,尤其是有亲近之人病痛缠身之时。

    正因为,以死亡一瞬间为原点,向前是将死之人复杂的心理活动,向后则是生者漫长的自我疗愈,两方之间如无对死亡的讨论,当将亡之人无法自行做决定时,生者任何一个决定都可能背负无穷的心理负担。

    死亡不给人原谅的机会,所以关于如何看待死亡的沟通十分必要。然而,人总是向死而生,聊到死亡不仅仅是讨论如何死去,更多的应是讨论想如何活着。

    正如本文开始提到的百岁老人之言,活着是否有意义,或许是关于如何活着的重要环节。痛苦并不是不能忍受的,忍受痛苦甚至可以成为活着的意义,例如本书中提到的篠泽秀夫,他坦言与疾病抗争即为活着的意义,因此绝不会选择安乐死。因此不能一味否定以摆脱痛苦一心向死的观点,而应该追问生的意义何在。人绝非独立的个体,至亲好友是每个人最深的羁绊。正因为如此,在讨论是否支持高龄老人不接受救治时,救治对象是自己还是亲友答案如此不同。从这个角度来说,大部分人都不能仅凭自己心愿决定生死。复杂的社会连结决定了必须充分讨论生的意义,获得亲朋谅解后方能决定。无论是认定自己活着给别人带来痛苦就放弃治疗抑或是单纯的以无法忍受痛苦为理由放弃生存,在生者看来都是难以接受的。

    所以必须将自己为什么活着、愿意如何活着对亲朋加以展示,唯有如此才能互相谅解。

    如果自己的死亡反倒成为了亲朋的负罪来源,抱有我活着是别人痛苦而寻死之人想必更加难以接受。

    因此,无法告别是因为未曾坦诚的说过为什么活着。

    由此想来,曾经说过养老院太寂寞的亲人,能够在大家基本都环绕身边的时候离开,也算是好好告别了。

  • 关于读书和做学问的一些反思

    作者:如常 发布时间:2024-01-31 11:26:28

    一、如何读书
    (一)不能心急

    “若骤读一本书,便要求明得种种理,又要求于己有所得,此皆是心不静。从来读书,亦无此速化之法。”

    “须要熟看熟思,久久间,自然见个道理,四停八当,而所谓统要者,自在其中矣。”(朱子)

    “读书须是穷究道理彻底。如人之食,嚼得烂,方可咽下,然后有补。”(朱子)

    “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为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则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曾国藩《家书》)

    研一的时候老师给开出了长长的书单,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读完和完成作业,总是很急,囫囵吞枣地读了一些,既埋没了经典,又浪费了不少时间。实际上到现在也没有把书单上的全读完。读经典还是要慢慢来,欲速则不达。

    (二)不要有输出焦虑

    “第一不要抢立说,第二不要问效验。只就书看书,只办此一条心,故谓之心精。”

    “大抵今人读书不广,索理未精,乃不能致疑,而先务立说,此所以徒劳苦而少进益也。学者须是多读书,使互相发明,事事穷到极致处。”(朱子)

    迫于毕业论文的压力,把自己异化成了论文材料检索器,很多时候都只是翻开目录去直接找到需要用的章节,没有沉潜下来,一字一字去细读,理清来龙去脉。不读全本,很难有意外的收获和思路的拓展,写来写去都只是些陈词滥调或“高心空腹、游谈无根”之论。

    (三)勿苟简

    “人多是向前趱去,不曾向后反复。只要去看明日未读的,不曾去细绎前日已读底。须玩味反复始得。用力深,便见意味长,便受用牢固。”(朱子)

    “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

    “兼读已读书,实有受用。兼读未读书,只是分心。”

    到现在手上还有很多“在读”,惭愧。以后打算集中精力读一两本,读完再读下一本。

    (四)掌握好节奏

    “读书须先懂得大火煮,待其滚,然后可用慢火养。”

    “须是紧着工夫,不可悠悠。又不须忙。只常抖擞得此心醒,则看愈有力。”(朱子)

    “一要心细,二要眼快”(梁启超)

    “求博只须‘功力’,求约则贵有‘识趣’。”

    “我所希望熟读成诵的有两种类,一是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一是有益身心的格言。好文学是涵养情趣的工具,做一个民族的分子,总得对于本民族的好文学十分领略,能熟读成诵,才是在我们的下意识里头得着根柢,不知不觉会发酵。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上形成共同意识,我既做这社会的分子,总要彻底了解他,才不至和共同意识生隔阂。一方面,我们应事接物时候,常常仗他给我们的光明,要平日摩得热,临时才得着用。”(梁启超)

    保持清醒和觉知,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读书节奏。

    (五)充分调动自己的感觉,达到共振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见得真味。”

    “不要把自家意见硬参入书上去,却要把书上说话反就自家身上讨道理。”

    “切就己身,释回增美”

    那时候很少能读到“不忍舍处”,充满功利性的读书必然丧失珍贵的体验,所读的东西和自己的实际生活似乎总是隔了一层。

    (六)怎么读史

    “史学以通知历朝掌故沿革得失为主,不可徒观治乱兴亡之迹。”(梁启超)

    “要从地理来了解历史,而求能获得此两者间一番深微内在、活泼生动的想象和意义,最好而且必然应从亲身的游历去摄取。”

    “学地理首先要懂得查看地图,最先要注意‘山川’;第二看‘疆域’;第三看‘都邑’,然后再从都邑回溯到山川;第四要注意‘交通’。这些都是普通常识,只查地图便知。若连这些都不知道,便不易懂历史。”

    可能历史不好的原因在地理不行。

    二、如何做学问
    (一)沉潜

    “著书之本在读书”

    “学者之病,在懒而躁,不肯读一部书。”

    “从来只有读书通了才去著述,并没有为要著述才来读书的。若为著述而始读书,那读书所得的印象决不会很深,因为他早已心傲气浮,他所读的书籍,只当成他一己著述的材料看,决不肯虚心静气浸入书籍的渊深处。继此而往,读书工夫,便会渐渐地变成为翻书。”

    “那种为著述而读书的习惯,只能领你走上无修养、无思想的路。”

    “聪明而有志的青年,自然不肯为要赶成几篇不成熟的著作而牺牲了自己读书时大的眼光与活的精神。”

    “应先在读第一遍时,注意某一问题。待读第二遍时,再注意另一问题。”

    做学问的人都是坐得冷板凳的。

    (二)修身

    “‘博士’最多能知道了些人家所不知道的,却与做人办事一切世道仍无关。‘士大夫’则须从读书中明义理,来做社会上一个有用人物。”

    “学问之入门,就儒家传统言,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从行为、人生之真修实践入,一方面则自讲究学问道理入。此两方面实亦不可分,应如人之行路,左右足更迭交替而前。”

    “俗学若切于身世之用。但真求有用于身世,则其学必然会超越于俗学之外与上。此种通于时代而有切于身世之用者,中国传统谓之‘道’。”

    “当前学风之最大弊害,则在于‘学’与‘人’离,‘学问’与‘为人’判若两事。”

    “为人乃其“目的”,为学则乃其‘手段’与‘过程’。”

    “学术之不朽,乃在德性上。”

    “师道不在远,即在己心”

    古代,做学问和做人是一体两面的,可惜的是现在趋向分离了。如果不能从自己所做的学问里得到身心滋养,再怎么功成名就也是白搭。

    (三)谦卑

    “大凡人学问精实者必谦退,虚伪者必骄矜。若凿空翻案,动思掩盖古人,以自为功,其情最可恶。”(王西庄《《十七史商榷》卷一百)

    “‘博学以知服’者,即是自己学问愈博,愈知道佩服人家。”

    “疑必先起于信,起于两信而不能决。”

    “今言怀疑,先抱一不信心。其实对外不信,即是对己自信。”

    “故学问必先通晓前人之大体,必当知前人所已知,必先对此门类之知识有宽博成系统之认识,然后可以进而为窄而深之研讨,可以继续发现前人所未知。”

    “意见不即是知识,意气不足为权衡。”

    “学者著书立说,不问其为思想家,或为考据家,凡其确有创见新得,而发乎其所不得不发,言乎其所不得不言,是亦笃行之事也。”

    “不该束书不观,游谈无根。单凭一点知识来悬空概括其全体,你就为此一点知识误了。你对此点知识外,其实是无知识,无根据,却凭空发大理论,这些理论则只是你的想象和意见,事实并不如此。”

    现在的高等教育鼓励批判精神,好像越多批判越显得机灵,把时间都用在挑前人毛病上了,反而荒废了前期的了解过程。有效的批判、有价值的问题都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提出的。

    (四)博观

    “一个专门学者,亦应该站在普通读书人的基础上,不要忘却了几许普通必读的书,而径自去做他专门的学问。因这样的专门家,并不够理想,而且对其将来专门的造就,亦会有很多的妨碍。”

    “做的好不好另一问题,你所读自然加倍受用”(梁启超)

    “最好是为着自己的身心修养,及文学的欣赏,情趣之陶写,以及留心政治、文献、思想上诸要项而去读书。即不然,在少年而斐然即有述作之思的人,亦应划一部分时间与精神,超然在其著述之外,而潜心去读与自己的著述绝然无关的书。如此才能开拓心胸,增长智慧。”

    古代文史哲不分家的,现在分门别类,以为和自己的专业无关就可以偷懒不读,实际上是强行肢解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所以做出来的成果徒有骨架和血肉,没有神采。

    (五)考据不等于学问

    “因各项学问都该要有考据,而考据不应自成为一种学问。”

    “学问已入门,遇有疑难,乃涉考据。此乃学问有得以后事,非始学入门事。学者自创新解,自标新得,必凭考据资人共信,考据诚所当重。然不当即以考据代学问。”

    要清楚自己的研究目的,考据只是一种工具,不能为了做学问而做学问。

    (六)理清学问与知识、理论的关系

    “必先有学问而后有知识,必先有知识而后有理论。学问如下种,理论犹之结实。”

    “不经学问而自谓有知识,其知识终不可靠。不先有知识,而自负有理论,其理论终不可恃。不先下种,遽求开花结果,世间宁有此事?此乃学术虚实之辨。”

    “若真求学问,则必遵轨道,重师法,求系统,务专门,而后始可谓之真学问。有真学问,始有真知识。有真知识,始得有真思想与真理论。而从事学问,必下真工夫。沉潜之久,乃不期而上达于不自知。此不可刻日而求,躁心以赴。”

    “知识不专是记闻,却贵有‘新知’。新知贵能自用思想去‘推寻’,不可误认凭空推想即可得知识,此只是想当然。想当然之处,须就事实去检查考订。”

    通过学问获取知识,然后形成理论,就像盖房子,次序不可颠倒,否则根基不稳,终有大厦倾覆的一天。

    (七)读文献看门道

    “我们读书,首应观其如何将彼之全部学问纳入其文章中,且须透视其文章之背后,来了解其学问从入之路。”

    “凡做学问,必有其融会贯通处,但到他拿出来时,则仅是他一家之拿手擅长处而已。”

    “读大家文集,实应为学问求入门一省力之方法。”

    不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的时候,不妨看看前人怎么弄的,比如扒一扒先行研究的参考文献。

    (八)学会推寻与会通

    “能发生一问题,自可寻出一知识。”

    “善做学问者必能‘推’,推十只是推至极,推十而能合一,然后吾道一以贯之,这才成为一‘士’。”

    “莫凭自己空想,即对问题加以解答或批判。当知此类问题之答案,实即摆在你面前,一切有凭有据,只要肯去推寻。”

    “推寻时自然要运用思想,但所谓运用思想,其实只如一条线,指你向前,指你一条寻求的路。当你向前寻求时,却须步步从实处迈步,读了此书再读那书,知道了这里再求知道那里,如此寻下去,自然会有答案。因此答案即新知,必由温故而来,即是由实处知识来,并不是由你凭空想得来。”

    “只要有了问题,自会得答案。而此项答案,则必是一项新答案。这即是孔子所谓‘温故而知新’。”

    读文献不是看字就行,还得动脑子推理。

    (九)注重师承源流

    “一学术之兴起与流传,莫不有其内在不磨不灭之价值。”

    “中国历史上,独师者非仅开风气于一世,乃可有师承传统绵亘于百世。”

    “自中国传统言之,须能真开创、真建设,乃得成为真革命。此种革命性的学术,其在时代中转若见有一种破坏性;在永远大流中,乃见有一种传统性与建设性。”

    “胸有绳尺,自不为野言谬说所误。”(张之洞)

    以传统为基,形成独到眼光和心胸,不要一味追寻热点,随波逐流。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4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6分

  • 知识深度:9分

  • 知识广度:7分

  • 实用性:7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4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6分

  • 引人入胜:8分

  • 现实相关:5分

  • 沉浸感:8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9分

  • 书籍清晰度:4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7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5分

  • 稳定性:5分

  • 搜索功能:9分

  •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经典(606+)
  • 无多页(421+)
  • azw3(601+)
  • 种类多(382+)
  • 无颠倒(172+)
  • 图文清晰(422+)
  • 赞(69+)
  • 少量广告(321+)
  • 下载快(635+)

下载评价

  • 网友 堵***格: ( 2024-12-29 04:16:51 )

    OK,还可以

  • 网友 游***钰: ( 2024-12-27 14:57:48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薛***玉: ( 2024-12-11 14:24:14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田***珊: ( 2024-12-30 23:34:33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芮***枫: ( 2024-12-30 18:33:36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陈***秋: ( 2024-12-18 04:52:11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步***青: ( 2025-01-02 11:27:55 )

    。。。。。好

  • 网友 冯***卉: ( 2024-12-22 07:47:25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孙***夏: ( 2024-12-14 04:28:49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国***舒: ( 2025-01-07 16:25:10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石***致: ( 2024-12-14 15:00:18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益***琴: ( 2024-12-23 07:31:28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屠***好: ( 2024-12-25 17:31:05 )

    还行吧。

  • 网友 孙***美: ( 2024-12-18 18:15:53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寿***芳: ( 2025-01-07 00:50:58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习***蓉: ( 2024-12-17 03:01:13 )

    品相完美


随机推荐